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涉及政治性的交往,慧远则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分别作出灵活应对,巧妙周旋。慧远一方面以世间常情习惯,另一方面更以佛教超越世间的出世法来处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对政治人物不亲不疏,对政治问题不闻不问,对政治权力不尊不卑。
慧远身居庐山,迹不入俗,但并未完全断绝与各种政治势力,尤其是上层政治人士的交往。与慧远交往的上层政界人士大致有三类:一是帝王,如晋安帝、北方姚秦君主;二是王朝大臣,如辅国将军、太尉、刺史、司徒等;三是起义领袖如卢循等。在这些人中,有人为慧远修建寺庙或布施供养,慧远会欣然接受;有人上山,慧远也以礼相待。至于涉及政治性的交往,慧远则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分别作出灵活应对,巧妙周旋。其方式有四[3]:一是从不下山会见帝王、官吏。晋安帝声讨太尉桓玄,自江陵回京师,途经九江,辅国将军何无忌劝慧远下山候迎。慧远称疾不行,后安帝遣使慰劳,慧远修书答谢。二是不谈政治问题。桓玄征伐荆州刺史殷仲堪,军经庐山,要慧远下山相见,慧远称病。桓玄上山,问及对征讨的看法,慧远缄口不答。三是对不同政治身份的人不作区别取舍。卢循占据九江后,上山会见慧远。慧远与卢循父亲曾是同学,遂给予热情接待。有人进谏,说卢循是“国寇”,接待他会引起朝廷的怀疑。慧远说:“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为识者所察,此不足惧。”[4]慧远的说法后来得到讨伐卢循、取代晋王朝的宋武帝刘裕的肯定,表现了慧远卓越的政治判断力。四是不为封官所动。“玄复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志逾丹石,终莫能劻。”拒绝了桓玄的召请。(www.daowen.com)
慧远一方面以世间常情习惯,另一方面更以佛教超越世间的出世法来处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对政治人物不亲不疏,对政治问题不闻不问,对政治权力不尊不卑。这种对政治的不即不离的态度,为佛教适应中国的复杂社会政治环境与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