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的胜利光环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阿根廷本土以南300公里的南大西洋上,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漂流到这里,将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人一直称这里是“福克兰群岛”。
1764年,法国在这里建立居民点,将它命名为“马尔维纳斯”。1767年,西班牙将该群岛并入西班牙在南美的属地。1816年,获得独立的阿根廷从西班牙人手里继承了这些群岛的主权。
1833年,国势强大的英国以该群岛最先为英国人发现而占领了它,尽管很多国际会议确认它理应属于阿根廷,英国却始终不予认同。从此,英阿两国在群岛主权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一度还因此中断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立即同阿根廷军政府建立了联系。1980年2月,英国和阿根廷恢复了中断的外交关系。
1980年8月,当时任内阁贸易大臣的瑟希尔·帕基生访问了阿根廷,他在阿根廷商会说:
“英国正在为自己的工业前途进行努力,正在为企业的繁荣争取有利的环境。我们一向鼓励竞争。对于你们在这个方向上作出的努力,我只能表示欢迎。所以,我们都能预见到,英阿两国在经济方面一定会更加密切地合作。”
由于撒切尔夫人的努力,英阿关系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但马岛问题并未真正地解决。
当年的11月份,英国外交部官员尼辜莱斯·雷德莱访问马岛时表示:马岛可归属阿根廷,但必须要租借给英国使用。
阿根廷似乎闻到了此话的火药味,所以,在1982年3月31日晚,阿根廷海军先下手为强,突然向驻守马岛的英军开了战。
接到报告的撒切尔首相一面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一面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国务卿黑格,请求他们从中斡旋,对阿根廷执政委员会主席加尔铁里将军施加影响。
4月2日,阿根廷军队进驻马岛。
3日,英国议会下院召开特别会议。撒切尔夫人语气激动地说:
我们今天举行会议,是需要众位议员对一种十分严重的局势作出反应。两天前,英国的主权领土第一次受到了侵犯,并且于昨天已经落入了他人之手。
撒切尔夫人强调说:
马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从1883年延续至今,我们没有丝毫怀疑。
撒切尔夫人讲话之后,下院决议向南大西洋派遣海军,决定用武力夺回马岛。这支部队包括62艘海面战舰、6艘潜水艇、42架战斗机和200架直升飞机。
撒切尔夫人说:“如果我们的许多朋友不能通过外交斡旋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实力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很多议员都支持撒切尔夫人的行动,保守党右翼议员艾罗克·鲍威尔说:“首相的‘铁娘子’的称号,是因为发表的对苏联及其盟国的意见而引起的。希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全民族都能看到你是真正的‘铁娘子’。”
为了对付马岛,英国成立了战时内阁。除首相外,还有内政、贸易、国防、外交等机构的官员组成。
撒切尔夫人加紧进行战争的准备,她打算要全力打赢这场战争。
她向议会解释说:
“对于马岛问题,我们也希望和平解决。但由于天气条件、地理条件,加之特种舰队已迫近群岛,如果我们施以军事压力,可能和平的机会会多一些。”
撒切尔夫人当天还发表电视讲话说:“有人认为尽量不要使用武力,岂不知,在谈判桌上永远难以满足贪婪者的胃口。”
撒切尔夫人还解释了她发动战争的原因:
“天气问题是我考虑的首要因素。冬天来临后,寒风刺骨。那时跑到南乔治亚的冰上还能干什么?我们应该记住,拿破仑就是在严冬季节在莫斯科被打败的。”
4月30日,英方发布公告说,马岛周围200海里为“禁区”;禁止任何阿根廷的船只或飞机进入,否则后果自负。
5月1日清晨,一架英国轰炸机向斯坦利港“禁区”内投掷了1000磅炸弹。
同天,刚刚接替了在马岛问题上表现迟疑的卡林顿爵士的外交大臣的佛朗希思·皮姆飞往华盛顿,同作为“调停人”的美国国务卿黑格会晤。
皮姆在华盛顿对记者说,轰炸斯坦利是为了推动和平解决马岛问题,目前除了要保证“禁区”的安全以外,尚没有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计划。
皮姆在美国发表这些谈话的时候,英国的一艘核潜艇正在追踪阿根廷的巡航舰“贝尔哥莱罗”。
5月2日,“贝尔哥莱罗”被击沉,368人死亡。
其间,颇为自信的秘鲁总统贝洛恩德正在黑格、皮姆和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之间斡旋。他还认为能够和平解决问题。因为他当天还曾对一个记者说,和平协议马上就要签署。
谁知秘鲁总统的话音未落,就传来了“贝尔哥莱罗”被打沉的消息。这使贝洛恩德显得非常尴尬。据阿根廷军方的消息说,“贝尔哥莱罗”并没有进入英国宣布的“禁区”。英国国防大臣罗特也承认,“贝尔哥莱罗”只是靠近了“禁区”。
5月4日,作为报复,阿根廷的一架战斗机发射法制“飞鱼”式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巨型战舰“谢菲尔德”号。
两起“击沉”事件宣告马岛战争全面爆发,在美国的和平斡旋等外交手段完全停顿。
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调解宣告失败,战争全面升级。
6月14日,阿根廷军队难以抵御英军的强大攻势,宣布投降。
6月15日,消息传到了伦敦,撒切尔首相顿感“如释重负”和“妙不可言的愉悦”。
英国胜利了,那么撒切尔夫人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捞取了什么好处呢?
事实上,英国占领马岛后,尚需派出相应的兵力、战舰、飞机去守护。这笔费用,每年需要近 7亿英镑。
撒切尔夫人曾说:“福克兰群岛是英国的,福克兰岛上居民是英国人。”英国官方也一直宣称此次劳师远征是为了“保卫”那里的“英国同胞”。英阿之战,英国损失16亿英镑的军费。
英阿战争爆发后,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严厉谴责。西方盟国则皆表示支持,但是,那些支持显然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朋友间应有的姿态,所以令人感到并不是出自真心。
美国表面上是“调解人”,在表态上比较含蓄,但美国总算是支持了英国的,对撒切尔政府也尽到了盟国之谊。虽然美国在联合国的投票不能使英国完全满意,因为那项决议没有就马岛的主权说什么对英国有利的话,但撒切尔夫人从心底是对美国感激的。
英阿战争打得不大,却牺牲了200多名士兵,按说是得不偿失的,但因英国工党领袖富特支持政府,整个工党,也没有一致的反对意见,更重要的是这一仗使英国长期失去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若干满足。
其实,撒切尔夫人如此积极地发动马岛战争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撒切尔夫人想要在她的统治下重振大不列颠的帝国余威。
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随着实力的下落,国际地位逐渐下降。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紧接着是美国宣布了“填补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英国从中东的撤退。英国地位在这一桩一件的事物中显得越来越低落。
此次的马岛战争虽然是一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战争,其影响也远远比不上苏伊士战争,但是,打胜了,就可以振一下国威,壮一回士气。倘若说苏伊士战争使英国蒙受了“民族屈辱”,那么,这一次则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
撒切尔夫人觉得,只要自己做的事同民族的自豪感结合起来,那么就一定会激起国民对帝国往事的追忆。
马岛战争后,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这样一段掷地有声的话:(www.daowen.com)
当我们准备打这一仗的时候,有些性格懦弱的人以为,即使我们真的去打了,也成不了大事;他们认为英联邦的衰落已经难以挽回了,英国再也不是当年曾经统治四分之一世界民族的帝国了。事实上,他们大错特错了!
或许,有人认为打这么一场小战争所赢得的“自豪感”延续不了多久。但是,无论如何,撒切尔夫人认为,在她出任首相的第三个年头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毕竟是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所没有的。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场战争把自己变成不列颠民族永远铭记的代表。
撒切尔夫人发动马岛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此时已经在谋划着下一次的大选了。按五年一任计算,下次大选应于1984年举行。
依照惯例,英国首相有提前决定大选的权利,为自己准备有利的时机。若以“民族”的名义发动这场马岛战争,在胜利后即可以赢取民众的选票。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最能激动人们的感情,最能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各阶层的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艾德华·麦科拿尔·博恩斯是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对“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曾经发表过这样一段著名言论:
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博爱理想熏陶下,近代世界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嬗变。
1800年至1848年的近半个世纪,民族主义只是对某一文化和语系的群体的效忠情绪或者是摆脱外来压迫的一种热望。
而进入1848年以后,民族主义却发展成一种侵略性的运动,一些当权者常常以民族的名誉,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相似的民族或有关的民族中去,而不管后者是否同意。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为求解放的民族主义也时有出现,但大多数已堕落成侵略、排外型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了。
英格兰第二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帝国主义者巴麦尊就是这样一个人,马克思对其曾有一段精辟的评价,马克思说,英国总是把自己的宪政说成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政制,总是要让别人也实行这种政制。这是英国的有历史传统的心态,它的对外政策中的一部分就是这种心态的反应。
现在,旧殖民体系已经崩溃了,但是,英国仍是殖民地较多的国家,它虽然已经修改了不少过去的政策,可昔日的意识和这种意识所支持的政策,并没有绝迹。
在英国的统治者看来,只要是殖民地,它就享有主权,它就是殖民地的主人。
马岛危机虽然平复了,但是,阿根廷仍然没有屈服,它仍然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它们的领土,而英国则以占领者的姿态,理所当然地认为“福克兰群岛”是大不列颠政府的。
马岛战争的胜利,对于撒切尔夫人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上,撒切尔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具有其传统的特色。
就拿中东问题来说,在西欧各国政府当中,英国政府以亲以色列而著称。包括阿拉伯和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国家,撒切尔夫人都曾访问过,她也在伦敦接待过这些国家的领导人。
但是,她从来不承认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合法代表性。在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代表团访英时,她甚至拒绝接待巴勒斯坦的代表,也不允许英国外交部有丝毫的松动表现。
另外,撒切尔政府对待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表现也与众不同。
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曾于1986年疯狂镇压南非人民,这一举动引起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各国政府纷纷要求对南非政权进行全面经济制裁。
但无论是在欧洲共同体内,还是在英联邦内,英国都是唯一不愿对南非博塔政权进行制裁的少数欧洲国家之一。
撒切尔夫人在多种场合表示应“说服”南非当局放松和停止镇压,她的外交大臣杰弗尼·豪遵照指示,曾作为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前往南非与博塔会谈,企图“说服”南非当局,指望它发“善心”,但杰弗尼·豪没有完成撒切尔夫人交给他的任务。
撒切尔夫人的举措虽然是为英国在南非的经济利益着想,也是英国在西南非地区传统政策的延续,但却招致了英联邦国家的不满和指责,使其在英联邦首脑会议上完全陷入孤立。
1983年1月,即离马岛事件后半年,撒切尔政府又提出了一个新“国籍法”。早在1948年,英国曾出台过一个“国籍法”,当时的“国籍法”规定47个英联邦国家以及殖民地的9.5亿人都具有英国国籍。马岛事件后提出的这个新“国籍法”则根据40年来前殖民地区形势的变化进行了修订。
这个新“国籍法”把英国国民分成了如下三类:
首先是英国公民。英国本土、同联合王国、海峡群岛和马恩岛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称为英国公民。他们可以自由进入英国。
其次是英国属地公民。即同现有殖民地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些地区指香港、百慕大群岛、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特科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岛、圣赫勒拿岛以及英国在印度洋和南极区的属地。
还有就是英国海外公民。这是同联合王国和现有属地的人都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新“国籍法”规定,后两类的“英国国民”没有在英国定居的权利。但有两块领地,即直布罗陀和福克兰群岛的人获特别许可,也可以登记为英国公民。
新“国籍法”从外表看来,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其改动之处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都看成是“英国人”了。但仍然要把原不是英国人的人同英国国籍挂上钩,以表示英国拥有的统治地位。
谁知道撒切尔政府的“好心”却没有被她的国民理解。撒切尔政府向人民解释说,这类“国籍”是“过渡性”的,因为它是从殖民帝国时期的“国籍”问题承续下来的。
不理解的人指出,用这种办法来处理遗留问题是不妥的。还有人则从另一角度尖锐地说明新“国籍法”加重了种族间的矛盾。
英国国教的精神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朗西批评新“国籍法”不公平,说这部法律将会加剧种族之间的紧张气氛,他还断然指出:“这是一部令子孙后代不会引以为自豪的法律。”
这部法律规定,黑人妇女生的孩子必须向当局申请国籍,而白人妇女却没有这道程序。
在英国,无论是撒切尔政府,还是不理解新“国籍法”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即认为英国民族是最优越的,他们觉得承认英国属地的人是英国人,对他们是一种“高抬”。其实,这些观点并不高明,二战时期的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是也认为他们“日耳曼人”才是世界上最优良的人种吗?正是抱有这种观点,所以他才对犹太人大开杀戒,才引发了死伤无数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种“人种论”自二战后早已被有识之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英政府的这种观点只能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失望,所以,新“国籍法”受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人的“国籍”要由别国来决定,无论怎样决定,都依然反映的是所谓“帝国”的意志,这是人们对新“国籍法”不满的又一个原因。
马岛战争以后,撒切尔政府任命了驻马岛新的行政长官,派出了弗朗克斯调查委员会到岛上进行调查,以确证该岛的归属。撒切尔政府要把马岛战争的果实敲定下来,并为英国在它的影响微不足道的拉丁美洲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马岛胜利的光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战争失败也会断送这位“铁娘子”的政治前程一样,战争的胜利确实巩固了她对保守党的控制和对全国的统治。
战争结束之时,撒切尔首相不仅在英国名声大噪,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风光一时。其实,这次胜利也为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胜利的光环下,撒切尔夫人不由意气风发,扬言“这个国家有决心完成它认为必须完成的任何事情,有能力完成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她甚至说:“我们不再是一个日益衰弱的国家,我们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决经济困难。这种信心在8000公里之外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被证明是无坚不摧的。”
英国特混舰队的舰艇经过漫长的航程之后,胜利凯旋。他们在码头上受到英雄般无比隆重热烈的欢迎。这时,顽强捍卫大英帝国利益的撒切尔首相,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了。
在1982年10月伦敦街头举行盛大游行和阅兵典礼之后的欢宴席上,撒切尔夫人兴高采烈地致辞说:“现在,人民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切怀疑和忧虑统统烟消云散了。”
其实,马岛战争的胜利被人为地大大夸大了,何况英国为打赢这场战争而遭受的巨大损失,更何况英国打赢这场战争靠的是美国的帮助,因为在英阿交战期间,美国不仅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供应尖端武器“响尾蛇”导弹,而且通过其先进的卫星侦察系统,向英方透露了大量有关阿根廷的军事情报,从而使阿军动向全部在英军方的监控之下。
半年后,撒切尔夫人借马岛英属155年纪念日之际,冒生命危险连续坐了23小时飞机奔赴马岛巡察,凭吊为国捐躯的战士亡灵。
在途中,她转乘一架必须在空中加两次油性能简单的“力士”号运输机。随从人员在飞机加油时个个吓得直冒冷汗,而撒切尔夫人毫无惧色,镇静自若。
撒切尔夫人的马岛之行完全是为了获得英国公民的谅解,尤其是为了安慰那些阵亡战士的亲属,从而平息舆论界那些对这场战争持非议态度的人们的怨气。她的这一目的达到了。
撒切尔夫人的任期本来要到1984年5月才届满,可1983年3月,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了15年来的最低点,仅为4.6%;退休金增长率超过了通货膨胀率;出口总值创53亿英镑的历史新纪录。
这些是她宣扬货币主义“政绩斐然”的大好时机,而且马岛战争使她声誉倍增。与此同时,她估计下半年通常经济都要回跌,来年更是夜长梦多,高失业率预示着一场罢工的爆发。于是她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提前大选。
这种“突击选举”创造了英国历史上的最短纪录——从公布到投票只有19天。这等于不战而胜,大选结果自不必说,她创下了“二战”以来保守党连任的纪录。撒切尔夫人在期间的多方面准备工作,可谓做得精心而独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