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首席新闻主播何婕访谈录
查 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点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半小时后,东方卫视于北京时间下午3点20分启动特别直播,当时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四点半打开电视,东方卫视一位女主播正在解说NHK的实时画面。在突发直播中,播出线上的忙乱常人难以想象:此起彼伏的电话、口令,奔跑的各工种人员……没有串联单,直播内容不确定性极高,主播耳机里嘈杂不堪……这一切的终端——新闻主播何婕却沉着冷静,思维敏捷:滚动播报最新的地震信息;与请进演播室的各路嘉宾交流;解说NHK的实时画面、同声传译英文同期声;随时连线前方记者,判断分析并点评海量信息。
一个月以后我见到了何婕。她匆匆而来,娇小玲珑。当晚十点还要直播《东方夜新闻》。记者出身的何婕,语速很快,表述简练清晰。
三个月以后何婕出任改版后的《东视夜新闻》的总主持人。7月18日,何婕荣获金话筒全国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
我们的谈话是从大地震特别直播节目开始的。
突发事件直播,主播是绝对主控
“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东方卫视特别直播报道。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今天下午1点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海域发生里氏8.6级地震(最初震级评定为8.6级,后修正为9.0级),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距离仙台大约180公里……”3月11日下午3点20分,东方卫视特别直播的片头之后,何婕开门见山。
“直播是从3月11日下午3点20分开始的。通知我上节目时,剩余的时间只保证我能换好衣服化好妆,没有时间理清思路,没有直播框架,拿着编辑写了几行简单信息的一张纸就上了直播台。直播刚开始时,根本无法确定接下来会播什么,访谈嘉宾和连线对象都是未知。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无论我做哪一场直播都是信心满满,很沉着?重大直播时,我的耳机里全部是各工种的声音:导播、放像、音响以及各种噪音,加上前方传回的同期声……很多人惧怕这些声音,而我对导播说一定要保留这些工作声。好处在于,我是最后一个筛选信息的人,可以通过我听到的声音判断有价值的信息是什么。有些主播的习惯是只听导播指令,要求将其他声源过滤掉。但要知道在特大直播中,只听导播显然是不够的,主播才是最后的信息把关者。
我不惧怕直播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我对导播说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可以交给我。比如前方新闻片还没有传来,预定连线的记者因为信号原因连不上……都可以交给我。我可以通过访谈、连线来填补直播中可能出现的或长或短的空白。直播中主播应该是弹性非常大的一环,对全盘应该具有绝对主控权。”
何婕,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攻读硕士,2000年毕业后进入东方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历任《东视广角》专题记者、重大事件报道记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在一线摸爬滚打四年,扎扎实实做了两年记者。2002年开始,她在担任记者的同时兼任《东视夜新闻》、《媒体大搜索》的主持人。主持了东方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节目,包括“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返回特别报道、“神舟六号”发射返回特别报道、2005年“台商春节两岸包机特别报道”等等。2006年,她开始担任《东视夜新闻》主播和制片人,在此期间还做过一档观点辩论类节目《撞击》的制片人。丰富经历使她不仅对新闻节目运作流程十分熟悉,而且也锻炼了她与各工种人员之间的默契合作。
记者出身的何婕说,“提问”对她已经是一种自然反应。在我们的对话中,她数次提及这是一种职业的本能。说这话时,我能感觉到她作为一名记者的训练有素。
“事实上,突发直播无法也无须准备。平时聊天我可能不会特别兴奋,但是每当遇到大直播,无论是访谈嘉宾还是连线对象,我该问什么问题,都是天然反应。观众看我们的直播之所以会觉得比较过瘾,可能也因为我是站在普通人‘欲知’的视角——没有离开事情的本质,我的问题是大家关心的。
当我要连线一个嘉宾时,此前我可能对他一无所知,而这时下一条新闻还没有到播出线,导播要求我必须连线三分钟。三分钟绝不可能只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会考虑谈话的节奏。通常我会问三个问题。首先我有充分的时间想好第一个问题,比如请嘉宾谈谈所处的环境及大致情况,接下来的问题我会在嘉宾的回答中去捕捉线索,这是我的习惯。我从来不预设问题,预设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会让观众感觉你很生硬。”
大地震第一天的直播,何婕首先连线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日本记者王洋,在请他交代一下所处位置(东京世田谷区记者站)在地震发生时的震感及周边民众当时的反应之后,特别追问像日本这样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普通民众平日遇到地震时的感受和这次有什么不同,如建筑物的摇晃方向、摇晃程度等。通过对比,给身处震区之外的观众以形象的感受。
细节,永远是最大的故事
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何婕总会问自己到底对什么最感兴趣?因为这个兴趣是基于主播身份和普通观众身份相结合而产生的。
“这次日本大地震直播,有一次我和前方记者卫星连线,他出来时我突然发现他戴了一双白手套。我当时就问他:‘下午和你连线时你没有戴这幅手套,现在为什么戴了?’他说因为有传说福岛县已经发现有辐射,而当时他们正在前往福岛的途中。为防患于未然,他们戴上了手套。那一段连线结束后本来应该是另一段直播内容,但我一直向导播示意,我要与演播室里的核专家访谈。我就问专家,‘像他这样穿着比较密闭,戴着手套在那样的环境下有没有用?’因为记者的解释和专家的解释角度还是会有所不同的,这样可以将新闻点放大,内容做得更加深入。
在连线时通常存在一个误区,主播总是希望问一些很大很深入的问题,往往忽略了一些非常生动的细节。我认为,在突发直播中,所有的细节都是故事,都是最生动的。固然可以问记者你现在在路上辛苦么?交通怎么样?但是当记者戴着白手套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这个细节大过一切。”(www.daowen.com)
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对世事万物心怀好奇,但好奇之心世人共有。一名受过职业训练的新闻主播,不仅要有一双善于敏锐观察的眼睛,还要能在形形色色的与众不同中挖掘出亮点。何婕坦言这是记者和主播的基本功力。除了一眼注意到记者的白手套外,何婕的“听觉”也在连线中极其敏锐。在连线东方卫视驻东京特约记者时,第一声传来,她就立刻反应:“我听到你的呼吸非常急促,你现在周围很危险么?”这样的提问相比起大而化之的“请交代一下你所处的环境”,更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大地震第一天的直播,能够传回直播室的新闻片屈指可数,长达七八个小时的直播,大量时间是和前方的记者、留学生、日本当地华人连线。各种连线嘉宾的表达能力以及表述的精准度、生动性都不同,对何婕而言,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最专业的连线对象是训练有素的记者,可以交付给对方的表述空间最大。假如遇到表达能力不太好,或因为紧张无法和我自如交流的连线对象,所提问题就越是要具体直接。在这次直播中我曾连线过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她虽然表达能力还可以,但毕竟不是专业记者,这时就需要我特别积极地去寻找她表述中的亮点。如谈到宫城县有不少留学生已经撤离到山形县的话题,我首先就问她有多少人已经走了?她为什么选择不走?假如不走她今天吃什么?今天准备的食物够吃么?也就是要能将一件事情切分成许许多多的点,每一个点上的未知信息就是我们的提问点。一定不要大而化之地提一些很笼统的问题,如‘说说你现在的情况’,这种提问没有任何意义。
假如连线对象是专家,一定要将他的专业观点变成常人最能理解的话,这时主播是‘翻译’。如专家说现在(地震发生以后)某地的人们不需要防护,我会立刻追问:‘你所说的不需要是什么都不要防护么?’这时专家就会进一步解释具体的防护级别。这个前提是主持人要能理解专家的观点。”
面对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何婕认为“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去对话”。不同身份的人,表达能力、习惯、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人拙于表达,有人习惯以形象见长,有人笼统粗略,有人艰深晦涩,这正是对主播对话能力的考验。最大限度挖掘受访者身上的信息亮点,还要能用普通的语言总结不同身份被访者的观点,将它们传递给观众。因此,新闻主播最根本的素质就是记者的素质,永远以最敏捷的姿态捕捉信息、传递信息。
信息的梳理和判断,是主播的重要功力
何婕曾经做过夜新闻和辩论节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对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非常熟悉,每天要排新闻版面,新闻的导语也往往是亲自改,习惯了以起承转合的方式串联新闻。即便是大直播中没有导语,何婕也非常习惯以一种简洁流畅的方式串联新闻。
判断力,是主播必备。主播需要为观众给出基本判断,而更专业的判断是由专家给出的。主播在观察、筛选信息之后首先要在内心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同时还要决定这种判断有没有必要传递给观众。敢于表达这种判断的确是一种考验,它取决于对自己日常判断力的信任度。
“这次大地震直播刚开始时,我听到耳机里有人在疑问,怎么死亡人数这么少?刚开始报出的死亡数字是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八个。我就一直在节目中强调,由于现在前方的信息是中断的,以这样震级的海啸地震,死伤人数绝不会以个位数计。这个判断我想是很重要的,否则观众会认识不到在日本这样一个多地震国家,这样一场规模的海啸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的判断甚至会具体到告诉观众,假如我们在画面中看到海啸所到之处的建筑物里能看到人,那么这个死伤人数将非常惊人。”
大地震第二天,当大多数媒体还在努力跟进地震最新伤亡、救援情况,介绍日本的防灾减灾措施时,何婕已经在直播中和访谈专家开始讨论震后日本的“政治生态”,提出假若有领导人可以在这个时间点站出来整理日本的政治乱象,一定会青史留名。应对地震经验丰富的日本,在这次大地震中展现出来的政府应对不得力、政府与财团之间的矛盾,是在多日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但何婕的敏锐判断和先人一步的视角,使她的大事件直播节目始终具有强烈的可看性,又颇有令人回味的厚度。
何婕对自己的要求是,通过她的播报能为观众梳理庞杂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新闻事件的认知框架。
“一个好的主播和记者,最好的姿态是有着普通人的追寻,你的判断力要高于普通人。在获得的信息中,你更懂得如何去梳理、筛选和挖掘。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黏合剂,将观众和新闻现场连接在一起。”
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之前,何婕在上海铁道学院度过了四年大学本科,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她认为自己这种对于信息的梳理和判断力得益于多年练就的理科思维,使得她在各种大型直播中始终沉着自信。
“直播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专业术语,但因为我本科是工科生,相对而言理科概念对我不是难题。
新闻主播应该有一个很强的理科思维。那种方位感、秩序感,会在突发直播中大大地帮到你。我是浙江人,但我开车或是和人谈到方位时,从来不用左和右这两个概念,一律都是东南西北,方向感在我头脑中很强。比如这次大地震直播,之前我并不知道宫城、青森、山形和岩手县之间的具体关系,我只知道它们大概在日本东北部。利用直播间隙我看了下地图,迅速地记住了三个县的地理方位,因此当前方记者告诉我要往山形县走时,我立刻反应这是向西方向走,就问他是不是因为离海太近不安全,因此要往内陆撤退。同时,有关地震的所有信息,我会将它们归纳为几个大的模块,比如震级变化、人员伤亡、地理方位,每一个模块在我的大脑中都在动态变化着。这样的动态坐标图建好后,无论信息有多纷繁复杂,在我这里已将它们整齐有序地各就各位,这大概就是看我的直播,会觉得思路清晰的原因吧。”
采访结束前,随性聊到我们各自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恰好都刚刚看完闾丘露薇的《不分东西》。何婕从小阅读颇丰,多年的睡前阅读习惯使她无书不成眠。屏幕上的何婕时而与大地震的核专家侃侃而谈,时而对伊拉克战事、叙利亚等国际政治局势做出自己的独到分析。阅读面越广,知识体系就会越完善,“很难说哪一点火花会在某一个瞬间帮到你”。何婕对自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括:“理科思维好比人生的纵轴,指引他认知世界;横轴是人文厚度,来自于丰富的阅读经历,指引他感知世界的深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