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自如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播音主持艺术12》

自如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播音主持艺术12》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声语言教学中自如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马桂芬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以及编辑、记者,在各类节目中面向受众直接进行传播的有声语言工作。“生动”的语言,是具有活力,能够感动人、打动人、感染人的鲜活语言,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要有“自如的表达能力”。在调节过程中,有经验的有声语言使用者会根据内容和表达手段的需求,收放自如地调节气息。初学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多数情况下处于紧张的状态。

自如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播音主持艺术12》

有声语言教学中自如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

马桂芬

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以及编辑、记者,在各类节目中面向受众直接进行传播的有声语言工作。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要求传播者必须站在国家利益、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高效率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行之于声—及于受众”这一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文字语言的精神实质。这是播音正确的创作道路,是播音主持工作应遵循的创作原则、创作特点、创作过程、创作方法以及创作的整体要求。

新闻传播必须是“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它和表演艺术有着质的区别。表演艺术是以“演”的身份存在,传达的内容往往是“本质的真实”。而播音主持艺术传达的内容讲究的是“事实的真实”。正因为这一特殊身份,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准确、鲜明”地传达文章内容的精神实质,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难达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语言要“生动”就很难达到了。“生动”的语言,是具有活力,能够感动人、打动人、感染人的鲜活语言,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要有“自如的表达能力”。“自如”是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我们的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的转化过程中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僵持、生硬”的状态。

初学播音的学生,也必须遵循前文所说的新闻工作者的创作原则、创作身份,然而这种特有的原则和身份,会多多少少地“束缚”其表达手段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作心理有所约束。多年来,播音学教育前辈们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累,摸索出非常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出了无数“明星”级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缺少自如的表达力,因此,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手段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长期的积累得来。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自如表达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展自如的气息状态

有声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是气息的运用。气息运用在学生初学时很容易出现僵持的状态,僵持的状态往往是由于气息不通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在有声语言创作形式中,不论是声乐戏剧影视台词还是播音主持的表达,都离不开气息,即便是生活当中人们说话聊天儿也离不开气息。自如呼吸没有固定的格式,气息的运用是根据有声语言使用者的需要,自然地完成呼与吸的。这里的自然呼吸,又是由有声语言使用者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自如地调节出来的。在调节过程中,有经验的有声语言使用者会根据内容和表达手段的需求,收放自如地调节气息。在有声语言表达时,一般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运用膈肌升降与胸廓扩张收缩相结合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在使用时进气量大,呼吸控制持久,气息有控制地流出,符合有声语言表达时气息需求量大的要求。

初学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多数情况下处于紧张的状态。精神紧张,发声肌肉群也处于紧张状态,这时的气息往往憋在口腔中,上不来也下不去,这就是俗话说的“气不通”。有一句医学用语:“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和有声语言表达时的用气是一样的道理。气通了,整个喉部就放松了;气不通,喉部就会在发音时紧张,时间长了,嗓子就会痛,受众听你的表达也会有一种累的感觉。那么如何拓展气息训练呢?

首先找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气息状态,是气浅、气憋还是气不通?“气浅”是因为吸气时只吸了一点气,不足以维持有声语言表达,吸一点用一点,气息总是浅浅的,缺少支撑,换句话说就是“没底气”。这时,就要拓展呼吸训练,用变化比较大的练习材料训练,使气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即,高声时气息怎样才能够支撑住,随高声而上;声音下来时,气息怎样能够随着内容自然地下来,打通上下通道。细细体味气通的舒服状态并牢记,再把它用到有声语言的表达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气憋”是气息憋在口腔中出不来。气憋和气浅是相同的道理,气憋声音出不来,憋在嗓子里很累。这种情况应结合气息训练,体会怎样放松喉部,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把声音送出去。生活中与人交谈时,没有人去刻意地想气息怎么用,都是随着谈话内容的需要自如地运用气息。气憋同样可以进行拓展训练,比如:往远处喊人,把他叫住;另外注意声音通道,不要平行着出来,要有一种沿着口腔上部通道抛物线形送出的感觉。总之,找到气不憋,声音送出来的感觉即可。这样进行多次的拓展训练,可以逐步找到气不憋的最佳状态。“气不通”是气息上下不通,气息有时提着,有时又很弱。其实气不通和前两点有直接关系,气浅是欠深度,吸一点就用,再吸一点又用,总觉得不够用,这样恶性循环属于典型的气浅。气憋也是由于气息不通畅造成的,上下都没有用上气,气憋着怎么会通畅呢?还有气过深也属于这一类,气过深又上不来,这也是气不通的表现。训练时应打通呼吸的上下通道,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使气息能上能下。用声音来检验,声音能高能远、能小能大、能弱能强,气息就是通畅了。

二、拓展正确的交流状态

学生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最多的是念字、念词、背书的语言表达状态,缺少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状态,特别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坐在教室、演播室里面对的是机器或一起上课的同学、老师,总有一种练习的感觉。所以,表达出来的语言都是“字化”、“词化”、“背书”的状态。脑子空,没有传达出文字语言的精神实质,不像生活当中与人交谈那样自如,听起来过于生硬、机械,没有抑扬顿挫,情感单薄,或者语气过于浮浅。这些都没有达到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应有的目的。

“交流”的正确状态,一般是指说话一方与听话一方,双方之间有来有往的交谈:说到高兴处可以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说到伤心处又可能潸然泪下或哽咽抽泣,要放松有放松的状态,要耳语有耳语的状态,要生气有生气、愤怒的状态等等。但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受不到真实生活中的画面,也表达不出生活当中鲜活的有声语言。基于这种情况,就要拓展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首先要明确你在给谁说。这样的内容最合适谁听、谁看,你就说给他(她)听,这样就容易找到和对方交流的状态。在交流过程中甚至你会感觉到受众在认真地听,在认真地看,这种专注的接收状态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你的积极的创作状态,会更想告诉对方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当然拓展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多种训练方法,比如具体模拟生活片段的内容,具体感受生活中如何交流,怎样才能够达到自如协调、轻松的交流状态等等。例如:

对待学生,罗融华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王丽明自小右眼失明,妈妈长年在外打工,缺少关怀。在校园里,她时常一个人低着头,沿着墙根慢慢地走。看到这种情形,罗融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一定要鼓励她获得自信。两年来,罗融华经常到她家里帮她补习功课、换洗衣服……慢慢地,王丽明变得开朗自强了,她找到了从未有过的信心,学习更加刻苦了,她的优点也在一点点放大。

——《罗融华:大山深处融芳华》(www.daowen.com)

作品中“一个人低着头,沿着墙根慢慢地走”,可以让学生尽力体验王丽明生活中的场景,尝试只用一只眼睛读书、看路、劳动、生活等等,体会文字语言中没有具体描写出来的艰难;然后再回到有声语言表达中,借鉴生活中的体验,将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流露到有声语言表达中,并且有一种把要说的话递到听话人的耳朵里的感觉,找到一种自然的交流状态。也就是“说话人把话递过去,听话人把话接过来”的交流状态,通过不断地体验借鉴,就会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慢慢找到轻松自如的交流状态了。

三、拓展形象的感受状态

“感受”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感受主要是为了接受,接受了以后,再产生对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我们说“想象”、“联想”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联想”。我们要根据学生爱想象、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让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想象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或回忆出生活中各种鲜活的画面,并通过有声语言尽情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拓展训练呢?

首先,要拓展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语言感受力来自对具体文字语言的准确把握。知道文字语言说的是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谁,做了什么事或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了等等。严格按照播音创作基础中要求的那样,按照正确的创作道路准确理解、把握文字语言的脉络、结构,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为感受力的落实打好基础。

其次,掌握了文章脉络以后,再把文字结构整理出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且在活动的画面中,结合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进行体验、感受,最后落实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例如:有的节目中介绍的是生活小窍门儿,要训练学生就像真的看到听到一样,就像手中真的拿着实物一样在认真地做着饭菜,教观众怎样巧洗草莓、怎样去掉青菜中的蚜虫等等。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只有传者心中有形象,受者心中也才能够有形象。当有声语言传播者所传递的人物形象或情感和受众心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契合时,有声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够真正产生,这时有声语言传播者的形象感受也才能真正产生。

四、拓展自如的表达状态

有了丰富多彩的“想象”、“联想”做基础,有了自如、通畅的气息状态,也有了形象的感受状态,再回到书面的文字语言上来,把“想象”、“联想”出来的具体感受、活生生的生活中的画面,借鉴到有声语言的表达中去。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地看完整篇文章,了解各种新的信息,但是从事有声语言表达的传播者,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由于精神上的紧张而造成状态僵持这种现象,对于每一位有声语言表达者或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以避免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文字语言,有声语言工作者要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有数块肌肉参与活动,各个肌肉关节动作不同、状态不同,因而会使发音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有声语言工作者在表达过程中,将精神的集中和发音的自如有机地结合起来。紧张与放松这种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说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然而,“放松”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做到,但在大众传媒有声语言表达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比如:有一年北京持续十几天的高温天气,最高达到40多度,突然天降瓢泼大雨,有位年轻小伙子,在大街上淋着大雨时而翻跟头,时而狂奔。他毫无顾忌地抒发了高温天气缓解之后的畅快心情。但是这种场面如果放到文章中,要通过有声语言来表达,这种自然的流露为什么就难以体现了呢?在实际表达中,本应该轻松自如地把文章内容表达出来,但是却有不少人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使本来自然协调的状态转化成一种对抗:越想放松越紧张,越紧张越僵持,这时自然协调的状态跑得已经所剩无几了。这种状态在初学者中最常见。当然,这里说的放松,不是指“纯自然的放松”,也就是说“放松”不等于“松懈”。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也好哇。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喊: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那,照这样……

——《草地夜行》

开头的画面可以试着使用深呼吸,吸完后往远处看,心中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没有一个人影,环境很恶劣,把有声语言往远处、高处递过去,好像自己就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中。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和自己还有一段距离。这位同志比自己年长,是位老战士,老战士的话高些,离自己远些,才符合当时的规定情景。就像生活中自然遇到的画面一样,有距离感,声音高些、远些对方才能够听到。随着内容的进展、变化,进行自然的气息调节,表达状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放松自如了。

总之,有声语言属于声音的艺术。在有声语言表达中,要做到自如表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经过不断摸索、不断训练才能够达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