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播音主持艺术12》: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导

《播音主持艺术12》: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导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指导播音主持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好书[1]——读张颂先生《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有感金重建1985年草创成型出版的《播音基础》,到1993年更名为《播音创作基础》,后又经两次修订,一次为2003年,一次为2011年,时间跨度为26年。国家级名师张颂先生专著《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的修订正顺应了时代的这一发展潮流,回答了社会上和业内人士看到、想到而未能写到、论到的一系列问题。

《播音主持艺术12》: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导

一部指导播音主持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好书[1]——读张颂先生《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有感

金重建

1985年草创成型出版的《播音基础》,到1993年更名为《播音创作基础》,后又经两次修订,一次为2003年,一次为2011年,时间跨度为26年。

这26年,广播电视一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播音主持业的发展亦不例外,它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变革有着深厚的渊源。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和1982年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的开设,使得电波、银屏的传播主体增添了新的固定角色,不仅人称起了变化,而且交流状态更为直接,表达形态也更多样了。由于传播状态、语境设置的改变,原先较为间接、隐性的节目内容含义,开始向较为直接、显性的方向转换,其中也包括一些措辞用语的变化。播音的概念内涵由此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动,到20世纪90年代更有一场播音能否涵盖主持的学界、业界大争论。如何看待播音主持与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关系,如何认识有声语言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无论媒体实践还是媒体教学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经受着历史的磨炼与考验。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某些问题日益明朗化,处理和解决一些矛盾关系并从理论上作出回应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国家级名师张颂先生专著《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的修订正顺应了时代的这一发展潮流,回答了社会上和业内人士看到、想到而未能写到、论到的一系列问题。

一、明确了播音主持的性质定位和概念内涵,区分了二者的共性与个性

播音,播是传播,音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有声语言。电视的出现,发型、服饰、化妆,尤其是眼神、举止这些副语言,伴随着有声语言一同展示给接受主体,也成为播音创作的研究对象。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副语言的传播,有别于文本语言;由于是大众传播,又有别于一般的人际传播:它有人际传播的某些特点,如即兴表达的口语,但增强了目的性,减少了随意性。因此,广播电视的有声语言表达,包括了文本语言(有些文本的大众传播不允许也并不需要改动文字本身)的转化,也包括了即兴口语,专业称之为内部语言(腹语)的转化。所谓转化,非指从文字语言或内部语言到声音的简单转变,而是指经过传播主体想象、联想、感受、思辨、体味送出的有声语言。它杂糅着传播主体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并且是传播主体考虑到接受主体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文本语言的转化或内部语言的外化。1984年张颂先生就曾提出“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要求,有人认为太理想化,对业内人士来说,却实在应当作为自己追求的专业目标。

理论是灰色的,但基础理论往往是人们经验、理性的升华,一些经典基础理论,抛开具体实例所受的时代背景局限,甚至可以成为永恒的坐标。如对播音主持的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个行业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主要特色、基本要求是什么,是必需的。哪怕是对正在从事播音主持这一职业的人们来说,有无基本理论的武装,实践的过程和其产生的作品往往可以检验其内含水平的深浅。从这个视角出发看播音主持的基础理论教材,它所起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意义就非同小可。《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经过作者的精心观察、缜密思考,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有过争议而又迷惑难解的问题,比如播音的定位、播音创作定义的内涵、媒介性质与专业特性的关系、播音与主持之间的胶着关系等等,一一做出进一步的厘定,这如同给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送去温煦的春风,对创新播音理念、推动播音主持实践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播音的定位与播音创作内涵的确立

作为在话筒前、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副语言创作的传播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在人们的眼里很热门,这从历年的大学招生报名便可见一斑。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比如作为整个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媒介中的一员,他不能忘记媒介的新闻性质是根本属性。在我国现阶段,新闻媒体从属于而不能脱离于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政治性质,是由时代、体制决定的,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干专业的三句话不离本行,艺术性作为播音主持的核心性质,突出的正是它的专业特性。党性、新闻性、艺术性三者合为一体,构成了播音的特有定位。在这一定位下,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作为播音的创作过程,以文本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转化”作为播音创作过程的内涵,才有了确立播音这一概念的事实依据,它显现着进行有声语言、副语言创作的艺术性本质。只有这样来认识播音主持,来进行播音主持创作,才可能成为合格的传播者。

(二)播音主持需在有声语言、副语言表达这一环节上有所作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不认可主持从属于播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多地着眼于操作过程,如从策划选题、现场采访、编辑制作等方面的分工多少来与“传统播音”做比较。认为“传统播音”与策、采、编、录分离,集策、采、编、录、播于一身才是合格的主持人。殊不知创作过程的前移,仍未改变话筒前、镜头前出声露面进行创作这一实质。而集策、采、编、录、播于一身的主持人,做出来的节目并非都是主持人节目这一现象,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同人对播音主持认识的模糊不清。主持人节目一般运用第一人称来与接受主体做显性的交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观点和语言特色,没有这些特征却号称主持人节目只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况且,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从有声语言表达角度分析,只是传播者身份、交流状态、用语风格和特色上的区别,它们都有好的传播作品流传,并没有好坏、高下之分。策、采、编、录、播哪怕有分工也不等于分家,好的播音,特别是新闻播音,对稿件结构层次、稿件采编背景和播出背景只有透彻了解才能播出深度,获得好的传播效果,而播音与采编只有互不分离,锦上添花才有基础。好的节目主持作品,因为创作过程的前移,使传播主体有了对节目的深度介入,却仍然不能缺少最后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这一环节。缺乏这一环节的创作,只重视说什么、怎么说的内容,忽略说什么、怎么说的有声语言表达形态与样式,想要达到完美的传播效果,恐怕在表达艺术性方面难免会留下许多遗憾。

(三)对庄重性、规范性和有声语言创作要有正确理解

有一段时间,人们一谈到规范,总爱和普通话语音挂钩,说语音准确、字正腔圆主要针对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人节目则可宽松些;对播音语言的庄重性特点,又总爱和过于严肃、呆板的播音状态联系起来;对技巧运用不恰当和不纯熟造成的固定腔调则错误地理解成:这就是“播音腔”;用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的成绩来代替播音主持水平的评估,一时间竟也成了用人单位的主要评判标准。这些方面的认识误区,给传播实践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一些播音员主持人怕“庄重”、怕“播音”,并以普通话发音的标准与否来衡量播音主持水平的高低。

怎么认识庄重性?怎么认识规范性?怎么认识播音主持表达?

播音主持语言的庄重性,要求真实、清晰、恰切、质朴,它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主观态度的真诚性相关联,以加强传播的可信度为目的。播音主持语言的庄重,“既可以‘寓庄于谐’,具有风趣、幽默、诙谐、嘲讽等元素,还可以‘寓教于乐’,采取嬉戏、娱乐、喜庆、欢愉等元素”,“不但要强调严谨、端庄,而且要突出灵动、活泼,这样才能把握它的全部内涵,也才能认识其中的人文底蕴”。

规范“不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而且包括语流的顺畅、表达的精确、交流的生动、语言的品位。不应局限在某个字音是否正确上”,而且,播音主持和普通话达标也非对等关系,“即使达到了一级甲等,也是应该的。就规范的要求来说,也不算很高”。

有声语言表达既要注意内容,也不能忽视形式,内容附着于适合的形式才有生命力可言。讲究层次结构,讲究主次之分,讲究抑扬顿挫,正是为了把内容意义凸显出来,那种“句句用力、字字用力”造成“简单的念字出声的效果”,就是缺乏艺术形式的创造活力所致。因此,任何一个传播主体哪怕创作过程前移、有了深度介入和感受之后,也还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有声语言形态表达给接受主体,让他容易理解、愿意接受,从而才可能打动他、感染他。

从这一角度出发,播音主持的最终目的可谓殊途同归

(四)播音主持共性与个性的正确区分

既然有了主持人节目,有了节目主持,它和其他的播音节目有什么不同呢?一般来说,“播音是‘转述旁白’,主持是‘率真表白’。播音力图突出新闻价值的实证性,主持力求显化主体认知的具象性。播音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达,主持是个性言说下的共性诉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的这一概括,抓住了文本主体、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本质内涵,凸显了传播主体表达的个性特征,指明了传播主体身处不同节目而应有的不同努力目标。

既然播音主持都要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才能将语言蕴含的文化表达出来,那么,认真锤炼并运用好这一工具,研究并处理好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关系,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完成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这就是播音作为大概念,涵盖新闻播音、专题播音、文艺播音,也涵盖各类节目主持的缘由所在。张颂先生指出:“囿于播音和主持的分野、固守播音和主持的对峙,只能造成分道扬镳、各自为政的格局,那无疑是‘窄化专业’、‘矮化人才’!”这无论对播音主持实践还是对播音主持教学都是振聋发聩的警示。

二、提出了播音主持的传播理念和专业要求,建构了话语权力的支撑基础

将播音作为播音主持的概念集合体来考察,消除播音主持二者的分野和对立,无疑有益于传播艺术效果的深化与强化。播音主持艺术靠什么来深化和强化它的传播效果呢?

(一)播音主持传播理念和专业要求的确立

《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提出要坚守“真、善、美、新、雅、精”的传播理念,特别在“真”与“新”这两个最能体现专业特点的传播理念贯彻上,提出用“灌输”和“满足”两种方法来履行“引导”社会的责任。即“把受众‘未知’而‘应知’的东西,艺术地灌输给他们”,“把受众‘已知’又‘欲知’的东西,有限度地满足他们”。强调要有“高屋建瓴、胸襟开阔、气势磅礴、兼收并蓄”的传播心态;在鲜花、掌声中要“谨防跌倒、警惕沦落”!

社会上和业内对个性的张扬在一个时期内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是对中国大一统观念造成压抑的一种“反抗”。可是在传播领域怎么张扬个性,张扬什么样的个性,社会上和业内人士的认识并不十分明确,有的在节目实践中更将传播个性和生活个性混为一谈,将大众传播平台据为己有,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还美其名曰“个人的风格、特色”,这直接影响传播主体对话语权力的掌控,损害了媒介应有的良好社会声誉。《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通过明确播音员主持人话语权力的本质及其内涵,指明了传播领域个性张扬的角度和方向:作为传播主体,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文化安全、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民众愿望”放在首要位置,创作过程要“有充分的准备”,能“体现价值的深化”,“力求创新的驾驭”,不膨胀、不萎缩。在这一前提下张扬个性,虽然要花费传播主体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难度和影响力将成比例推进。

播音主持应当重视传播个性、艺术个性。个性意味着与众不同,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待同样一件新闻事实,不同的传播主体从立场态度到观点、意见都会通过传播主体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语气、表情流露出来。这本身就有一个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积累和反应的过程。所谓“有充分的准备”,正是指的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

(二)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共同积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一个时期以来,业内一些人士曾对“备稿六步”提出质疑,认为在直播状态下,稿件随到随播,哪有时间按部就班地备稿。实际上这里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备稿六步”的教学过程做机械化理解。学校教学有个程序,而“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这六步对初学者来说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的过程,这是不能和一线实践作简单比照的。二是“备稿六步”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并非那么机械,随着传播主体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有所侧重。快速备稿,“六步并一步”的说法和在实践中的运用,并不能证明“备稿六步”本身的不存在。“备稿六步”也不应做简单的单篇稿件准备之理解,单篇的是准备,对整组稿件、整个节目的准备也应看成备稿过程,也有“备稿六步”的因素包含在内,仍有“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的处理问题。三是狭义备稿要有广义备稿做基础,狭义备稿也是广义备稿的组成部分,因为每一次狭义备稿都为下一次播出铺平道路,属于具体表达感受的一种积累与积淀。广义备稿从宏观上看更是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张颂先生指出:“广义的准备,是一种动员全部精力去面对整个世界的准备”,他强调必须“博闻强记、力求甚解”,这跟上个世纪50年代有的教师提出要以“不懂装懂”的心理状态去解决播音疑难问题和播出状态的说法,更多了一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战略眼光。(www.daowen.com)

(三)提升、强化专业特色的同时,给予学生“一专多能”的多层面拓展

上个世纪广播电视受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当然不能和今天做简单对比,当时人们对广播电视中发出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要求或许比今天更单纯些。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复杂,政治更多元、经济更发展、科技更发达、生活更富裕,人们的精神需求才越来越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也要求越来越扎实。正是这些时代和社会因素,促使播音主持专业在“一专多能”问题上分析考虑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细致。张颂先生更是在第三次修订本中,从播音主持专业能力、新闻传播行业能力及社会职业就业能力几方面做了逐级说明,强调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和开放性,既展示了这个专业能力拓展的可行性,又凸显了这个专业特色强势的重要性。在传播能力层面,他肯定本专业学生加强策划、采访能力的必要性,认为这方面训练有素,“一旦机遇到来,就可以应付裕如”。这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采编播分离,播音员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不能独立充任记者采访而影响工作效率的尴尬。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训练应当面向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个社会,媒体是社会的引领者,媒体工作人员当然是这个专业的重点培养对象,同样,开阔这个专业学生的视野,到社会任何岗位锻炼,一旦有机会干本专业,对专业能力的提高也不会没有帮助,这也正是一种广义备稿。张颂先生给我们展示的这一幅“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广阔性、层级性、可能性、特殊性图景确实让人心旷神怡。

(四)话语权力的支撑须有“语言功力”和“语言的功力”的不断锤炼作基础

重视传播个性、艺术个性,尤其是播音主持艺术个性,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控话语权力,若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力就没有一定的话语支撑力量。这是每一个传播主体、每一位培养播音主持学生成长的学校教师所应殚精竭虑、认真谋划的问题。《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分析了当前播音主持队伍中存在的差异,如专业优势不明显、主体创作意识薄弱等,正是针对当前一些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对文本的转化能力和对受众的传播能力两方面表现出来的弱势状况而言的,因此特别强调了提升传播主体创作自觉、强化语言功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的功力和语言功力有何区别?从词语结构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多一个“的”,强调的是语言本身;少一个“的”,却已经通过语言推及语言掩藏下的丰富宝藏。它首先说明语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不是语言本身所能概括的。其次,将功力分为功底和能力,如天赋的口齿条件和与生俱来的可塑性,这些是构成传播主体个体差异的重要元素,属功底范畴;而每一传播主体个体的潜力挖掘和表现力展示,则与后天在原有功底基础上的训练、强化有关,属能力范畴。这实际上也非学习语言本身可以囊括的。

张颂先生论及语言功力时,归纳了八个方面的能力: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和回馈力。观察、理解、思辨、感受这四大能力,对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来说,最终都要通过表现的能力得以展示。但表现不是外贴物,它来自传播主体的长期积累和内在修养,也就包括了前述四大能力的训练培养和个人努力。表现力与鉴赏力可谓相辅相成,调检力是在表现力、鉴赏力基础上,用类似戏剧中的“第三只眼”对表达过程中自认为不满意的地方作出判断和决定,使自己始终处于良性状态。回馈力则显示着传播主体对受众的理解和尊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外交,媒体涉猎的领域既广又深,传播主体只有根据社会需要主动出击,以语言功力的拓展来强化语言的功力,而不能希冀有了语言的功力就可代替语言功力。因此,任何节目的传播主体对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应虚心学习,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多多益善,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三、要求播音主持做弘扬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催生普通话典范的主力军”

播音主持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作为中介工具,锤炼好语言的功力,不能不是题中之意。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种苛刻的要求表现在从语音到语义、从用气发声到话筒镜头前的表达、从语言知识到社会文化知识、从播音主持风格到社会人格,涉及多方面、多层面。对播音员主持人来说,真是学无止境,播无止境,因为接受主体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永无止境。然而,满足这些要求谈何容易!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只有将本专业最基本的特色——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打扎实了,有了语言的功力,语言功力的施展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在这方面泼墨如云,用了很大篇幅做出的阐述,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必须紧密联系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又必须有登高望远的前瞻精神,实践如此、理论教材的撰写、阐释也是如此。

(一)创作道路、创作重点、语言特点和接受效果的逻辑贯穿

进入播音主持创作的门槛不容易,难就难在走正确的创作道路,教材第一章和第三章遥相呼应,从创作前提、创作过程、创作重点、创作结果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出播音创作的四要素:创作目的、艰苦劳动、改变形态、完整作品。围绕创作目的这个核心,抓住改变形态这个重点,才有了播音主持创造性劳动的艰苦过程,也才有了能受到人们注目、期盼的劳动成果的可能性。

在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问题上,张颂先生旗帜鲜明地抨击了那种浅薄的表层、怪异的邪路、自恋的个性、不义的自我、殖民的心态乃至娱乐至死等缺少理想志趣,轻视文化传承、贬低民族精神、无视历史使命的种种迷惑之路和不重视语言表达体裁,以不变应万变的种种不良现象。张颂先生提出的有声语言传播三重空间(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的理论,强调规范空间对生存空间的提升、净化,实际上承载着传播主体弘扬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规范不等于消灭,而是一种整合。语言传播的规范,就是要将不利于传播交流的一切污浊、泥沙进行整合,以达到实现传播的社会功能这一目的上来。张颂先生提出的“提升、净化”,包括语言,也包含着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有如此,“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才可能从听得懂到听出味儿来,也才可能从听出味儿到听出美和感动以至有了行动来。

在“语言特点”一章里,作者特别指出“鼓动性”的活力所在:让接受主体“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鼓动不应是强加的,但它却的确是一种催发,是生命活动中一种新生萌芽的激励,一种心理暗示的言语呈现。鼓动的方式有多种,并非一定让人“泪流满面”或“闻风而动”,却应让人有所感触,有所动心。既高瞻远瞩,又体贴入微,这就是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相对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作出补充而带给有声语言以活泼泼的生机!

(二)创作准备、具体感受、表达方法和播音状态的环环相扣

有声语言创作的策划筹谋从备稿开始,目的是纲,力求避免盲目和随意。强化自觉、把握准确,是保证备稿过程扎实、有效,保证传播目的成功实现的前提基础。怎么才算自觉?怎样把握准确?不从备稿入手,不抓感受激发,就难免落空。但抓了备稿、有了感受,不能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段,不经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些具体技巧的处理,播音主持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有人说,播音是“照本宣科的传声筒”,有人说“主持无艺术”,有人说播音“不必字正腔圆”,也许在他(她)所指的语言目的、语言环境里,不无一定的道理,但绝不具有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普适性。不论这些论调来自演艺明星还是主持明星,我们既不应以此指导一般播音主持实践,更不能以此误导初学者。播音主持必须讲究表达技巧,并且可以说,是表达技巧使内容表达有了完美的形式表现。表达技巧中,停顿非感情的终止、中断和空白,相反却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继续和延伸”,“没有重音就没有真切的目的”,语气作为“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势作为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声音的走势”或“发展趋势”,所谓呈立体状态的有声语言表达,包括了“气息、声音、口腔三大方面的变化”,节奏作为“由整个文本生发出来的、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等,这些精辟的分析说明,对初学者和业内人士熟练驾驭有声语言都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并具有提示、鉴别的永恒价值。而上面某些片面性论调的产生和教材“播音状态”一章中所列“想技巧、想缺点、太紧张、装样子”等仅在形式上兜圈子的现象,都不属于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范畴。

(三)遵循表达规律、丰富话语样式、锤炼语言功力将使播音主持可持续发展

传播主体只要进入创作圈,就自然面临与创作依据的矛盾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创作主体。在“深刻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中,融入创作依据是第一步,将创作依据转化成有声语言是第二步。这第二步就是播音主持的表达过程。

张颂先生指出:表达“包容了有声语言创作的所有基本问题”,“仅仅把它看成‘语言技巧’,是一种狭隘的经验论,也是一种片面的语言论”。“播音表达,在‘严肃的宣读’和‘随意的说话’之间,存在着广阔的表达时空”,“它的品位只是‘高雅’、‘平实’、‘通俗’,既拒绝深奥晦涩,又摒弃低级趣味。”

这些论述,十分有助于传播主体正确认识和处理播音主持技巧方法的运用与内容表达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播音主持内容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品位问题。这些关系和问题处理得好坏,和传播主体肩负的社会引导责任息息相关,与“灌输”与“满足”具体贯彻办法能否圆满落实须臾不可分离。而将创作主体的思想、语言、情感结合起来考察,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各自具有的特点进行归纳、提升形成的思维反应、词语感受、对比推进、情声和谐、呼吸自如、自我调检等六条创作规律,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它们的不可违背性,遵循它们,可使表达的路径更宽阔且更自由。

比如思维反应律的把握,关键在实现预想目的。无论具象呈现还是抽象认识,都必须围绕播出目的。进入表达过程,无文字依据时,要考虑重点、主次、深浅之分;有文字依据时,更必须很快地联想到客观实际,融入自己的感受,同样要树立有重点、有主次、有深浅的表达意识。

思维反应,需联想客观实际,融入个体感受,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这就必须通过内部语言或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词语感受,包括了文字语言和内部语言。因为从出声的角度看,两者是相同的。如“高”和“低”两个字,无论是看着文本说,还是没有文本说,播的语感和听的语感相一致,才能把高低的不同程度表达好,因此词语感受律把握的关键是要求传播主体能够将词语及其反映客观事物的深浅程度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在词语表达序列中一一呈现。

“对比,是指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对比,是指不同色彩和分量的对比,及其在声音高低、强弱、快慢、松紧的对比上的反映。推进,是指在一定目的的引导下,有声语言向前行进的跃动。”“只有对比才能向前推进,显示流动的态势;也只有推进,对比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显示出方向性和目的性。”

可以说,声音有弹性,对比推进律起着重要作用。思维反应产生主体感受,通过词语转化,让人感受到主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对比推进着力于词语序列的主次、色彩分量和声音变化的对比,并不断将它向前推进到目的地。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思维运动和词语表达过程中,使语流顺畅、重点突出的重要规律。

节制声音不要过分追求亮音、高低变化或一种声音状态走到底,有对比处一定要有情感态度做支撑,因此情声和谐律最能体现播音主持艺术的特色。思维反应、词语感受、对比推进三条规律的运用,在化入有声语言过程中,声音与情感似乎是一对永远需要认真对待的矛盾。“改变状态、引向情感、以熟为生、留有余地”,其实都是为了有效、自如、完美地表达好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社会实践总是向前发展的,播音主持借鉴、提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一定是千姿百态的。《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在已有文体理论和播音主持样态基础上,归纳提升的话语样式——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谈话式,话语体式——高雅庄重、平实正规、通俗灵动、消闲自在,以及样态转换的有关论述,大大拓宽了播音主持的研究领域,也给语言功力和语言的功力的勤学苦练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相信:在这本教材的正确理解和认真运用中,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将和时代、社会的前进同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所引用文字均出自张颂著《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在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