百科知识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精修与山林修行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精修与山林修行

时间:2024-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慧远始终重视僧人的修持和僧团的建设。[17]慧远率众按照戒律严谨修持,以致他所在的庐山东林寺获得“道德所居”的美誉。此举被后世禅宗奉为禅门典范。慧远善于团结、组织寺内僧侣共同进修,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僧团。庐山东林寺是在当时外界激烈的政治角逐,有时甚至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的形势下,保持相对宁静的南方最大的佛教文化基地。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精修与山林修行

六、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

慧远始终重视僧人的修持和僧团的建设。他自出家后就勤于修持,“精思讽持,以夜续昼”[15]。后到庐山,更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16]

慧远的修持行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持戒。慧远对儒家的礼制深有研究,在儒家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他十分注重佛教律学的修习和戒律的修持。史载,当时弗若多罗在长安诵出《十诵律》,由鸠摩罗什译为汉文,但仅译出三分之二,弗若多罗就去世了,对此,慧远常慨叹该书不完备。“及闻毗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余分,故《十诵》一部具足无缺,晋地获本相传至今。”[17]慧远率众按照戒律严谨修持,以致他所在的庐山东林寺获得“道德所居”的美誉。

(二)修禅。慧远请鋥宾禅师佛陀跋陀罗(觉贤)在庐山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并为之作序,宣扬“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18]。强调禅修的重要。他还“于寺内别置禅林”[19],创建道场,专心修禅。此举被后世禅宗奉为禅门典范。

(三)念佛。慧远倡行的念佛法门,是一种观想功夫,它要求集中思虑,排除妄想,以佛相为观想对象,获得感应,求得功德。慧远改变其师道安的弥勒信仰转而尊崇阿弥陀佛,并率同道“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20]。后人传为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并附之以“白莲社”之名。慧远的阿弥陀佛信仰被认为是尔后净土宗的始举,慧远也被奉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

慧远善于团结、组织寺内僧侣共同进修,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僧团。慧远还主动邀请西来的僧侣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东上庐山,翻译经典,传播佛法。当时不仅名僧多聚居庐山,而且各地名士也多望风来归。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和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人,都弃世遗荣,依从慧远游止。慧远还重视培养弟子,门下颇多。其中如慧观、慧要、道温、道祖、昙邕、昙顺、昙诜、僧济、僧彻、法安等人,均各有所长,颇有建树。

慧远因战乱离开师父道安,自襄阳南下欲往广东罗浮山,到了九江,“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21],就定居下来。此后“养素山林……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22]。经过慧远长期的凝聚、整合、建设,庐山东林寺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修持的中心、佛学创新中心、南北各族联结纽带和佛教交流中心,中印佛学交流中心,名士隐居中心,儒、佛、道三家交流中心,一言以蔽之,是南方最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庐山东林寺是在当时外界激烈的政治角逐,有时甚至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的形势下,保持相对宁静的南方最大的佛教文化基地。庐山东林寺是慧远创建的极富山林色彩的佛教平台,是中国山林佛教的典范。

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23],对儒、佛、道三教都有精深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又善于比较和贯通,富有综合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慧远对当时南北对峙、形势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有深切的体认,对佛教的生存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在中国佛教由初步流传转为日益兴盛的历史时期,慧远在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上,撰写了一篇篇中国化了的佛教论文,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佛教历史剧。慧远在佛教与王权的政治关系上,确立了不即不离的原则;在佛教律仪与世俗礼仪的关系上,提出了相互合明的论说;在佛教学说上,提出了神不灭论,并阐发了因果报应说;在佛教修持上,首置禅林,率先约集同志共同信奉弥陀信仰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耸立了一座丰碑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注释】

[1]《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2]《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3]以下资料,均据《高僧传·释慧远传》。

[4]《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9页。

[5]《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60页。

[6]《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60页。

[7]《与僚属沙汰僧众教》,见《大正藏》,第52卷,85页。(www.daowen.com)

[8]《弘明集》,第12卷。

[9]《弘明集》,第12卷。

[10]见《弘明集》,第5卷。

[11]《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见《弘明集》,第5卷。

[12]《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13]参见《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9页。

[14]《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见《大正藏》,第52卷,31页。

[15]《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16]《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17]《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60页。

[18]《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见《出三藏记集》,第9卷,3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19]《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20]《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21]《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58页。

[22]《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61页。

[23]《高僧传·释慧远传》,见《大正藏》,第50卷,3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