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设想
孙艳梅
《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考”的解释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从定义可以看出,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才算得上思考。
一、问题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的一些学生“灵机一动”较多,“持续思考”较少,所以,每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辅导都令指导老师很头痛。有的学生只注重实践训练不重视理论学习,平时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不知道该写什么,希望老师帮助命题;有的学生列出三五个有可能写的题目,论题很宽泛,对每个论题几乎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只是想了一下就写下来,让老师帮助选择。每个题目的研究价值、难易程度、所占有参考资料的多少都没考虑过。所以出现过开始坚持写某个题目,后来却写不下去临时换题的情况。还有学生认为播音的论文没什么可写的。每年播音主持专业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三万字、十万字都写得出来,难道本科生六千字都写不出来吗?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学生没把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其实,学生并不缺少播音主持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经验。在传媒学术环境堪称一流的传媒大学,大学四年中,耳濡目染也接受了不少专业相关知识及前沿信息。由于缺少主动探索的精神,缺少自觉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整合、有效提炼,使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其中,在学生论文中出现的把很多关于某节目或某主持人的例子一股脑堆在一起的现象,就是学生缺少思考的具体表现。通常,人们是在思考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消化吸收的,即使占有很多专业知识,不进行深度加工,没有经历深入的思考,这些知识也不可能有序排列、有逻辑地组合,它们只是一盘“散沙”。写论文如此,将来做节目也会如此。另一方面表明学生懒得思考,或不习惯思考,想了两天没想起来写什么,干脆放弃,不肯坚持。优越的条件使有些学生生活安逸,“快餐文化”的影响使人急功近利,很难厚积薄发。思考需要踏实的心态,如果心浮气躁,自然无法思考,即使思考也“思”无所得。
二、训练原则
在辅导学生论文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把很多内容堆在一起,不管有没有用,先凑字数,希望老师帮他们挑选归纳。经过几个月的煎熬之后,才逐渐进入状态,找到感觉。在论文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准备答辩时,也越发地明白论文的结构脉络,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说明学生开始真正有效地思考了。可见,类似论文这样的任务型、有目标、对过程进行指导干预的教学活动对促使学生思考是有效的。所以,我们不妨设置一些课程,给学生压力和时间促使他们思考。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思考习惯,加强思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思考的能力及效率。
通常,大学生有较多自己的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自主安排学习。但现状是一些学生并没有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因此,笔者认为是否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由重视课堂教育,变为课上、课外两手抓,在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二是课程不一定是传统的形式,不一定是老师讲、学生听,可变为学生讲老师指导,这样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专业课教学不同,教师在这些课程中要起到的是把握方向和指导督促的作用。
我们不可能脱离专业而专门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诸如可在一些大赛前进行集训。思考习惯的培养,不可能只是某一个学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通过长期的教学规划,润物细无声地把课程融入我们的课外教学活动,只要形式灵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让学生觉得有负担,课程设置本着可行易行、有趣有益、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原则,就应该是有效的。
第一,要可行易行。不需大费周章,不用专门选教材找教师,可整合现有资源,缩短新课程的准备周期。
第二,要有趣有益。可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的内容或形式,使学生有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训练效果。课程内容不仅可使学生得到锻炼,还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课程内容与专业紧密相关,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了解将来要面对的工作。
第三,要与专业紧密相关。在训练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制定较细致具体的规章和要求,有较统一的评判标准,使课程不流于形式,才能起到提高的作用。课程中的诸多环节可让学生以讲述的形式呈现,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课程虽总课时不多,但延续时间较长,注重在引导中培养思考习惯,在训练中使学生看到思考的成果,使其产生兴趣,从而在加强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课程设想(www.daowen.com)
人的思维水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从日常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还是不错的,从论文中反映的问题看,应着重加强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锻炼。由于“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1]所以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训练。另外,学习和思考要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着这样的考虑,设想课程由两方面构建而成:一方面是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思考。简单地说,可由读书、论坛、写作三部分组成。
在已经开设的名家讲座及前沿课上,请来的既有本专业的名家前辈,也有其他专业的佼佼者,是学生增广见闻、丰富知识储备、开阔眼界的好机会。除此之外,针对学生课外读书不是很积极的现状,可以增设“读书心得课”,迫使学生们多看书,在课上,他们可以介绍他们最近正在读的某本书,概括所读书的内容特点,分享读后感想等。其中对书籍内容进行概括是一个必要的训练环节。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知识。概括性是人的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思维和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2]书的内容可涉及广泛,自然科学、人文、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皆可。带着一定压力和任务读书,可以迫使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读书效率,这样既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形成大家一起读书、分享好书的良好氛围。每次课可由20位同学参与,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参与的每位同学都要向大家介绍一次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可以开设“论坛”课。每次课程由一个小组围绕一个问题,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事件,分析节目或主持人,点评历史人物故事等,内容可包罗万象,只要健康积极就行。由全组同学共同呈现给全班同学一个专题讲解,类似一部没有画面的纪录片。由于需要课上陈述讲解,使学生有被关注的压力,也会有展示作品的成就感,因而使其能产生思考策划的动力。在课程的准备过程中,从选题、搜集材料到论题的主题观点、脉络连接,再到展示的方式、画面音效视频等的配合,都需要考虑周全。这不但能培养、锻炼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互相启发的益处,在展示的过程中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每个论题陈述时间较长,因而就必须对所论话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挖掘。如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整理、归纳,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层次分布等,须经过探索思考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锻炼。如果力争论题角度新颖、论据独特、表现手段不俗、语言有个性,则能使思维的独创性得到进一步锻炼。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也要带着任务听课,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探讨,以锻炼思维的批判性。
还可以开设“写作”课。写作是不能绕开的一个环节,写作时需要充足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在成文的过程中可以斟酌回味,经历文字的梳理,可使思考更加醇熟。但是单纯的写作也会令人乏味,可增设“纪录片或优秀影片”欣赏课,课上老师分析讲解经典纪录片,课后可要求学生写观后感。通过文字的梳理与表达,可防止学生重视口头训练,荒疏文字表达的弊端。另外,既然是经典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必定有独特之处,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艺术欣赏水平都得以提高。
为使课程不流于形式,不能以party的形式热热闹闹地完成。教师在课程中始终是一个“时隐时现”把握方向的舵手,既放手让学生去创作,又要鲜明地指出问题之所在,使学生有长进并获得竞争的动力。
小结
我们想得到的不只是多几篇“有一定深度,结构合理”的毕业论文,我们的目的是使这些“准新闻工作者”成为有思想的人,让思考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
总有很多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但勤于思考的治学精神可以使我们对现有知识更好地加以利用。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遇到困难能够积极想办法,而不是等待;面对问题不盲目,主动探索、有效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少一些“想当然”,少一些“人云亦云”,多一点“成熟”和“深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90页。
[2]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