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电视画面编辑:电视作品结构基本要求

电视画面编辑:电视作品结构基本要求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种独特的结构形态,艺术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更是这一主题的本身奠定了这一结构的基础。电视节目的开篇各种各样,文无定法,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片子既说明了阿二的生命被挽救过来,让观众终于松了口气,又交代他们因为盗猎必须受到处罚的事实。

电视画面编辑:电视作品结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电视作品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 案例分析

案例4.3

《西藏的诱惑》要表现的主题是: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根据作品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该片安排了六个段落:开头—摄影家—画家—女作家—日本画家—结尾。出于这一主题表现的需要,创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中设计了跋涉在朝圣之途的四位宗教信徒的朝圣情状;在发展阶段安排了四位艺术家跋涉在艺术的朝圣道路上。正是这种独特的结构形态,艺术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更是这一主题的本身奠定了这一结构的基础。

二 相关知识

赫伯特·霍华德认为:“节目良好效果的取得是由于节目各构成部分的合乎逻辑的安排和由于包含了适度的感染力因素。”[1]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在结构方面必须符合五项要求:

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和结尾;

有一个良好的开头部分;

节目的完整统一;

有效地处理进度,内容多姿多彩,单个单元都有变化;(www.daowen.com)

有效地处理情节发展和高潮。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参考的观点。[2]

文学戏剧作品在讲结构时历来都爱用一个比喻:“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要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要像豹尾一样有力。电视节目制作实际上也应该遵循这个创作原则。

电视节目的开篇各种各样,文无定法,作为大众文化载体,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因为电视节目的选择权在观众手上,遥控器轻轻一按,频道随意转换,所以,电视节目务必要一上来就尽可能地吸引人,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凤头”就是说开篇要注意表现手法,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比如一上来就设置一些悬念,尽可能吊起观众的胃口。电视新闻专题片《维吾尔乡村有所汉语小学》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六岁的维吾尔族孩子在用汉语唱“两只老虎跑得快”的儿歌,紧接着说道:偏僻的依麻木乡很少听到有人说汉语——悬念开头的设置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怎么会有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汉语唱儿歌?他是从哪里学的呢?”

也有的电视节目开篇就点出节目主题,一上来就告诉观众这个节目要说什么,要讨论什么问题,自然也可以吸引那些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观众。

通常,我们评判一个节目的好坏,往往更多的是从对中间的节目主体的感受来出发的,充实、丰富、饶有兴趣的节目内容,无疑是决定节目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中央电视台《纪实十分》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巡逻奇遇》之所以吸引观众,就是因为在十分钟片子里,我们看到了丰富而又有趣味的内容,从巡逻时发现的一摊血迹,到抓到因为盗猎而误伤同伴阿二的村民周幺,在寻找和救治被误伤的阿二的过程中,先后遇到野象、蟒蛇和挡路的熊瞎子……情节内容跌宕起伏,充满趣味性,观众从中还能学到不少知识。

中国人对结尾是否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似乎格外注意,有许多词汇是形容好的结尾的:“余音缭绕”、“绕梁三日”、“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的折子戏也总是将最为精彩的好戏放在最后,叫压轴戏。所以,一个节目是否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就看它的结尾是否精彩。

一般来说,结尾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内容发展的趋势来决定。草草收场,显得仓促唐突;而该收不收,附加许多其他内容,则显得多余累赘。比如《巡逻奇遇》的结尾就很简洁有力:经过抢救,受伤的阿二脱离了危险,恢复了健康;伤好后,与周幺一起被拘留,将依法受到处罚。片子既说明了阿二的生命被挽救过来,让观众终于松了口气,又交代他们因为盗猎必须受到处罚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