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神童与低能:聪明孩子的奇特特点

神童与低能:聪明孩子的奇特特点

时间:2024-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神童与低能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不过,“神童”毕竟还是少数,与总人口相比,则更属凤毛麟角。就是说,“神童”的脑结构和脑机能要比一般孩子“优秀”一些。根据“神童”家长的体会,天赋较高的孩子只有加上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才能造就神童。“愚童”就是低能儿,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不全。该报告认为,大多数的“神童”,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其特有的能力。

神童与低能:聪明孩子的奇特特点

神童与低能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这些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神童”。

神童有多“神”呢?请看一些例子:

唐代诗人白居易“半岁能识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宋代诗人陆游自己就说:“我生学语即耽(爱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战国时代的甘罗,由于博学广识、智力超群,12岁就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成名诗作,据说是在9岁写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不足10岁时,计算能力相当于一名大学教授; 1721年2月6日出生的克里斯蒂·海利希·海因乃肯,幼年就成为研究丹麦史的专家并撰写了一本著作,丹麦国王因此而邀他赴宴,可他用风趣的语言谢绝了:“我万分感谢陛下的恩典,奈何我现在以面糊为食。”

国外有位华裔男孩,7岁获准读大学;另一位9岁孩子,考进了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俄罗斯有位10岁神童,竟然已经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是神童荟萃之地。有的年龄也很小。

美国有个孩子,13个月开始读书,很快就能讲五种语言,并且能用其中的三种语言朗读。美国另一小孩叫艾丽西亚,5岁时已能写中篇小说。专家对她的检查结论是:“她的思维与一个知识丰富的25岁的人相仿。”

俄罗斯有个孩子,也自5岁开始写作,10岁时就由出版社出版了她自己插图的一本诗集,那本诗集印了75000册,销售一空。

巴西也有一位6岁儿童写了书,并且出版了。

这些,若不是白纸黑字印着,真以为都是天方夜谭神话呢。不过,看看我国的小神童,可以推测这些报道或许都是可靠的。我国的小神童名叫任寰,石家庄人,曾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过60多篇诗歌、小说和散文,1986年她10岁之际,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文选。

为什么小小年纪能够这么“神”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找原因。

从生理解剖材料看,刚生下的孩子脑重虽只有300多克,但到12个月时脑重已达1000克,两三岁时脑重可达120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了。人脑细胞约有140亿个,然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由此可见,即使是幼儿,也已具备了接受大量信息的条件。(www.daowen.com)

不过,“神童”毕竟还是少数,与总人口相比,则更属凤毛麟角。问题很明显,这些孩于所以“神”,不能不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天赋是生而就有的“天资”。就是说,“神童”的脑结构和脑机能要比一般孩子“优秀”一些。国外的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0名孩子中,将有3名孩子的大脑是“优秀”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调查了20万人以后则认为:其中智力特高的人约占3%,智力特低的也占3%左右。学者们估计,在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小学中,约有3~5%的有良好天赋的学生,可惜的是他们不一定被老师和家长发现。

现在公认:“优秀”的孩子往往与“优生”有关。近亲婚姻常常造成呆头呆脑的“愚童”,所以国家禁止近亲婚姻,反对精神病患者生育后代。

然而,具有良好天赋的孩子是否就一定能成为“神童”了呢?不是的。根据“神童”家长的体会,天赋较高的孩子只有加上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才能造就神童。早期教育是造就神童的关键步骤。

早期教育早到何时?应该说,从一出生就要开始。例如,让孩子抚摸母亲的身体以尽快发展触觉;与不懂事的孩子说说话、唱唱歌,以尽快发展他的听觉和语言能力;让孩子看看色彩,看看周围事物,以尽快发展他的视觉;让孩子接触各种玩具,以训练他的协调动作和思维,等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对1000多名儿童跟踪研究,他后来认为:如果把17岁所达到的智力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已得到其中的50%;4岁到8岁又获得其中的30%;实际上,从8岁到17岁期间,只不过获得其中的20%的智力而已。尽管这是他的一家之说,但有一点已为国内外心理学家所肯定,那就是: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有“神童”,相对来说就有“愚童”。“愚童”就是低能儿,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不全。造成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治疗低能的方法已获成效,低能并非是“无用”的代名词。

要知道的是,不少“愚童”其实并不“愚”。有些所谓的“愚童”,脑生理是正常的,只是由于教育不得法或其他原因,在某些方面智力发展慢些。这样的孩子,只要好好教育,完全可以健康成长,甚至还能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才呢。

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认为“太笨了”,可他后来却是有100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贝多芬曾被老师断定为“不可能作曲的”,事实上他是闻名于世的大音乐家。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差些,或在婴幼儿时期缺乏良好的教育,如果以后培育得当,加上个人的勤奋,仍是可以成为人才的,只不过要花费更多的心血罢了。

反面的教训也告诉我们,要是不对“神童”继续培养,那他也会退步,成为庸才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我国古代的仲永。仲永姓方,宋朝人。五六岁时很聪敏,“指物作诗立就”,文章也写得不错,大家都很赞赏他的才能。但由于他父亲未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文就很平平,以后则连一般人都不如了。

韩国昔日的“神童”金维希,1967年他4岁时就到大学当旁听生,当时的智商为210,曾被《吉尼斯世界大全》称之为“世界智商最高的儿童”。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培养,他到16岁时才考大学,在2763名合格者中,列2420位。如今也仅是个普通劳动者。

意大利报纸曾就世界上“神童”情况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该报告认为,大多数的“神童”,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其特有的能力。这一“退化”过程一般从10岁开始,少数人从20岁开始,只有个别人能终生保持其特殊智能。报告又说,在近两个世纪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为天才人物。

由此可见,如何让“神童”不断地“神”下去,让“神童”都能成为有用的英才,应是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

高尔基说得好: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对待它。综观古今中外的著名人才,都是先天、后天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对地强调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作用,都是片面的,不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