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方明:世纪奉献,播音主持之道

方明:世纪奉献,播音主持之道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方明论敬业刘卓今年70岁的方明老师,自1960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以来,已经为人民广播事业奉献了半个多世纪。方明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内心对于播音主持行业的热爱、对受众和播音主持事业的高度尊重,是支撑其做好节目的灵魂,而对于语言规范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播音员主持人敬业精神的基础。方明认为,目前一线研究业务的氛围不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方明论敬业

刘 卓

今年70岁的方明老师,自1960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以来,已经为人民广播事业奉献了半个多世纪。期间,他不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过新闻播音、专题节目主持、文艺类节目播音等,还经常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国庆阅兵等重大仪式的直播工作,同时也常到高校进行教学讲座。他参加过的许多节目曾多次获得国内及国际的各种奖励。五十多年来,他以极富魅力的声音在听众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形象,在传媒一线见证了中国广播电视从发展走向繁荣的过程。半个多世纪的声音记录使得方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而最令人难忘和敬仰的是他对播音事业的钟爱和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专心致力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精益求精。方明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内心对于播音主持行业的热爱、对受众和播音主持事业的高度尊重,是支撑其做好节目的灵魂,而对于语言规范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播音员主持人敬业精神的基础。

一、播音员主持人的敬业精神首先应该体现在坚持和遵守语言规范上

(一)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加强对语言规范重要性的理解

1.贯彻语言规范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语言的发展,是由家族、部落等群居生活劳作中的各种语音、词汇逐步形成地域方言,各个方言经过分化融合等变迁,便有了不同时期的表现。当下的几大方言区,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后还要遵循语言规律,继续向前发展。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全球化、信息化,随着国际上各类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规范化的趋势必然不可阻挡。某些语言,包括某些方言,可能会消亡,某些语言则会有更广泛的普及。

今天,我们上网、写信,使用的汉字大家都能认识,所以不存在理解的障碍。如果当初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今天恐怕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就像文字的发展一样,“语同音”也要经过从杂多到统一的过程。虽不可能一蹴而就,却离不开循序渐进。这其中,语言规范化、审美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播音员主持人有责任和义务以语言规范化、审美化的带头人身份担当起对语言文化教育、宣传、推广、普及、规范应用等社会责任,理应成为业内遵纪守法的典范。

2.播音员主持人落实语言规范是应尽的法律义务

2011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第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由作为评委的方明提议后加上的,那就是汉语普通话字音的问题。方明认为,目前一线研究业务的氛围不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目前一线的主持人中,普遍存在对专业问题缺少研究的现象;在基层单位中,也对国家级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问题有诸多质疑。因此,他特别建议在评选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决赛阶段增添有关语音辨识的题目。

为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倡导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行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特别制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以六条——全文近六分之一的篇幅予以强调指出:播音员主持人要在“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上发挥“示范作用”。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习惯对观众来讲具有引领的作用,“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准则》第二十一条)。

事实上,不仅是广电总局在业内制定了相关条文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也有很多相关的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十九条第五款明确指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也明确指出“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二条第一款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第十九条第二款指出,“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该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情况进行培训”。第三章“管理和监督”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中指出,“违反本法有关规定,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公民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第二款中指出,“本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人员用语违反本法第二章有关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由有关单位作出处理”;第二十七条中指出,“违反本法规定,干涉他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五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第三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些法律条文都明确指出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工作中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

(二)播音员主持人要从落实语音规范做起

方明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委员会的主任,一直保持关注并留意记录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易错的读音。他从2010年4月份开始受邀承担受众信息中的“咬文嚼字”的点评任务。他每周都要写一篇点评,分析播音员主持人播错字、读错音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写点评过程中,他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每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香港之声》、《华夏之声》、《老年之声》、《娱乐之声》等平均有20—30个读音问题。比如说2011年11月3—10日,外加一个10月22日,听众提出的读音不规范问题的意见就有五十多条,空前之多。这还不包括听众没有监听出来的。

第二,归纳起来出现读音错误的原因有这样几条:一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二是习惯念半边字。三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四是受地方音影响。有些错误反映出初中语文课就没有认真学,比如说安徽亳州,就和那个毫米的“毫”差一笔,主持人就念毫州,点评后仍有人重复犯错,说明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合理化。

第三,希望关注“受众信息”,以便引起栏目组的注意,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根据听众反馈纠正字音的问题上,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台做得都比较好,他们有很丰富的经验,建议大家借鉴。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进大厅就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哪个节目哪个人读错了哪个字,一个字扣50—200元。再如中央电视台,前一段时间每读错一个字罚50元,现在变成了当事人罚200元,组长罚100元,分管主任罚50元。现在中央电视台已经不再靠仅有的少数离退休人员监看节目,而是发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每天监看所有的节目,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方明介绍,夏青曾建议他每天认真地看三页字典,这样一年就可以掌握整本字典,他也建议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坚持查阅字典。就在2011年11月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的研讨会上,方明指出:当下,各个台都应该严抓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播音员主持人应积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一本《新华字典》(第11版),每一个节目组应该备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一套《辞海》、一本《康熙字典》,只有这样,才是对播音员主持人这份工作最起码的尊重,不能把遵守宪法、语言文字法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当成儿戏。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误读会直接影响受众信息的接受,甚至会干扰受众收听收视的进程。目前,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要求,却仍在节目中犯常识性的语音错误。语音的正误,绝不仅仅是知识水平高低的表现,它还是播音员主持人敬业与否的直接体现。如某位主持人在谈及新上任的女排教练时,竟然把“绍兴师爷”的“爷”(应读为轻声,是“帮腔的、出主意的”意思)念成了阳平(意思就变成“师傅的师傅”了),导致意思大相径庭。本来一句很精彩很完整的话,在节目中由于一字之差被人议论,使之注意力转移,后面的话就很容易听不清楚了。

业精于勤,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工具书锤炼业务能力。目前,在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不愿意认真地查一查工具书。对于“认真”,大家好像是嗤之以鼻的。非常令人费解的是,一年半的点评,有许多字词曾经多次点评过,比如说标识(zhì)很多人就念标识(shí),按捺(nà)很多人读作按捺(nà),慰藉(jiè)很多人读作慰藉(jí);毫州(bó),就念毫州;肖(xiào)像,不少人读肖(xiāo)像;载歌载舞、载人航天飞船中的“载”,都是去声,有人非读上声;还有桂冠、冠心病、冠状动脉中的“冠”应为阴平,却有不少人读作去声;还有卓越的“卓”应念zhuó,却始终有人读zhuō,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读错。这问题表面出在播音员主持人身上,而事实上,应该从规范制度上着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电台、电视台的运行机制上,需要重视审音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加强监督、积极反馈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敦促节目贯彻语言规范。

方明一贯坚持“不要小看字音的问题”的观点,因为字音虽小,却事关国家级电台的声誉,更涉及行业的形象。用规范的、标准的普通话播音,这是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赋予播音员主持人等语言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和任务。字音准确与否,体现出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敬业。重视字音问题,就是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忽视、轻视、蔑视这个问题,就没有资格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工作。(www.daowen.com)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词汇、语法等规范不容忽视

除了语音问题外,词汇语法不准确、辞格运用不当、句群组织不合理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节目中说“一位莘莘学子”是不懂“莘莘学子”是群体名词,属于不了解词义的误用;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用“七月流火”来说天气酷热,是不懂《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句的意思所导致的;还有的主持人竟然分不清楚“差强人意”和“不尽如人意”的意思。此外,目前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外来语和缩略语使用不当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方明认为,日常生活中“不经意”,语言教学中“不在意”,广播电视中“不注意”,学术研究中“不留意”,结果造成的影响就是:以“不标准”为“有个性”,以“港台腔”为“新风格”,以“男生女气”为“大趋势”,以“女声嗲气”为“贴近性”。青少年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语言中的是非、优劣,遭到了十分严重的误解和扭曲。

现在很多有待规范的网络用语已被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如“有木有”、“神马”、“给力”等等,有的电台还开办了以“给力”为名称的栏目。方明认为这些不仅破坏了汉语系统的内在和谐美,也不便于普通人阅读和理解,对小学生还有误导作用,因而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新闻媒体语言文字的监管、指导和规范。新闻媒体不要跟风,而应持慎重态度,注重语言规范,担当起对语言文化教育、宣传、推广、普及、规范应用的社会责任。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更要坚持发挥语言的规范化和审美化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做好宣传教育、推广普及的工作。

二、播音员主持人的敬业精神要体现在每一次认真备稿中

在方明的生活中,有两个特别温暖的港湾,一个是家里的书桌,一个是办公室的写字台。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70岁依旧勤奋。方明认为,坚持认真备稿是准确播出、恰切表达的重要保障。播音员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受众,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

当谈起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时,方明深有感触地说,播音员主持人首要掌握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前提一定是要对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急功近利地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技能培训迅速成才是不可能的。比如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备稿,从学生时期的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就开始讲备稿;延安时期起老播音员就教育新播音员要认真仔细备稿;新中国成立以后,夏青、葛兰、林田、潘捷、费寄平也教导他要仔细认真备稿,他参加播音工作以后因为没有仔细备稿曾经遭到过齐越老师的严厉批评。由于备稿不认真、不充分,现在的一些播音对于稿件的表达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播得不深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及外交活动中的深度、分寸,很多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在节目中恰切地体现出来。错把没有任何准备的生活常态的表达等同于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是不对的。

有些播音员主持人经过多年努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进入成熟期,有自己的固定栏目和受众群,在受众中也有一定知名度;与此同时,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工作惰性也会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工作状态懈怠,缺少责任心,缺乏创新动力,缺失工作热情,缺少敬业精神,从而在工作中失误不断,最常见的失误就是语言不规范。中国的汉字、词汇浩如烟海,任何人也难以识全,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认真备稿才能保证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正确表达内容。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敬业精神要体现在关注民生、走基层上

方明从小就和朗读有不解之缘,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技术人员训练班,他都在班上读报,这在无形中锻炼了他的朗读能力。回忆起中学的语文老师,方明说老师不仅教文也教语。语文老师经常到图书馆给他们借书,全班49名同学,老师就借49本同样的书发给每一位同学,让同学们看完觉得哪一段最好就读给大家听,后来选派方明等四名同学每天下午放学前在班里进行30分钟的读报,因而在锻炼了方明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关注民生的习惯。当时老师还让他们听广播,方明一直坚持听李冰和万里播音的《对中学生广播》,此外,他还从广播里听到了齐越老师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天拿到报纸后就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朗读。1956年初中毕业后,方明考入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技术人员训练班,学的是无线电发射专业。1958年4月广播大楼建成的时候,训练班主任找到方明,让他到中央控制室录音科做录音员,于是,方明开始做录音技术工作。因为在录音过程中方明和播音员接触比较多,如当时夏青老师播过的八届六中全会、八届十中全会的稿子都是他在大录音室录的音;此外,在录音过程中他还跟其他的播音员互相交流,有时候还给播音员挑点小毛病,于是引起了播音组的注意。当时播音组男生比较少,需要再充实一些男播音员,方明在参选的三四十人中被选中,从此与播音结下了终身情缘。当时,方明对于播音工作只是爱好,谈不上热爱,甚至还有点害怕。因为那时从事播音工作的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生,受过多年党的教育,方明认为自己水平有限,不大敢去。他1960年4月就被通知去播音组报到,可他一直拖到6月份才去。这期间,他还录制了六部交响曲。

虽然是理工科出身,方明认为两年的录音工作对他后来的播音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在两年的录音工作中,他接触到了古今中外可以说是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戏曲,京剧、评剧、吕剧、豫剧、花鼓戏、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他都接触过,除此之外,东北的二人转、内蒙的二人台、福建的五大剧种(闽剧、湘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他也都接触过。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比如说当时在首都机场,中央乐团第一次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也去参加了录音。录音的时候他要考虑演员的唱,演员是用什么样的嗓子唱,他的话筒需要摆多高,距离演员多远为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设计的。在他的记忆里最难录的就是川剧的高腔和江西弋阳高腔,录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声音录破了。此外,演员道白的时候是有动作感的,这个动作感对方明后来学习播音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些都在无形中为他后来的播音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的确,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触类旁通的。想当年孙中山学医后来到了政界,鲁迅学医最后成了一个文学家,都是如此。更何况播音创作的源泉就是生活,方明认为从事播音工作需要多学一些其他门类的知识,播音主持工作不是单纯地去念稿子,不是单纯地就某一个话题去谈,而是会涉及很广泛的话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积累的。

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话筒,方明的播音和朗诵总会引起受众的共鸣。当主持人问及方明其艺术源泉来自哪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方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他的老师的教导。方明回忆说,到播音组以后,很多老师一字一句地带他,齐越、夏青、林田、潘捷、费寄平、葛兰、林如、王欢、刘伟、陆倩、马尔芳、肖楠等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他,并且都非常有耐心。他们从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处处关心方明,使他热爱上了播音工作,所以他成长得比较快。时至今日,每当说起当时给过他帮助的老师来,方明都如数家珍。他说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来自于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是老师们教给他创作的源泉要来源于生活,使他至今仍坚贞不渝地热爱着播音这个事业。

在学习播音的过程中,特别是齐越老师,经常要求方明要到基层去,到煤矿、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和煤矿工人、农民、军人一起劳动,体验生活;给工人、农民和战士们读他所播过的稿子,读完以后要听听大家的意见,要问问他们听懂了没有,是不是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此外,齐越老师还特别要求方明要跟记者出去采访。方明回忆成昆铁路通车一周年的时候,他跟随记者一路坐着火车走走停停,沿线很多地方都要下来采访一年来的变化情况,他清楚地记得每一站下来都有一个烈士纪念碑,纪念无数为修成昆铁路付出了生命的战士。在后来的播音中,方明很容易就找到了真情实感。

方明回忆说,这么多年来,很多老师带过他,有三句话他一直记忆犹新。第一句话是齐越老师说的“要玩真的”,就是要用真挚的感情来播音,真挚的感情要从老百姓那里来,要真正体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喜怒哀乐,从而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二句是夏青老师说的“你要感觉到”,对于所播的东西要化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在播的时候有真情实感。第三句是林如说的“要处理好句子出意思”,要通过播音告诉广大听众你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目的要明确、态度要鲜明,要让听众听明白。

方明回忆说,“文革”之前的新闻节目基本上都是直播的,非常考验播音员的功底。过去,电台、电视台播音所用的稿子基本都是新华社的口播版稿子,电台、电视台没有自己的稿子,都是随着新华社走,特别是大块的文章,尤其是“文革”中,一字一句都不能变。“文革”后,大家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改变现状,广播和电视都要自己走路,于是播音也相应有了自己的变化:从“文革”前的读稿子到“文革”期间的大喊大叫,到“文革”后的降调降速,随后拉近和听众的距离,而后又变成了“一对一”、向日常生活语言靠拢。在播音过程中,尽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来播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就脱离了念稿的情况。总之,就播音方式而言,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变化是非常大的。在此期间,播音员相当于从拄着拐杖走路到抛开拐杖自由地舞蹈。要做到不脱离时代,跟得上播读变化的节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到生活当中去,要经常主动地做记者工作,经常地去采访,只有这样播音员才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十分清楚,才能掌握住第一手材料把事情说明白,从逻辑上一步步深入地对问题进行阐述。如果是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就很难把工作做得那么贴切,很难让人感觉到实实在在。从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方面来讲,一开始就应该让他们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方明认为,深入到基层就是党的传统在今天的继承和发扬。像范长江那样的优秀记者就是因为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才写出了优秀的稿子。穆青之所以能写出焦裕禄的稿子更是离不开切身体验,穆青是流着泪写出来的,齐越老师也是流着泪播出的,像这样来源于生活本身的艺术创作怎能不感染人、不激励人呢?只有走进基层,播音员主持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心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播音作品。因此,关注民生、走基层是播音员主持人敬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播音员主持人的敬业精神要体现在对播音事业的敬仰上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本行业历史传承的、闪光的东西,应该挖掘出来在今天继续发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是如此。

方明说老前辈曾告诫他,前辈之所以能够在播音岗位上取得好的成绩,共同点是源于他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生命都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播音事业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党容我荣,党辱我辱。延安时期的老一代新闻播音员,在战争年代真是为了这一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则是在很幸福的时代从事这个事业。今天我们在继承这一事业的时候应该在心里有所敬仰,切实地把它看做一个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不管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困难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老前辈,就可以知道该怎样对待我们所取得的荣誉和遇到的困难。

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敬业”二字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潜心钻研本职工作的“敬业”,被很多人认为不合时宜。然而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像方明这样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型代表。相信只要通过努力,新一代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能够扛起前辈们的敬业大旗,继承老一辈的敬业精神,通过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继续宣传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的本土话语特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气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胡塞尔说过,“我们切勿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时代的发展,当然会大浪淘沙,但那不腐的流水,必将不舍昼夜地奔腾汹涌,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