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电视节奏处理:影视作品节奏基调的叙述情绪

电视节奏处理:影视作品节奏基调的叙述情绪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节奏基调”,就是影视作品主线节奏的叙述情绪。

电视节奏处理:影视作品节奏基调的叙述情绪

第二节 电视节奏处理

一 案例分析

案例6.2

很早以前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剪辑师和他的助手接到一堆《天鹅湖》中王子和奥杰塔双人舞素材,助手初编,把素材中的全、中、近、特镜头都用上了,景别变化很大,导演看后直摇头。剪辑师再编,舍弃了绝大部分素材,只选中了一个长镜头,这个镜头内部结构有远近的变化,有上下左右的跟摇,导演满意了。又一次,他们接到一堆京剧武打的素材,助手初编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选用了一个全景,镜头内部跌宕有致、一贯到底,导演看后又摇头。剪辑师再编,几乎利用了全部的素材,全、中、近、特各种镜头都有,有一个镜头一剪三用,导演看了高兴极了。

从节奏角度来考虑,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节奏效果来自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形式上的变化受制于内在发展的基调。

在《天鹅湖》中,整个情绪基调应该是抒情、恬静的,适合于慢节奏,过多的分切、大幅度的景别变化会破坏内容原来的情绪和流畅的运动感;而武打场面的剪辑恰恰要求体现出激烈热闹的情绪气氛,是快节奏的,快速多变的切换才能符合这种节奏的效果,也才能满足观众观看武打场面时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初学者:镜头剪辑是要考虑叙述内容的情绪基调的,不能为内容服务的剪辑,即使镜头剪接得再流畅,也是无意义的。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制作者往往关注镜头切换所创造的可感知的节奏效果,而忽略了内在叙述性节奏的存在。

二 相关知识

(一)叙述性节奏——内在节奏

如果把由镜头切换等电视表现手段所形成的节奏视为造型性外部节奏,那么在电视片中,还存在着由作品内容所决定的内部节奏,也就是叙述性节奏。

所谓“叙述性节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的节奏,指片中事件、情节或者人物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它展示着整个节目的快慢缓急的进展过程。这种强度和速度的变化,使观众的情绪随之紧张或松弛、激动或平静,它是隐藏于可感受的外部运动之中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内部节奏是一种以客观世界的固有节奏为依据,同时又根据一定的情绪要求而做出的足以感染观众的节奏安排。

叙述性节奏的安排首先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以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速度为依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和自身运动的节奏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如葬礼永远带给人们沉重、忧伤的感觉,人们的动作是迟缓的;哀乐的旋律是低缓的,在影视节奏上也应是缓慢的;如果表现成强动态性的快节奏,则显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相反,婚礼既可以是庄重神圣的慢节奏,也可以是轻快热闹的快节奏、强动态,因为现实中人们在婚礼上的情绪体验也是多样化的。

但是,叙述性节奏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事物本身的节奏速度,因为客观事物的节奏是不变的,而人们观察事物的心理节奏则会依据不同情境而改变。比如说,忙碌的时候,我们会羡慕简单生活的宁静和谐;而清闲的时候,生活的简单又会令人感到乏味无聊,日复一日,因心境的不同而感受不同,生活的节奏就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

影视叙述性节奏的安排正是以人们的这种心理可变性为存在基础的,一方面力求通过事件发展和内容陈述上详略轻重的变化,创造张弛相生的节奏;另一方面,在节奏的确立上又融合了创作者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所赋予的情绪。

比如,关于清晨,既可以通过空无一人的草坪、清亮的鸟鸣、远景中的日出、晨曦中的湖水等镜头,来表现清晨的清新,确立轻松的节奏;也可以用晨曦中已经走出家门的上班族汽车的声音、大街上花花绿绿的招牌等,来反映清晨的忙碌,节奏也是逐渐紧张的。所以,同一内容可能有不同的节奏效果,不同的节奏效果又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影响。编辑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节目内在的表达规律,做出最足以感染观众、引发观众情绪共鸣的节奏安排。

电视节目大多是通过不完整的事件片段的组合,向人们展现一个主题,即使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也是和生活同步的,所有的变化、情节都隐藏于日复一日的真实的时间流程里,隐藏于跟踪拍摄的大量素材中,把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紧凑有力的整体贯穿线,就是叙述性节奏因素。因此,对叙述性节奏的把握实质上就是对作品总体叙述的快慢缓急的安排,它包括两方面内容:节奏基调的把握和节奏曲线的设计。

(二)叙述性节奏的统一性——节奏基调的把握

一部作品在剪辑之前,首先应该确立这部作品的节奏基调。所谓“节奏基调”,就是影视作品主线节奏的叙述情绪。一般来说,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有一个节奏基调,主线节奏统一于基调上,这是构建统一的作品风格的重要方面。在一个节目或者一个大的主题段落编辑中,剪辑者应该考虑:它的节奏基调是什么?

主线节奏可以是舒缓的节奏,也可以是紧张的节奏;可以是深沉的节奏,也可以是欢快的节奏。这种不同的节奏效果作用于观众的身心,便产生不同的情绪影响。例如,《百年中国》是历史文献纪录片,需要反映历史的厚重感和文献的科学性,作品的基础素材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历史照片,因此,整部系列片365集的总体节奏基调都是深沉的、舒缓的,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即使是在现实时空拍摄的历史场景,也是以静态的空镜为主。而反映现实中国变化的同样具有文献价值的纪录片,诸如《广东行》,其节奏基调则是明快的、动态的,通过大量现场纪实段落和大信息量的镜头组合,既契合了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也反映了创作者记录当代生活的热情。

节奏基调的把握,需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内容因素和情绪因素。

作品本身的内容性质决定了节奏基调的基础。例如,葬礼永远带给人们沉重、忧伤的感觉,人们的动作是缓慢的,音乐旋律是低沉的,在影视剪辑中的总体基调也应该是缓慢的。相反,婚礼带给人们喜悦、热闹、轻松的感觉,在剪辑中的节奏基调应该是一种快节奏、强动感。(www.daowen.com)

创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则是影响节奏的主观因素,它使内容的性质以一定的风格和意境表现出来。例如,同样是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影片,《城南旧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于创作者赋予的情绪性质不同,两部作品的节奏基调完全不同。《城南旧事》是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写下了这部回忆童年、思念家乡的小说,整个作品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在1982年拍摄这部影片时,为了再现原作那种充满“回忆感”、“往事感”的神韵,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表现“文革”那个灰色时代的影片,就像影片的片名表现的是青春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讴歌我们生命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阳光下一群少年的成长经历。当青春遭遇“文革”这一动荡的年代时,就像骏马驰骋于草原一样,变得如此地肆无忌惮,更像黑暗中的阳光,更明亮,更火热,更浪漫。而“文革”,只是作为一个场景、一个环境,一切的一切与这火热的青春相比都不值一提。《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的、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

确立恰当的节奏基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节目风格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比如,纪录片《阴阳》平静地记录了宁夏缺水山村里一位风水先生的生活状态及其环境,编导以最冷静地记录、最贴近地还原生活面貌为审美追求。在前期拍摄中,创作者用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跟拍,而且,为了表现与当地农民生活环境相吻合的不动感,90%以上的镜头是在三脚架上拍摄的。在后期剪辑时,编导为全片确立的剪辑基调是:完全遵循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不动,因为他感到在那里没有车辆,树也不动,牲口也老趴在原地,这样的剪辑基调与他所追求的纪录风格相一致,也是实现这种风格的基础。所以,在全片的剪辑过程中,编导没有刻意寻找长短相间的节奏感,所选用的镜头基本都比较长,最长的镜头用在了开场,有两分多钟。同样,另一部纪录片《英和白》也几乎都是以固定镜头的冷静观看的方式展开的,但是,与前片所不同的是,该片在记录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力求体现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全片的剪辑基调从容而紧凑,景别、角度变化相对比较丰富。

(三)叙述性节奏的变换性——节奏曲线的设计

节奏基调的统一性并不等同于没有变化的单一性。没有变化的节奏会使视觉效果变得沉闷,长时间持续的相同内容令人感到乏味,而变化起伏的节奏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使之保持有效的关注度。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在叙述性的表现中,表现时刻流的持续时间长度是2-3分钟,超出这个长度,观众就会渴望屏幕做出反应。所谓“表现时刻流”,是指屏幕上一系列具有流动感和表现力的瞬间。因此,有效利用内容提供的节奏因素,巧妙安排好节奏的发展变化,是满足观众欣赏心理的必然要求。

这种变化是通过代表节奏基调的主线节奏和代表变化的副线节奏的穿插搭配来实现的。即有吸引力的节奏线不是毫无变化的直线,而是上下起伏的曲线。一部影视剧中,代表节奏基调的主线节奏无论是紧张、欢快的还是平静、缓慢的,都会有与之不同的副线节奏穿插其中,形成一个上下起伏的节奏曲线。节奏曲线的设计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剧情中内容表现的需要,二是影片结构安排的需要。

事实本身的因素是指构成事实发展的不同内容具有不同的情绪性质,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节奏感受。比如,草原牧场风景优美,是抒情的慢节奏;草原的夜景悄无一人,是宁静的慢节奏;草原夜晚载歌载舞,是欢快的快节奏;在草原上悠闲地放马,是慢节奏;你追我逐的套马比赛,是紧张的快节奏。电影黄土地》整体节奏基调缓慢,多运用固定的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但是在三分之二处,表现解放区延安的画面时,则呈现了快节奏。因为,节奏变化体现了影片内容的变化,影片展现了黄河南北两岸分别代表着不同文化形态的地区的人们:生活在黄河南岸的翠巧一家,处在愚昧无知、受传统思想严重禁锢的状态之中;而黄河对岸的延安是八路军领导下的解放区,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已经产生,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个自由、祥和的环境之中。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在节奏上也呈现出缓慢与欢快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节奏。电影《罗拉快跑》的剪辑风格总体上呈快节奏倾向。影片中以罗拉奔跑的运动镜头为主,主体运动速度快,主体动作多采用“动接动”的方式。许多段落的剪辑,如时空隧道等,甚至采用了叫人几乎无法分辨拍摄对象的电视广告和MTV的剪辑风格。影片的节奏变化是在每一次奔跑结束后的几分钟静止的画面,罗拉和男朋友曼尼赤身裸体,在交谈中得到爱情的求证,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于是时光倒流重新奔跑,没有这短暂的静止和反思,就不会有新的奔跑,就不会有新的生活和新的结局。

在编辑这些素材的时候,要考虑其不同的节奏性质,然后在结构节目和安排镜头次序时做出快慢缓急、动静相宜的合理配置,因为单一节奏持续时间过长会造成观众的疲劳感,通过节奏结构的变化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以表现风光优美人迹稀少的草原见闻为例。这样的电视片一般是以抒情的节奏进行的,但如果长时间持续这样的节奏则会令人疲劳。因此,需要有意在其中安排一些小高潮造成跌宕,这些小高潮既可以是有矛盾冲突的情节或事件,也可以是动作性强的段落,或者是利用人物的同期声,等等。比如,开场是草原牧场优美的风光(宁静的慢节奏);蛇突然出现,向马进攻,两者相斗(紧张的高潮);马终于踩死了蛇,草原又归于宁静,牧民在悠闲地放马(舒缓的慢节奏);此时,草原另一角的牧民却开始了套马游戏,你追我逐,欢笑声洋溢在草原上(激烈的快节奏);入夜,静谧的草原夜色(抒情的慢节奏)。显然,蛇马相斗、套马游戏不仅展示了草原生活的实景,而且,从结构安排上也造成了张弛有致的节奏效果,不时地调节着观众的心理情绪。

而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根据每一个事件内容性质的快慢缓急安排结构,调整节奏,使整个影片节奏曲线的设计更加复杂、更加波澜起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影片选择了许多有趣的事件,例如:“胡同斗殴”,“遭遇米兰”,“桥下打架”,“送米兰”,“跳烟筒”,“雨中求爱”等等。如果把这些事件进行归类,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爱情,一是暴力。对于爱情和暴力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内容采用交叉剪辑,表现暴力的快节奏和表现爱情的慢节奏交替呈现,使整体节奏由紧到松再到紧,一张一弛,变化有致。

影视剪辑中对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摩西纳克所言,“最后确定影片本身价值的那种特殊价值还是节奏”,“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四)节奏与动静关系

节奏的本质是运动的变化,无论是内在叙事性节奏的发展变化还是外在造型性节奏各元素的对比作用,其节奏实质上都是在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更替中形成的,诸如叙事内容的紧张与松弛是动与静,镜头切换的快与慢是动与静,声音的强与弱也是动与静。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用动静相生来作为把握节奏的一个原则。这种动静节奏既可以由叙事内容的丰富与简约、内容性质的紧张与舒缓等对比来安排,也可以利用声画关系、景别、动势等形式元素的巧妙组合来调节,其变化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一是渐变式,强调节奏的自然变化,也就是镜头动静关系的转换是建立在镜头逐步推进、内容不断铺垫的基础上的,节奏变化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比如,从清晨的空寂到逐渐出现各种忙碌的身影,镜头节奏逐步递进。

二是突变式,强调前后节奏的对比,以加大动静反差的方式造成视觉心理的震惊感,节奏变化强烈。比如,前一组是摩天大楼的全景镜头,节奏相对舒缓,突然镜头切换到人声鼎沸的交易所,近景镜头中动感更为强烈,这比镜头逐步过渡到交易所在节奏上显得更加紧凑。

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外在节奏都应该与内在节奏保持一致,比如,内在节奏慢,外在造型手段上也多采用能够体现慢节奏的方式;反之亦然。但是,也有些时候,为了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内在的动静变化与外在的动静变化可以暂时分离,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意义上的内外融合与统一。

比如,纪录片《小宇宙》中就有这么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月光弥漫的夜色下,通体透明的幼蚊从泥塘里挣扎出世,孑然而立,纤细修长的前肢拢于胸前,在空灵的主题音乐衬托下,蚊子就像一位优雅的歌者,此时画面内的情绪节奏以及画面外的镜头转换节奏都是相当舒缓的。突然,镜头切换,歌声骤停,随着嗡的一声,画面内的蚊子一下飞走了,镜头内部节奏由静转动,空荡荡的画面延续了几秒,微弱的虫鸣声时隐时现,一切似乎恢复了宁静。但是,动态之后的宁静令人感受到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的勃勃生机。在段落的最后,利用镜头形态的相似关系,顺畅地切换出两个远山、田野的大全景,伴着曙光渐现,又开始了鸡鸣狗叫、人声鼎沸的新的一天,画面内的动感逐步加强。

在这一段中,动静关系不再是镜头结构形式或画面形象方面可见的运动或静止,而是通过不可见但却支配着观众心理情绪的内在节奏来作用的。《小宇宙》的创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叙事中的动静相生的技巧,从静到动,由动转静,静中生动,虚实相生,使此片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表现力,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内涵。试想,如果随着蚊子飞走,镜头也随即切换为夜晚田野的镜头,那么,那种由动静反差而形成的对于自然节奏的深刻感受也会随着镜头的切换而消失。在这里,娴熟的剪辑技巧中已融入了创作者对于小宇宙这一选题的哲学思考,也融进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敏锐而细微的体验,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体验感。这一不同寻常的高度,也是剪辑中的难点。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电视编辑在考虑节奏处理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电视收看方式和传播目的的影响,也就是说,大部分电视作品的节奏和镜头长度必须首先保证观众能够获得必要信息,看得清楚明白,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节奏处理上的各种艺术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