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第一阶段的代表。他一生共写了三十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是《熙德》(1636)。此外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0)和《波利厄克特》(1643)等。
高乃依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它写11世纪西班牙贵族青年罗德利克与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但罗德利克的父亲狄哀格与高迈斯有仇。罗德利克处在剧烈的矛盾之中,最后,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高迈斯。正当他极为痛苦之时,摩尔人入侵,罗德利克击退了敌人,成为民族英雄,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的光荣称号。这时,施曼娜的心情也十分矛盾,一方面她为罗德利克的胜利而高兴,更加爱他。另一方面,她又因罗德利克是杀父的仇人,要求国王处死罗德利克。最后国王“英明伟大”,设法成全了这一对贵族青年的婚姻。
悲剧《熙德》的主要情节是通过个人感情与家庭荣誉的冲突,家庭荣誉与国家义务的冲突而展开的。这些冲突最后以国家父义战胜家庭荣誉和个人感情而得到解决,而这种解决又完全借助于王权。作品歌颂了贤明的君主,宣扬了忠君爱国、崇尚理性的思想。但由于高乃依在《熙德》中没有完全恪守“三一律”,遭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批评。后来,高乃依被迫接受“三一律”后,才又动笔写出了一些新的优秀悲剧。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全盛时期的作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一部悲剧和一部喜剧,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刻》(1667)。
拉辛
《安德洛玛刻》(一译《昂朵马格》)取材于希腊故事,写特洛亚英雄赫克托尔之妻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亚城破国亡之后,成了占领者希腊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女奴。庇吕斯爱上了她,迟迟不与未婚妻爱尔米奥娜成婚。庇吕斯威逼安德洛玛刻嫁给他。安德洛玛刻为了儿子不致被害,被迫答应和庇吕斯结婚,准备在庇吕斯向神起誓要将她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看待,并且日后帮她重建特洛亚城之后自杀。庇吕斯一一都答应了。庇吕斯的未婚妻爱尔米奥娜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怂恿钟情于她的俄瑞斯特斯杀死庇吕斯,至俄瑞斯特斯刺死庇吕斯之后,爱尔米奥娜又悔恨交集,奔到神庙,在庇吕斯身边自杀而死。俄瑞斯特斯也因而发了疯,只有安德洛玛刻既保全了儿子的性命,又守住了自己的贞操。
《安德洛玛刻》谴责了那些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封建贵族人物。剧中唯一值得同情的人物是安德洛玛刻,她同庇吕斯、爱尔米奥娜、俄瑞斯特斯丧失理性而又极端自私的思想感情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赞扬了她临危不惧、敢于反抗强暴、忠于祖国等优秀品质。拉辛的这部作品写于法国专制君主政体开始衰落的年代,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该悲剧长于心理分析和表现细腻感情,语言自然流畅,质朴动人。
拉·封丹(1621—1695)写过悲剧,喜剧,民歌、故事等,最重要的作品是《寓言诗》,这使他获得了全欧性声誉。
拉·封丹
《寓言诗》共12卷39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除少数村妇、樵夫、牧童外,大都是动物。各种动物分别代表人世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通过这些形象,拉·封丹展示了17世纪法国的现实生活,其中优秀的部分对封建统治阶级作了深刻的暴露和讽刺,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死神与樵夫》、《老婆子与女仆》等。有的还赞扬了劳动人民勤劳诚实的美德,如《樵夫和居默尔》。拉·封丹的寓言一般简短、精炼,富有故事性,他吸收了丰富的人民语言,在诗中不避村言俗语,采用了多种格律。在以戏剧为主的古典主义文学时代,拉·封丹另辟蹊径,创作出具有深刻内容和独特风格的寓言诗,这是对17世纪法国文学的贡献。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喜剧作家。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宫廷陈设商家庭。1640年获得大学法学学士的学位后,他仍一心向往从小喜爱的戏剧事业。1643年,他和一些年轻人组织了一个“光跃剧团”,因债务而被关进债务监狱。他父亲把他赎出后,他索性参加一个流浪剧团到外省整整过了十三年(1645—1658)的流浪生活,并开始创作剧本。1652年起莫里哀成为剧团领导人,1658年回巴黎在国王路易十四面前演出滑稽剧《风流医生》,大得嘉许,被赐予一个小剧院。从此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在巴黎住下,直到1673年他演出《心病者》后逝世。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1659年到1663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前期。这期间的主要剧作是《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和《妇人学堂》(1662)。这些剧作都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涉及爱情、婚姻、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批评传统的封建观念。如《妇人学堂》描写阿尔诺耳弗这个有钱的老头子早年把四岁的阿涅丝送进修道院,目的是想把她培养成一个愚昧驯服的妻子。但阿涅丝一同社会接触,便和奥拉斯产生了感情,要求冲破封建牢笼。后来,这对青年在他们的父亲的帮助下结了婚。作品通过阿涅丝和阿尔诺耳弗的形象,表明新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必然战胜旧的封建道德。作品抨击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这部作品演出后,贵族势力对莫里哀进行诽谤和攻击,指责这部剧作“轻佻”、“淫秽”、“有伤风化”、“诋毁宗教”,一度遭到禁演。作为对贵族势力的回答,莫里哀在1663年连续写出了两部论战性的短剧《妇人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即兴》,维护了《妇人学堂》这个剧本。(www.daowen.com)
1644年到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中期,也是成就最大的时期。莫里哀写出了《伪君子》(1664—1669)、《堂·璜》(1665)、《恨世者》(1666)、《打出来的医生》(1666)、《悭吝人》(1668)和《乔治·唐丹》(1668)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揭穿宗教的欺骗和伪善,有的讽刺贵族的荒淫和庸俗,有的嘲笑资产阶级的吝啬和虚荣。其中《伪君子》和《悭吝人》是莫里哀著名的代表作。《悭吝人》(一译《吝啬鬼》)写高利贷商人阿巴贡,由于爱财如命,既强迫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子,又和儿子争娶一个年轻的姑娘,后来,他的女儿在仆人帮助下,迫使他同意了儿女们的自由婚姻。这出戏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个自私贪婪的守财奴的形象。作品具体、生动,形象地揭露了高利贷者残酷剥削人民、爱财如命的本质,暴露了金钱的腐蚀作用,指出金钱如何在破坏家庭天伦关系。阿巴贡的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形象之一,在欧洲,阿巴贡已成了“悭吝”一词的同义语。
1670年至1673年,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这期间,莫里哀对现实的批判有时同专制王权的政策发生抵触,他同国王路易十四的关系也发生了裂痕,反映在创作中则是《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和《史嘉本的诡计》(1671)的出现。此外,这期间莫里哀还写有《女博士》(1672)和《心病者》(1673)等。《史嘉本的诡计》是一部富有人民性的喜剧。主人公史嘉本是一个仆人。剧本通过他帮助主人获得婚姻幸福的描写,赞扬了史嘉本这个“下等人”的聪明、机灵、乐观、勇敢的性格,把他写得比主人更有智慧。这个剧表明了作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蔑视。
《伪君子》(又译《答尔丢夫或骗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重要的代表作,写的是富商奥尔恭家里的风波。这个家庭原来很和睦,但自从奥尔恭从教堂引回一个虔诚的教徒答尔丢夫作家庭的导师后,这个家便鸡犬不宁了,奥尔恭威逼女儿与答尔丢夫结婚。而答尔丢夫却暗地里向奥尔恭的后妻欧米尔调情。当儿子达米斯向奥尔恭揭穿这事时,奥尔恭反而认为达米斯诬告答尔丢夫,一气之下,把达米斯赶出家门,而且将全部家产交给了答尔丢夫。女仆桃丽娜看清了答尔丢夫是个伪君子,她联合了欧米尔、达米斯,与答尔丢夫展开斗争。他们设法让欧米尔与答尔丢夫单独相会,而让奥尔恭藏在桌子下面监听。当奥尔恭听见答尔丢夫一再向欧米尔调情时,他从桌子下面钻出来叫答尔丢夫滚出去。但是,答尔丢夫却说道:“应该离开这儿的却是你。因为这个家是我的家”。原来,奥尔恭不仅把财产交给了答尔丢夫,而且还把自己私藏的一个反对王室的朋友的秘密文件匣交给了答尔丢夫保管。但正当答尔丢夫向政府告发奥尔恭,并带人前来逮捕奥尔恭时,国王的官员却宣布“王爷圣明”,查知答尔丢夫原来是一个积案累累的骗子,国王以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赦免奥尔恭无罪,并将答尔丢夫逮捕入狱。
《伪君子》揭露了封建教会和贵族的伪善。中心人物答尔丢夫原是一个破落贵族,多年以来他投合时宜,做了宗教骗子。他既虚伪,又狠毒。莫里哀塑造答尔丢夫的形象是有明显的针对性的。当时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早在1627年,法国就有一个天主教组织“圣体会”,这个组织的成员披着宗教的外衣,干警察特务工作,陷害倾向信仰自由的人。答尔丢夫正是这些伪善信士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他的名字成了“伪善”的同义语。奥尔恭受答尔丢夫欺骗而显得十分愚蠢。作者对他在嘲笑中隐含着同情。桃丽娜这个人物形象则反映了莫里哀对下层人民聪明才智的赞扬。
《伪君子》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剧的开场相当出色。戏一共五幕,主要人物答尔丢夫却在第三幕才上场,然而他始终是其他人物议论的中心,在他出场前已形成观众强烈的悬念。《伪君子》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对话充满幽默讽刺色彩。
《伪君子》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对“王爷圣明”的歌颂,它美化了国王,在艺术表现方面由于受“三一律”的束缚和按理性原则来塑造人物,因而人物性格往往是单一的,缺乏丰富多彩的发展变化。尽管如此,《伪君子》仍然被公认为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1640至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5月,共和国成立。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才以政变推翻复辟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
弥尔顿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政复辟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出身于伦敦一个清教徒家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写了许多政论文和小册子,抨击国王和天主教。1651年,为了回答欧洲封建势力因英国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所掀起的反对英国的运动,弥尔顿受革命政府委托,写了著名的《为英国人民声辩》。1652年诗人双目失明,他仍坚持为共和国工作。1660年王政复辟后,他曾遭逮捕,财产被没收。晚年他生活贫困,但仍坚持革命气节。他用口授方式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表现了他对革命的信念。他还写了诗体悲剧《力士参孙》(1671),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宁死不屈的意志,并以参孙为榜样激励一代青年将反封建的革命进行到底。
长诗《失乐园》(1667)取材自《圣经》,共12卷。弥尔顿对《圣经》中有关故事进行了改造。《失乐园》主要写撒旦对上帝的反抗。撒旦本是天国大天使,因带领天使们反抗上帝,被打入地狱,在火海中煎熬,但他毫不气馁。为了向上帝报复,他从地狱中逃出来,去到乐园,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为此,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长诗成功地塑造了撒旦这样一个反叛者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大无畏的叛逆精神和不屈的斗志。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受压抑的革命热情。长诗对亚当和夏娃的描写也不同于《圣经》的原意。弥尔顿并不把亚当和夏娃看作什么罪人,而是把他们视为受到暴政压迫而丧失自由的人。他们为了探索真理和生命的奥秘,不惜牺牲“天堂的幸福”。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这样来描写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是别开生面的。《失乐园》可以说是当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艺术记录,是诗人在王政复辟年代的悲愤心情的倾诉,也是对革命再起的呼唤。
《复乐园》(1671)一共四卷,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长诗叙述耶稣在公开布道之前所经受的一次考验。在这部长诗中撒旦成了邪恶力量的代表。他采用美味的筵席、金钱荣誉、城市的繁华,以及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哲学来引诱耶稣。耶稣在旷野里虽然已饿了四十天,但仍不受其诱惑。最后,撒旦将耶稣用暴力弄到耶路撒冷的庙宇顶上,妄图以死来胁迫耶稣,但耶稣仍不为所动。后来天使们把耶稣从庙宇顶上接了下来。他经受住了考验,于是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这里,耶稣成了理想化的清教徒革命家的形象。长诗反映了作者对革命失败后的困境无所畏惧和对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诗人对被罗马帝国奴役的以色列人满怀同情。
弥尔顿的作品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他的作品大都气势宏伟,格调高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