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EMBA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给传统的教育观带来了冲击,它不仅重视正规的学校教育,更重视终身教育,不仅强调从书本上学,更重视“边干边学”或“从干中学”,从而引发了教育的变革和“学习的革命”。为了了解美国终身教育,尤其是在职人员培训、学习的状况,了解他们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状况,1998年10—11月我和我的一位同事对美国哈佛商学院、南加州大学管理学院等院校进行了考察访问。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美国对EMBA教育非常重视,反过来EMBA教育又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的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EMBA及其培养目标
EMBA英文全称为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译为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它是一种具有学位的在职培训,主要培养已升至公司中上层但无EMBA学位的管理人员。它一方面向学员教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更着重培养学员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并获得他人支持、合作和尊重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目光远大、视野宽阔、善于创造机会、捕捉和抓住机会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严于自律、自尊自重、不断自我提升的道德准则。总之,EMBA强调的是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这种学习培训,使他们在未来的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EMBA的特点
因为EMBA是一种在职培训,因此,它的学员由公司推荐,费用由公司支持,每周有一天集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与MBA相比,它不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技能很快付诸工作实践,同时因其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又比MBA夜校的教学效果要好。因此,许多公司都把向大学推荐EMBA学员作为培养后备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与MBA相比,EMBA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更强调在战略性、综合性和决策导向性方面的能力培养。MBA更注重管理技术方面知识的传授,而EMBA不重视这一点,因为它的学员都是企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将在企业中做决策性工作,因而,对他们重点培养的是决策能力、总体判断能力和进行战略性选择的能力。第二,它更注重现实性。MBA学员通常按教科书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而EMBA常常讨论学员所在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它的案例更具现实性,通过讨论,提出新概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使企业受益。第三,它更注重国际性。在它开设的课程中有60%以上的是有关国际方面的内容,如国际经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第四,它更强调运用CD-Rom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员可在课前课后自学。
3. EMBA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情况
EMBA和MBA对教材版本的使用基本相同,但其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却有很大不同。通常MBA在校学习时间长,讲授的内容较多,而EMBA边工作边读书,在校时间较短,讲授的内容则相对较少。而且因EMBA学员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基本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他们使用的教学案例较少,但讨论的范围要广得多,对教师的挑战性也更强。同时,因EMBA每周只集中学习一天,需要一些教学服务措施支持教学。这些措施包括暑期辅导教学,教师对学员全程指导,提前供应教材、案例、计算机软件、课外读物和指定作业等;集中住校周,使学员一道学习,相互交流和帮助等。除此之外,EMBA还特别注重案例教学,强调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教学。哈佛商学院近年用于教学软件开发和硬件管理的费用就达1 000万美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现代化教学水平。(www.daowen.com)
4. EMBA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近年来兴起的EMBA热无论是从教育理论、教学方式还是从教材出版等方面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这一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必须不断进行再“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决定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EMBA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才资本的投资,它的回报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投资。国内企业包括国内的出版社往往只重视实物资本的投资和回报,忽视人才资本的投入。管理人员也往往忙于日常事务,忽视了“加油”、“充电”,忽视了工作后的再学习、再培训的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也限制了自身的视野,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要重视培养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EMBA教育提供学员的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所注重的是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道德素质等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国内的教学、培训中所忽视的,从而影响了管理者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要重视教学、教材的系统性和实证性。美国EMBA教学方式和教材出版与我国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出版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案例、辅导读物、计算机软件等等,而不像我们那样只提供一个课本。他们极为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因而讨论的问题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而我们的教材只提供空泛的理论,使人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出版时也要注意系统配套性,既要注重教材(课本),同时也要注重案例、教辅、多媒体配套读物等的编写和出版,这样才能既方便教师备课,又为学生提供方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本文原载《大学出版》199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