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新闻联播》变脸:电视新闻新变化分析

《新闻联播》变脸:电视新闻新变化分析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脸”到“小清新”,《新闻联播》的突然“变脸”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更折射出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革创新后的新变化。本文以央视《新闻联播》最近一段时间的“变化”为例,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近年来的新变化。面对《新闻联播》的微妙变化,引来了社会的一片热议。

《新闻联播》变脸:电视新闻新变化分析

从《新闻联播》“变脸”看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新变化

齐 蕊

2011年9月25日19点,《新闻联播》那熟悉的片头曲过后,习惯在电视机前等候的观众被主播台上突然出现的郎永淳和欧阳夏丹“震”了一下:女的一头干练利索的短发,尖尖的下巴,面带亲切笑容,男的戴着黑框眼镜,稍显有些小紧张,但二人透露的真情实感让人们觉得很亲和。这就是当天亮相的“丹淳组合”。从“国脸”到“小清新”,《新闻联播》的突然“变脸”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更折射出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革创新后的新变化。

消息类电视新闻以短小精悍、简洁明了的短消息为主要编排内容,一般具有数量多、信息量大、指向明确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央视《新闻联播》和地方各级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基本是各级政府开展宣传的主要平台,承担着宣传政令、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本文以央视《新闻联播》最近一段时间的“变化”为例,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近年来的新变化。

一、传播理念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

受者中心论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所以把受众需求放在首位,报道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闻,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新闻联播》在传播方法上很多时候是主题先行,为了配合宣传,许多新闻都是在先有了宣传主题之后,“按图索骥”寻找新闻,“填鸭式”地完成政治宣传的“规定动作”,忽略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信息需求,反映出的是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新闻联播》近一段时期以来,认真贯彻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主动转变传播观念,充分考虑受众需求。除了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外,还加大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很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小事情”走进了新闻联播的“大舞台”。大量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逐步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2011年10月7日以“土豆大丰收,销路遇难题”为题,报道了内蒙古达茂旗的农牧民朋友土豆销售问题,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农户人家,进行大量真实的现场报道和采访。由于《新闻联播》的广泛影响力,内蒙古土豆丰收但销售难的新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商务部农业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协调产销对接,没过几天第一批采购商就赶赴包头市达茂旗,现场洽谈采购事宜,切实为群众解决了卖土豆难的问题,《新闻联播》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后续报道“紧急协调产销对接”再一次回应了电视观众看到新闻后的新期待。

二、内容编排更加注重新闻价值

消息类电视新闻在整体编排后播出,每条新闻的内容和价值对编排起制约作用。编排思想是报道思想的体现,符合新闻规律的编排思想是编排好新闻的前提。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已经形成了格式化的内容编排模式。有网友调侃说:“前十分钟领导都很忙,中间十分钟中国人民生活得很幸福,后十分钟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广大观众对这种新闻内容编排方式的不满,《新闻联播》也在逐渐尝试改变现有模式,在内容编排上更加符合新闻价值的需要,更加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例如,2011年11月9日,《新闻联播》头条以“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调控不放松”为题进行了报道。具体内容是:“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创造了近5个月的新低,环比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国家调控价格的政策基调目前不会改变。”在当前物价高居不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情况下,广大观众自然对这一重要数据高度关注,对国家的政策走向非常敏感。选择这样的内容作为头条新闻,反映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除此之外,单条新闻的制作也更加注重新闻的现场感,以往《新闻联播》的配音大多是由值配音班的播音员来完成的,但在近期的《新闻联播》中,已经连续出现记者在外景采访同时完成配音的情况,他们的吐字发声可能有时显得不够“字正腔圆”,但却具有亲切感、真实感和故事的讲述感。(www.daowen.com)

三、新闻播报方式更加注重沟通与交流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员在播报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面部表情严肃、单一,缺乏和观众的交流感,还很容易给人高高在上、刻板冷漠的感觉,显得不够自然亲切。2011年9月25日“丹淳组合”的亮相给受众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在播报过程中,两人面带微笑,表情松弛,让人感觉亲切轻松。另外,还破天荒地使用了“心气儿”、“咱们”、“精气神儿”等口语化的词汇,营造了一种融洽沟通的氛围,疏通了交流渠道,与受众拉近了距离。另外,在服装造型上,也显得更加舒服自然。比如,欧阳夏丹有一天在播音时穿着的不是正统样式的西服,而是亮橙色的小上衣,这着实让大家眼前一亮。

面对《新闻联播》的微妙变化,引来了社会的一片热议。很多年轻观众认为,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21世纪的年轻人大多追求时尚新鲜的发型及服饰,欣赏彰显个性的播报风格。所以当看到两位年轻主播的微笑时,感觉他们是在“告诉”我们,而不是“通知”我们;认为央视的改版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新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这些变化体现出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理念的转变,无论在播报方式上,还是在造型上都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交流沟通,更加体现传播主体的个性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了播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节目包装更加注重彰显时代气息

电视节目包装是一门艺术,好的电视节目包装对于电视节目的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突出栏目的个性特征,增强观众对栏目的识别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收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总是不断地追求新鲜感,如果还是一成不变,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就会产生乏味感。即使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莱士和他的《新闻60分钟》,虽然20年都没有换主持人,但它在节目的标志、主持人服装、背景、色彩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力求给观众以新鲜感。

《新闻联播》的节目内容发生变化后,其外在包装也紧跟时代潮流,出现了不小的变动。例如:《新闻联播》LOGO中“小地球”的位置从右下角调到左下角,而且“小地球”还加入了最新的3D技术,字幕条的颜色也由白底蓝字改成了蓝底白字,颜色反差更强烈,更利于观众观看。这种大胆采用蓝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本台短评”板块,也由以往纯文字的形式,变为主持人面孔与文字结合的小视窗形式,更加符合观众的收看习惯。

结 语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以其在中国电视新闻中特有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前进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永不停歇,力求更加完善。它们的改革创新给电视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期待。我们相信,在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大胆探索和不懈追求中,电视新闻报道会越来越回归新闻本质,新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将更多地成为价值遵循,电视新闻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社会民生上一定会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