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著名主持人张悦:品味真香真水,悦然之乐!

著名主持人张悦:品味真香真水,悦然之乐!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真水有香品之悦然——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悦李毓希张悦,1971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工作,并于1985年开始主持《青春年华》节目。1991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任《为您服务》节目主持人。谁料想,时隔一年之后张悦突然收到一张进京通知书。这种状况造成的遗憾是张悦始料不及的。也许是上苍对勤奋好学的张悦的眷顾,张悦凭借着独特的嗓音条件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成了《青年之友》节目的首任主持人。

著名主持人张悦:品味真香真水,悦然之乐!

真水有香 品之悦然——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悦

李毓希

张悦,1971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工作,并于1985年开始主持《青春年华》节目。1991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任《为您服务》节目主持人。1998年主持《夕阳红》栏目。她曾获得全国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和全国主持人研究会“金笔奖”一等奖。多次担任主持人“政府奖”和“金话筒奖”评委,并被多次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届担任全国青联委员。

天赐机缘 好事多磨

眼前的张悦回忆起41年前初来北京的机缘,仍禁不住感叹自己的运气好,连我们这些从小被宠大的“80后”也不禁欣羡起上天对她的偏爱。

张悦生长在内蒙一个偏僻的城镇,由于家境贫困,父母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她从小就缺少文化的泽被。然而,凭借活泼的天性和与生俱来艺术感受力,初一那年停课后,她被军马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招去搞起了文艺活动——唱歌、跳舞、拉小提琴、打快板、演话剧……忙得不亦乐乎。由于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小小年纪的张悦十分讨人喜爱,走到哪儿都是一片赞美声。

命运有时真是妙不可言。1969年的一次演出后,张悦和她的几个同伴被宣传队领导留下叫去参加一个“面试”,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人来军马场选拔播音员。去到“考场”的张悦,在认认真真地念了一篇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之后,还唱了一首歌,仓促之中,她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报。尽管既紧张又兴奋,但是去北京当播音员这样的事,在张悦心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面试”没过几天,她便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了。谁料想,时隔一年之后张悦突然收到一张进京通知书。原来,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的罗兰和资深播音员林田被她出色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所打动,经过严格的筛选后决定录用她。于是,深感惊喜的张悦告别了宣传队和家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她与播音主持结下了终身情缘。

然而,初来北京的喜悦很快就被电台的工作压力和自身的专业落差所取代。由于张悦受先天形成的柔声细气的嗓音条件所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台里的重要节目失之交臂。这种状况造成的遗憾是张悦始料不及的。加上她是同来的女生中年纪最大、文化程度最低的一个,于是,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卑,对自己能不能做播音员工作,她看不到前途,她感到迷茫,感到困惑。想到以前在军马场时的“辉煌”与眼前的“困境”,她犹如从天空跌落至深谷,心中的酸楚真是难以言表。

张悦说,那段日子虽然难熬,但从没想过放弃。她十分感谢恩师铁成能够因材施教:“上不了‘早报摘’没关系,把别的节目播好也可以有所作为。”恩师的一句点拨,张悦幡然醒悟,使她重新拾起一度丢落的自信,坚定了当好播音员的人生理想。于是,她开始调整专业方向,把关注点集中在了一些“不起眼”的节目上。她首先尝试着播报《记录新闻》。每天早上五点钟,张悦就开始了“字正腔圆、一板一眼”的《记录新闻》的播报。每次播报都是一个多小时,直到放下的稿件堆成了一厚摞,她的播音才算结束。这种单调的工作状况,没有使张悦怠慢,她经常将自己的录音交给老师点评,只要有一点进步,她都马上记下来,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悦的专业进步很快。于是,除了播报《记录新闻》外,她又被安排播报深夜一点对欧洲华侨广播的节目。虽然不知道这么晚的时段是否还有听众在听,但她总是认真对待,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播音实践的机会。在多年播报《记录新闻》的时间里,张悦不仅练就了十分扎实的吐字发声基本功,而且也培养了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她常常将播音员的工作比作医生看病:一个新上岗的医生对待第一个病人往往谨慎重视,而一旦有了经验以后就容易成为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对待病人就可能不那么认真负责了。张悦不愿意这样,她坚持做到把每一次播音都当成第一次播音来对待。她要求自己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保证每一次播音的质量。她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对得起老师的栽培,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张悦的话不禁让我们感叹:现如今能够保持这样一份自省的播音员主持人已经寥寥无几。倒是对“字正腔圆”的不屑一顾,对停连、重音的随意使用,对词不达意、废话连篇的听之任之,对“口语至上”的盲目推崇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传播品质,也对播音主持创作形成误导,严重影响了播音主持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许张悦这株被移栽的幼苗曾经贻误了最佳生长期,但她却能努力地汲取阳光雨露,将根深深地扎入土里。从来好事多经磨,功夫不负苦心人。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专业打击之后的张悦,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中,扎扎实实地锤炼语言功力,认认真真地完成好每一项播音工作,渴望每一次进步带来的喜悦。就这样,张悦这株幼苗静静地生长着,耐心等待着抽芽、开花的时节。

命运垂眷 一咏三叹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部开办了《青年之友》节目。该节目以全国的青年朋友为播出对象,反映青年人的理想、事业、爱情、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在对象性节目还很稀缺的年代,这个节目的出现显得十分耀眼。也许是上苍对勤奋好学的张悦的眷顾,张悦凭借着独特的嗓音条件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成了《青年之友》节目的首任主持人。在主持《青年之友》节目中,她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细腻感性的嗓音特色、亲切流畅的语言表达,加上平时刻苦锤炼的扎实的语言功力,使年已35岁的她,声音还像20出头的年轻女孩一样明亮悦耳、清澈动人。她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个节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真可谓珠联璧合、如鱼得水。张悦真情实感、声声入耳的主持风格打动了青年朋友们的心,听众热情洋溢的信如雪片般飞来,称赞张悦“就像在我们耳边说话,心贴心地说话”。

然而,赢得众人瞩目、事业腾飞的张悦并没有因此而志得意满,她始终不忘自己作为青年人朋友的身份,仍然在工作中不断地追求新的突破。她深知声音上的特色只是基础,“言为心声”才是根本,说出来的话必须是听众想听的、爱听的,这声音才能入耳、入心。随着《青年之友》节目影响力的增大,张悦除了完成每天的主持工作之外,还主动向节目组申请,要求每月担任一期节目的编辑工作。她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年轻人话题的好文章、好故事编进节目中,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稿、播搞,和青年朋友一起分享。在主持、编辑节目的过程中,张悦从不忘记把任何一点业务上的收获、心得记录下来,总结梳理,巩固于心。

张悦开玩笑地说,“就像恋人之间的一见钟情,从一开始就感觉到《青年之友》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节目。”因此,当我们问到在主持人与节目之间,究竟是谁成就谁的问题时,张悦坦言道,“主持人和节目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的确,张悦能够与《青年之友》这样一档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节目结缘,是她的福气。然而,如果张悦不具备独特的嗓音条件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特色,以及不断完善的自身素质和自我追求,《青年之友》恐怕就不会有当年的成就,张悦也难有如此好的听众缘,从而一举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经历过风霜的张悦,在成名以后仍然保持着谦和的本性。她深知一档节目的成功是众人合作的成果,主持人不过是将整个团队的智慧集中展现于“舞台”、直接面对听众的光鲜亮丽的“演员”,如果离开了幕后编辑、记者、录音等工作团队的支持,自己独自居功自傲、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必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茁壮成长。张悦心中正是时常驻有这样一份自省与鞭策,她才能在播读每一篇稿件时都能尽心尽力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张悦没有辜负节目组同人的期望,没有辜负听众朋友的期盼,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辛勤付出,在她和节目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青年之友》在许多年里一直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打品牌之一。然而,就在张悦干得如火如荼时,她从未想过的一个机缘降临了。

有一天,张悦在台里值班,一个科技节目的编导急匆匆地找到她说节目的播出时间快到了,发现稿件有错误,主持人又不在,希望她帮个忙。张悦欣然答应,并帮她做了修改。之后,这位编导在与她闲聊时说:“听说中央电视台在招《为您服务》的主持人,你不去试试?”听到这个消息,张悦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她想,自己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这个年纪怎么会有可能上电视?这样的好机会怎么会落到自己身上呢?就在她还没来得及婉拒编导的好意时,编导鼓励她说:“你不妨去试一试嘛!行了更好,不行就算开开眼界。”一句话点亮了张悦的梦想之光。对呀,就算去长长见识吧。于是,她决定去试镜。张悦清楚地记得,那天进了演播室后她按照要求播读了一篇稿件,之后编导问她会不会织毛衣。张悦说自己刚刚给女儿织了一顶小帽子。于是,编导就让她讲讲怎么织帽子。因为现场没有实物,她只能凭记忆来描述,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张悦完成了那次试镜。一个星期之后,《为您服务》的编导打电话给张悦,希望她能去录制一期教大家织帽子的节目。为了保证教会教好,张悦拿着实物在演播室里认真地织起来。当然,这次“织帽子”比起试镜那次可是得心应手多了。没想到,正是这样一期“织帽子”的节目让编导认可了张悦,张悦由此登上了《为您服务》节目的舞台。

要离开自己热爱且得到过丰厚回报的《青年之友》节目,张悦真是打心眼儿里舍不得。然而,她不得不面临广播与电视的两难选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几经思量,她最后决定选择电视。于是,时年39岁,已近“不惑之年”的张悦大着胆子一步跨到了充满未知的电视领域,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尽管从广播到电视,张悦不仅要学习主持人在镜头前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面对观众应该具备的体态等,也要了解摄像、灯光、编辑等方面的常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天资聪颖、勤学好问的张悦圆满地度过了“适应期”,找到了最佳的形象定位,厚积薄发,一跃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如果说,张悦主持《青年之友》是如鱼之于溪流,那么,走上《为您服务》主持的张悦则如鱼之于大海,施展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了。

人们至今仍难忘记张悦那贤淑端庄、温柔典雅、善解人意的荧屏形象。她轻柔细腻的嗓音配以优美知性的体态,仿佛山涧的一泓清泉,总能将那些细致周到的服务内容言简意赅地悠悠送到你耳边,禁不住让人流连。张悦是美丽的。她的美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她的言行中总能透出一种优美的品位、典雅的神韵和执著的追求。即使岁月已在步入花甲之年的张悦的眼角留下了轻轻的“吻痕”,但她依然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张悦是可爱的。她总是谦和而认真地说,“电视把我美化了,生活中的我就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洗衣、做饭、带孩子,什么都做。我不请阿姨,喜欢自己做,而且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张悦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也不忘为自己的小家做贡献。小家是张悦的另一个舞台,是她做好《为您服务》节目的“试验田”。在这个舞台上,张悦更放松也更自由,她可以研究啤酒和米饭如何配比才能使口感更好;也可以一边耐着性子哄小外孙睡觉,一边思考亲子关系的话题;还可以一边和老伴“赌气”,一边回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温情……张悦笑称自己爱“臭美”,不愿将就,不愿随大流,但她从不浓妆艳抹,也不醉心于名牌服饰。她说现在大街上人们穿的服装几乎没有重样,这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那时候的她总是不愿意淹没在一片单调的“蓝、灰、黑”之中。她说如果商场里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她就自己动手改装,将自己别出心裁的设计亲手一针一线地编织出来。有一次,张悦采用不同型号的毛衣针织了一件藏蓝色的毛衣外套,穿到单位以后,同事们纷纷夸赞她的设计新颖、时尚。后来,她在节目里将这一“实验成果”向观众做了介绍,讲授了这种毛衣的织法,没想到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热烈,很多妇女都仿效着织这样的毛衣,可谓轰动一时。由此,人们把张悦设计的这种毛衣亲切地称为“悦式毛衣”。如今,在商场里人们能够买到各式各样的服装,已经不需要自己设计编织,张悦设计的“悦式毛衣”也早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人们的却是一份美好的情感、一种难忘的记忆。其实,生活中的张悦和电视里的张悦就是这样相生共融、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她对家务事的亲力亲为,怎么会有节目中主持人饶有情趣的娓娓道来?如果不是她与家人的相亲相爱,怎么会有节目中主持人的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如果不是她爱“臭美”、爱生活,又怎么会有节目中主持人温文尔雅的外表与蕙质兰心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认真踏实的态度充实了张悦的生活,富足了张悦的内心,难怪邻居开玩笑说她白白长了个“富贵相”。是啊,张悦“富”在自己心里,而“贵”在观众心里。她所做的一切使得她主持的每一期《为您服务》都能让观众赏心悦目并有所收获。

如果说,张悦主持《为您服务》节目是“歪打正着”,那么,张悦能把《为您服务》节目主持好却绝非偶然。《为您服务》不仅得益于节目本身定位的准确与制作的精良,也得益于张悦对职业形象的准确把握,得益于张悦对职业形象和个人形象的整体调控,得益于张悦正确的专业创作道路。正是有了张悦由内而外,又由表及里的揣摩与思考,她才能将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张悦认为,《为您服务》的节目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主持人如果没有亲身阅历做基础,只是硬着头皮拿着道具摆样子,势必虚假做作。主持人的美不只在于外表,更在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相比当下一些主持人“台上台下判若两人”的现象,张悦之美何以经久不衰?其中的缘由实在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在她收到的众多来信中,有男子汉,有七十多岁的老叟,有职业妇女,也有家庭主妇,还有妙龄少女。有位十几岁的学生来信称赞她说:“妈妈说你端庄,奶奶说你亲切,爸爸说你自然。”

尽管在群星璀璨的众多主持人中,张悦的专业条件并不算是最好的。但是听众、观众常常会被她吸引,会由衷地信任她,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她的真诚。(www.daowen.com)

继《为您服务》之后,张悦又先后主持了《与你同行》、《健康之路》。由于节目主持定位与自身条件的差异,张悦虽然“费尽心力”,但始终没有找到“感觉”。后来,节目改版时,制片人没有再找张悦做主持。尽管早已有所预料,但是现实的残酷还是给了这位孜孜以求的女子沉重的一击。张悦是一个理智的女人,她没有顾影自怜,而是冷静客观地分析了自身特点,认识到人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扬长避短,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她选择转入幕后,做了《夕阳红》节目的一名编导。做编导虽然没有做主持那么光鲜亮丽,但生性乐观的张悦照样乐此不疲地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静静地收获着。

就在张悦踏踏实实地做了两年编导之后,由于日播的《夕阳红》节目主持任务很重,节目组决定加强主持人的力量。考虑到观众的心理需求,组里打算挑选一位相对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与黄薇一同主持。经过同人们的举荐,这一次,张悦又顺理成章地成了《夕阳红》栏目的主持人。年近“知天命”,正走在人生转弯路上的张悦,又一次被从天而降的机缘推上了《夕阳红》的主持台。张悦在欣喜的同时更多的是珍惜,她要把心中的爱与希望奉献给自己毕生追求的主持事业,把端庄贤淑、温柔可亲的形象奉献给广大的电视观众。当她再度“出山”时,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份隽永和一份从容。

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以来,张悦心中一直崇拜着沈力老师。沈力老师那真诚自然、亲切端庄、知书达理的主持风格深深感染着张悦。可以说,这种影响始终伴随着张悦。然而,张悦又没有一味地去模仿沈力,而是在向她学习的同时不忘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不仅在主持《为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也在主持《夕阳红》时得到了展示。在主持《夕阳红》节目时,她与年轻的主持人黄薇搭档,以“姐妹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妹妹黄薇生性乖巧又不失活泼,姐姐张悦端庄大方且善解人意。面对老年朋友,“姐妹搭档”一唱一和、一庄一谐,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节目中,姐姐张悦不忘将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主持语速舒缓、语调平和、表达清晰准确,以适应老年人的心理节奏。张悦正是在与老年朋友的交流沟通中,在阅读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中,在倾听他们动人的人生感悟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性情,提高了修养。

与很多节目相比,《夕阳红》不属于“一夜成名”的节目,它就如同一根藤条,绵长而有韧性。它总是润物无声地走进观众的心里,融入老年人的生活。张悦懂得,《夕阳红》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离不弃地呵护与陪伴,心甘情愿地坚持与守候,才能对得起观众回馈她的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情谊。在十多年的主持岁月中,张悦成了无数老年观众的家人。她关心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她分享着他们生活中的快乐与忧伤,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这细水长流的幸福感,岂是那些为赚眼球牺牲品质的电视节目所能拥有?岂是一些徒有虚名的主持人所能体会?张悦为我们造就了一个“幸福主持人”的经典。对比当下电视节目无序竞争、主持人滥竽充数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今天,“经典”为什么越来越少,而平庸低俗却屡见不鲜?我们是否遗忘了对“经典”的回顾与欣赏?我们是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悦的“艺术人生”如同一曲一咏三叹的命运咏叹调——她对主持艺术一以贯之的热爱和追求,是她人生咏叹调中坚实而清亮的基调,而她先后主持的《青年之友》、《为您服务》、《夕阳红》三个名牌节目,则是她坚实而清亮的人生基调上奏出的三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华彩乐章。尽管这辉煌的乐曲中不时也会有几段低沉凝重的旋律,而正由于此,整个曲子才显得余音袅袅,回味悠长。张悦一路走来的几次成功,乍一看,似乎都有些“偶然”。但是,任何的成功中都一定蕴含着不可否定的必然。只是张悦身上的“偶然”和“必然”竟结合得如此完美,“巧合”得令人羡慕。尽管张悦总是谦和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机遇,但是,如果没有她平时勤奋刻苦的努力,机遇是否会来敲门?如果没有她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张悦又能牢牢地把握住吗?“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张悦的播音主持艺术人生中得到了最具说服力的诠释。

上善若水 品悟人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事业有成的张悦在同事心中,是一位天性如水般与人无争的大姐。生活中,她总能回归一份平常人的心态。她一直都愿意上下班乘地铁、挤公交。一是乘坐公共交通环保、经济,二是她很享受那份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感觉。她知道,自己在屏幕之外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即便被人认出,她也落落大方,十分礼貌地表达一份友好。这一切都让她觉得能够更自由、更有精力去品尝生活最真实的味道。

有人说媒体行业是一个“名利场”,即便自己不愿追名逐利,保持淡定,也难免不与人发生冲突。很多人在发生矛盾时都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解,而生性谦和的张悦在矛盾发生时总是习惯性地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不与人争执、辩解。久而久之,张悦在“圈里”赢得了“脾气好”的口碑。当我们感慨有多少人能有她这样的好脾气时,张悦急忙补充道:“什么脾气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道理我们常常会听到,而这一次听张悦“现身说法”时,却体会得格外深刻。她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与人为善’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因为人们所处的环境是有‘气场’的,‘善意’就像空气一样会流动、会扩散,如果你发出的是正面的信息,那么反馈给你的也会是由衷的赞赏和欢迎。人们每天工作、生活在这样的‘气场’中,都会感觉身心愉悦,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何乐而不为呢?”不仅如此,对待他人犯的错误,张悦从不会当面指责。她说,“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这服药也不能苦到让人难以下咽的程度。”张悦愿意自己的话是“良药”,但绝不是难以下咽的“苦药”。当然,她更愿意自己的话像甘甜的清泉,能润泽人心,沁人心脾。

如水的张悦也会“有争”——与己有争。张悦对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从不会视而不见。有一次,她在电台播音的时候,有编辑提出她播稿的速度偏快。张悦十分认真地找来资深播音员的录音与自己的录音对比,发现同样一篇稿件所用时长差不多,为什么说我的速度比别人快呢?她一时摸不着头脑。为了搞个究竟,她将自己的录音与前辈的录音同时播放,仔细比较分析,后来终于明白,之所以总的用时差不多,而自己的录音显得急促,是因为在句子的停连上出了问题——断句时间不够,而段落之间的停顿又太长。原因找到了,问题解决了。这样的例子,在张悦的人生经历中可以说不胜枚举。对于张悦而言,这种修正与完善仿佛成了她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她把修正自己的缺点看成是在精心培育一株株嫩苗,每生长一点都能带给她喜悦。人们仰望她,说她作为主持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她则谦虚地回答:“我不过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了最大的努力。”

时光荏苒,今天的张悦早已从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姑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节目主持人。最难得的是,名声、荣耀以及浮躁的环境都没能吞噬掉她那颗赤子之心。她对待工作依然严谨认真,甚至近乎苛刻,因为她不会忘记这份工作的意义,不会忘记观众对自己的信赖。已经退休的张悦,有一次被邀请去做嘉宾,编导给了她一张仅有两三行字的提纲,要她准备一下关于“忘年交”的话题。回家后,她仔细回忆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又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整合好之后,亲手誊写在稿件的空白处。录制那天,她带着那张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稿件进了演播室。一同来的嘉宾都觉得很惊讶,无非就是和主持人随意聊天嘛,何须这么费心准备呀!当有些嘉宾在热场寒暄时,张悦一个人却在后台轻声地备稿。她说每次上场前她一定要把稿子上的内容“过过嘴”,有不顺畅的地方一定重复几遍,直到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为止。她说这样才能保证在录制的时候达到最佳状态。节目录制完成以后,工作人员在赞叹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表达时,也为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感动。凡是与张悦共过事的朋友都说,“这事只要是张悦老师办的,我们心里就没什么不踏实的。”人们常说“静水流深”,“温柔的外表中潜藏着无声的力量”,张悦正是这样的人。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祖籍江苏的张悦也许会回到秀美的江南,傍水而居,安度晚年。在我们的眼中,张悦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女性,更是一位智慧的女性。智慧体现于在这个欲望膨胀的时代,她始终能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和淡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她对自己擅长的节目精益求精,尽力做好;对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节目的邀请婉言谢绝,绝不勉强充数。她要做自己愿做并能做好的事。她说与其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张悦认为,主持人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其次才作为一种职业存在。既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长处和局限总是同时存在的,否则,怎么会有“人无完人”之说呢?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为了让广大受众爱听、爱看,让受众心悦诚服、赏心悦目,收到良好的大众传播效果,主持人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节目,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发挥优势,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来主持节目,这样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张悦说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就是按照当年恩师铁成传授给她的“做节目要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缺点掩盖得不露痕迹”的制胜秘诀去做的。她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有执著的追求,同时又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张悦,这位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在风华正茂的年代邂逅了《青年之友》,在人生的不惑之年巧遇了《为您服务》,在一条腿迈入夕阳门槛的时候又牵手了《夕阳红》。这,既是张悦的运气,也是这些节目的福气。张悦幸运地与这些节目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成了中国播音主持领域熠熠生辉的典范。

在荣誉面前,在主持人耀眼的光环下,张悦总是希望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由于此,她在面对观众的批评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以诚相待,这一点是很多名人难以做到的。张悦回忆说,在她刚主持《为您服务》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次和编导去一家美容院采访,哪知编导的一位熟人正蒙着双眼在做美容,她一听见编导的声音就立刻喊道:“你们怎么还不让张悦下台呀?”这突然传来的一句话,让站在一旁的张悦尴尬不已,当时她心乱如麻,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等到这位观众发现张悦就在眼前时,她一时语塞,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后来,经过编导询问,才知道这位观众觉得张悦在节目中的体态太僵硬,显得“有些做作”。得知这位观众提出的意见之后,张悦不仅没有反驳,反而十分赞同观众的看法并决心好好调整自己。后来,张悦在一次直播节目中客串嘉宾,主持人在问及张悦挨批评的经历时,张悦立刻想到了那次曾经令她十分尴尬的采访,于是就将此事坦诚地告诉了大家。她说,“这是在我步入电视节目主持人岗位之初,还没来得及得意的时候观众送给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会把压力变为动力,我相信自己,也相信观众朋友会接受我。”她的话音刚落,现场观众就送给她一片赞赏的掌声……是啊,江河湖泊越是清澈澄明,就越能容纳万物。人也一样,内心越真诚,生命就越宽广。

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命宽度与他(她)的生活哲学有关。张悦的生活哲学是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小时候,从未见过钢琴的张悦对广播里的钢琴声十分着迷,工作以后,经济条件一允许她就立刻买了一架钢琴。买回来后她才发现,十指于黑白键之间游走哪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工作十分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学习钢琴,无奈之下,这架琴一直搁置了很多年。直到三年前,班上工作已经相对轻松,时年57岁的她才下决心学习弹琴,她要求自己绝不半途而废!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张悦没请专业老师面授,靠的是自学。她去图书大厦整整搜寻了四五个小时,选到了适合自己的钢琴教材,从最基础学起。就这样,她每天坚持练琴,一点一点地进步。现在,六十出头的她“骄傲”地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自娱自乐地弹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塞内维尔图森的《童年的回忆》了!张悦性格中的认真与执著,让我们再一次感叹女性的美是要靠智慧来彰显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弹琴不是一蹴而就的,播音主持事业更是如此。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细分化、专业化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注重学习和积累,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张悦说学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习的机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丝毫不妨碍她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一点一滴地汲取营养。每次单位开会,张悦都会默默地选择一个角落坐下,然后认认真真地听着别人的发言,从中找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最后化为己用。如果发现自己学不来,她就真诚地欣赏别人。正如杨澜所言“即使成不了刘翔,我们仍可以享受奔跑”。

困难催人成长,张悦早已学会了宠辱不惊。张悦深切有感于一部话剧中的一段台词:“生活中,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生活馈赠给自己的礼物,但它大部分是你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它不光包装特别难看,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不堪忍受。但是在很多年以后,当你一件件打开它们时,你会发现,那个包装最难看的、你最不愿意接受的礼物,恰恰是它让你收获最多。”不难想象,张悦在收到生活馈赠给她的那些“难看礼物”时,她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但幸运的是她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她能随时调整心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物,把生活馈赠给她的那些“难看礼物”当成一种考验来对待。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当我们追问她是如何做到的时,张悦莞尔一笑,讲起了一个小故事。她说,有一次,阿根廷球员前去参加世界杯,临行前国民对他们寄予厚望,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但结果,球队居然连小组都没有出线。球员们在回国的飞机上惴惴不安,都在猜测下飞机时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然而,球员们一下飞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巨大的横幅——“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一极富哲理的话语,让球员们如释重负。四年后的又一届世界杯,阿根廷一雪前耻,夺冠了。球员们欣喜若狂,在回国的飞机上期盼着迎接他们的鲜花和掌声。然而,下飞机时迎面而来的还是那条横幅——“这一切都会过去的”。此时,张悦不无感慨地说:“你们看,最低落的时候会过去,最辉煌的时候也会过去。这样看待生活,就不容易因为不重要的事情而分心了。”张悦对成功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成功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的一生做对的事情比做错的事情多,就是成功;二是通过努力得到的比凭运气得到的多,就是成功;三是有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就是成功。

人们常说“真水无香”,修美于内、清澈如水的张悦虽不染浮华,但她的一言一行分明散发着一股幽香。这香气并不浓烈,却回味悠长;这香气来自于她的真诚、她的善意、她的平实,来自于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自于她对事业不懈的追求,更来自于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听着张悦如清泉般柔美纯净的话语,令人如坐和煦而温润的春风之中,身心通泰;想着她话语中朴素而又恳切的人生感悟,令人如临清波荡漾的湖水,陶然忘机。举目远望,华灯初上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喧闹纷繁,而占据我们心灵的却是久违的恬静与悦然……

采访录音整理:龙煦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