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Industry),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把一切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的集合体称之为产业。”[1]波拉特发展了菲舍尔—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把信息产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第四次产业。第四次产业(通常称为第四产业)是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或技能,以自己的服务来主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生活需要的知识产业,主体是信息产业。本文旨在说明,出版产业应属于信息产业,它是信息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即信息内容,出版的正确定位应是内容提供者。出版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出版产业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
1.信息产业的崛起
现代经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都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主要不是由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决定的,而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求逐步加速从低次产业向高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结构这种变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在第一、第二产业都呈下降趋势,而在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现象;信息服务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上述两项指标呈快速上升趋势,从“经济服务化”进而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产业的崛起是近二三十年来的重要经济现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长期增长,主要得益于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经济增长的30%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见表1),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1996年有740万人从事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产业,它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成为美国雇佣员工最多的行业,其员工的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高出73%;高新技术在国内销售和出口方面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其直接产值占GNP超过8%,这一比例到2007年将达到20%,而出口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占总出口额的40%;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国的失业率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0年来的最低点[2]。信息产业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一方面,从具体产品上看,在其价值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比重在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的比重也在迅速扩大。这包括:一是产业总产值扩大,据统计,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传统产业;二是市场份额扩大,据统计,目前美国信息产业约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日本到2010年仅多媒体就有1000亿美元的市场;三是信息产业的比重增长越来越快,据统计,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1958年为40%,1974年为53%,到了上世纪末已达70%以上,1985年欧共体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67%;四是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其他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平均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比全部劳动力增加的速度高1倍。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在一篇著名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3]我国自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获得了超常规发展,每年都以30%的速度发展,超过了任何其他产业的发展。它对GDP的增加值已从“八五”末的2%增加到“九五”末的4%,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在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2.出版产业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群和信息服务产业群。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不是指单纯的计算机设备(西方有的学者甚至把计算机设备归入传统产业),而是指包含操作软件的智能化的机器。而信息产业的中心也正在“软化”,向信息服务产业群转移。信息服务产业群包括:大众传播(广播、电视、出版)、教育培训、咨询、网络信息服务等。
表1 IT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推动
* GDI等于美国的货物和服务生产中劳务和资产部分的收益。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出版产业是大众传播业的一个部分,它应属于信息服务产业群的一个子产业。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从信息服务产业群的功能看,顾名思义,它们是为了提供信息服务,而出版的功能就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和信息。第二,从信息产业群各组成部分看,无论是教育培训,还是网络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都和出版密切相关。在现代,教育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往往和出版互动,前者的发展带动后者的繁荣,后者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提高。例如,我国历来对出版者有一个硬性的要求,就是对课本要保证“课前到书”,否则就是出版者的失职,这就说明了教育培训离不开出版的支撑。反过来,教育培训又扩大了出版的市场空间。第三,从出版产品看,出版业所从事的是信息产品生产,它的形式虽然有所不同(纸张、磁带、光盘、多媒体等等),但内容却都是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第四,从出版的生产过程看,它的工作流程是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制作和交流传播,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第五,从出版的价值实现看,出版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和知识,只有它所提供的知识被读者接受、吸收、消化和理解,它的价值才真正得到实现。如果一本书被读者买走后束之高阁,图书的价值和功能就未得到实现。第六,从出版产业就业者的文化素质看,其劳动者必须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人才,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整个团队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已经使信息服务产业群的各个部分界限模糊,它们正在相互交叉渗透,网络出版一方面把大众传播的各种媒体融为一体,把连续的和非连续的、有声和无声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静止的和动态的出版物之间的界限全部打破;另一方面把出版与教育培训、咨询、网络服务等也合而为一,例如远程网络教育同时就是网络出版,又是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咨询。因此,出版尤其是网络出版正在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在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出版信息的经济功能
出版行为从本质上是为人们提供信息,它是信息内容提供者,信息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出版的功能。现代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经济发展及生产力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1.信息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信息具有如下一些特性:信息可以是事实、观点和算法;信息是可传递的;信息是持久的甚至是永恒的,它不能被耗尽但却可过时;信息是可再生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对行为决策是有用的;信息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它像传统三要素一样对整个生产是必需的和基本的[4]。
过去我们一般把社会生产力归结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这三个要素。马克思的巨大贡献就是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中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动力。现代生产力理论表明,生产力包含的要素是一个系统,既包括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还应包括管理、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等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信息不仅作为生产力中的软件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其他要素之中,而且它本身又从其他要素中独立出来,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从信息对劳动者的影响上看,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在现代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高效率的劳动者必定是掌握了科学技术或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能力的知识工作者。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表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代社会正经历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向以劳动者的智力(即人才)消耗为主的转变,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5]。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成为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主体,成为各国政府首先关注、吸引和争夺的对象。信息对生产力的作用还表现为信息劳动者占这个劳动者的比例呈现加速扩大趋势(见表2),这同时表明信息工作者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
从信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看,通过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开发,使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发现,并纳入生产环节。通过信息的进步,不断改进旧的劳动对象,而且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本身已纳入劳动对象。信息沟通和交流对经济生活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企业的所在地变得不像工业社会那样重要了,国际上一些大型企业的所在地并不在大都市,而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正如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巨大的朝阳产业。信息的开发、服务和利用的产值在不断快速增长,而且它在使自身增值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表2 美国信息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
资料来源: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111页。
从信息对劳动工具的影响看,劳动工具的进步实质上是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而技术的改进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应用。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传播工具的变革,如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对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起到了革命性作用,两者相互促进,是一种正反馈的关系。信息对劳动工具最重要的影响还在于,信息已不单纯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信息已成为劳动工具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劳动工具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工具,离开了信息(如管理软件等),劳动工具就无法运转和使用。
从信息对管理的影响看,现代管理实质上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E化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E化管理不仅使管理规范化,而且使管理更加透明、更加民主,同时也更有效率。
从信息对科技的影响看,信息技术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成了高科技的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科技群的分类排序,信息技术居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群之首。信息技术直接引导和带动了其他相关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其他技术之母,是“元”技术。其他的像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至少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3%,德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法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0%,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0%。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美国的能源消耗降低40%,劳动率再提高30%,每年创造3000亿美元的新销售额,未来10年内将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5000亿美元[6]。
信息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IT行业的重心正从T(技术)转向I(信息)。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真正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上升,信息服务业也已从服务于科技、服务于教育领域,拓宽到政府决策、投资决策、人民生活和娱乐等各层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提高。信息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证明了信息的独立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我国理论界和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认识也经过了三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信息服务必须延伸到技术、经济领域,从认识上拓宽了信息服务业的范围,为实现信息综合服务,满足市场需要创造了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信息有偿服务的观念,为实现信息产业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近年来在有偿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信息服务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立价值,提出了信息是生产要素的观念。这样就把信息提高到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传统生产要素理论对现代经济的解释力正在下降,只有把信息等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才能解释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
农业社会的财富是土地,工业社会的财富是资本,信息社会的财富就是知识和信息。在过去,信息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或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精神财富。在今天,信息已进入生产过程,进入经济运行活动之中,直接就成为物质财富。谁拥有更多更优的信息,谁就可以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从而就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例如,近几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凭借开发信息资源的优势,成为世界巨富。比尔·盖茨是信息财富的典型代表,他本人连续几年成为世界首富,他经营的微软公司连续几年排在世界企业500强前列。
信息本身是财富,它同时还创造财富,其途径是:
(1)以硅晶片为代表,运用信息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
(2)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是信息取代劳动力、资金、材料等资源创造财富;
(3)通过直接出售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来创造财富;
(4)通过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加快财富的增值过程;
(5)通过信息对空间的拓展来扩大财富的增值范围;
(6)通过对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再开发,使信息自身增殖创造财富等[7]。
3.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减少了交易成本
信息对经济的作用还可以从新制度学派的所谓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说明。新制度学派认为,只要有产权存在,交易费用就不等于零,也就是说存在着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对信息的搜寻需要一定的费用,同时信息可以减少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节约生产和投资成本,带来效益,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广告等信息活动的经济功能。(www.daowen.com)
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的广告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现在一般已达到生产成本的30%以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生产出产品并不是目的,它必须销售出去变成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如何让消费者知道这种产品的存在以及购买这种产品的现实好处,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同时,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等方面,还必须收集消费者的偏好,以便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要购买一件商品,需要对不同厂商的商品质量、性能、价格等信息进行搜寻和比较。而对于中间服务商,则需要对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了解。这些都构成了交易成本,而且随着分工细密度的提高和知识重要性的增加,交易费用或成本还在呈上升趋势[8]。而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极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节约了信息搜寻成本,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社会财富。出版业作为信息服务业,它为人们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对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管理结构上看,信息管理可以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使企业扁平化,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减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4.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源
信息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的集合体。信息资源在目前已成为与物质、能源并重的决定社会命运的战略性资源。有人把三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体质(物质)、体力(能源)和智力(信息)。对社会有机体来说,体质和体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有机体”,具有智慧光彩的还是其智力即信息资源。还有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这三者的重要性:没有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没有能量或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正因为信息资源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各国都把对信息资源的争夺和占有看作与对土地、能源等同样重要的国家战略。各国用于信息搜寻、分析和开发利用的情报系统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在迅速扩大,各国都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系统,而且情报工作的重点也发生转移,由原来的政治、军事情报变为经济情报。经济情报战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竞争的重要战场。各企业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也在迅速提高,企业中的CIO(首席信息执行官)正在变成与COO(首席运营执行官)和CFO(首席财务执行官)同样重要的管理岗位。而在出版领域,作者信息、选题信息和市场信息的占有,更是和编辑、生产和销售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工作。
5.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信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方面加以说明。所谓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指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此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由于利用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并占到主导地位。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信息化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因为:第一,新的劳动生产率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越来越依靠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依赖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信息技术在生产的运用和技术的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将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第三,信息化促进了全球化,使市场变为世界市场,使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人、财、物、信息在世界领域流通,这正是信息化的结果。第四,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第五,信息化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它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面貌。第六,随着信息化的推行,一个新兴的直接为信息化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并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在21世纪,它将成为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先导产业[9]。
三、出版产业与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增长理论从一个方面对出版的产业性质和经济功能给予了很好的阐释。新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变量决定的,而不像以前的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增长中很多重要的因素如技术、知识等作为外生变量,它认为内生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溢出等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运用新增长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出版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将取代物质资本产品,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和应用。现代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可以产生溢出效应,不仅对技术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隐性知识(生产经验)及显性知识(科研成果等)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生产率[10]。因此,知识是经济系统具有决定性的内生变量;同时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任何厂商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11]。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是生产力关键性因素的结论。
2.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与知识的生产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种知识的生产如果不能以有效的方式得到传播、推广和应用,它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中往往并不缺少知识而缺乏把知识得以尽快传播和应用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知识传播、推广和应用的作用还表现在它有助于知识存量的扩大以及知识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反过来,知识传播、推广和应用又可以推动新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创新。两者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3.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人力资本都与图书出版产业密切相关
技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出版。图书出版产业处于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中间环节,对知识和技术直接起到了传播和推广的作用,同时对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人力资本则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或文化知识,有很高知识素养的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出版物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出版产业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有其特殊的作用。
4.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都具公共物品的性质,存在着外部性
新增长理论还认为,知识分为各企业拥有的知识和公共知识:前者可以产生内在的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又为企业提高研究和开发基金,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后者产生外在的经济效应,使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规模效益。同样,人力资本也既有内部效应又有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是指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可以给他带来收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指个人的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产生正的外部性,这种正的外部性却不能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带来收益。因而我们考察它们的贡献不能仅限于它们直接的投入产出,而应考察它们的溢出效益,看它们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这一理论的政策性意义就在于,我们应始终不渝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大投入,使其产生更大的外部效应,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5.正因为知识外部性的存在,因此在知识的生产、传播、推广和应用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造成了厂商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厂商用于生产知识的投资将太少,从而使分散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因此,政府应该向生产知识的厂商提供补贴,或者在对知识生产提供补贴的同时对其他生产课税。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如果不进行政府干预,那么人力资本的投资将过少,将使经济均衡达不到最优状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单个的支持生产、传播、推广和应用的企业虽然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这种外部性并未给企业本身带来收益。分散的企业对技术研发、知识生产、传播、推广和应用、人力资本的投资,其经济增长均衡处于一种次优状态,政府的投入和干预可以达到帕累托改进,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6.要重视“学习的革命”,建立有效的激励学习的机制
要重视开通有利于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开发有助于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出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价值的提高,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已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终生教育是知识经济之本”,终生学习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在这种大环境下,承担知识生产、传播、推广和应用任务的出版产业一方面无疑有了大发展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出版工作》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注释】
[1]周鸿铎:《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31页。
[2]参见美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美国商务部:《数字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4页。
[4]参见〔美〕塞缪尔·A·沃尔珀特等:《信息经济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5]参见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42页。
[6]参见秦宝庭,吴景曾:《知识与经济增长》,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7]参见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1—63页。
[8]参见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参见王众托:《企业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13页。
[10]Arrow,K., 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9(June),pp.155-173.
[11]P.,M., Romer, 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No.5,pp.1002-10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