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拥有美好就好,无须要求他人也微笑
人生可以做很多尝试,但我唯一不想做的就是“踩着别人往上走”。
最近读了《影响力》和《怪诞行为学》这两本书,书中用很多翔实的案例揭开了这些年来我遭遇过的许许多多自己意识不到的骗术,以及生活中有一些人借着“友情”的口号来算计我的经历,换个角度看,就是一个完备的“骗术大全”。
我不认为这是一场愉悦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这些年来,我自认为的“好意”原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不仅仅不“美”,还有点“不怀好意”。
“不怀好意”,在我质朴而简单的价值体系中会本能地将其归类于“恶意”的范畴,或者说,如果一个人持“不怀好意”的念头来接近我,并且能够被我感觉到,那么我会立即持礼貌的姿态,跟他说再见,转身离开,从此只会跟此人保持客气而且只是工作上的联系。
事实上,我并不太能接受以“虚情假意”之态来谋求他人“真心实意”付出的人和事,这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的“利用”,难道“真诚”抑或“真心”就如此廉价而不值得尊重吗?
说到这,我还必须说一说我的一段相亲经历。我习惯跟陌生人礼貌相待,坦诚面对,这是对对方的尊重。我没有想过对方是何种人,也没有想过对方是否会借由一些“语言陷阱”来套出我什么话。我跟自己说,即便他有这个想法,我还是真诚相待,更何况我的人生从来就过得光明磊落,不担心任何故意的“陷阱”。
见了面,礼貌客气,自我介绍,然后自然聊一聊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对某些常规事情的看法。过了半小时,他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知道吗,你是一个戒备心非常低的人。”我很奇怪地回答他:“戒备心?你是指刚刚半小时我们之间的对话吗?你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我并没有觉得我需要隐瞒一些信息。我坦率地回答一些能回答的问题,这应该是最起码的礼貌吧?”他不以为然地笑一笑,继续说:“可就从刚刚这些回答,我可以猜出你的性格如何,你的行为会有哪些特点。”然后开始列举他对此的佐证。
说实话,当时的我非常生气,我并没有想到两个陌生人相处,一个人会以“观察”之态行“猜测决断”之实,倘若我是一个伪善或者表里不一的人,对方处于戒备心理,或许稍微观察留意也无可厚非。但我一开始就已经表明态度,如果他有什么需要询问我的地方,我非常愿意坦率回答。结果,这就是我“以礼相待”的结果,真是非常可笑。
在临近结束之时,我问他:“你觉得一个人以真诚相对,是很傻的行为吗?”他答我:“凭什么一个人真诚,另一个人就一定要真诚回应呢?”
我愕然,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社会上很多人相处,难道都是以“虚情假意”做开场白的吗?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教育最多的地方就是:“不可以欺骗家人,不可以算计自己的好朋友,不可以对他人乱承诺。”刚开始肯定不太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慢慢长大了,接触到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人,才能渐渐明白他们的意思。
不可以欺骗家人。
家人(在我的限定范围内就是老爸老妈和最亲的亲戚)是最真心实意相信我,并且愿意随时为我承担一切责任的人,他们给我交付的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保留的真心真意。倘若我欺骗了他们,就等于践踏了他们的真心,这种伤害是非常大的。如同一对相爱的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奉“忠诚和信任”为基本。家庭有难,工作陷入困境,夫妻双方最不能做的事情是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应该一起坐下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且给对方最大的支持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化解一个又一个困难。(www.daowen.com)
不可以算计自己的好朋友。
我自认为的好朋友并不多,身边可能有一些一起逛街、一起吃饭的人,但并不能算成是朋友,而仅仅只能算作是同事或者熟人,朋友一定是有一个“信任”的基础。我也很少用“闺蜜”来形容这种关系,网络上时常会看到的各种段子已经玩坏了这个名词。朋友并非一定要三观相符(我有一个朋友就跟我的三观差别特别大),朋友也不一定要兴趣爱好都类似(那个三观和我差别特别大的朋友跟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截然不同),但是朋友要有吸引到我并且让我敬佩的好品质。三观可以不同,但是道德观和原则是凌驾在“三观”之上,来决定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好比,如果一个人有小偷小摸或者算计利用的习性,即便我跟她兴趣爱好甚至一些观念类似,我也没有办法去认同她是我的朋友。
算计自己的朋友,就等于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其放在“朋友”的位置上,而仅仅将其看作一个可以被利用的“道具”。那么这就昭示自己在这段原本是平等的关系上扮演着一个可怕的“利用者”角色。老爸曾经跟我说过,好朋友不是在你荣耀时分锦上添花的,而是当你陷入困境时全心全力雪中送炭的。前者多半就是“酒肉朋友”,一旦你落难立刻鸟兽散,后者虽然日常会说些“泼冷水”的话,但关键的时候救你于“水火”。这类的朋友是需要用真心去交换的,倘若一味地利用他人,从他人身上为自己谋取好处,那么真心实意的朋友永远不会出现。而这类“多行不义的行为”就一定“自毙”。
不可以对他人乱承诺。
这个是面向所有的人,或许在家人面前出尔反尔,胡作非为,在“爱”的名义下他们可以一笑了之。但跟其他人相处,尤其是同事或者熟人之间,信口开河,胡乱给对方许诺一些小的事情,然后抛之脑后,只能让自己在他人心中落下“不讲信用”的口舌。
坦率地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个毛病,高兴起来了就会说,“哎,这事情好办,我回头给你打个电话”。然后就忘了,等那个朋友问起这件事情时,我只能道歉说不好意思。有一次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被我妈发现,她非常生气,跟我说,“你不要乱说自己可以搞定事情,如果你能够确保做到,那么在承诺之后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即便达不到100分,也要尽力去完成。否则你随口说了一句,自己无心忘了,但是这件事情很可能对别人特别重要,他们心心念念地惦记着。你自己一句‘我忘记了’就解释了,但是在别人看来,你就是不讲信用,不值得信任的人,以后谁还敢跟你做朋友,谁还愿意在你麻烦的时候帮你?”
看上去“说一个承诺”很容易,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如同吃饭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但是在自己说出“承诺”的那个瞬间,对方可能就给予了很大的“信任”和长时间的“期待”,我没有任何理由去“糊弄了事”。
正是因为深受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以及他们的以身作则,我对于“道德操守”这个方面总是看得很重。我可以接受朋友生活作息的混乱和诡异,可以接受朋友喜好的莫名其妙,可以接受双方在一些观念上的严重差异,这一些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一个兴趣和生活习惯的差别,甚至完全可以当作一个我自己循规蹈矩生活中的丰富,他们的多样性的确给我开启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世界。但是我真心没有办法接受“伪君子”——“伪善”“虚情假意”“两面三刀”,用修饰过的“热情”来行“算计”之道的人!
放弃尊严、良心或者羞耻心真的容易吗?我很难去想象。在我的认知里,尊严也好,良知也好,自由也好,平等也好,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但我可以理解,有些东西我视若珍宝,但同样的东西在他人眼中却弃如敝屣。从利益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些形而上的品质并不能换取即刻的“财富”,自然没有价值可言。
这样也就释然了,也许那位男士并没有错,我所谓的“真诚应该换得真心”是苛求,并不是每一个人(包括同事、熟人或者潜在的朋友)都持有跟我相同的道德标准,那么他们自然会在我的“真诚”前做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
但是,我又真的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现有坚持的观念和原则,有些东西自小就深入骨髓,又如何去推翻?我能跟自己说的就是,我的观念是父母传承的,他们都是正直而诚实的人,他们一定也遇到过很多小人,但是这些年家庭生活从一贫如洗到日渐安稳平顺,这也证明这种道德观是站得住脚的。那么,回到我这里,这些年我也是如此待人,也许有人算计过我,也许有人利用过我,但总体上他们并没有真正伤害到我,那些人在意的东西,也许我压根就不在意。我不与他们为伍,我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也活得很好。我想追求的东西,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即便过程会艰辛一点,但我心安理得。我渴求的那种人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可以做很多尝试,但我唯一不想做的就是“踩着别人往上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