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叫恩尼亚克。它是一个由1万8千多个电子管制成的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吨,耗电约140千瓦,它的计算速度为每秒5千次。
1930年制造的电动机械式计算机
此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迄今已发展了4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组成的基本逻辑电路,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编制程序。它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
我国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6年,到195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为每秒两千次。
1941年研制的Z3计算机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基本逻辑电路,同时开始使用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如ALGOL、FORTRAN、COBOL语言等,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至上百万次。它的使用范围也由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企业管理等各方面。
(旁注)考考你
(旁注)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是哪年研制成功的?(www.daowen.com)
我国的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67年制成。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5万次。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基本逻辑电路。所谓集成电路就是将多个晶体管和电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块硅片上,而制成门电路、触发器等具有一定逻辑功能的电路器件。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得到发展与普及。会话语言如BASLC语言、APL语言等被广泛应用。计算速度可达到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
我国的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于1970年研制成功。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从1970年开始)的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一般把一块硅片上集成100个门电路以上或上千个晶体管元件以上的集成电路叫做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这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向两端发展,即出现了运算速度超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和极其灵活的微处理器及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组装的微型计算机。目前,在普通中小学及家庭中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就是这种微型电子计算机。
1941年研制的Z3计算机
近十多年来,软件系统的飞速发展是这一代计算机的又一明显特征。高级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类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完善,使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个领域。
1943年12月发明的“巨人”计算机
我国于1975年开始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亿次巨型计算机于1983年研制成功。微型计算机在我国的产量成倍增长,并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华学习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