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纤腰舞飞,如飞鸾回雪:中国古典舞

纤腰舞飞,如飞鸾回雪:中国古典舞

时间:2024-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古人除了重视长袖产生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外,还重视舞人腰肢的韵味。舞人以细腰为美,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系。

纤腰舞飞,如飞鸾回雪:中国古典舞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文化,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古人除了重视长袖产生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外,还重视舞人腰肢的韵味。腰是牵动整个身体的枢纽部位,是形体运动的轴心,腰的技能技巧对于舞蹈的形态美至关重要,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婀娜多姿,曼妙无比,只有细腰反映舞姿的轻柔,飘逸,也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艺术效果,细腰之美这一中国古代人普遍的艺术审美习惯,用于舞蹈中便早就了舞蹈轻柔美的绝佳手段,《韩非子》记载:“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舞人以细腰为美,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系。《楚辞》中也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的说法,也许,他们在那时已经认识到:腰细能增加舞姿的轻盈,所以“小腰秀颈”就成为楚国宫廷对美的一种追求的时尚。中国传统舞蹈对腰的运用很讲究,往往以舞者腰似柳枝般纤细柔软为美的标准,这在历代的诗歌中亦有反映: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

张衡的《舞赋》:“搦纤腰以护折,嬛倾倚兮低昂”;

张偃《观舞赋》:“擢纤腰之孤立,若卷旌之未扬”;

薛能《柳枝词》:“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张祜《李家柘枝》:“红铅佛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www.daowen.com)

李咸用《长歌行》:“鼓腕腾棍晴雷收,舞腰困袅垂杨柔”;

舞伎腰肢纤细,似有若无、飘然欲仙,最有代表性的是汉代著名的“折腰步”。这种舞步在当时最为流行,曾经风靡一时。“足不在体下”为其舞姿的特点。似在行走时,上身留在侧旁,款摆下身折腰而行,极尽娇态媚姿之能事。从记载的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亦可推断汉代舞蹈已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腰部的训练,以腰为轴,送力于全身。腰肢的细软柔美也直接关系到舞蹈的艺术效果,是舞蹈轻柔之美的最佳表达。“翘袖折腰”是汉高祖刘邦之宠妃的得意之作,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有关“翘袖折腰“的舞姿,这种“折”的动作实际上是上肢以要不为限向前或向旁倾倒,在“折腰”的过程中呈现出“翘袖”之态,舞姿优美, 技艺高超。

“翘袖折腰”这种舞姿表现了汉代长袖舞所达到的高度曲线美,也同时说明了汉代舞伎早已有了系统、严格、规范性的身体训练,在乐舞表演中也彰显了其程式化标准,这也汉代“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画像中的经典呈现。

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继承发展了汉代舞蹈舞袖、折腰和轻盈的技巧,并将其侧重动态的造型向着侧重体势的流动演进, 为唐代“软舞”的形成做了充分准备,“清商乐舞”其袖、腰、轻、柔突出的展示着汉族传统乐舞的“阴柔”之美,其状如诗云:“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 。

唐代极富盛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做,根据此曲所编的舞蹈《霓裳羽衣舞》更是一个集艺术水平之精华,技术水平之高超为一体的著名乐舞。凭借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霓裳羽衣舞》的描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摇曳踞时云欲生。”可以推断出此舞大量的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舞蹈的舞袖和舞腰的技巧,于是出现了文中所说的“回雪轻”、“游龙惊”、“柳无力”、“云欲生”的曼妙姿态。也只有借助于舞袖,才能表现出身体的飘逸、流动、轻盈之感。舞袖与舞腰是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舞风格化的技巧,以表现仙女为目的的《霓裳羽衣舞》,正是在继承了楚舞的浪漫幻想精神和风格神韵的同时,也体现了汉族传统舞蹈的特色。

汉唐以后,描述长袖细腰的文字,史不绝书,各代出土的文物中长袖细腰的形象更是层出不穷,从未间断。时至今日,戏曲舞蹈民间舞中,还保存了十分丰富且富于表情的舞袖舞腰技法。中华民族舞蹈传统深厚,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和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