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播音主持艺术12:专业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12:专业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媒介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当中,这种差异性尤其明显,比如新闻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在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播音主持艺术12:专业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徐树华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了播音专业,从此我国有了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近些年,全国开办播音主持类专业的院校已经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经保守估计已达150多所,招生规模每年在1万人左右。[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媒介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

一、历史上的三次转型[2]

播音专业建立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坚持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基本模式共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是1963年,实现了从“培训型”到“学历型”、“应急型”到“计划型”的转变。1963年后,播音专业建立之初,教育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广播电台、电视台对播音人才的急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培训较多,难以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直到1977年,播音专业进入大学本科层次,才实现了完全按计划教学。第二次转型是1977年,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计划型”到“自主型”的转变。这期间,播音专业采用了“教学组老师”面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整合思路,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次转型是1998年,实现了从“集约型”到“发散型”、从“自主型”到“竞先型”的转变,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关注尖子生的培养。经过三次转型,播音专业的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体系。

二、基本的教学模式

近半个世纪的专业教育发展历程证明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本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总的来看,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基本框架,以单元训练为基本单位组织整体教学。播音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但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在播音发声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当中,往往贯彻以理论框架为纲,以单元训练为基本单位的结构方式,努力做到“纲举目张”,既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又结合了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同时,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理论知识的帮助,从而形成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二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播音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语言传播和创作的实践能力。教学当中,老师不光要备课,也要“备学生”,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具体问题要有切实的认识,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训练材料,帮助学生“重塑自我”。三是采用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专业大课是指以集中授课的方式精讲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专业小课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8—10人的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专业大课虽然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但也并非只讲理论,还要立足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大课小上”;专业小课要通过更加细致的讲解、示范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大课的内容,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播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意味着教学当中不以老师的讲授而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学生有声语言表达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最终目标。其次是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播音教学属于“口耳之学”,因此教师的专业示范很重要。有很多教师本身就是资深播音员,教师的示范对于学生来讲既是范本,也是一种激发,可以带动学生,使他们慢慢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再次是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播音主持艺术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课上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时间,课下还要有相应的练声作业,并由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指导。一般来说,学生课下练习的时间应三倍于课上的训练时间,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强调录音录像的作用。人们平时听到自己的声音,以及对自我形象的感知往往是不客观的,学生需要经常录音录像,通过对自己录音录像的检视来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与繁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无论是演播室环境还是新闻现场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播音主持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传媒一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体到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方案的制订:模块化教学、类型化培养

随着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的分层越来越明显,媒介传播呈现出一定的分众化、小众化趋势,这也要求节目制作单位越来越朝向专业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传媒教育在提供具有本专业基本知识和素养教育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地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类型化、差异化培养将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当中,这种差异性尤其明显,比如新闻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在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是现实报道,对于“把关人”的思想认识、知识素养、理性思维要求比较高;“综艺”是艺术创作,对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能力、领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或表现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两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有所体现。在2011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原则是既继承原有的优势,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尝试多种形式,重点突破创新。修订的思路基本是加强通识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采用了“一个核心,两个模块,多种选修”的方式体现继承和创新的结合,这里“一个核心”是指由四门基础理论课程和四门专业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两个模块”是指新闻类课程模块和综艺类课程模块,“多种选修”主要整合校级公选课以及院级选修课的资源,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需要的选课平台。

(二)课堂教学改革:以创作实践带动课堂教学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切实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明确人才规格,向素养和实践两头延伸;认识专业核心,拓展基础领域和业务领域;遵循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习得规律,做好课程衔接工作;贯彻多年来专业课程教学研讨式、启发式、实战式的教学模式,保持专业优势;兼顾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等。[4]课堂教学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课堂教学和一线实践结合起来,以创作带动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当前重要的改革思路。自2011年4月11日以来,每天早晨7:00—8:20云南卫视都会播出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云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早间资讯节目《新看点》,其中在北京演播室制作的《主播新鲜看》板块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独立承担制作。努力与一线合作,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正如云南电视台副台长马建宇所指出的:“特色板块《主播新鲜看》是云南电视台与中国传媒大学台校合作打造的一个传媒亮点。这种由省级卫视和知名院校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在中国电视业界还是第一次。”[5]这次合作既打造了一个传媒亮点,也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新亮点,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www.daowen.com)

(三)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立与一线的交流互动机制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是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播音主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学养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保障教师和一线的交流,要能够使得教师走进一线,也要使得一线当中有一定思想和见地的创作者们能够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还要能够促进双方经常探讨问题,共同开发项目,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新看点》栏目的成功开启为建立这种交流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使得学校教师能够有一个切实的平台,带领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一线实践,创造实践成果;同时一线的领导、编辑、记者也有机会来到学院进行讲座,手把手带学生,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此次合作当中,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也进行了制度创新,项目圆满完成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套新的以项目带教学的运行机制。在节目研发和制作过程中,学院选派出了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从学生中选拔出优秀者担任新主播。学生三人一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节目板块进行流程设计和内容策划,同时展开主播业务培训和录制训练,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实的节目制作团队。另外,不同老师的轮换,既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又让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元化的指导。由此,老师和学生也在节目的准备和录制中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一种教学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打通课堂内外:通过竞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增强自身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专业教学也在逐渐引入一些竞赛机制,努力打通课堂内外的界限,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具体实践的环节,充分利用“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与课堂实现联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997年创办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已经举行了13届,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学院还举办了两届“启明星杯”主持人大赛,广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大展拳脚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的热情。除了专业练兵以外,学院还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激励学生参加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为盲校学生朗读名著、到松堂医院陪伴老人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紧抓校园活动的同时,还关注各种重要的播音主持大赛、社会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大赛、凤凰卫视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等,并派出专业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历次重大赛事中都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取得佳绩。

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既要基于学科规律的历史性延伸,也要着眼国内外学科建设现状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战略性提升”。[6]播音专业创建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遵循科学规律,保持应有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紧跟时代的需求,不断拓展。在保持原有的以专业知识为框架,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大课小课相结合,强调因材施教的基本模式之上,又不断大胆突破创新,创造出了模块化教学、类型化培养,以节目实践带课堂教学,引入竞赛机制,打通课堂内外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更加重视通识性教育。引导、督促学生广泛阅读、深入讨论、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和新闻素养,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意识,苦练专业基本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播音主持高层次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参见丁俊杰在“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筹)”第一届理事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转引自熊征宇:《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青年记者》2010年第20期。

[2]参见张颂:《播音专业教育40年启示录——为庆祝北京广播学院50华诞而作》,《语言传播文论(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3]参见付程:《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指导原则与教学方法》,《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4]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报道七:引领办学彰显特色》,2011年10月28日发布,2011年11月15日登录,网址http://news.cuc.edu.cn/shownews.jsp?newsid=12794

[5]雨柯:《〈新看点〉给力早晨精彩不容错过》,2011年4月10日发布,2011年11月15日登录,网址http:// news.yntv.cn/content/74/20110410/113455_74_260121.shtml

[6]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写给“纪念人民广播播音七十周年”》,《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