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电视画面编辑:表现蒙太奇的常用方法及效果

电视画面编辑:表现蒙太奇的常用方法及效果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现蒙太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积累、比喻、重复等。(二)积累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即积累的剪辑,是将一些性质相同或大致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的积累,造成具有特定表意指向的烘托和强调效果。

电视画面编辑:表现蒙太奇的常用方法及效果

第二节 表现蒙太奇

一 案例分析

案例5.3

美国电影巴顿将军》的开场戏。在巴顿演讲前,导演用了一组特写镜头造句:花白的眉毛,四星上将,各国的勋章,象牙柄手枪……如图5-6所示。这组镜头具有相似的景别,画面内容有着共同的特点:表现巴顿身体的局部细节。看了这样一组画面,我们脑海里是不是树立起了一个美国式英雄的人物形象?

图5-6 电影《巴顿将军》片段

案例5.4

饮料广告。广告讲述了一个很小的事件:年轻帅小伙喝完饮料后,想把空的饮料罐扔进废纸篓,结果他怎么扔也扔不进去,最后一次扔时,饮料罐打在废纸篓上滚到了一位胖大妈脚边,只见大妈飞起一脚,饮料罐直入垃圾桶,如图5-7所示。这个广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对比,年轻帅小伙与胖大妈(年龄、身材、男女),小伙子扔了五六次都没进去,胖大妈一脚即中(次数),废纸篓(大)与垃圾桶(小)。诙谐的情节,在博得观众一笑的同时,多次扔出去的饮料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5-7 饮料广告

二 相关知识

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说:“表现蒙太奇,它是以镜头的并列为基础的,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来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蒙太奇是致力于让自身表达一种感情或思想。因此,它此时已非手段而是目的了。它已不是将尽量利用镜头之间的灵活连接来消除自身的存在作为理想的目的,相反,它是致力于在观众思想中不断产生割裂效果,使观众在理性上失去平衡,以使导演通过镜头的对称予以表达的思想在观众身上产生更活跃的影响。”因此,表现蒙太奇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前后镜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撞,产生一种单一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含义,并用它表达某种感情、情绪、心理或思想,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叙事,而是表达情绪,表现寓意,揭示含义。

与叙事蒙太奇相比,表现蒙太奇有以下特点:

◎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主题;

◎不以时空逻辑顺序为镜头组合的逻辑依据,而通常是意义;

◎镜头的对列可以产生暗示、比喻等效果;

◎这是一种作用于视觉的象征性情绪表意方法。

表现蒙太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对比、积累、比喻、重复等。

(一)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即对比的剪辑,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内容并列在一起,利用它们之间的冲突因素造成强烈的对比,起到彼此强调、相互映衬的作用,即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效应。可以是内容上的对比——贫与富、苦与乐、美与丑、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对比——景别大与小、角度仰与俯、光线明与暗、色调冷与暖等。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末集:王熙凤死后,草席裹身,被拖至荒野,冬日里的天灰蒙蒙、白茫茫的,一片惨淡景象……其间穿插昔日凤姐富贵华丽、骄横威风的若干近距离镜头,色彩艳丽饱和。这段内容既有人物命运起落的对比,也有景别大小的对比,还有色调冷暖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宿命。

在电视创作中,对比剪辑是经常采用的,因为对比形象的直观对照可以使观众自己得出鲜明结论。大反差的两极化形象的参照对比,会激发人们的解读活动,使之从一个静止渐进的状态跃进到新的质的环境中,从而理解对列之中的深层含义。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反映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走“形式”的内容。记者于检查前一天、检查当天、检查团离开次日三次在同一地点拍摄,然后将检查当日焕然一新与次日脏乱如故的镜头对比,其主题不言而喻。

电视片《百年中国》中,有一集在表现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屠杀义和团的内容时,烘托背景的不是悲愤的音乐,而是教堂里的赞美歌声,声画的强烈反差反而衬托了侵略者的道貌岸然。

对比剪辑的效果还体现为利用画面结构的对比造成视觉震惊感,尤其是在为突出某个形象或烘托场面气氛、加强动态效果的段落剪辑中。比如,运动场上的如潮人海与场上运动员(多与少),比赛中近景、观众特写与运动场的大全景(大与小),关键时刻的紧张与成功时的欢呼(动与静),这些内容交叉对比可以很好地渲染比赛场面。

对比使双方明显地展示各自的特性,形式上的对比可以增强视觉的张力,内容上对比性形象的组合更是一种有力的揭示手段,而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比形象,巧妙地借用形象对列深化主题,则反映了编辑者的思维功力。

对比剪辑主要有以下作用:

◎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立差异集中,通过镜头的组接加以强调,以表达一种情感和思想;

◎利用两种形象的对列,使某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两种对立因素的对列,使两者的差别更加明显,从而造成观众的视觉震惊感。

(二)积累蒙太奇

积累蒙太奇即积累的剪辑,是将一些性质相同或大致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的积累,造成具有特定表意指向的烘托和强调效果。也就是说,用一连串具有某种关联性的视像来表明同一个内容含义。

乌云滚滚,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了!

冰雪消融,春枝发芽,花蕾绽开——春天到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www.daowen.com)

可见,通过积累突出的不是一种画面结构上的或情节上的连贯,而是依靠画面的外在形象及内涵上存在的某种相似因素。这种相似主要是画面形象表达的内容意义属于同一类,通过不断叠加的效果树立一个主题或者渲染一种情绪。这里的主题不是通过思维活动总结出来的概念,不是某些具体画面的原意,而是通过一系列画面形成的只有单一内容的主观印象。

积累的剪辑采用同类镜头的组接。这里的同类主要是内容意义属同一类型,每个镜头都具有统一内涵的外延限度,即都具有表现主题的共同因素,这个因素可以是情绪、物体、动作、思想。同时,这些镜头的景别、运动方式等形式因素也是相似的,这样才能造成不断积累、不断加强的效果。

比如,《申奥片》(张艺谋版)完全通过镜头语言来构建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迎接奥运的热烈情绪,其主要手段就是积累剪辑的运用。其中,一段关于现代北京人温馨、和睦的生活写照令人印象深刻。这段25秒长的段落中有16个镜头,几乎每个镜头反映的都是中国人各种各样的笑容:荡秋千的母子在盈盈地笑,热情拥抱的恋人在奔放地笑,学生、老者在开怀地笑,跳绳女孩在快乐地笑……尽管每个镜头平均才1.5秒,但是,整个段落通过这些镜头在内容、景别、连接方式、切换速度等方面的相似性,积累了笑容的感染力,造就了整体的和谐。因为这一段是表现普通中国人洋溢着欢笑的生活,如果其中插入表现国人工作、现代化街景等镜头,则显然不合适,因为它不是主题的外延,“微笑着生活”的主题就会被削弱。

电视新闻和专题中,这种句型使用得更多,经常配合解说用一组相似的景别来反映某一个主题,镜头内容的积累和形式上的统一,给人的感觉就像文字中的排比句,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配合,更具说服力。

积累的剪辑主要有以下作用:

◎把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内容画面组接在一起,用来表现一个整体意思,能使人对一个事物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把具有某一特点的不同画面组接在一起,能使人对这一特点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

◎把许多静物组接在一起,可以表现一个主题;

纪录片结尾若把全片关键镜头剪辑在一起,不仅可以起到一种回叙作用,而且也可以起到概括和深化主体形象的作用。

(三)重复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义称为复现蒙太奇,指某一特定的镜头、句子和场面重复出现,通过视觉或听觉上的重现,以突出重点,创造出强调、渲染、对比等艺术效果,从而深化主题,充分表达思想意义。量的重复往往带来质的升华,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比如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影片《魂断蓝桥》中,导演巧妙地构思了一个道具——吉祥符,它的六次重复出现,赋予影片以浓烈的情感色彩。吉祥符既是女主人公玛拉和罗依爱情的信物,又是玛拉命运的见证,既形象,又深刻。可是吉祥符的保佑,并没能改变战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摧残,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除了道具外,其他的一切视听元素,诸如人物、景物、光影、动作、角度、场面、语言、音乐、音响,只要经过艺术提炼便可以成为重复剪辑的构成元素。重复剪辑可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全式重复,也可以是非完全式重复——或形式重复而内容变,或内容重复而形式变。

完全式重复剪辑,是指关系镜头内容和形式都近于重复,也就是说不仅镜头内容前后相同或相近,并且镜头表现形式或组接形式乃至音画组合形式也相近或者完全相同。比如浙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龙父》,该片讲述了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美籍华裔,在花甲之年得知其生父于上世纪30年代在抗日前线失踪,于是回国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这位属龙的父亲的道路……在片中有一轮硕大无比的满月镜头在这30分钟的短片中反复使用了7次。此情此景,使人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亲情乡情与悲情,希望与惆怅,所有这一切都通过月亮这一形象的反复重现表达得淋漓尽致。被重复使用的镜头(或场面)一般都是精心挑选的,多为点睛之笔,其内容和形象常常有较强的抒情性或者特殊的寓意,镜头的时空特性比较弱化,叙事成分较少,常选择一些空镜头。由于该镜头在前面的片中已经出现过了,因此已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迹,经过再次或多次的原样重现,对人的视听感官又反复强化刺激,不仅强化了形象,并且诱使人们咀嚼其画面之外深刻的思想意义,以达到突出重点、强调主观思想情感表达的作用。

非完全式重复剪辑则反映事物发展的螺旋形式,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某些特征或者元素重复出现,但这种重复是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中,有一个“迎亲”场面重复了两次:

黄土高坡,迎亲的队伍行进在羊肠小道上。唢呐、铜锣、白羊肚手巾拥着红轿;红轿里不满14岁的小女子,被吹吹打打地迎往夫家,来采风的八路军“公家人”目睹了这一场面。

还是这山坡,还是这条道,还是那迎亲的队伍,红轿里是翠巧——受“公家人”影响而开始觉悟的女子。

两次迎亲的场面如出一辙,前面十余个镜头是完全的重复。那不知名的小女子是那番迎来,翠巧也是这番迎去,黄土地上的女子重复着同样的命运,连有所觉悟的翠巧也得认命。迎亲场面如果只出现一次,那或许只是一种民俗的展示,而再一次出现,则是一种内涵的揭示。重复带来一种递进,形成一种变奏;递进产生新的质,变奏比原型更动人。

影片《罗拉快跑》则以罗拉男友弄丢了10万马克这一事实为引子,进行了三次看似相关却又完全独立的奔跑,而每一次奔跑的过程,都经历了许多重复的事件,又发生了许多变数。这些细小的变化彼此影响、连接,交织出主人公不同的命运。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而罗拉奔跑时遇到的人也相应地改变了命运。比如,某个家庭主妇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其一,家庭不幸,穷困潦倒,进救济院;其二,彩票中奖,一步登天;其三,精神升华,普济天下,进修道院。这部影片实际上是通过时间的重现,阐述了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交叉着支配人的一生的,一件小事可能将你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四)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是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构成进行类比,以甲比乙,以此喻彼,用喻体形象来丰富和深化主体形象的内涵。主体和喻体是分别具有某种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通过类比联系而凸显潜在的隐喻含义,从而含蓄、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凸显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进而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母亲》一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解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又如,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在全剧的高潮点闪电般迅速把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镜头组接在一起,构成“石狮怒吼”的形象,使影片的情绪感染力达到高潮点。先是躺着的石狮,然后是抬着头的石狮,最后是前脚跃起吼叫着的石狮,这个隐喻式蒙太奇中蕴含着人民对冷酷残暴的沙皇制度的愤怒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影视中的象征,就是以其镜头影像造型来隐喻这一影像造型之外的意义的方式,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沉寂冷清、井然有序的陈家大院的一系列镜头,不单表示中国封建时代的某个地主宅院,更主要的是隐喻,也就是象征封闭、压抑的整个封建社会

隐喻剪辑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镜头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这两者之间应该存在被人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相联性。对于视觉形象引申意义的理解通常源于共通的文化语境,比如,用黄河来象征中国的古老文明,用黄土高坡来象征中国农民,用皇冠象征权力,用初升的太阳象征希望,用劲风中的小草象征坚韧的品格。此外,还有许多几乎已成为公式的隐喻镜头,如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不屈不挠,冰河解冻象征春天或新生,鲜花象征美好幸福等等。一旦这些象征性镜头在画面组合形成的相应语境中出现,人们很快便能根据前后镜头的内容,结合视觉形象的象征意义加以解读。隐喻如果过于隐晦,观众便只能猜测,甚至不知所云。爱森斯坦在影片《十月》中试图用交叉剪辑把一整套怪状的基督像和欢乐女神与修女蛋形面具镜头连接在一起,希望获得像炸弹或炮弹在瞬间爆炸的那种效果,并以此来隐喻沙皇军队的穷兵黩武,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却令人费解。如果隐喻完全成了一种“私人语言”或者某个小圈子中的“语言”,恐怕就很难实现所追求的表意效果。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尤其要注意隐喻的可理解性,过于生硬的比喻只是给人以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

不过,在电视片中,象征意义更主要的是通过叙事铺垫和形象的强调与积累来产生的。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借一件杀人案的审判从更大的层面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司法不公。纪录片结尾,被害人之母在得知案犯胜诉后,在记者会上痛不欲生地陈述,随之,曾几度出现的酒吧民谣响起,它在歌颂美国的美好,镜头切换到夜景(陈果仁就是在新婚前夜在一个酒吧外被棒打而死的)。最后的画面是夜色中,加油站上的美国国旗高高飘扬,它象征着美国标榜的形象——自由公正,也象征着无数人的美国梦。这是编导精心选择的画面,但是,对于画面象征意义的联想是建立在前面所有的叙事铺垫基础上的,陈母的痛诉与轻松的民谣、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在这里,结尾画面是简约的,但是蕴涵的意义却是丰富的,这是象征剪辑的突出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的剪辑关键不在于处理镜头的技巧,而在于编辑者的思想深度和选择典型象征形象的能力,因为牵强附会的象征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制作纪实作品时,人们常常会被如何讲述“已经发生过的故事”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如何“重述”过去、“重塑”历史?如何用观众可以接受的画面语言来讲述这些事物?目前,电视创作者常常采用模拟法:通过意象性镜头的组合和声画组合,结合模拟拍摄的镜头来生动地表现难以拍摄的形象,这也是激发观众心理联想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历史文献片《刘少奇》中,为表现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蒙冤而逝的最后一段时空,该片没有仅仅用遗址、照片和当事人的回忆这些声画元素简单地“重述”历史,而是设计了这样几段画面:

其一:镜头在仓促的摇晃中穿过小院的地面→移上台阶→进入房间,画外音是当年亲手用担架把刘少奇抬进小院的军人的口述……这个镜头被赋予了口述者的主观视角,并在音效和光线上模拟了当时的现场气氛(只是画面里没有出现担架和人)。

其二:镜头是输液架、胶管和洁白的枕头,同样洁白的墙壁上,院外的光线把窗棂的黑影投映其上,墙上依次叠现出早、中、晚的光线变化。画外音是解说:深受国人爱戴的刘少奇在几乎无人知晓的秘密小楼里,沉默无语地度过了他辉煌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镜头被赋予了躺在病床上的刘少奇的主观视角,伴随着沉重的主旋律。

这两段内容都试图用模拟法“再现”历史的镜头和场景。当年的时空在这里仿佛得到了重新构建,通过这种手法启发观众联想,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

表现蒙太奇是创作者艺术地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它着重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同任何剪辑技巧一样,表现蒙太奇的合理使用也是建立在为内容表现服务的基础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