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除南北极及一些边远的海洋小岛屿外,世界上到处都有蝙蝠,其中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几乎所有的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面型千差万别。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了解那些生活在荒漠里的蝙蝠的情况。
蝙蝠概述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总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它们大体上可以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
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翼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是由其修长的爪子之间相连的皮肤——翼膜构成。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中的龙骨凸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蝙蝠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
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的各种类也千差万别,栖息于空旷地带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点或杂色斑块,颜色也各不相同。
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晚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侵袭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阳光的伤害。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岩石上的。它们总是倒挂着休息。蝙蝠一般群居,每群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不等。
某些种类的蝙蝠是飞行高手,它们能够在狭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飞行的哺乳动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而已。夜间,蝙蝠主要依靠回声来辨别物体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反射回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离它们有多远。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有的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因为蝙蝠捕食大量昆虫,故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第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万花筒
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气”,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石福临门”。(www.daowen.com)
蝙蝠睡觉时为什么倒挂?
蝙蝠是具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它的前肢连着又宽又大的翼膜,后肢又短又小,并被翼膜连住。蝙蝠落地时,只能伏在地面,慢慢爬行,动作很慢。因此,蝙蝠便随时倒挂着,一旦有了危险,便能容易地伸开翼膜起飞。此外,到了冬季,蝙蝠也是以倒挂的姿势进入冬眠的,这样可减少与冰凉的顶壁的接触面积。
接下来介绍一类在沙漠中生活的蝙蝠。
叶口蝙蝠
叶口蝠科为翼手目的一科,因有发达的鼻叶而得名叶口蝙蝠常在地面用四肢行走,形态习性多样化。
叶口蝠科的成员无论从体型还是习性上都非常多样化,除了小型食虫性蝙蝠之外,也有体型非常大的肉食性成员、食果实或花蜜的成员甚至吸血的成员。叶口蝠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员是假吸血蝠,翼展可达1米,是小蝙蝠亚目体型最大的成员,可以捕食较大的猎物。叶口蝠科有多种食果实和花蜜的成员,拉丁美洲的不少植物依靠它们来授粉和传播种子。
同其他动物一样,自然界的蝙蝠越来越少,趋于灭绝。用于消灭昆虫的毒剂和木材保护药剂等会把在冬眠的它们药死。同时,许多错误的观念也使人类大批地捕杀它们。一些蝙蝠栖居的空心树木被伐掉了,废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严丝合缝,也使它们无法生存。
蝙蝠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蝙蝠能消灭大量蚊子、夜蛾、金龟子等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对人类有益。蝙蝠聚集地的粪便还是很好的肥料,对农业生产有用。经过加工的蝙蝠粪被称为“夜明砂”,是中药的一种。作为自然界里不可缺少的一员,请大家保护蝙蝠。
知识库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一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鸸鹋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一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等,而蝙蝠类不能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