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睡眠不足导致注意力下降,科普揭示打盹原因

睡眠不足导致注意力下降,科普揭示打盹原因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合时宜的打盹儿当然会造成事故,但即使不打盹儿,如果睡眠不足也会使注意力和判断力低下。就是说,人由于分别采用多相性睡眠和单相性睡眠,所以才会打盹儿和午睡。现已查明,这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都是由于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在黎明时分,出于人体生物钟这一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困倦——打盹儿,致使大脑清醒度降低,不能像白天那样作出正确判断,从而出现操作失误。

打盹儿

据说,人在白天打盹儿由来已久,它可上溯到人类还是“野生动物”的时代。那时,人类的祖先就有白天打盹儿的习惯。由于遗传,现代人仍难改这种习性。

不合时宜的打盹儿当然会造成事故,但即使不打盹儿,如果睡眠不足也会使注意力和判断力低下。尤其是黎明时分,由于人体生物钟的缘故,人体功能最为低下。

据调查,高速公路上的大型载重汽车的翻车事故,以及在直线区间几十辆汽车的连撞事故等交通事故,大多发生在黎明时分。不用说,这同司机由于彻夜工作和早起造成的睡眠不足有关。

睡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人连续40个小时不睡觉,处理数字、正确说出色彩名称、回忆某件事情等精神作业能力就会明显下降;如果是50个小时不睡觉,活动能力、体力、人格等方面都会下降;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把受试者单独放在一个房间内,受试者便会出现精神病似的幻觉和类似幼儿的举动;如果连续70个小时不睡觉,人的注意力和感觉就会麻痹;到了120个小时后,人就会陷入精神错乱的状态。

这是人为地妨碍睡眠、使人不能睡眠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数据虽说很极端,但它说明了睡眠对人类的健康生活是多么重要。即使不是完全的彻夜不眠,如果睡眠不足也会使注意力、感觉、思考力大大下降。

那么,如果睡眠充足的话,就不会打盹儿了吗?

人们常说:人的睡眠时间约有8个小时就足够了,但这是否正确却很值得怀疑。也许人本来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据实验,如果让10几岁的小孩睡10个小时,他们白天时就根本不会睡午睡。而到了20多岁以后,即使晚上睡了10个小时,白天也会感到困倦。到了老年以后,这种倾向则更为强烈。

另外,有的人一喝酒就一定要打盹儿,这似乎也主要是由于睡眠不足造成的。据实验,晚上睡眠充足的人在白天无论喝多少酒也不会发困。如果年纪很轻,而且是在本来并不是睡觉时间的白天,那么,酒就决不是诱发打盹儿的原因。

成年人的睡眠一般是单相性睡眠,但有时也会是多相性睡眠。就是说,人由于分别采用多相性睡眠和单相性睡眠,所以才会打盹儿和午睡。

所谓单相性睡眠,就是指一次集中起来睡眠。据说只有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采用单相性睡眠。所谓多相性睡眠,就是指睡觉时不是一次睡很长时间,而是一会儿醒一会儿睡。看看狗和猫等动物就会明白,单相性睡眠决不会一次睡很长时间。

人在新生儿时期,无论谁都是多相性睡眠。那时每天会不分昼夜地睡16个小时左右。长到3~4个月左右时,人就会渐渐地养成晚上睡觉、白天起床的作息习惯。但一直到5~6岁,仍保留着每天午睡3~4个小时的习惯。

人完全变成单相性睡眠是上了小学、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以后。而过了60岁以后,人又会再次回到白天也会一会儿睡、一会儿醒的多相性睡眠。

据说达·芬奇就是采用多相性睡眠,他每隔4个小时就睡15分钟。由于人类在生理学上并不是必须采用单相性睡眠,所以也可根据身体的具体状况,在白天也似睡非睡地打盹儿。(www.daowen.com)

人在一天当中,有的时间带会非常困倦,而有的时间带又不会那么困倦,这是因为人体是按照“生物钟”的节律来控制睡与醒的周期的。

人体生物钟约24小时为一周期,人体随着生物钟使体温(正确地说是体内深部温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时高时低。到了深夜时,体温一下降就会发困;而到了早晨,体温一上升就会醒来,开始工作或运动

人一到夜晚,就会从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的松果体中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便会升高。而到了早晨,褪黑激素在血中的浓度又会逐渐降低。

据研究,是否分泌褪黑激素,并不是受光的控制,而是由体内时钟(位于大脑的视交叉上核)来控制。

一般,当褪黑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上升时,人才睡眠。如果违背人体生物钟,在白天睡觉,而在夜晚活动,决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本来体温下降时,应是休息时间,因此这时大脑的清醒度下降,容易感到困倦,作业的效率也不高,便容易犯错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期正是大脑活力变低的时间带。

人类由于生物钟的关系,具有会感到困倦的时间带。比如,黎明时分(清晨4~6点)和下午2~3点左右,人的大脑清醒度最低,意识和判断力都处于低点,尤其是黎明时分,这种倾向更为强烈。

1979年在美国发生的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在前苏联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恰巧都是在同一时间带发生的。现已查明,这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都是由于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在黎明时分,出于人体生物钟这一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困倦——打盹儿,致使大脑清醒度降低,不能像白天那样作出正确判断,从而出现操作失误。

人体具有生物钟已被实验所证实。以色列学者将受试者放到一个黑暗而安静的房间,使其在24小时内反复睡7分钟、醒13分钟。这时连续记录下受试者的脑波和肌电图眼球运动等,看看每隔一定时间,受试者感到困倦的程度有什么差别。

很明显,黎明时分的6点左右,出现感到困倦的峰值,而上午10点左右和正午过后不久也出现了感到困倦的小峰值。

仅从这一实验便可看出,人本来在白天也能睡眠,只是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体系的制约,才不得已采取夜晚集中睡眠的单相性睡眠。也许,如果能无论夜晚还是白天,只要困了就睡,这样不仅会更有益于健康,而且也会减少事故和发生作业失误。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在午饭后休息2~3小时,即“午睡”的习惯。这样恰好可避开下午感到困倦的那一时间带,并可通过午睡使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

人类也许早就知道午睡对健康和对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有益的。顺便说一句,据说自从产业革命后,午睡的习惯才逐渐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