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长状况测定
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生长状况和产量形成上。观测的目的在于鉴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提供产量预报资料。
一、测定时期和项目见表9-3
表9-3 生长状况测定时期及项目
续表 表9-3 生长状况测定时期及项目
表9-3说明:
(1)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期测定项目在1月10日前3天内进行。返青期不进行测定。
(2)需要定苗的作物,第一次密度测定在定苗时进行,不需定苗的作物在上表所列发育期的普遍期测定。个别特殊情况由各省级业务管理部门自行确定。
二、生长高度的测量
植株生长高度是衡量作物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于规定的时间进行测量。
1.测量地点
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m以上。
2.植株选择
(1)每测点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
(2)条播密植、稀植和撒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样测量。
(3)穴(丛)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5穴(丛),每穴(丛)任取2株(茎)。
(4)甘蔗、纤维用麻类、烟草,观测次数较多的作物,固定植株顺序测量高度。
(5)个别植株因折断或死亡时,应补选。测点中有3株或3株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则该测点植株应全部另选,并在备注栏注明。
3.测量方法
(1)禾本科作物稻类、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拔节(蔗茎伸长)期及其以前,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拔节(蔗茎伸长)期以后,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
(2)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马铃薯、烟草、麻类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包括花序)。打顶的作物量至主茎最高处。
(3)作物培土后,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
(4)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
三、植株密度测定
密度是对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数量进行测定。密度是构成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指标。分蘖作物密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作物密度发生变化的发育期,需要进行密度测定。
1.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一个测点作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此进行。为提高产量结构分析的精确性,稻类、麦类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一个点,共8个点。测点距田地边缘需在2m以上。如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2.密度测定方法
(1)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茎)数和有效株(茎)数,均以每平方米株(茎)数表示。单茎作物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作物分蘖前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后测定每平方米茎数。有效株(茎)数的测定结合总株(茎)数测定进行。稻类、麦类、谷子每茎正常籽粒≥5粒为有效茎;玉米、高粱每株正常籽粒≥10粒为有效株,抽穗期有效茎数的测定以已抽穗和孕穗的为准。甘蔗茎长度在1m以下且茎径小于1.5cm,为无效茎。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两位小数。
(2)条播密植作物
①1m内行数:平作地段每个测点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但畦作或垄作地段应量出2个或2个以上畦或沟的宽度。以米为单位,取两位小数(即cm),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m内行数;
②1m内株(茎)数:每个测点在相邻的两行各取0.5m长错开的一段(相加为1m),数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1m内株(茎)数之和除以4,求得平均1m内株(茎)数,分蘖作物乳熟期求8个测点的平均。密度不均匀的地段,测量长度应增加一倍(两行相加为2m),然后求出平均1m内株(茎)数;
③1m2株(茎)数:
1m2株(茎)数=平均1m内行数×平均1m内株(茎)数。
3.稀植或穴播(栽)作物
(1)1m内行数:同条播密植作物规定。
(2)1m内株(茎)数:稀植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20个株距,各测点的株距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平均1m内株数。穴播(栽)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测量方法同1m内行数测定),测出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株(茎)数之和除以所量的总长度,即为1m内株(茎)数。
(3)1m2株(茎)数:
1m2株(茎)数=平均1m内行数×平均1m内株(茎)数。
4.撒播作物
(1)1m2株(茎)数:每个测点取0.25m2(0.5m×0.5m),数其中株(茎)数,4个测点之和即为1m2内株(茎)数。水稻秧田如果密度很大,每测点取0.04m2(0.2m×0.2m),数其中株数,4个测点总株数除以测定总面积,即为1m2株数。
(2)密度订正:撒播作物,畦(垄)沟或畦背占有一定面积,密度测定结果需进行订正。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地段观测点附近,各量出2畦(垄)以上的长度和宽度,求出总面积及相应的实播面积(不包括畦沟、背),4个点的平均,计算订正系数,取一位小数。测定记录记入密度测定记录页内。
订正系数=实播面积/包括畦沟、背的面积
订正后lm2的株(茎)数=订正系数×lm2株(茎)数。
5.间套种作物
(1)1m内行数:量取包括2个组合以上的总宽度,分作物数出行距数除以总宽度。
(2)1m内株(茎)数:按不同种植方式,同时测定记录每种作物1m内株(茎)数。规则或不规则的株间间作作物,取样长度应包括10个组合以上(根据实际种植形式和比例而定),计算每种作物1m内株(茎)数。
(3)1m2株(茎)数:每种作物分别计算。
(4)间套种作物如果均为选定的观测作物,则应分别测定密度。否则只测定观测作物的密度。
6.条播作物“1m内行数”的测定
仅在第一次密度测定时进行一次。测定“1m内株(茎)数”所测长度,在测点不变的情况下,也仅在第一次密度测定时进行一次。
由于栽培方式多样,密度测定时要周密考虑应采用的测定方法,以求出正确的密度值。
四、生长状况评定
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素对作物群体生长发育状况影响进行综合目测评定。
1.评定时间
各种作物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www.daowen.com)
2.评定方法
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作物为对象,与全县范围对比和历年与当年对比,综合评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
3.评定标准
一类: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穗大粒多,结实饱满。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二类:作物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垅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穗子、果实稍小。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三类:作物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密度不均匀,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垅严重。穗小粒少。杂草很多。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对作物有明显的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五、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
作物产量形成后期,在田间通过对有关产量因素的测定,以获取产量预报的早期信息。统一规定测定的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
1.测定地点和取样
因测定项目不同而有差异。
(1)水稻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每测点选有代表性的5穴,每穴任取2个有效茎。
(2)小麦分蘖数、大蘖数、小穗数、结实粒数:每个测点连续取有代表性的10株(茎)。
(3)玉米茎粗、果穗长、果穗粗:在发育期观测植株上进行。双穗株取大穗测量。双穗率:每个点连续取有代表性的10株。
(4)棉花伏前桃、伏桃、秋桃数、果枝数、单铃重:在发育期观测植株上进行。
(5)大豆、油菜荚果数、一次分枝数:每个测点连续取有代表性的10株(茎)。
2.水稻产量因素测定
(1)一次枝梗数(个):数出由穗轴的穗节长出的一次枝梗的数量。求出单穗平均。
(2)结实粒数(粒):数出每穗上平常灌浆籽粒数,求出单穗平均。
(3)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平均值取一位小数。
3.小麦产量因素测定
(1)分蘖数(个)、大蘖数(个):统计每株分蘖数(不包括主茎)和分蘖中具有三片或以上完整叶的蘖数,分别求出单株平均。为便于观测,于分蘖前各点作出标记。
(2)越冬死亡百分率(%):以越冬开始期和返青期测定的每平方米茎数计算。
返青期密度测定时,假生长茎作为死亡茎统计。返青期茎数多于越冬开始期茎数时,越冬死亡率记为0。
假生长茎,即冬季冻害对植株已造成致命的伤害,但由于植株内有残存的养分供应,大心叶暂时生长,春季有的不很快死亡,返青一段时间才会死亡。其特征是:生长锥已皱缩,心叶呈喇叭口状,基部空心或几层心叶均呈软熟或干缩折皱状。
(3)小穗数(个):数出穗轴节片着生的小穗(含不孕小穗,不包括退化小穗)数,求出单穗平均。
(4)结实粒数:数出每穗上正常灌浆籽粒数,求出单穗平均。
(5)分蘖数、大蘖数、小穗数、结实粒数的平均值和计算结果均取一位小数。越冬死亡百分率计算结果取整数记载。
4.玉米产量因素测定
(1)茎粗(毫米):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从地面起第三节间中部最宽部分的直径(在叶鞘外测量),求出平均值。
(2)果穗长(厘米):自苞叶外量取自果穗下部(不含穗柄)切线至穗轴顶端的直线长度,求出平均值。
(3)果穗粗(厘米):自苞叶外测定果穗下部三分之一处的直径。采用游标卡尺或通过测量穗周长计算(直径=周长/3.14),求出平均值。
(4)双穗率(%):统计样本植株中两个或以上果穗株数,求出百分率。
(5)茎粗、果穗长、果穗粗测量值取整数,平均值茎粗取整数,果穗长、果穗粗和双穗率均取一位小数。
5.棉花产量因素测定
(1)伏前桃、伏桃、秋桃数(个):分别在7月15日、8月15日、9月10日观测、统计直径≥2cm的棉铃数,求出单株平均铃数。观测后作上标志。
伏前桃数:7月15日前的成铃数。
伏桃数:7月16日到8月15日的成铃数。
秋桃数:8月16日到9月10日的成铃数。
(2)单铃重(克):每区任意摘收10个吐絮棉铃的子棉,共40个,晾晒称重求出平均单铃重。
(3)果枝数(个):数出果枝数量,求出单株平均值。
(4)铃数、果枝数平均值均取一位小数。单铃重以感量为0.1g的天平称量,称量和平均值取一位小数。
6.大豆、油菜产量因素测定
(1)一次分枝数(个):数出样本上一次分枝的数量,求出单株平均值。
(2)荚果数(个):数出样本上的荚果数,求出单株平均值。
(3)一次分枝数、荚果数平均值取一位小数。
六、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选定地段的观测可以取得比较系统、详细的资料,但单点资料往往难以满足服务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应对代表本县不同生产水平的田地进行调查,以弥补单点观测资料的不足(如为产量预报需要已进行多点观测的作物,可根据内容要求,抄录其不同产量水平的资料,不再作生育状况观测调查)。观测调查的作物应与观测地段的作物相同。各站的观测调查项目可由省级业务管理部门确定。
1.观测调查地点
在县境范围内,在作物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
2.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
在观测地段作物进入某发育普遍期后3天内进行。观测调查项目见表9-4。
表9-4 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
3.调查方法
各项调查方法参照本书有关规定进行。其中调查时作物所处的发育期按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进行目测记载。每个调查点可只取两个重复。播种期、收获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和个人调查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