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退休农艺师王玉艳:情系故乡,奉献人民

退休农艺师王玉艳:情系故乡,奉献人民

时间:2024-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情系故乡热土,余热奉献人民——记退休高级农艺师王玉艳王玉艳同志退休前是于洪区于洪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这些情况深深地触动着王玉艳的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创业基地老科技人员都有一种不舍的追求和梦想,王玉艳也是如此。她还在研究所的办公室安一张床,躺着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兄弟,服务的真诚而热情,使前来咨询的农民兄弟深受感动,王玉艳的幸福感也随之倍增。

退休农艺师王玉艳:情系故乡,奉献人民

情系故乡热土,余热奉献人民——记退休高级农艺师王玉艳

王玉艳同志退休前是于洪区于洪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在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下,她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艰辛,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心系于洪故乡,情系于洪百姓,为了家乡的变化,百姓的富裕,冬天冒严寒,夏天顶酷暑,搞实验、搞推广、搞咨询、搞培训,一干就是30余年。她刻苦钻研和不懈奋斗,为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民的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赢得于洪人民的好评和爱戴,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王大姐。

1997年,王玉艳带着对事业的留恋之情退休了。然而,她的退休之日,正是于洪区老科协成立之时,她作为老科协理事参加了于洪区老科协诞生的盛会,组织上的归属感涌上了她的心头。她从江泽民同志为中国老科协题词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和启迪,决心充分发挥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余热,为于洪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再作贡献,创造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与时俱进,在科技兴农中作贡献

腾飞的新于洪,催人奋进。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亟须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是全区广大农民的大课题,也是老科技工作者的主战场。所以,从1999年开始,在区老科协的筹划下,王玉艳积极开展了从新疆引进的具有高营养蛋白价值、供畜牧业饲料加工和食用蔬菜两种功能的鲁梅克斯新作物的栽培试种试验,两年取得成功。2001年,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科技扶贫又闯出一条新路,即在于洪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地势低洼易涝的边远乡、村试种旱稻。她用一个农户的20亩口粮田作为试验基地,从选种、整地、田间管理到收获全过程亲自参与,跟踪、记录、总结、测产,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风风雨雨,真是创业艰难百战多!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连续三年试种的实践成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实践证明,在于洪缺水的农村同样可以种植稻子。

推广示范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民种田是土里刨金,有时由于不懂技术,付出了汗水和艰辛,却没有得到好收成。这些情况深深地触动着王玉艳的心。她想,一年之季在于春,而育苗是丰产的第一关,关系到收成的一半。她经过大量的调查和亲自操作试验,在绝对有把握的情况下,引进推广了克X灵、壮秧剂。为了增加农民种田的收入,她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推广了N型氮肥增效剂,免去两次追肥的工序,不但省工时,还可节省正常施肥量的20%。此项措施深受农民的认可和欢迎。据初步统计,在沈阳西部乡村推广应用已超过2万亩。(www.daowen.com)

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创业基地

老科技人员都有一种不舍的追求和梦想,王玉艳也是如此。1998年,她从法库县老科协建设金秋科技园的事迹中受到启发,她想,法库县的老科技工作者能在夕阳余晖的暮年书写出新的的春天,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于是2000年,在省农科院苏家屯丰民水稻所的大力支持下,王玉艳创办了“沈阳富源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同时,自筹了20多万元资金,租用了30亩土地、200平方米的房舍,搞科学试验,引进小叶柏、垂柳白杨红木、水腊柳、大叶丁香、刺梅、红玫瑰等20多个珍稀树种和花卉新品种,还引进试种推广了佳利、佳秋、佳锦三个品种的秋白菜,富青78、富源两个品种的大萝卜及叶青油菜,沈粉4、沈粉5西红柿等9个蔬菜新品种,以及黑龙江97‐1,辽粳294、395、454四项粮食优良新品种。2005年,因为土地被征用,她又另寻新址,继续发展她未尽的事业,继续红红火火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深入基层搞培训,帮助农民快致富

多年来的基层工作经验使王玉艳体会到,“技术咨询、培训,是老科协服务‘三农’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要真正服务到位,老科技工作者自身要苦心志,劳筋骨,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不能坐而论道式地空谈,要深入基层,服务到田间炕头,给农民带去希望而不是麻烦。”几年来,她去过十几个乡、镇、村,无数个大棚和地块,办不同规模的培训班和咨询会40余次,接受宣传教育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干部、群众达千人以上。王玉艳向农民讲解蔬菜栽培的应用技术,病虫害防治,黄瓜、茄子嫁接技术,以及新技术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脚踏实地王玉艳为农民服务,农民视她为亲人。

2005年,王玉艳因腰肌劳损,卧床不起,不能下乡,她就搞电话咨询,每天电话不断。她和农民心心相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她还在研究所的办公室安一张床,躺着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兄弟,服务的真诚而热情,使前来咨询的农民兄弟深受感动,王玉艳的幸福感也随之倍增。今年已经68岁的她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能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一点技术和专长为服务人民,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