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转场的方法
一 案例分析
案例9.2
DV短片《追女日记》讲述的是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于是,朋友帮他设计了许多方法去追求她,然而,无论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终都失败了,落得“像个小丑”的下场。后来他才明白,其实,每个人能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短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朋友帮他设计角色,一条是主角扮演某个角色去追求心仪的姑娘。从设计到扮演,又重新设计到重新扮演,短片在不同的设计现场(与朋友)和不同的追求现场(与姑娘)多次转换,这些场面转换的设计很有特色,如图所示是其中几种典型的例子。
图9-3 男主角与朋友聊天回忆第一次见到女孩(叠化转场)
图9-4 男主角离开设计现场到追求姑娘的现场(挡黑转场)
图9-5 男主角离开设计现场到心仪姑娘的宿舍楼下(承接式转场、特写转场)
图9-6 男主角离开设计现场到追求姑娘的现场(出画入画转场)
在这部作品中,场面的转换方式很多:有的是采用淡入淡出、叠化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运用特技手段来实现转场;有的通过空镜头、特写或挡黑镜头连接两个场面,这些方法仅通过镜头直接连接就实现了转场。在上述场面的转换中,叠化转场主要依据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进行转换,挡黑和特写以及出画入画的转场则主要依据故事的发展情节,自然而然地转入下一个段落。
二 相关知识
(一)技巧转场
所谓“技巧转场”,就是利用特技手段来完成场面之间、段落之间的分隔和转换。技巧转场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是淡入淡出和叠化。
1.淡入淡出(淡变)
淡出是指画面由正常逐渐变暗直到完全消失至黑场,又称为渐隐;淡入是指画面从黑场中逐渐显露,直到清晰正常,又称为渐显,如图9-7所示。
淡入、淡出既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与切入、切出结合使用,是最方便也是运用最普遍的技巧转场手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图9-7 淡出淡入示意图
(1)表现大幅度的时空变换,可以有效地省略中间过程,段落间断效果最为明显,主要用于大段落的划分,表现某一情节或内容结束、另一情节或内容开始。在一些电视室内剧中,就常常在一个段落结束时淡出画面,再淡入下一段故事。经过淡入淡出后,室内场景发生了改变,或者同一场景,时间从晚上到了第二天早晨。如在电视连续剧《我爱我家》中,几乎每一集都能找到运用淡入淡出转场的镜头。
(2)淡入淡出的速度将影响表现效果。一般来说,正常的淡入、淡出的长度各为一秒到两秒。但是,在强调抒情、思索、回忆、回味等情绪色彩时,可以放慢淡入、淡出的速度,甚至可以在淡出后加一段黑画面。在一些电视纪录片中,当某些比较刺激、震撼的画面结束后,如果采用淡出到黑场的方式,就可以让人回味、思索。
(3)淡入、淡出可以分别与切换一起使用,形成淡出切入、淡入切出等不同效果,前者使画面节奏由慢变快,用于连接节奏由慢变快的两段内容;后者使段落节奏由快变慢,上个段落中紧张、活泼、热烈的情绪在渐显中得到缓冲。前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从“送父出征”到“偷窥”的过渡就是典型的例子。
图9-8 叠化示意图
2.叠化
叠化是指上一个镜头画面渐渐隐去的同时,下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露,两个镜头的画面有若干秒重叠的部分,如图9-8所示。叠化是典型的压缩时间、转换动作的特技,在现代电视节目中运用频繁。不同的叠化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可归纳如下:
(1)采用叠化转场来表现明显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过渡。常用于不同段落或同一段落中不同场景的时间空间分割,强调前后段落或镜头内容的关联性和自然过渡。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连接第七个段落与第八个段落两场戏的两个镜头就采用了“叠化“过渡,如图9-9所示。
图9-9 从望远镜中的“画中人”叠化到现实中的于北蓓
男主角马小军在米兰房间用望远镜看到的米兰的照片叠化到现实中的于北蓓,场面也从米兰的房间转换到大院,马小军第一次见到于北蓓。
(2)通过一组叠化镜头表现时间的流逝,常常用于较大的时间跨度。例如表现一个人的成长,从少儿时空到青年时空的转换,可以在两个时空之间加上两三个表现少年成长的镜头,镜头之间采用叠化过渡,以更好地完成两个时空的转换。
(3)采用叠化方式进入回忆、想象、梦幻等场景,这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常常采用。比如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开头和结尾部分中回忆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在交替转换时就应用了叠化的方式。
图9-10 《放牛班的春天》结尾部分镜头
3.其他技巧转场方式
在影视节目中,淡入淡出和叠化是用得最多的技巧转场手法,除此之外,还有定格、划像、翻转、翻页、多画屏分割、甩入、甩出等多种技巧转场方式。使用技巧的转场可以使作品的段落层次十分清晰、叙述节奏更加突出、节目形式富于变化。但是,这些技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人为痕迹过于显露,制作意识强烈,在以纪实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电视节目中,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摒弃那些影响电影、电视真实性的制作方法,因此在新闻和纪录片中,这种技巧转场正在“淡出”;二是过多地使用特技来分隔,容易造成作品结构的松散和节奏的拖沓,使人感到作品过于冗长和零碎,缺乏整体感。由于这些缺点,电视节目在使用特技转场时越来越谨慎,一般只用在时空变化十分明显的场景转换中,比如演播厅和外景的转换或者叙事作品中段落之间的转换,而场面的过渡连接则更倾向于使用无技巧转场。
(二)无技巧转场
无技巧转场就是镜头的直接切换,即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内容,侧重于镜头转换时的内在连贯性,利用上下镜头在内容、造型上的内在关联来转换时空、连接场景,不强调空间转换的心理隔断感。
无技巧转场其实恰恰是最有技巧的,因为它是通过镜头之间的自然转换来实现分隔和连贯的,所以要求编导、摄像在前期要有精巧的设计、严密的构思,要尽可能地去发现场面之间在内部逻辑和外在形态特征上的联系,尽可能去捕捉一些能够用于转场的镜头,以满足后期剪辑中转场的需要。而后期剪辑则要求编辑人员充分熟悉素材,既要善于发现,也要善于创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大胆创意,有时甚至可以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利用直接切换手法转换场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11种:
1.利用相似性因素转场
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似、位置重合,在运动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以此来达到视觉连贯、转场顺畅的目的。这是利用转场前后镜头中相同主体或相似主体来实现上下场的过渡。这种结构,观众很容易理解,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因为不管时空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相同(相似)的主体都会使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线索。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用枪瞄准仓库的窗口射击,墙被火枪打开了一片洞,一片光从洞中照射进来;下一个镜头切换至卢沟桥,从桥下仰拍铁轨,光从桥洞上面的铁轨照射下来,如图9-11所示:
图9-11 相似因素转场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利用同一个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来串联不同的时空。在迎来送往的新闻报道中,前一段表现东道主在飞机场欢迎来宾,接着乘车离开机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拍摄一个车上插挂的国旗的镜头;下一个段落从签字仪式上摆放的两国国旗开始。这样的转换符合实际场景、节奏明快。
利用相似性因素转场,要求剪辑师善于把握众多画面形象之间的外部相似因素和内在逻辑上的相似因素。比如上一个镜头是在果园里果农在采摘苹果,下一个镜头是苹果的特写,镜头拉开,场面已经转换到了大型超市;上一镜头是摇着的铃铛,下一镜头是教堂的大钟,场面也从家里转换到了教堂;上一镜头是捂着孩子小脸的大手,下一镜头还是捂着脸的手,手放下来,孩子已经变成青年……巧妙运用上下镜头的相似关联,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人们感知事物的规律,场面转换自如。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因素转场一般都使用近景和特写,这样可以使主体从背景空间中分离出来,排除其他次要环境因素的干扰,较好地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随画面趣味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2.利用承接因素转场
利用转场前后镜头之间在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进行场景转换。(www.daowen.com)
寻找承接因素是使用这类转场技巧的关键。例如前一组镜头是警察在公路上处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变形的自行车倒在路中央,地上还有一摊血;后一组镜头是医院急救室正在抢救一名重伤员。从公路到医院,从车祸现场到急救室,这是利用情节关联直接转换场景。又如,在纪录片《故宫》中,上一段是天安门广场各种景象的镜头,在这个段落结束时,广场的摄影师按下快门,下一段落从一张全家福照片开始转到某个典型家庭的情况。这里利用按下快门与全家福照片之间的呼应承接实现转场。
图9-2从上个段落的扔书包到下个段落的接书包,利用了动作的连续;图9-5男主角从上个段落的接琴到下个段落的弹琴特写,当镜头拉开,场景已换,镜头的连接、段落的过渡自然流畅,是承接式转场的典型例子。
3.利用反差因素转场
反差因素是指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方面有巨大的反差和对比,利用这种反差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常常用于大段落的转换。其常见方式是两极景别的运用,转场前后两个镜头的景别是两个极端,也就是说这两个镜头有一个是全景或远景,而另一个是特写。两极镜头在视觉上给人以大开大合的感觉,通过镜头间明显的反差,充分调整观众的收视兴趣。因此,把两极镜头放在两个段落开头或结尾处也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
电视纪录片中,两极镜头转场是区分段落层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大幅度地省略无关紧要的过程,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来赋予观众强烈的直观感受。一般来说,如果前一段落大景别结束,下一段落小景别开场,则叙述节奏加快,场面转换有力;反之,如果前一段落小景别结束,后一段落大景别开始,则段落分割效果明显,叙述节奏相对从容。
4.特写转场
特写所展示的是物体或人物的局部,其环境特征不明显。特写转场利用特写镜头主体环境明显分离的空间特点来造成上下场之间的隔离,同时在特写中被强化的细部(细节)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符合其由小到大的视觉心理。常见的手法是:特写拉开,或者特写→中景(近景)的后退句式。例如,反映某位同学的校园生活,可以选择以该同学的大书包特写作为转场的方式。前面段落的镜头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下一段落都用书包的特写开始,随着书包特写的拉开,该同学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以流畅、激越、精湛的剪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中多处运用了特写来完成段落的转场,其中,“一双眼睛”的特写转场是典型例子。如图9-12所示,轮船上黑人煤矿工捡到了一个婴儿的段落结束,下一个段落开始镜头是童年1900的眼睛特写,这一双好奇的怯生生的眼睛趴在一个窗口上向外张望。镜头拉开,小1900是在远洋客轮的底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里,由一双眼睛的特写,完成了主人公由婴儿到儿童的转变。
图9-12 “一双眼睛”特写转场
纪录片《西藏一年》也多处用到了特写转场,如次旦法师到德吉家作法这个内容,孕妇德吉有流产的危险,德吉的公婆认为她是游魂附体,于是,请次旦法师到家里作法。这里有两次场面的转换:一次是从德吉家转到次旦法师来的路上,通过马车车轮的特写,实现场景的转换;一次是从次旦法师走入德吉家院子到在德吉家作法,通过次旦法师准备作法用具的特写来实现转场,如图9-13所示。
图9-13 两次特写转场
5.空镜头转场
空镜头是指画面上没有人物的镜头,这些画面往往没有具体的人物动作,可以客观地交代环境、气氛。运用空镜头转场往往会使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可以让观众回味前一场戏的情节和意境,或者稍微缓和一下情绪,同时为下面的戏做铺垫和准备。空镜头可以使上下两场情绪气氛或节奏反差较大的段落顺利地实现过渡,比如《西藏一年》中说德吉由于先兆流产而到医院看病,但德吉的公婆却认为德吉是游魂附体要请法师来家作法,从医院到德吉家的转换就是通过空镜头来实现的。这时,场景从医院转到德吉家,使用了一组草原环境的空镜头,如图9-14所示。这样的连接无论从时空关系还是情绪节奏上都比较顺畅。
图9-14 空镜头转场
运用空镜头转场时要有明确的目的,空镜头的选择要符合编辑条件下的规定情境。空镜头转场既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景物风貌,又能表现时间和季节的变化。电视纪录片《空山》、《龙脊》等都利用了四季更替间农作物、环境的变化来转换段落,并且将其作为结构元素来使用,将故事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
6.主观镜头转场
主观镜头是指摄像机模拟画面中主体(一般是人,也可以是动物)的眼睛,去拍摄他的视线所看到的景物。在电视节目中,主观镜头能够有效地调整观众观看事物的视点,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和喜怒哀乐,是带有一定心理描写的镜头。用主观镜头转场就是前一个镜头是人物看的动作,如抬头看、转头看、凝神定睛地看,后一个镜头中他所看到的景物实际上已是在另一个场景之中,这样就同时完成了场景的转换。例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人站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环顾四周,后一个镜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主观镜头使场景从眼前的荒漠转到一个想象时空。
主观镜头转场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主观镜头之前的人物客观镜头,二是片中人物所看到的或想到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组接形成了一个视觉转换的契机。在情节型段落中,常要求上下镜头之间在内容上有因果、呼应等必然联系。纪录片中不一定这样要求,但常常可以借用,比如某人举目张望,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其他任何场面。在具体组接时,通常要在人物镜头之后保持短暂的停留,这种停留可长可短,但都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暗示,说明下面将出现此人看到或想到的“主观镜头”。
7.出画入画转场
出画入画转场指前一个场面最后一个镜头的出点选择在主体走出画框后;后一个镜头的入点选择在主体走入画框前。多数情况下,转场前后的主体可以是相同的,但也可以不同。这种转场方法比较多地用在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等叙述类电视作品,一般是地点的转换。这里,出画代表暂时结束,入画代表新的开始。因此,可以比较协调地将不同空间联系在一起,显得十分顺畅、客观平和。如图9-15所示,在上一个段落中,男主角吃完饭放下筷子离开房间,下个镜头是雨中的院子,男主角从画面下部进入。
图9-15 男主角“出画入画”转场
在选择出画入画转场时,一般出画时间越长,观众所感受到的实际空间、时间联系越远,叙述节奏相对舒缓,段落结构也明显一些。此外,运用出画入画来转场要注意处理好相同主体出入画方向的问题。比如,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出入画,如果出画时方向是从左画框出画,进画时就应该从右画框进画。否则,左方出画、左方入画就容易给人造成主体走出去又走回来的错觉。
8.运动镜头转场
运动镜头转场指利用摄像机机位的移动和视角焦距的改变来完成地点的转换。运用摄像机的推、拉、摇、移、升、降、跟等各种运动手法可以真实地展现转场的整个过程。例如,可以先俯拍一个小镇的全景,随着摄像机的下移,视野逐渐缩小,最后落到一处院落,接下来是院子里一家人的生活场景;也可以从小院内景摇至院外高楼,由此转换空间;或由某形象摇至天空。这样的方式通常都意味着上一段落的明确结束,段落间隔比较明显。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露茜·贾维斯拍摄的纪录片《卢浮宫》就巧妙地利用了运动镜头,获得一种特殊的转场效果,前一个镜头是从展厅明亮的、挂满稀世珍品的墙上用横移镜头慢慢移到暗处黑丝绒窗帏上,然后再由另一陈列室的暗处黑丝绒窗帏开始摇至明亮的展厅。这种转场的视觉效果完全与淡出淡入的特技效果一样,所不同的是它利用的是现场拍摄物影调和色调上的变化,因此比淡出淡入效果更加自然真实。
9.封挡转场
封挡是指镜头被画面内的形象暂时挡住,使得观众无法在镜头中看到被摄主体。当画面形象被挡黑或完全遮挡时,一般也是镜头的切换点,它通常表述时间地点的变化。镜头遮挡的方式有两类:
一是前一个镜头主体迎面而来直至身体挡黑摄像机镜头,形成暂时的黑画面,后一个镜头主体从摄像机镜头前(黑画面)走开,这时时空已经改变。用这种方法转场,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一般是同一主体,但也可以是不同的主体。事实上,挡黑镜头转场是利用摄影机获得的一种淡出淡入效果,其优点是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过于戏剧化,所以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中很少使用。在DV短片《追女日记》中,男主角离开为他设计追女方法的朋友,去女主角所在的地点,就是利用挡黑的方法实现了转场。上一个段落中,男主角穿着黑色衣服走向镜头直至完全挡住镜头,下一个镜头从男主角穿着黑衣服的背影拍摄,镜头拉开,男主角走向女主角,如图9-4所示。
二是画面内前景暂时挡住画面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面的唯一形象。一条航空公司的广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遮挡镜头在流畅转场上的妙用:镜头一开始,一个小男孩在上学路上,一辆老式汽车驶过画面后,他成了高中生;一位当街打电话的人挡住他,再出现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遇见了一位姑娘,他从花摊上拿起一束鲜花,大捧鲜花挡住了他;他再出现时已经在婚礼上,一辆现代汽车驶过他们面前;他成了父亲,一家三口亲亲热热;下雨了,他撑开了伞,雨伞挡黑了镜头;随后已经长大的孩子和他一起亲密逛街,走过一个大树后,他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婚礼前的喷泉挡住了他的身影;再次出现的他已经是双鬓染霜的爷爷,正带着孙子玩耍。这条广告中遮挡镜头的转场使之充满出人意料的趣味性,流畅、简洁而又有情节地展现了一个人的一生。
10.叫板式转场
利用对话、台词和画面的结合来达到转场效果,常见的叫板式转场是指前一个镜头由剧中的某一人物提出疑问,在后一个镜头里马上有人回答,而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也把这种形式称作“叫板式蒙太奇”。这种手法在影视剧中运用得较多,比如《闪闪的红星》中,米店风潮后,沈老板指着“今日售米”的牌子,气急败坏地吼问:“这是谁干的?!”下一个镜头里宋大爷向游击队员们说:“是冬子干的。”一问一答,但场面已从米店门口转到了游击队营地。其实叫板式转场不仅限于台词之间,还可以在解说词与台词(采访)之间进行,这在电视专题片,尤其是一些政论片中运用得较多,经常是在前一个时空中用解说词提出问题,然后由某人的采访(采访时空)来回答。
图9-16 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11.拖声、捅声转场
拖声转场是指前一个场面最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终止后,声音顺延到下一场面的第一个镜头,而这个镜头的声音依然是同步的。比如前面是一组车间的镜头,后面是一组阅览室的镜头,当车间的画面结束后,“隆隆”的机器轰鸣的同期声保留到阅览室镜头的开始,渐弱,这样利用声音的后拖完成场面转换。而捅声转场则正好相反,是把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提前到前一个镜头之中。比如CCTV《东方时空》栏目对各种新闻人物的采访报道,就常常采用拖声或捅声转场将画面从资料镜头转到采访现场,或从采访现场转到新闻现场。如在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的采访中就多次采用了捅声转场,把主持人在演播厅对尚志采访的提问声音,或尚志回答问题的声音提前到新闻事件现场。拖声、捅声转场事实上是通过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和下一个镜头的画面,或者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进行交融叠化,实现上下场时空上的分隔和视听上的连贯。
以上我们仅列举了11种比较常见的无技巧转场方法,其实更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有多少种转场法,而是掌握用剪辑直接实现转场的基本规律。利用无技巧剪辑转场,其场面或段落转换处的镜头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其一是连贯因素,能承上启下,这是确保转场合理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所说的相似性、逻辑性、过渡性都属于连贯因素;其二是分隔因素——层次要清晰,这就要求转换处镜头在主体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镜头的景别、主体的位置、运动方向方式、前后景等等画面元素都要有明显的变化。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无技巧剪辑转场最基本的原则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转场方法。
单元总结
转场镜头是指段落转换或者场面变化时连接前后的镜头,场面转换主要依据地点、时间和自然段落的发展情况来进行。
段落转场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技巧转场主要是利用特技技巧连接镜头,常用的有淡入淡出、叠化等;无技巧转场则通过镜头之间的自然转换来连接段落,常用的手段有:利用相似性因素、承接因素、反差因素、特写、空镜头、主观镜头、出画入画、运动镜头、封挡、叫板式(台词/解说词)、拖声、捅声转场等等。
任务一 考核参照表
任务二 考核参照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