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培养的参考价值-深入解析

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培养的参考价值-深入解析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培养的参考价值李昕在中国,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群体。从中央电视台举办过的六届主持人大赛的结果来看,也确实达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效果。因此,大赛的报名条件被看做是进入央视工作的门槛和对主持人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这24位评委中有17位是央视知名节目主持人,其中6位是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其余6位为中央电视台节目部主

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培养的参考价值-深入解析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培养的参考价值

李 昕

在中国,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群体。一方面,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层出不穷,为观众津津乐道;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主持人充斥电视银屏,呼唤优秀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方面,我国目前有百余所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千余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各级传媒机构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他们心仪的节目主持人,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选拔方式。

相对于遴选“科班”毕业生直接进入媒体工作而言,主持人大赛这种“海选”人才的方式,的确有其独特性,尤其是为缺少专业背景而又具有较高素养和潜能的人才提供了机遇。从中央电视台举办过的六届主持人大赛的结果来看,也确实达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效果。比如1988年,“如意杯”第一届主持人大赛中涌现出的程前、鞠萍、张泽群;1995年,第二届“金士明杯”主持人大赛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王志、张恒、袁鸣、曹可凡、叶惠贤;在2000年第三届“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中得到观众广泛支持的刘芳菲、撒贝宁、沈冰、陈伟鸿等等。这些当年的优秀选手,如今多数都活跃在电视屏幕上并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些主持人的成功,印证了主持人大赛的成功,从大赛中吸纳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央电视台或者地方电视台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些跨专业的复合型主持人才对“学院派”背景的主持人才造成了冲击,亦为高等学府播音主持专业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带来些许困惑。如何评估主持人大赛这种人才遴选方式的信度和效度,主持人大赛对我们目前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参考价值何在,是我们需要厘清的问题。本文以2011年秋季落幕的“艾诗缇杯”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为具体研究对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比赛的本质是考试。这场考试的完成需要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考生、考题和考官。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解析这场比赛(或曰考试)。

(一)考生——参赛者

CCTV主持人大赛是央视着力打造的选拔优秀主持人才的大型赛事,优秀参赛者可以获得在央视工作的机会。因此,大赛的报名条件被看做是进入央视工作的门槛和对主持人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报名条件中,本科学历和面向全球招募选手这两条无疑十分引人注目。将学历起点设置为大学本科(含大三以上在校生),区别于娱乐节目的“海选”,符合观众对主持人群体文化素质的心理期待。连续两届面向全球华人征集参赛选手,则体现出央视国际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追求与姿态。

实际上,本届报名参赛选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报名踊跃,共有6068名选手报名角逐,书写参赛报名人数新纪录。二是参与者素质高,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选手。三是选手区域分布广,除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选手外,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选手入围参赛。四是人才来源多元化,集合了不同行业领域热爱电视播音主持事业的人士。五是品牌感召力强,不但有往届大赛的参赛选手再次报名参赛,而且还有金话筒得主、资深主持人刘元元,江苏台《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徐卓阳,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顾国宁,以及中央电视台《文化正午》主持人王宁等“名嘴”报名参赛,这些“名嘴”出现在赛场上,增加了赛事的可看性,也加剧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二)考题——比赛内容

参赛者的水平本有高下之别,但考题的水平高低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题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对考试的最终结果也至关重要。

试看初赛、复赛、决赛和总决赛赛程设置中的一些基本信息:

总体而言,作为选拔主持人的一场考试,比赛始终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备的新闻素质和语言能力为考核重点,基本实现了对选手文化素质、媒介经验和主持能力等层面的考查。考题的设计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试题形式。考核环节递增、总分值递增,各环节在总分中占权重相同。初赛要求选手一气呵成三个内容的展示,评委一次打分,总分为100分。复赛设两个考核环节,总分值为200分。决赛和总决赛均设置三个考核环节,总分值为300分。“有感而发”、“步步为营”等环节要求选手或以考官提问,或以音乐、图片等为由头迅速组织语言进行观点和思想的阐释,重点考查选手的思维力、联想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些环节与“正在播出”、“我是主播”等重点考查选手新闻素质的环节分值相同,在总分中所占权重亦相同。

第二,试题内容。抓社会热点现象,紧贴时代“主旋律”。大赛为选手准备的新闻素材注重时效性和新鲜感,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万象,同时将选择和编排新闻的自主权交给选手,有效调动了选手的播讲愿望。“共同话题”环节选择了“在家养老还是养老机构养老”、“老字号是否应该进行创新和改良”等社会影响力较大、争议较多的话题,为选手留下广阔的讨论空间。

第三,试题效度。考核层次明确,重点突出,难度递进。初赛重在考查选手的新闻播报能力。要求选手在90秒的准备时间里,在6条新闻中选择3条新闻,在120秒中完成新闻播报和串联。复赛在初赛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考查选手的编、播、评能力。“我是主播”要求选手在10条新闻中至少选取3条,编排出今日头条、社会广角和热点话题三个板块,并对新闻进行串联、播报和评述。决赛完全为选手提供了主持人工作的真实情景。“特别现场”为选手提供真实事件、真实现场,邀请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担任访谈嘉宾,并与场外记者进行真实连线,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考查主持人激发受访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新闻事件的挖掘能力以及对节目整体的控制和安排能力。“个性空间”则要求选手自己组织一期4分钟的节目,以考查选手驾驭实际工作状况的能力。总决赛重点考查选手非规范工作状态下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考官——评委队伍

同历届主持人大赛相比,本届主持人大赛的评委阵容堪称豪华。初赛每场设11位评委,复赛设21位评委,决赛阶段每场有33位评委参与评判和打分。评委人数创历届之最,但评委的职业背景较为趋同。

总决赛33位评委的职业身份如下:

来自媒体的评委有25位,其中1位来自纸媒《工人日报》(石述思),其余24位来自中央电视台。这24位评委中有17位是央视知名节目主持人,其中6位是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其余6位为中央电视台节目部主任、制片人(杜守仁、任学安、周晓岚、李纯博、王昔、陈文江)。

来自高校的评委有7位,分别是鲁景超、任金洲、吴洪林、潘文、俞虹、庚钟银和屈哨兵。来自国家语委的有1位,即姚喜双,同时,姚喜双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可以说,这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制作人对主持新秀的一次考试,是主持人的老师和播音主持专业研究人员对主持人后备力量的一次检阅。

由专家和学者构成评审团的优势在于:专家评委能够依据其多年的经验和职业敏感,在选手三、五分钟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镜头前的效果,而且能迅速把握选手语言内容的连贯性和思维的逻辑能力,有效规避电视传播快节奏和转瞬即逝给大众评审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专业评委的专业素质、学养以及积年形成的职业习惯,也可能会使其对某一类选手比较倚重,因此出现一些选手为了博取评委好感而刻意模仿的现象,造成“小周涛”、“小小撒”等出现在屏幕上。中央电视台第五届主持人大赛中,曾经尝试在评委阵容方面做出小小改革和创新,即引入观众评审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反观本届大赛,大众观点的缺席成为本届比赛的一个小小遗憾。

以上从考生、考题和评审三个方面对大赛进行了解析,应该承认本次央视主持人大赛态度严肃,组织严谨,考查内容呈现出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征。(www.daowen.com)

依据央视网站提供的选手报名材料,我们对进入本届主持人大赛初赛的90名选手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和职业经历进行统计发现,90名初赛选手中,有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经历的选手61名,约占67.8%,但是在10名总决赛选手中有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经历的只有王宁、顾国宁和张帆3位。虽然王宁和顾国宁两位选手最终摘取金、银奖,但我们必须承认,具有播音主持专业学历背景的选手在参赛者中呈现“比重大、尖子少”的现实。

决赛阶段有7名非科班出身选手,其学历背景涵盖法律、外语、新闻、经管、人文科学、金融等多个学科。这一方面说明主持人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知识结构的包容性,同时也引发了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培养为什么没有转化为赛场上的明显优势?如果我们认可大赛遴选人才的模式,那么,这场考试对我们的教学指向性何在、参考价值何在?

俗语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描述台下勤学苦练和台上精彩无限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学生选手来说,既缺少“十年功”的时间成本,又缺少“一分钟”的经验成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视和解决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苦练“十年功”

扎实的基本功是抓住机遇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专业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但是,在比赛状态下,部分学生仍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新闻感觉不好等问题,个人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1.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名优秀主持人的一种自觉精神品格,是主持人诸项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它包含理想信念、价值标准、敬业精神等。决赛的“特别现场”环节,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到大赛现场接受选手采访。一些选手在采访当事人时问题提得非常空泛,整个采访不能有效抓取受访者精神品格的核心要素,反映出学生选手对“人情”关注不够、对“事理”把握不准的现实状况。而一位富有人文精神的主持人应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在担任“把关人”角色时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

2.专业理念

这不仅是指“学院派”教学中带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指学生对正确创作道路的坚持、对高雅审美的追求和专业品位的坚守。大赛中一位选手被点评嘉宾问到应如何理解新闻播音中的“字正腔圆”,是否还需要字正腔圆、正襟危坐地播报新闻,这位选手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回答并不让人满意。“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是我们坚持多年的播音规范,它不但能确保受众有效理解信息、知识和观点,而且还能给受众带来以声传情的听觉美。这位选手不但没有利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恰切阐释专业内涵,反而暴露了自身专业理念上的混沌和动摇。

3.职业能力

主持人大赛的考题紧贴工作实际,还原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种种语境,与实际工作十分贴近。如“个性空间”环节是选手根据自身特点、擅长的节目类型,独立策划和设计的240秒的节目主持,考查了选手作为主持人从节目策划、创意到完成多个层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共同话题”环节要求三位选手共同完成话题,考查选手在接到“任务”之后的思维反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学生选手恰恰在这些真实情景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当然,教学毕竟不同于一线工作实际,但应在实践教学层面继续探索。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云南卫视合作的日播电视节目已经顺利运行半年多,且取得了多方的好评,这便是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的一次创新和有效尝试,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改革方向。

(二)巧练“一分钟”

部分参加主持人大赛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赛后谈到,比赛中存在“紧张”、“激情不足”等情绪问题。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在如何调控临场心理和情绪方面,他们确实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

比如,要弄清情绪的生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詹姆士—朗格学说”。该学说认为,不是身体的生理反应出现在情绪反应之前,而是身体内的生理变化产生时的感觉才是所谓的情绪。站在理论的基础上,就不难找到克服紧张和激发激情的方法。著名主持人倪萍曾经谈到她会在电视直播开始前跑楼梯,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热”起来,因为台词已经在彩排中说了多次,要想在直播时依然富有感染力,就要先调动自己的肢体。

再比如,要对影响情绪的客观条件加强了解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对时间、舞台、灯光、话筒的了解和对语速的控制等。一位学生告诉我,初赛“正在播出”环节,他对自己选择的3条资讯非常有播讲愿望,但是刚刚介绍了1条资讯,120秒的时间就到了,看来该选手控制语速的能力和时间感受力都需要提高。而在主持人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主持人进行补白、提问、插话或总结,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加入“一分钟”的语言训练。

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落下了帷幕,一些选手凭借在大赛中的精彩表现已经在央视亮相,这更加坚定了追梦者的脚步。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是大赛的成功,但绝不能将主持人大赛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做绝对化理解。

我们更应看到,这场考试由于传播媒介“电视”的介入不自觉变得“电视化”和“节目化”,很大程度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不仅是考试,有时还是“真人秀”节目,有个性却不谙“电视”规律的选手会因为在镜头前表现得不那么到位而败下阵来。同时,大赛设计的考查项目不可能囊括主持人所有的素质,也不会适应不同栏目对主持人的特殊要求,非竞赛型选手难以通过大赛方式脱颖而出。

《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曾说过,主持人是练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的确,优秀主持人的特质除了一部分和先天的素质(如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理解力和观察力)有关外,更多的需要在主持实践过程中历练和成长,找到自己的风格,找到和栏目的契合点,这些很难通过一两次大赛评比出来。

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院校,应该看到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方向性,并坚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在校生,更应注重基础学习和能力养成,不能唯“主持人大赛”马首是瞻,如若求职的功利心太急切,难免会出现偏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