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支遁思想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支遁生于西晋末年,一生主要是在东晋前期度过的。我国自从东汉末年起,经魏、蜀、吴三国鼎立,到晋朝建立后,又有“八王之乱”,随后是所谓五胡即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以致晋朝难以在中原立足而迁都江南。随后,东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又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形势动荡不定;一些门阀士族流亡江南,苟且偷安,浮华任诞。与这种社会历史状况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魏晋时代玄学唯心主义居于统治地位。先是何晏、王弼重视《老子》,宣扬无中生有、以无为本的思想。后来向秀、郭象又发展为重视解《庄》,注释和发挥《庄子》的旨趣,宣扬万物“独化”自生、万物一体、以顺化为指归的思想,鼓吹庄子的以“心”求“道”(宇宙的绝对主宰)、“心”、“道”同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以及从“有待”到“无待”的逍遥游人生观。何、王和向、郭的唯心主义玄学先后成为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分别为曹氏和司马氏的统治服务的。
佛教传入我国有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过程,也有一个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东晋前期,由于佛教经典翻译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佛教学者对佛教学说往往消化不良,理解各异,以致众说纷纭,各树一帜,正如王洽给支遁书信中所说的“空有之谈,纷然大殊”[64]。再者,当时著名佛教学者在皈依佛门之前,由于大多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而且曾经受过儒、道思想的洗礼,因此,他们也往往用我国传统的思想、统治阶级奉行的思想去理解佛学。这样,佛教传入我国也就由于深受玄学的影响,以至于玄学化了。同时,佛学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般若学,也以讲“空”、“无”为主旨,和玄学一样也主张贵无贱有,反本归真,所以两者能够互相贯通、交融和合流。这样佛教般若学又以其庞大的唯心主义思辨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
支遁生活在王朝偏安于一隅、政局动荡不安、玄学思潮笼罩统治阶级上层、佛教日益兴盛的社会环境里,加以先辈一直信奉佛教这一家境的深刻影响,在成年时出家为僧。他在座右铭中有一段表露心迹的话:“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绥心神道,抗志无为。”[65]对人生所持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思想,推动他从佛教生活中寻求解脱。当时的江南,名士名僧群集,玄学和佛学两股思潮给支遁以强大的冲击,反过来推动这两股思潮的合流又成为支遁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佛学的着眼点、出发点。正如他在《咏怀诗五首》之一中说的:“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涉《老》咍双玄[66],披《庄》玩太初[67]。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68]劻,寂寂蒙邑[69]虚。廓矣千载事,消液[70]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71]诗的意思是:端正坐着只有孤影为邻,幽远玄秘的思虑十分劳碌。于是委曲地收回精神活动,去阅读领会各种名著。涉猎《老子》而怡悦于有和无的道理,披览《庄子》而玩味于天地的起源说。吟咏时,清风徐来,触动思绪,十分恬愉。低头欣赏的朴质文章(《老子》、《庄子》)很有文采,抬头悲叹老子和庄子早已逝世。殿柱下只有寒风的萧萧声在回荡,蒙邑也变得寂寞寥落了。空虚啊千年事,即使吃了金液还丹,养生修炼到头来也还是一场空。既然是空无,就再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了,种种差异的万物最终都归于空无这一共同的道路。支遁既好老庄,又遁入佛门,既注释《庄子》,又服膺佛典。他贯综内典外书,以《老》、《庄》为连类比附佛学,成为般若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又以佛学神秘主义发挥《庄子》,成为当时庄学的权威。东晋前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决定了支遁佛学思想的独自风貌和独特色彩。
在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中,支遁最得名士们的倾慕,声誉甚隆。这表明,他的佛学思想具有为门阀士族统治者服务的强烈的现实色彩,其社会作用是消极的。
支遁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思想史上是有地位、有影响的。“《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72]支遁的《逍遥论》为名士所普遍接受。王闬赞誉支遁为佛教界中的王弼、何晏,谢安称赞他比嵇康还高出一筹,郗超更说:“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73]郗超评价虽言过其实,但也说明支遁在同道中地位是很高的,对佛教的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
支遁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他将佛理掺入诗歌领域,有的佛理与老庄相结合,有的佛理则与山水相结合,这种风格由支遁到谢灵运有很大的发展。清代诗人沈曾植在《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中说:“康乐(谢灵运)总山水、庄老之大成,开其先支道林。”在《王壬秋选八代诗选跋》中又说:“支公模山范水,固已华妙绝伦。”“支、谢皆禅玄互证……谢固犹留意遣物,支公恢恢,与道大适矣。”可见支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在鸠摩罗什传入佛教大乘空宗龙树中观学说以后,中国佛教学者懂得了般若学的真谛在于把握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无统一,空与假有统一,发现过去对般若学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在《肇论·不真空论》中对支遁等人的空观作过评论和批判。由于僧肇、竺道生等人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大乘中观学说,弄清了与玄学的区别,从而在思想方面进一步推进了佛教独立化的历史进程。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1))
【注释】
[1]又一说是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州)人。
[2]《高僧传·支遁传》。
[3]《高僧传·支遁传》。
[4]孙绰《道贤论》以竹林七贤配七道人:以支遁配向秀,法护配山涛,帛法祖配嵇康,法乘配王戎,竺道潜配刘伶,于法兰配阮籍,于道邃配阮咸。
[5]《高僧传·支遁传》引。
[6]见《出三藏记集》,第8卷。
[7]《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8]《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9]《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10]《妙观章》,见《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11]原文缺“不自色”三字,据《妙观章》等补。
[12]慧达《肇论疏》引,见《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9页。
[13]原文无“如”字,依慧达《肇论疏》加。
[14]原文无“也”字,依慧达《肇论疏》加。
[15]安澄《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见《大正藏》,第65卷,94页。
[16]般若波罗蜜:般若,佛教所谓的最高智慧;波罗蜜,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是通过佛教的最高智慧达到佛教的彼岸世界之意。
[17]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
[18]三脱:三脱门,指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三脱门是佛教所谓在一切事物面前都能获得解脱而不拘执的法门。
[19]《出三藏记集》,第8卷。
[20]能仁:释迦牟尼佛。
[21]《善思菩萨赞》,见《广弘明集》,第15卷,四部丛刊本。
[22]《闬首菩萨赞》,见《广弘明集》,第15卷。
[23]《月光童子赞》,见《广弘明集》,第15卷。
[24]《咏怀诗五首》之一,见《广弘明集》,第30卷上。
[25]《弘明集》,第13卷,四部丛刊本。
[26]《庄子·在宥》注。
[27]《庄子·齐物论》注。
[28]《庄子·大宗师》注。
[29]《庄子·天运》注。
[30]《庄子·应帝王》注。
[31]《肇论·不真空论》。
[32]《中论疏》,见《大正藏》,第42卷,29页。(www.daowen.com)
[33]《大正藏》,第45卷,171页。
[34]《大正藏》,第45卷,209页。
[35]据安澄引《即色游玄论》:“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并没有讲到心空。这里“色心法空”、“无空色心”的“心”字可能是误衍的。
[36]《中论疏记》,见《大正藏》,第65卷,94页。安澄认为支遁的即色论和僧肇的不真空论的观点相同,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即色论是不真空论所批判的对象。
[37]参见《大正藏》,第42卷,29页。
[38]《肇论·不真空论》。
[39]至人:有至德的人,约同于圣人。
[40]《逍遥游论》,见《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41]《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42]《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43]《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44]牛全:牛的全体,喻事物的整体。
[45]忘筌:“筌”,捕鱼工具,“忘筌”是说捕捉到鱼,就舍掉捕鱼工具。《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6]《咏怀诗五首》之一,见《广弘明集》,第30卷上。
[47]《高僧传·支遁传》。
[48]黄屋:皇帝乘的车。
[49]玉玺:皇帝的玉印。
[50]缨绂:扰乱。
[51]《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52]天池:古人认为南海由造化天然形成,不是人造的,所以名为“天池”。
[53]《庄子·逍遥游》注。
[54]《庄子·逍遥游》注。
[55]独化:独立无所待地变化。玄冥之境:一种无区别的神秘境界。
[56]《释迦文佛像赞并序》,见《广弘明集》,第15卷。
[57]《高僧传·支遁传》引。
[58]《高僧传·支遁传》引。此段引文,为现存《喻道论》(见《弘明集》,第3卷)所缺。
[59]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60]见《广弘明集》,第15卷。
[61]恒沙:恒河沙的简称,恒河的沙数量很大,比喻事物之多。“路逾恒沙”:此喻距离之远。
[62]三乘:小乘、中乘和大乘。
[64]《与林法师书》,见《广弘明集》,第28卷上。
[65]《高僧传·支遁传》引。
[66]双玄:有和无。《老子》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67]太初:气的始初,即天地未分以前的状态。
[68]柱下:官名柱下史的略称,因常侍立在殿柱之下而得名,传说老子曾为周柱下史。
[69]蒙邑:战国时代宋国邑名。庄子为蒙邑人。
[70]消液:消,动词;液,指金液还丹。这是道家养生的一种具体方法。
[71]《广弘明集》,第30卷上。
[72]《世说新语·文学》。
[73]《与亲友书》,见《高僧传·支遁传》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