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浩瀚美丽的高原湖泊——青海湖。远远望去,那青蓝色的湖水,宛如一面锃亮的宝镜,嵌在皑皑雪山和茫茫草原之间,熠熠闪光。
青海湖,古称鲜水、西海、卑禾羌海。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波”,意即“青色的湖”。面积463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青海湖海拔3260米。这里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它四面环山,景色绮丽,尤其是夏秋季节,辽阔的草原铺上碧绒,五彩缤纷的野花更把大地点缀得如锦似缎。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一片金黄,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碧波万顷,鱼群欢跃,群鸟翱翔,好一幅壮丽的高原奇景。
面积仅有0.8平方公里,位于青海湖西北部的鸟岛上,居住着约10万多候鸟。每年春天,大批的海鸟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千里迢迢到青海湖繁衍生息,秋天又携儿带女返回南方。湖中还盛产无鳞裸鲤,俗称“湟鱼”,以肉嫩味美而著称。(www.daowen.com)
这里流传着有关青海湖形成的许多美妙的传说。那这颗高原上的明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鸟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距今200多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地壳的运动,海底抬升隆起成为陆地,青海湖地区断层陷落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泄水湖,湖水东流入黄河。到距今13万年前的第4纪造山运动中,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异峰突起,封住泄水口,成为一个内陆湖泊。由于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湖水的蒸发量大于注水量,湖水逐渐变浅,湖面逐渐下降,湖水中的含盐量浓度达6/1000,成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到目前为止,青海湖的面积仍在不断地缩小。
鸟岛的形成,是水禽适应青海湖生态发展的结果。除了水禽的“祖居”原因之外,还与它们的食性大有关系。据调查,斑头雁喜食禾本科植物嫩草、淡水的眼子菜和浮游藻类;其他水禽喜吃鱼。常年冲积的泥沙造成的浅水面,有20多种营养丰富的浮游植物,导致湟鱼大量浮游,水禽云集觅食;加上布哈河三角洲盛产大量的罗氏早熟禾鲜草,形成一个食物链。而鸟岛正处在这个链环的中心;而且岛上还有几股涓涓清水,地温又较高,是水禽哺育幼雏的适宜场所。因此每年夏秋之时,水禽纷聚,形成鸟类群聚的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