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道教与书法:道符的由来与作用

道教与书法:道符的由来与作用

时间:2024-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道符的由来道符是道教最为重要的信仰工具之一,同书写文字有密切关联。在组织化道教初期,道符就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各派都利用道符的力量来宣扬教义、吸纳信众。后来虽然有内丹学说的兴起,但是道符在道教中的作用并没有降低。至于道符的由来,道教内部往往神秘其事。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同时道符还借鉴了世俗印信的功效,表明具有特许的权力。

道教与书法:道符的由来与作用

一  道符的由来

道符是道教最为重要的信仰工具之一,同书写文字有密切关联。很多宗教中存有独特的咒语,间或有以图案为神符的情况,但以书写性文字为基础的符却并不多见,而象道教这样将其发展为庞杂道符系统的情况尤为独特。

在组织化道教初期,道符就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各派都利用道符的力量来宣扬教义、吸纳信众。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之初,“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1]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也说:“汉末沛国张陵学道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两说稍有差异,但都共同说明张道陵初期传道最为有影响的工具就是道符。张角太平道也是利用道符扩展其影响,《汉书皇甫嵩传》说他“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同时期的于吉也“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2]鉴于道符在初期道教中的作用,北周道安在概括道教内容时说:“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厌。”[3]老子思想相当于道教的理论基础,而服食是道教最传统的成仙途径,符箓之术能同它们并列,可见当时影响之大。后来虽然有内丹学说的兴起,但是道符在道教中的作用并没有降低。北宋张君房所辑《云笈七签》中讲到:“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4]道体本身寂然无为,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道术,而道术之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符、气与药。唐以后复兴的天师道、新兴的雷霄派以及太乙道都无不注重符咒之术,即便是以内丹为核心的全真道有时也会借用符咒之术。

至于道符的由来,道教内部往往神秘其事。或曰神符来自西王母传授:

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不能悉憧,以告风后力牧,曰:“此兵应也,战则必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 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5]

或曰神符传自夏禹:

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谘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6](www.daowen.com)

除此之外也有说神符传自老子。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认为道符本来并非人间所有,究其根源都是天降神授。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道教内部关于道符的传言并非毫无可取,至少道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历史时期。

巫祝的产生比较早,在战国时期有将口头的祝言形诸文字的趋势,如盟诅之辞开始书写下来并埋藏于地下。《周礼》里面提到有专门的诅祝职位,负责国家之间的结盟、抵押、诅咒等活动。这与当代考古发现的盟书所记载内容相吻合,这些盟书大多用朱砂书写于玉质媒介上。无论是盟书的书写颜料还是书写介质都与日常使用的材料不同,表明它们所具有的神圣性质。虽然盟书还不能称作神符,但是它发挥了与神符类似的作用,因此可以看作是文字道术化的开端。后来五斗米教的三官手书,将书写有祈祷者姓名、忏悔的文书分别置于山上、地下和水中以祈求痊愈,从中可以看到与先秦盟书类似的文字瘗祭痕迹,都是相信通过掩埋能够使得书写文字为神祇所认可。

从“符”字最初的字源角度看,它本来指商业或者政治、军事上的信用证明。先秦的符或者称为节,或者连称符节,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先秦符节的种类甚多,形状各异,用途有别。目前所见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税收,如作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节;有的用以发兵作战,如作虎状的“辟大夫”铜虎节、“韩将庶”铜虎节和错金“杜”铜虎符;有的用以驿传邮递,如作马状 的“骑传”铜马节;有的用以供给食宿,如作龙首状的“王命传”铜龙节等。关于先秦符节的种类和用途,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如《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译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符节的使用范围很广,但主要集中于通过权力和调用资源权力两种。后世的方士和道士仿效传统符节的功能将神圣图文称为“符”,就是基于神符调用神秘力量或者进入神秘境界的功能。同时道符还借鉴了世俗印信的功效,表明具有特许的权力。如《抱朴子·登涉篇》云:“古之人入山者,皆配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基于此,后世道符往往与法印配合使用。

汉代天人合一之说兴盛,帝王每每寻求天降祥瑞以证明天命所在。这种天降祥瑞有各种存在形态,或为具体的奇花异兽,或者为抽象的文图,这种昭示天命所在的祥瑞图文被称作符命。《汉书·郊祀志》云:“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汉初诸帝王之所以对天降符命如此注重,因为他们起身于平民,对以往王位传承自贵胄的传统心存恐惧所致。而王莽篡汉更加缺少政治传统上的认可,因此他对于符命之说尤其推重。他篡夺帝位的重要步骤就是伪造符命:

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命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诏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托而居摄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群生茂育。《书》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统国政,几加元服,委政而属之。今短命而崩,呜呼哀哉!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今前辉嚣、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具礼仪奏。”[7]

明知道王莽伪造符命,但是太后无可奈何,仍然以王莽比作周公辅佐王政。这一方面表明王莽已经大权在握,另外也表明符命之说深入当时。光武帝刘秀也借助符命造势登基,“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为应,昭然若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8]刘秀不仅仅是利用符瑞之说,他本人对符瑞之说也深信不移。《后汉书·方术传序》曰:“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屈焉。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趋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后汉书·张衡传》也说:“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对于谶纬与符箓之间的关联,刘师培在《国学发微》中的论说颇有启发意义。他说:“周秦以来,图箓遗文渐与儒道两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箓,入儒家者为谶纬。董(仲舒)、刘(向)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滥觞。”[9]这种启示性图文古已有之,后来与各种宗教思想相结合,从儒家的角度讲是谶纬,从道教角度看就是符箓的前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