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道教与书法:凝重的碑刻隶书

道教与书法:凝重的碑刻隶书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原隶书运用于国家为主体的祭祀活动之中,表现的精神也是祭司所固有的肃穆寂静之风气。楚地的隶书以简书为主,而中原隶书则寄托于碑刻者为多。从碑刻的形制来看,制作极为庄重讲究,应为当时著名书家刻手所为。虽然中原碑刻隶书的风格比较统一,都是以横向取势均匀布白为主,但是其内部也有明显的派别。

第四节 凝重的碑刻隶书

与楚地自由飞动的书写相对比,中原齐鲁地区端庄肃穆的隶书气质显然有着不同的侧重。中原隶书运用于国家为主体的祭祀活动之中,表现的精神也是祭司所固有的肃穆寂静之风气。楚地的隶书以简书为主,而中原隶书则寄托于碑刻者为多。从碑刻的形制来看,制作极为庄重讲究,应为当时著名书家刻手所为。虽然中原碑刻隶书的风格比较统一,都是以横向取势均匀布白为主,但是其内部也有明显的派别。大致来说,我们可以分为肃穆一系与飞动一系两派。

肃穆一系的代表作品有《史晨》、《乙瑛》等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结构方正端庄,运笔平缓肃穆,气息静谧高古,有庙堂之气而无凡俗之笔。

《史晨》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内容便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的确,《史臣》等碑刻并非每个字的造型都完美无暇,但是它们整体的肃穆气质令后人难以模仿。

相似的情况还包括《乙瑛》,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也与祭祀相关。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郭宗昌认为《乙瑛》“足称宗庙之美”,可谓是把握住了该碑内在的祭祀气质。

庙堂碑刻飞动一系,并非是如荆楚简帛飞动不可思议,而是说在端庄基础之上展现灵动一面,其代表作有《礼器》、《曹全》等。

《礼器》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顾名思义为孔庙礼器记事之碑,其艺术成就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从杨守敬的评价可见,该碑之所以被推崇为汉隶第一,就在于它能于法度和变化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曹全》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书法的典型。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不束缚”表明了《曹全》较为自由的书写方式,而“不驰骤”则表明了《曹全》合乎规矩的一面。就于法度与自然之间取得平衡而言,《曹全》与《礼器》是类似的作品。

其实在荆楚派与中原派之外,汉隶还有摩崖一派的特殊风格,其雄浑之气与中原碑刻相似,而飞舞灵动之气又与荆楚简帛相近,但其形制巨大,依托山崖,有前两者无法企及之气势。其中的代表有《石门》、《西狭》等。摩崖刻石直接写在露天的悬崖之上,本来石面就不是非常平整,再加上历代风吹雨晒,班驳陆离之气更增加了文字的细微而无法模仿的变化,正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可以说,摩崖石刻是人力与自然之力合作的作品。这一派作品中,萨满的狂放与祭司的庄严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

现在,我们可以对隶书的精神性成就做个简要的概括。从隶书的源头看,有着秦、楚两个线索。秦篆系统来源于商周金文,体现的是肃穆庄严的祭司理念;而楚篆则继承了古已有之的萨满乐舞风格,充满变幻不定的动感。隶书把两种对立的力量吸纳于自身内部,通过两者不同的比例形成不同风格。简帛隶书仍然是以萨满的不羁舞动为主体,但是显然也吸收了肃穆庄严的祭司风格。而碑刻显然是以洁净肃穆的庙堂之气为主导,其中也兼及舞动洒落的巫觋风格。摩崖刻石隶书,就很难区分两种力量的多少,因为两种力量形成了均衡的张力。从整体来看,这也是隶书的基本状况:肃穆与飞动互相冲突而又融合,使得隶书具有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注释】

[1]毛启俊:《中国书艺六论》,第21-22页,古吴轩出版社,1995年版。

[2]胡小石:《书艺略论》,《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胡小石研究》。

[3]徐利明提出“内向贯气”与“外向贯气”之说对此有更为详细解说,请参考《中国书法风格史》第27-32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8页。

[5]董仲舒是燕人,而燕齐文化关联密切。

[6]《史记·封禅书》。

[7]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5页。

[8]从字源的角度看《说文》对“神”字的解释是不恰切的,“神”字的甲骨、金文字源是像闪电状。

[9]儒学在汉代之兴盛有特殊原因:上层借助儒学来控制社会,下层借儒学作进身之阶,与切实信仰尚有相当距离。

[10]李剑雄:《列仙传全译·前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12]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13]详细分析请参考闵丙三《汉代乐府诗里的神仙信仰》,《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www.daowen.com)

[14]详见王宗煜《评汉人辞赋中的神仙思想》,《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5]杨颉慧:《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6]《山海经·西次三经》

[17]《庄子·逍遥游

[18]《论衡·无形篇》。

[19]《论衡·道虚篇》。

[20]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21]张光直:《濮阳三img26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

[22]《楚辞·惜誓》。

[23]《史记·殷本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24]《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25]《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汉画像石》中,有动物题材的画像578块,其中有鸟图案的为510块。

[26]《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27]《邓以蛰全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455页。

[28]许慎:《说文解字序》认为草书起于汉初,不如《非草书》秦末说恰当。

[29]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第386页。

[30]《非草书》。

[31]《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32]张怀瓘:《六体书论》。

[33]成公绥:《隶书体》。

[34]卫恒:《四体书势》。

[35]傅京生:《汉代简牍草势美在成熟隶书中的内部支撑》,《书画世界》199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