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姓之说质疑
(一)明代嘉靖时曾任刑部主事、湖广副使的云南金齿(今保山一带)人张合所撰《宙载》一书卷下云:“江西乐平县李氏坟,风水甚旺,后人环居其下,皆温饱。 自言其坟即黔国祖坟,嘉靖间沐公绍勋遣人树坊于彼,匾曰:黔国公祖茔。人传李氏先有以渔渡为业,夫妇共一船,如江南夜行船者。孝陵少年奔走尝宿其船,遂幸其妇,既而生一子。夫妇俱亡,子遂育于孝慈,即西平侯也,故不以朱李为姓,而以沐命氏焉。”
(二)明人朱国桢《皇明开国臣传》卷二载:“(沐英)原姓李,后当改,上曰:‘毋李尔李,毋朱我朱,单姓木。’”
(三)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六记载:“蜕按,沐公之生,外史皆云是太祖微时外妇之子……太祖曰:‘李不成李,朱不成朱,则木姓是矣。’然则公乃生于李氏者乎?”
关于一议,因沐英生年为元至正五年即公元1345年,“孝陵少年”即其后来的养父朱元璋这一年方18岁。当时虽正值朱元璋家乡凤阳一带因旱、蝗灾害及瘟疫流行,其父、母、兄相继死亡,被迫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断粮离寺漂泊之际。但查诸《明史》卷一《太祖一》及当地有关志书如《龙兴寺》等,可知其行程仅限于安徽中部、西北部和河南东部的合肥、六安、固始、光山、信阳、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鹿邑、毫州、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并没有去过江西省东北部的乐平县。况且,当时正值天灾人祸,朱元璋外出乞讨求生,每天都在“突朝烟而急进[1],暮投古寺以趋跄……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2]。如此狼狈、窘迫之际,哪有可能与一有夫之妇私通,并像有的志书所解释的:“朱元璋年轻时,贫困,当流浪汉,曾被一女渔民收留,生下一子,朱元璋临行,为小儿‘指木为姓’[3],就是沐英。”[4]
至于李氏坟即沐氏祖坟,更是荒唐。首先与“故不以朱李为姓”矛盾,因为在特殊情况下,隐名更姓可以理解,但形势允许时,认祖归宗便是人之常情。沐英若是朱元璋所生,如同朱并不忌讳自己的贫贱出身一样,便可让沐英一直沿用自己已赐之国姓,顺势公开承认父子关系;若是李氏渔夫所生,在后来令沐英复本姓时,就应让其姓李,因朱元璋在《赐西平侯沐英复姓诰》中曾坦诚地说过:“……尔亦长成,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祖宗。”[5](www.daowen.com)
其次,沐英是有明一代在整个沐氏家族中影响最大、辈分最高,其黔宁王封号也最荣耀的先祖,但作为沐英七世孙的沐绍勋,愿认李姓渔夫为祖姑且不说,但树坊匾竟称“黔国公祖茔”而非“黔宁王祖茔”,这岂非不成体统,对其祖沐英大不敬?因为镇守云南,沐氏一族共袭封十二国公[6],但均为黔宁王之裔,地位亦在其下,且因第一任黔国公为沐英次子沐晟,故追认先祖即沐英之父时,竟始于沐晟,排除了沐英,这无疑违背了封建宗法,其真实性由此令人难以置信。
再次,如果李氏真是沐氏先祖,那为何沐英父子及距其时代较近的后裔不来认祖、树坊、扫墓,却要到过了100多年后的嘉靖时由沐绍勋来做此事?凡此诸多破绽,完全可以断言,此说纯为无稽之谈,是对沐氏家族的历史都不甚了解而又轻信流言、野史的好事者或冒姓者所为。
二议也说明沐英原姓李,后仍未便以“朱”或“李”为姓,其来源无非是一些同样荒诞不经的记载:“无从尔李,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与李之上,赐姓木氏。” [7]此说显系受前述记载影响,只不过像玩测字游戏似的作了些“木”姓来历的解释而已。
三议所说与一议相似,“微时”仍指朱元璋落难之时,“外妇”即乐平渔妇。很明显,倪蜕并不相信此说,因此才发出了“然则公乃生于李氏者乎”的疑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