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领导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容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问题,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问题,有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问题,还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概括地说,主要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和丰富发展。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郑重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决定。要求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这说明对于我们这个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党来说,尽管应该坚持的路线、作风、观点和方法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个决定,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群关系的一项重大决策。能否认真贯彻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建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保持党和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路线永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一、群众路线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宗旨和性质的基本前提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首要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牢固树立和掌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宗旨和性质的基本前提。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切为了群众,应当认识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受剥削压迫的阶级。如果无产阶级不能解放全人类,它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除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他们再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这就是说,离开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一切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共产党人应当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要为某个地方的人民服务,而且要为全国全世界的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根本愿望和最高理想。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需要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上级机关负责的关系;党员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集体利益的关系。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教育和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上这几方面的关系,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组织都能成为正确处理这几方面关系的模范。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总体上说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根本宗旨。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有不少党员心目中淡化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忘记了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使他们看问题办事情颠倒了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党员个人利益和群众集体利益的关系,滋长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自由主义,有的甚至犯了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的错误。这些都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必须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特别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立场,这是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根本要求。
一切依靠群众,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应当树立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反对任何恩赐和包办代替的观点。这就是说,要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应当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但在过去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在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看作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相信和承认千百万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如果提倡“精英治国”、“精英治厂”,认为只要依靠少数改革家头脑中臆想的方案就能取得改革成功,就必然使改革脱离群众斗争的伟大实践,就必然使改革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就不能完成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任务,就不能体现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一切依靠群众,应当看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总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而各个不同的阶级又总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领导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近几年来,一些人把依靠企业家和依靠工人阶级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甚至提出依靠“中产阶级”等谬论,大大否定和贬低了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就必然违背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给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严重损失和挫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因而才能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资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他们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决定了他们必然坚持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资产阶级政党为了维护和追求本阶级某些私利的需要,有的时候也能做到表面上的关心和维护群众的某些暂时利益,重视同人民群众建立一定的联系和接触。但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出于本阶级某些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暂时利用群众的力量和影响来达到他们维护和巩固他们的政治地位的目的。而一旦他们达到自己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就要背离群众,甚至反过来更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群众。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的集中表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正确途径(www.daowen.com)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认识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必须坚定地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
首先,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在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上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决策不应当是少数领导的主观意志,而必须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真正来源。任何领导者如果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斗争中吸取营养,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就是说,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任何一条路线、政策和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而不能坐在办公室凭自己头脑臆造出来。毛泽东说:“原料都是从工人农民那里拿来的,都是从地方拿来的。中共中央好比是个加工厂,它拿这些原料加以制造,而且要制造得好,制造得不犯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4页)毛泽东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不论多么高级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都只能是一个“加工厂”,都必须从人民群众那里吸取原料和营养,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的时候,就是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比较好的时候,也就是能够认真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的时候。反之,凡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出现偏差的时候,就是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发生失误的时候,也就是没有认真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的时候。回顾我国十年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的教训。首先应当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正确的。究其原因,是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和进步。但是,也应当看到,这几年在具体工作指导和某些政策措施上,还有不够完善和失误的地方。这些具体工作缺点和失误有些是难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决策过程中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脱离了国情和客观规律而造成的。比如,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中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忽视抓党的建设,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以至发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问题。在经济工作中,忽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存在急于求成,经济过热等问题。这些缺点失误尽管是执行正确路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同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有的引起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结我们党多年的经验教训,要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就必须认真贯彻“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否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无从谈起,党的正确决策就失去可靠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在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上还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又一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决策程序的又一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征,不仅在于要使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客观实际,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实践检验人们的认识。这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才能进一步检验和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真理。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不但要坚持“从群众中来”,而且还要坚持“到群众中去”。要使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正确意见和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再返回到群众斗争的实践中去,把党的决策化为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实际行动。这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使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形成的决策,再返回到群众中去执行的时候,必须认真接受群众的检验。在接受群众对党的决策的检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一旦发现了某些偏差,就要加以修改和纠正,防止酿成大错。一般说来,由于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制定决策者总是需要在接受群众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决策也要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也才能使决策防止出现更大的偏差和失误。
还应当看到,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无数反复和循环过程。因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多次反复,不断循环的过程。不能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是图形式,走过场,不能认为只是短暂时期内的事情,是一次、两次或数十次的事情,而应当把坚持群众路线当做经常性的事情,树立一辈子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只有经常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经常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对我国的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取得正确的认识,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再者,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必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可靠保证。因为正确的领导意见和主张,只能来自广大群众的实践,来自集体的智慧和经验。任何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才能很高的领导者,他也只是对某些领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可能熟悉一切领域的情况。如果不走群众路线,不充分发扬民主,就不能集思广益,就不能把大家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如果单凭个人意志决定重大问题,搞家长制、“一言堂”,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做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来。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好的时候,党的领导决定的问题就比较正确,有了缺点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或纠正。凡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不够好的时候,党的领导决定的问题就往往发生失误,甚至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还应当看到,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决策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党的决策作出之后,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必须自觉地正确地贯彻执行。为了保证党的决策能够迅速地有效地贯彻执行,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加强党的集中统一。一方面,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对党中央的决策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对中央和上级的决定又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在中央和上级的决定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而且一定要尽力做好,不能打折扣,不能“各取所需”,不能政出多门,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阳奉阳违,另搞一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只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把党的决策纳入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即使决策有不够完善之处,也有可能及时补充和纠正,避免发生大的失策和长期的失误。
三、群众路线是坚持党同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的根本保证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党最根本的优良作风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灵魂和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发展。这些优良作风的产生和形成,不仅对于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大优良作风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列的,而是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优良作风,它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基础和本质,其他两大作风都是离不开密切联系群众这个问题的。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是要求理论从群众斗争的实际中产生,又必须回到群众斗争的实际中去。只有接受群众斗争实际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要求共产党人经常做到自觉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修正错误。只有经常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如果我们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那就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和保证,就会使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成为一句空话。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党的严峻考验。我们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已经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成为领导全国13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这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发展执政党地位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们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由于我们制定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政策,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切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廉洁奉公,勤勤恳恳为人民而工作的。因此,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是很好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比起战争年代来说,确实存在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情况下,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相当一部分党员的思想被搞乱了,还有一些党员经不起执政、改革开放的考验,种种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严重滋长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些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有所发展,还有极少数人以权谋私,弄权渎职,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贪污盗窃,腐化堕落。所有这些不良现象,都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和义愤,成为影响安定团结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党对这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及其危害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问题延续和积累下去,就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危害和后果。中国古人讲:“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已经成为政治格言的重要思想,是很可贵的。对于我们这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来说,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会授人以柄,就会给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危难,甚至使千百万人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取得的政权得而复失。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巩固和发展执政党的地位,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是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始终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和国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民主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十年改革,由于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们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增强了信心和力量。但是,也要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势必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和各种各样的困难,难免在具体工作的指导和某些具体改革措施上发生缺点和失误。国内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也会乘机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总产值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但是,我们党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靠什么?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党的正确领导,依靠我国13亿人民群众,依靠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依靠最大限度地发扬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基本路线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基础上形成的,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也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把立足点真正移到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我们讲经济发展,讲改革开放,讲总结经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的根本动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整个说来,考察我们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与否,是解放生产力还是束缚生产力,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是要受到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一句话,要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上去,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精神。否则,脱离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我们就一事无成。
(原载《理论探索》199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