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攻克大理,结束段氏割据
明军占领中庆及其周边地区后,原云南行省,也即新建立的云南布政使司境内,拥有较强军事力量的地方政权还有大理段氏和麓川思氏。其中大理总管段世[34]统帅的六万[35]余守军,在元末时曾助梁王大败侵入云南的夏国明玉珍军,故在当时算得上一支较有实力的地方武装。段世因恃苍山洱海之险,上下两关之雄,不打算归附明朝。在得知中庆已失、梁王已死后,段世主动致书傅友德,请求分地而治,封其为王,然后奉正朔、输朝贡[36]。被拒绝后,又遣使致意,但其错误估计形势,夸大明军进攻大理将遇到的种种困难,劝三将军“莫若趁此天晴地干,早寻活路,宁作中原鬼,莫作边地魂”,并且还表示其已作好抗击准备,将使明军“粮尽马死,将独兵离,为天下笑”[37]。傅友德接书,怒其傲慢,一一予以驳斥,并作最后通牒:“大兵所至,神龙助阵,天地应符。汝段氏接武蒙氏,运已绝于元代,宽延至今。我师已歼梁王,报汝世仇,不降何待。”[38]
大理苍山夕阳峰
大理古城
几番书信交往,反而积怨更深,傅友德于是决定动用武力。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中旬,沐英、蓝玉二将军率师攻大理。军至祥云,定远侯王弼带偏师一部经海东攻上关,以牵制大理军。沐英、蓝玉进抵下关后,遣都督胡海洋乘夜绕道下关西石门[39],过西洱河登上苍山最南端夕阳峰并遍插明军旗帜。天明,沐英所率主力部队将士望见,皆欢呼鼓噪,大理守军未料到明军竟然一支在山顶,一支在城下,并已准备进攻,皆惊慌失措。沐英乘势指挥大军从打鱼村至塘子铺(今下关温泉)一带全线出击。
关于这一战役的具体细节,特别是明军渡河之时及上岸之后,为《南夷书》所载:“万马浮河而渡,一骑先登,夷人围之数百重。骑振辔欲东,夷并力东御,即跃马向西,杀数十人。少止,复然,夷人莫敢当其冲者。遂突围出,出而复入。既而,诸骑毕登,夷大崩溃……”对照《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二记载,渡河时“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可知此处“一骑先登”并奋力拼杀者即为沐英。
攻城时出动了古代的“特种部队”,这一场景则为《大理古佚书钞·西征平大理纪略》所载:“中军八百飞爪队,以飞爪抓城垛而攀上天生关。天生关古名石城关,夹江相峙,势险难攻,为蒙诏阁罗凤建……焉知沐将军出奇制敌,而攻险隘,石城破,明师潮涌而进。沐帅腿受箭创,幸非毒箭,未伤筋骨。挥师直捣龙尾城。田庵[40]知明师入关,巫卜大惊曰:‘天灭元朝,完了,完了’,劝诸士卒各顾性命而遁。”城破,段世、段明兄弟被俘,此日,为三月二十三日。[41]
大理之战,明军以阵亡8千官兵的代价,歼灭段氏军2万余人,降2万余人,伤不计其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42]
沐英不仅是这一战役的卓越指挥员,同时也是不顾生死、冲锋在前,为将士作出表率的战斗员。如此以身作则、大智大勇,无怪其后来声望冠三军,威名震遐荒,战必胜而攻必克,吏民畏服、叛酋丧胆,最终以武力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统一。
由于大理为控制西南地区通往南北、东西方向的门户,其地既失,沐英不给各地加强战备的机会,迅疾地又发起西征、北征战役。
西路军连克漾鼻驿、永平县,攻占了又一仅次于大理的滇西重镇永昌府(今保山市),并建金齿卫驻军防守。以前述明军初至中庆时即主动归降,后随军攻大理有功的原云南行省右丞观音保为金齿卫指挥使,负责当地的治安及后来实行的军屯。
北路军势如破竹,在鹤庆路击溃当地守军,“获伪参政宝山贴木儿等六十七人。置鹤庆府,以土官高隆署府事”[43]。其余大小土官如杨良、王药师、尹胜、杨信等相继迎降,有的还“献刍粟饷军”,有的作“通事”,以民族语言协助明军安抚地方,有的率土兵从征,还立功受奖,提职(后详述)。继之,抵丽江,破滇藏要隘石门关(今丽江西北),元丽江宣抚司副使阿得深明大义,及时归附,后置丽江府,以其为知府。接着,丽江境内兰州(今兰坪县)土官罗克、通安州(今丽江县东)高清等也纷纷归降,受到明军任用。其中高清因随明军“征进有功”,被沐英亲自呈文举荐为本州同知。[44]
在这一系列胜利形势的影响下,车里(今西双版纳)、平缅(今德宏)等边远民族地区土官纷纷表示归降,全省大部分地方基本平定了。
六月[45],平大理的明军除在各地分兵防守外,其余回师昆明。途经赵州(今凤仪镇)昆弥岭时,沐英见其地势险要,可为军事屏障,便像往昔每攻取要地后必取名言志一样,下令将该岭主峰更名为“定西岭”,并立碑纪功。以后,其地因沐英留镇云南,加之周围景色壮丽,南可俯瞰弥渡坝子田园景色,北可远眺苍山积雪、洱海波光,故声名远播,成为滇西一处著名的胜迹,并在众多地方志书里名垂青史。如(民国)《重印大理府志》卷五《山川·赵州》有载云:“昆弥山,州南四十里,山势险峻,西南之要害也,西平侯沐英过此山,更定西岭,设土巡检司。”
今日,该碑虽已不存[46],但在原址上竖有云南辛亥革命元勋之一的李根源先生于1911年10月在昆明重九起义成功后不久前来寻访未果而重立的“定西岭”碑。碑文记叙了李根源率师经此,“求纪功碑已不可复得,使我汉业没而不彰”的遗憾,并说明重立此碑的目的是使后人知道山名的由来以及“千百世不忘先烈”的历史功勋等等。碑文将沐英等消灭梁王残元势力的平滇战争喻为其参与推翻满清,恢复了“汉业”的革命义举,将沐英等喻为“先烈”。真是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评价可谓高矣!
李根源重立的沐英定西岭碑
大理之役,因其深远的政治意义以及沐英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与个人的武勇,使历代过往的文人墨客,无不触苍洱之景,生缅怀之情,写下了诸多诗文。别有情趣的是,沐英的曾孙,曾在英宗、代宗朝任云南总兵官的沐璘,20余岁时过龙尾关古战场,也写下了一首“过横岭铺望点苍山有感”[47]:
横岭屹万仞,东望苍山遥。
我来一停骖,坐玩神飘飘。
阴晴异岩壑,星汉环岧。
古翠霁欲滴,积雪春不消。
浮云荡胸襟,晨光洒麾旄。
雄峦走象马,迭腾波涛。(www.daowen.com)
上应逼太清,下应压神鳌。
天造莫南服,形胜何独超。
众山四趋赴,俯仰同儿曹。
忆昔蒙段徒,恃险多黠豪。
僭封号中岳,意将等嵩高。
王师靖万国,此险犹坚牢。
先王富筹策,虎士多轻骄。
缘木跻层崖,遂造山之椒。
元凶讶飞来,溃散如狐跳。
于今百年下,民犹仰勋劳。
因之动遐想,感慨成长谣。
何当摩苍崖,载颂清明朝。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但苍山依旧,后来者的怀古之思亦依旧。清代大理府通判黄元治在其《叶榆怀古》[48]之四中,回顾了大理自汉代就设置郡县,后来经历分合,但终归走向统一的历史。其中,他满怀激情,歌颂明军发起的大理之战及其深远的积极影响:
树帜点苍山,淮阴破赵计。
策马乱流渡,父擒子亦系。
蛮民袵席安,郡县星碁置。
学校与城池,设施各循次。
彼民有疮痍,苏以雨露惠。
彼欲习狉狞,化以诗书气。
千年虎负嵎,地裂易钤制。
到今无战争,谁实遗之利。
全诗最后两句是明知故问,从大理之战赢来和平直到作者所处时代清初,苍洱之间再没有发生过战争,人民乐享其诗中描写的太平生活,显然是沐英所“遗之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