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社会公共领域满足多元需求,展望发展趋势

社会公共领域满足多元需求,展望发展趋势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基层社区,满足群众发展中的多元需求的社会领域,蕴含很大的事业空间。因此,与生活有关的科普宣传是此类社会组织的生存之道,也有很大空间。同时,“帮帮团”策划、创新和搭建不同内涵的品牌类公益活动平台,并迅速和需求单位进行匹配。三是进行志愿者需求收集、解决和反馈:“帮帮团”重点关注志愿者领袖并主动收集他们的需求,对需求的关注、解决和反馈是“帮帮团”服务志愿者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共领域满足多元需求,展望发展趋势

面向基层社区,满足群众发展中的多元需求的社会领域,蕴含很大的事业空间。随着社会发展,百姓多元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些需求,有的是政府应该提供的,但是政府提供的服务品质不高,做得不好,如养老,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至2010年末,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4 150万,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抚慰、文化团队、居家养老等差异化服务,就是很大的事业空间,很多组织就率先介入其中。2010年,留英“80后”海归杨磊在上海浦东创立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计划把英国流行的“分享住房”、“养老公寓”、居家养老的模式在上海推广。再如科普工作,科委、科协等机构较为熟悉行政化的运作方式,宣传灌输说教式的方式较难说服老百姓;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科普工作越来越难做,但科学松鼠会等公益组织以时尚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制作的一些产品如“生活谣言终结者”广受欢迎。因此,与生活有关的科普宣传是此类社会组织的生存之道,也有很大空间。

有的需求是政府一时提供不了,但社会有广泛需求的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社区关系的推进,成立于2004年的上海市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由一批复旦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创立,是上海最早注册的民间社会组织之一,通过志愿者活动为社区普通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社区环保教育等志愿服务,推动公众参与,弘扬公共精神,推动城市社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4月,上海一些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组成“星期六社区剧场”推动小组,致力于通过社区剧场形式助推社区关系重塑,至今,这个自组织已正式注册为上海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2010年,由公益人士创办的人间关系社区发展中心开始推广“盐和米”口述史、“生命图书馆”等项目,致力于通过口述生命故事,协助以青年人为主的人群了解生命的多样化价值,尊重他者的生命,善用自己的生命,在社区融合当中发挥影响力。此外,闸北星雨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发“萤火虫”社区剧场等项目,推动社区关系修复。

此外,还有的是服务群体(如自闭症、渐冻人等)数量较少,政府难以提供,但很容易引发人文关怀,并受到媒体、名人等多方关注的项目,如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专门帮助自闭症家庭)、MDACHINA(中国神经肌病协会,俗称“渐冻人协会”)、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怀中心。有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有兴趣,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自发开发项目,提供针对一些小众甚至边缘的公共服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上海青艾服务中心,专门服务于同性恋群体[14];2012年2月,上海6名上班族成立“鲁冰花舍”,专门收治孤残儿童,帮助他们治病后送入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这类社会自组织“自我疗伤”的模式,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案例。

[延伸阅读]

“帮帮团”在上海闵行区开发志愿服务平台和体系的创新探索

2011年5月,“帮帮团”作为上海闵行区古美社区的一支志愿者队伍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儿科医院“爱心小屋”,开启每周一次的关爱陪护住院儿童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2013年3月,已经有10余支志愿者队伍陆续加入了“爱心小屋”志愿者团队:古美路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古美旗袍沙龙、星巴克七宝中心幼儿园、古美学校、古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支部、古美义工、闵行区民防办、古美路街道机关党总支、七宝外国语小学等,总计志愿者人数超过200人。而这些,都是“帮帮团”协助所属区域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

“爱心小屋”公益项目的持续化运作带给“帮帮团”三点启示:一是优质的公益活动平台是吸引志愿者参与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强对现有的志愿者的规范化、可持续的“服务”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志愿者相比以前有更大的投入热情;三是有很多的“潜伏型志愿者”会在“活动平台和服务双管齐下”的作用下瞬间被激活。在这样的启示之下,“帮帮团”自2011年底正式开始专注于“志愿者服务工作”,并试图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激活更多的志愿力量,参与“社会共建”,并最终实现“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美好愿景。

“一个服务中心+若干个服务点”的志愿服务平台新模式

“志愿服务中心”是目前政府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目前“帮帮团”正在协助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江川路街道、吴泾镇在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下搭建“志愿者服务点”,逐步形成“一个服务中心+若干个服务点”的志愿服务平台模式。

网络化:一个志愿服务中心和若干个服务点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社区的志愿服务网络,一是就近可服务志愿者,二是有条件获得更广泛、更贴近居民的需求。

职能多样化:“帮帮团”对志愿者进行了分类,包括“团队型志愿者”和“小区个人型志愿者”两类,针对这两类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服务中心”重点放在“团队型志愿者”上,而“服务点”重点则放在“小区个人型志愿者”上。

涵盖服务、管理和激励的志愿服务新体系

在志愿者服务方面,一是进行需求调研和公益活动平台搭建:“帮帮团”对超过200家单位团体进行过面对面“需求调研”,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商户、学校等,充分了解他们的意愿、兴趣点、参与时间、参与频率等内容。同时,“帮帮团”策划、创新和搭建不同内涵的品牌类公益活动平台,并迅速和需求单位进行匹配。仅2012年全年,“帮帮团”已开发超过15种品牌类公益活动平台,如古美家年华、便民爱心卡、手牵手绿色集市慈善小屋、温馨课堂、慈善帮行动、帮论坛、义工服务日、公益小书架等,已有超过100支团队开展超过300次公益服务或活动。

二是提供“全程助理式”服务:“帮帮团”为所有志愿者团队提供从活动时间确定到活动宣传“全程助理式”服务,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志愿者体验”,努力激发每一支团队有“做过还想做,还想多做”的期许。

三是进行志愿者需求收集、解决和反馈:“帮帮团”重点关注志愿者领袖并主动收集他们的需求,对需求的关注、解决和反馈是“帮帮团”服务志愿者的重要内容。

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帮帮团”在古美社区已经建立了以“社区服务卡”为载体的志愿者管理体系,每一个志愿者都可以在所属志愿者团队的统一服务下自愿获得一张“古美社区服务卡”,服务卡需实名登记。目前,社区服务卡仅具备积分查询和奖励兑换等功能。结合社区服务卡,“帮帮团”推出针对“团队型志愿者”和“小区个人型志愿者”精细化管理方案:

对于团队型志愿者,按团队整体进行管理,重点联系志愿者领袖,记录“时间银行”时按团队整体记录,此方法较适合成员流动性较大的志愿者团队。

对于小区个人型志愿者,将小区零散型志愿者统一归入到“志愿者服务点”,重点联系志愿者服务点负责人,记录“时间银行”时按团队整体记录。同时,把“楼道志愿者”作为整体团队看待,“楼组长”为团队领袖,记录“时间银行”时按团队整体记录。(www.daowen.com)

在志愿者激励方面,“帮帮团”已经建立了以“时间银行”为核心的志愿者激励体系,每一个志愿者团队和个人所参与的活动和所付出的公益时间都被记录至“时间银行”网络数据库中,“帮帮团”使用“时间”数据作为激励志愿者的有效依据,奖励办法主要包括:

树立把志愿者作为“奖励志愿者”主体的观念,目前,部分志愿者团队自身已经具有“可作为激励元素”的资源,如美发店可为优秀志愿者免费理一次发、医院可以为志愿者每年赠送一次常规性体检项目、闵行交大可为志愿者提供一次交大校园参观活动或学习活动等。

荣誉手册:“帮帮团”为每一个志愿者团队准备了一份“荣誉手册”,一个团队一年一本,用于在每次活动现场记录团队的活动资讯和贡献时间。

爱心年历:“帮帮团”在年底为每个志愿者团队制作一张记录团队一年爱心历程的“爱心年历”,用于悬挂在团队所在场所内。

团队形象提升:“帮帮团”通过市区级媒体、社区报、微博、网站等对志愿者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团队社会形象。

传播正能量,为激活更多的志愿力量创造条件

“帮帮团”协助古美路街道万源城第三居委会推出“义工服务日”,每月15日上午开展,每位现场义工穿着统一的义工马甲,设置不同类型公益活动等各种方式在万源社区创造公益慈善氛围。

此外,“帮帮团”根据采访楼组团队一段时间的自治公益类活动内容为楼组团队出版《邻里情深》楼道小报,并贴在楼道入口宣传窗口处,真正做到“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深度传播理念,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出楼道,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共同生活的社区。

“人人都是志愿者”是“帮帮团”着力研究和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的理想目标,也是“帮帮团”事业的终极目标。在志愿服务平台和体系逐步趋于完善的前提下,在有更多的正能量共同参与的前提下,有理由相信这个美好蓝图会一步步实现。

[延伸阅读]

幸福养老大课堂

“幸福养老大课堂”是由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于2009年发起,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东方老年大学共同实施的以教学为中心,融健身、娱乐、义工、互助于一体的,为老人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平台,是在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校长顾秀莲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的领导下,在社会爱心人士支持下开展的老年教育公益工程。

为了践行“教育养老”理念,从2011年8月到2012年5月,幸福养老大课堂完成了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这就是《幸福养老大课堂社区计划》的“北京奥运村实验”和《幸福养老大课堂老年公寓计划》的“北京康梦圆实验”。

“北京奥运村实验”从2011年8月份开始,对参加大课堂的老人进行每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养生保健、和谐家庭、奉献社会”三大系列,培训要求比较严格,凡是上课学过的内容都要求在生活中落实,把学以致用真正落实到位,要求老年学员每日填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三个月结束后,许多老年学员感受到诸如“三高”病、腰腿疼、忧郁症、脑动脉硬化等多年的顽症大大好转的轻松,有的老年学员则呈现家庭冷战消解暖化如春的欢乐。一句话,这些老年学员普遍获得投身老年志愿者事业身心发生巨变的喜悦。

“北京康梦圆实验”更为让人震惊,课题实验由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持,由他们特邀9名医学、文化、教育等专家学者全程跟踪考察,患有23种疑难杂症和绝症等被现代医学放弃治疗的患者参加实验,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68岁,经过30天的课堂式纯自然养生训练,不吃药、不打针、不输液、不手术、不化疗、不放疗,取得了“特殊效果28%(康复80%)、显著效果44%(康复60%)、一般效果28%(康复30%)、总有效率100%”的成效,9名专家在惊叹之余,庄严地在实验报告上签署了他们的名字。

这表明,只要回归课堂,认识生命,认识疾病,重建健康有序、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养成严格遵循生命规律的生活习惯,在课堂式养老养生的新生活中,就一定可以创造健康、创造幸福。幸福养老大课堂现已在全国援建了2 000多个教学点,有近100万老人受益,特别是有许多空巢老人在身心健康多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社区建设水平获得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