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人生——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德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德元,1940年10月出生,1966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机专业,2000年由沈阳市沈北新区农机推广站站长的岗位上退休。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机新产品研发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平凡工作,塑造高尚人生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工作,他与同事们一起既搞农机管理、农机修理,又搞农机科研、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只休3‐5天,每天都和千百台农具和拖拉机打交道,人们称他是给拖拉机治病的“医生”。他对于东方红54、75型拖拉机,从发动机到传动系统都十分了解,从声音上便可判断机车是否处于完好状态。由于他善于动脑,勤奋好学,又肯于吃苦,在农机方面成功地开展了多项技术革新,如,水稻种子除芒机,水稻深施底肥旱直播种机等10余项。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加装第三清洁室,效果更为显著。“C‐4”、“C‐6”康拜因是苏式稻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第三清洁室可把收获损失由原来的5%降低到2%左右。1974年,全农场300多台联合收割机全部进行加装。1976年秋季,农业部在天津汉沽农场组织了一次联合收割机收割质量标准鉴定会,共22人参加会议,黑龙江垦区指派他参加。在这次鉴定会上,他提出在国产的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第三清洁室的建议,被鉴定委员会采纳,这是当时农机战线上的一项重大革新。由于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成绩显著,连续十几年被农场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担任农场的技术员、工程师、组织部部长和副场长等职务。
1988年调回沈北新区工作。在农机推广站工作的12年中,带领全体人员,以研制、生产药剂灭草的打药机技术推广为主。同时,每年都承担科委下达的新技术推广项目。如,玉米秸杆还田机,一次性旋耕机,根茬粉碎、施肥、播种机,玉米秸杆揉碎机具等。曾多次受区总工会和省、市农机部门表彰,曾二次获得沈阳市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在职期间,曾多次为全区农机管理负责同志和驾驶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从车间、田间到课堂,从实际操作到现场指导,讲课通俗易懂,听课人掌握了知识,他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退而不休,为社会作奉献
2000年10月,他从区农机技术推广站退休,深知我国的农业生产物质投入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下。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达到50%‐60%,而我们只有30%,发达国家是精量播种,一穴一粒,而我们则是一穴3—4粒。农民虽然有认识,但没有理想的农机具去完成。这件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开始对现有的农机市场做社会调研,走访了十几家种粮大户和有实际经验的农机手。大家都一致认为,研发一次性深施肥的精量播种机,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于是,他就以此为动力,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研究和书面设计,绘制出了百余张图纸。在此期间,他为了设计一个理想的机构,既要经得起理论验证,又经济实用,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如,风机叶轮的设计,叶轮的叶片是直的还是弯的?是前弯还是后弯?角度多大合适,等等,都得需要理论计算。即使躺在床上休息,也在翻来覆去的思考着。一部新机器总在脑海中过“电影”,一旦想起来马上起床在图纸上画上几笔。仿佛又回到4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搞课程设计一样,那么艰辛,那么真挚。他与沈阳市实丰农机厂合作,历经一个多月加工,一台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的2BQ‐2型气吸式精密播种机诞生了,并在财落村进行不同条件的田间作业试验。测量数据表明,在14粒的间距中,总有3—4粒间距不等,只能勉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他又专研了几天,认为仿形机构和传动系统需作改动,但制造零件需要精度很高。于是,他又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成功的改造,田间试验后,株距完全一致,机件完全符合生产要求。随后请省农机鉴定站进行技术鉴定,获得新产品投产技术证书和新产品推广证书。当时实丰农机厂设备简陋,就是生产100台2BQ‐2型精密播种机,也须外加工。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每安排一个加工零件,需要向工人讲解零件的用途和技术要求,如风机外壳是螺旋曲面等。工人师傅不会划线,只好他亲自去划,重要的零件亲自操作。如机的叶轮平衡,风机轴承的安装,播种园盘的选配等,不但当装配工人,还得做些工装设备。每到一处都带领青年工人边做、边教,让他们尽快掌握新技术的要领。装配车间是一个四处漏风的仓库,生着火炉,在装配施肥装置时,他突然发现口肥和深施肥的排肥轮在同一轴时,调正肥量太困难了。由于精神过于集中,他身穿的棉袄被烧了都不知道。就这样,他经过苦心研究,把施肥箱,由原来的单轴改为口肥与深施肥分开的双轴施排肥装置,施肥量调整只用几秒钟就可以调好,使机器功能得到完善。(www.daowen.com)
产品走出家门,售后服务是关键。2004年4月12日6时,12名小四轮拖拉机手找上门来,悬吊着2BQ‐2型精密播种机,停在工厂院内,厂长打电话对他说:“不好了!满院都是车。”他沉着对厂长说:“不用急,新机具驾驶员不会用,这是很正常的。”他赶到工厂,把12名驾驶员让到室内,讲授使用方法,并进行答疑,共性问题集体讲解,个性问题单独处理,经过一天的工作,全部解决了。第二天,他带一位年轻人和汽车驾驶员装着易损零件,到用户家门、田间、地头开展售后服务。每到一处,他首先为用户讲解机具的构造原理,拖拉机与播种机如何正确挂接,行距、株距、施肥量、施肥深度、扶土厚度、风机三角带松紧的调整,传动链紧度的调整,作业中常见故障如何排除等。在作业中发现,个别播种机有漏播现象,这主要是排种盘不平所至。于是,又潜心研究如何把2㎜厚的排种盘车平。2004年4月24日,他到卞福昌加工点,做了卡具,装上磁铁,把排种盘吸住,这样加工,就把排种盘车平了,使机器功能更加完善。
在播种期间,每天都能接到用户打来的咨询电话,他都很耐心地为用户解答,直到客户会用为止。
2BQ‐2型精密播种机,至今用于农业生产共7千多台,服务于东北三省。只要更换排种盘就可以一穴一粒播种玉米、大豆、甜菜、花生、药材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今年一年的作业面积约350万亩,节约种子和化肥款达2亿1千7百万元,是辽宁省重点推广的机具之一。从2005年起,一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农机补贴政策,即农民购买一台,国家补贴机具总售价的三分之一。农民直接受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2007年,他又研发了一台2BQB‐2型保护性耕作精密播种机,对土壤在不深翻,不旋耕,不清理上茬作物秸杆、根茬的情况下,一次完成直接播种、深施底肥、扶土等作业项目。该项目于2009年得到省老科协的支持,研发进展更加顺利,现已经过总结验收,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目前,正在推广应用,它是耕作制度改革的又一新式生产工具,将会给“三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步入晚年,做好心理体操
于德元同志把自己取得的成绩,看做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也是自己回报社会的体现。他没想到为个人牟利,只是以平和的心态服务于社会。他的哲理是心情开朗,心态平和,步入晚年尤为重要。做事要为他人带来光明和幸福,始终在精神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不断学习,勤于动脑,保持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踏实走好脚下每一段路,幸福的享受每段时光,在他的身上能焕发出令人钦羡的光彩。他牢记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专业特长,为沈北新区的大发展,为重振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雄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新的贡献,这就是他人生的至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