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舞台诵读副语言运用的思考|《播音主持艺术12》成果

舞台诵读副语言运用的思考|《播音主持艺术12》成果

时间:2024-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舞台诵读副语言运用的思考赵小钦舞台诵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齐越节”的主要演出形式。舞台诵读不同于话剧、小品,在演出上不需要展现生活中连续的细节动作和强调演员的“形似”。话剧或者小品是将生活中的事件提炼、浓缩、组合、串联起来的故事或者情节片段,强调辅助语言的运用要自然、连贯、真实、细腻,需要采用比较夸张的形象和肢体动作表演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自然状态;“形似”是它最基本的表演元素。

舞台诵读副语言运用的思考|《播音主持艺术12》成果

关于舞台诵读副语言运用的思考

赵小钦

舞台诵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齐越节”的主要演出形式。在这周而复始的演出活动中,如何使舞台诵读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新颖,更具有震撼力,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从副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有利于对舞台诵读的正确把握,也有利于提高演出活动的质量。

舞台诵读不同于一般诵读,它是在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一种表演形式,必须符合舞台演出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出副语言(辅助语言)的作用,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舞台艺术效应的价值。

舞台诵读是一种视听艺术。诵读作为一种朗诵形式,具有“看”和“听”两种缺一不可的双重传播特点。除声音外,视觉感受到的副语言以无声的方式与有声语言相互交织、互动并存,同时传达给观众。舞台诵读副语言是指朗诵者的形象(化妆、发型、着装)、肢体动作等等。就诵读者个人而言,他们在舞台上所展现的外观以及动作的一招一式,都会成为舞台下观众视线捕捉的对象。舞台上任何动、静状态所展示的语言寓意,客观上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与有声语言相互关联、不可分离,成为影响舞台诵读演出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舞台诵读不能只强调有声语言的表达而忽视和淡化辅助语言的运用与配合。只有重视和强化视听共享,充分发挥舞台艺术特征,诵读才能在舞台上更具有魅力。

表演是舞台艺术的灵魂。在舞台上诵读需要高于生活且融入恰当的表演,适度提高观赏性,具有舞台传播信息的特征。舞台诵读是在有限的、特定的时空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必须符合舞台演出的独特规律,需要借助适度夸张的辅助语言形式来完成好表演。

舞台演出的表演者和观众是处在同一时空里的两个群体。由于剧场场地和空间的限定,观众席与舞台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尽管表演的舞台高于观众席,但坐在后排的观众由于较前排观众观看演出时距离远,视觉的感受力会相对降低,不易看清楚舞台上展现的语境和各种关系。这种舞台演出的局限性使得夸张表演风格的形成成为一种必然,而高于生活的夸张表演在实现舞台艺术的最高宗旨——满足观众观赏的精神需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成为舞台演出的表演特征。作为舞台诵读者无疑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在演出中采用适度的表演(肢体动作、手势等),借助各种演出手段(化妆、服装等)来表达作品内容和抒发情怀。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信息传递的感染力,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观看节目的需要,使全场观众都能够轻松地获得准确和最佳的视听体验,充分感受来自舞台诵读的魅力。

如何把握舞台诵读的辅助语言运用,不仅是诵读者关心的话题,也是提高舞台诵读演出质量的重要课题。

舞台诵读是一种独立的演出形式,其中辅助语言的运用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舞台演出历史悠久,现存的大量演出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律和样态。相比之下,舞台诵读虽然年轻,但自成一体,在辅助语言的运用上有别于其他舞台演出形式。

舞台诵读不同于话剧小品,在演出上不需要展现生活中连续的细节动作和强调演员的“形似”。话剧或者小品是将生活中的事件提炼、浓缩、组合、串联起来的故事或者情节片段,强调辅助语言的运用要自然、连贯、真实、细腻,需要采用比较夸张的形象和肢体动作表演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自然状态;“形似”(演员扮相与剧中人物角色要求一致)是它最基本的表演元素。对于以诵读为主要传递方式而不是以表演为主的舞台诵读来说,就显得过于琐碎和复杂。

同样,舞台诵读不同于舞蹈和哑剧,不需要过于夸张的辅助语言和十足的动感来表现。舞蹈或者哑剧是一种完全依靠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演出形式,它以视觉传递节目内容为主要手段,动作夸张而抽象,舞动是它的主要特点。这与诵读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

此外,舞台诵读辅助语言的运用也有别于戏曲、歌剧,它不需要过于夸张和强调表演。歌剧、戏曲强调的是声形表演,以各自独特的夸张演绎和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辅助语言的运用上采用醒目的表演动作和造型来表达内容,以此体现出戏曲、歌剧高于生活且强调观赏力的表演特色。这种通过唱腔、表演来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显然不同于舞台诵读艺术。(www.daowen.com)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舞台诵读不同于舞台演出的其他门类,对于辅助语言运用的掌控关系到舞台诵读自身特征的保留。要真正表演好舞台诵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了解舞台诵读的基本含义、特征和要求;其次要把握辅助语言运用的技巧。为了便于记忆,笔者将舞台诵读简单地概括为:舞台诵读是以声音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充满激情的诵读形式,它立足于表演舞台,声为主,形为辅,声形结合,自然流畅。这种简单归纳提醒诵读者,在掌握舞台诵读的基本样态的同时,还要特别处理好有声语言表达和辅助语言的主次关系、呼应关系以及协调关系,并且要掌握和运用好舞台表演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舞台诵读的表演才能在舞台演出的共性中显露出个性光彩。

如何在舞台上运用辅助语言?

第一,要掌握舞台诵读的基本要求:自然为本,声形兼备;声为主,形为辅;声形呼应,声形协调;简洁得当,互为关联。

第二,在静态辅助语言运用中需要把舞台诵读的要求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自然为本,适度夸张。静态辅助语言主要是通过化妆、发型、服饰等来体现。因此,人的外观形象塑造在舞台诵读演出中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在面部化妆上,适宜采用修饰性化妆法,重彩修饰,自然为本。例如:面部颜色以及线条、结构的对比需要适当加强,但不可失真,不宜采用舞台化妆法来表现形象。

在发型造型上不宜零碎而复杂,应该整体营造简洁、干练、自然、大方,具有朝气的状态。

在着装上要与诵读内容相呼应,风格一般以突出自然、端庄、雅致和稳重为主,选择时要注意烘托气势。

第三,在舞台诵读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关注动态辅助语言的运用。舞台表演的动态辅助语言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来体现的,它是舞台诵读表演的组成部分,对诵读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下面就动态辅助语言运用中的基本知识——舞台方位的问题进行探讨。

舞台演出方位是每个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它不仅影响动态语言的表达,也是衡量演出水平是否专业的标准。因此舞台演出者首先要对演出场地——舞台的基本特点和演出方位有所认识,才能在舞台上注意并且恰到好处地去展现动态辅助语言应有的魅力。演出舞台一般呈长方形形状,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分成8个点位。以演员面向观众的正前方向为舞台的1点,顺时针依次划分:正右侧为舞台3点,正后面为5点,正左侧为7点……其中1、2、8点位是演员在舞台上面向观众表演的主要方位,也是台下观众观看演出的角度。因此,表演者必须根据这三个点位设计和展现适宜的动态辅助语言(动作等),才能使台下观众看清楚和感受到动作的语意表达。演员在演出中把握好动作朝向,注意舞台方位,对展示肢体语言十分重要。例如,按照舞台演出的规则,演员出场一般需要从舞台的左侧出右侧下。出场时身体应该朝向舞台的第8点方位行进,面部和身体可以略微偏向舞台1点。这种肢体朝向和动态使观众看到了一个走向他们,并且具有规范舞台台风素养的表演者,从而为展示演出水平奠定了良好开端。可见肢体动作的舞台方位直接传递动态语言。又如,舞台诵读者在舞台上诵读到高潮时,一般都会采用相应的“亮相”动作来辅助抒发情怀,此时的身姿朝向、手势、头部以及眼睛的方向都蕴涵着对舞台方位的把握。运用得当,不仅身姿会产生协调的美感,动态辅助语言也会因此而生辉,具有震撼力。舞台专业演员之所以在舞台上表演精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舞台表演的方位常识,并且善于运用到具体动态中。

从上述思考中我们认识到:对舞台诵读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是提高演出质量的基础,而掌握和运用好舞台演出的特点和规律则是提高演出水平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