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对比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对比

时间:2024-0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去年的8月10日至12日,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结束两年的“筹备”,在北大勺园如期举行。称为“小引”,既切题,也是对于诸位作者的尊重。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对比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

去年的8月10日至12日,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结束两年的“筹备”,在北大勺园如期举行。

邀请四十名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集中讨论“晚明”与“晚清”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时期,目的是挑战传统的研究格局——既跨越“古代”、“近代”、“现代”的时段划分,又打通“文学”、“史学”、“文化”的学科边界。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我们的任务是提出新的眼光与思路,并努力营造“众声喧哗”的学术氛围;至于具体论述之是否妥帖、有何突破,反倒不必过于介意。因为,成熟的人文学者,既喜欢特立独行,也渴望在与同行的争执与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所谓的“烟士披里纯”(灵感),完善自家的学术研究。真正成功的学术会议,其影响必须在若干年后才会体现出来。

会议结束后,之所以筹备出版论文集,一方面基于对此课题发展前景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被与会诸君(包括发言者与旁听者)的热烈反应所感染。收集在这里的三十七文(其余三文,因篇幅太长,或作者无暇修改而割爱),乃是在听取评议后,由作者本人删繁就简而成。说不上字字珠玑,却也是认真思考的产物。至于编者的工作,并无多少引申发挥,不过催催稿,组织翻译,统一论文体例,以及恳求诸位作者节制笔墨。

按照不成文的惯例,论文集编者有权利/义务借撰写“前言”,评点集中各文。考虑到三十七文各有自家面目,很难一言以蔽之;勉力为之,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于是找了个取巧的办法,将众文分割成“文人心态”、“文化现象”、“性别视角”、“小说研究”、“诗文论述”五个区域,借区域之间的“互补”以及区域内部的“对话”,大致呈现我们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如此分辑,并非当初撰文时的分工,而只是希望使论题显得较为集中,同时便于读者检索。(www.daowen.com)

取消了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长篇大论,代之以交代具体编辑事务的寥寥数语,也就不好意思再“前言”下去。称为“小引”,既切题,也是对于诸位作者的尊重。在我们看来,主编的职责,更像是京剧里跑龙套的,而不是交响乐团的指挥。既然主角已经打扮完毕准备出场,跑龙套的也就没有权利赖在台上喋喋不休了。

文集的出版,得到湖北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作为编者,我们十分感激。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张健博士承担了许多具体的编辑工作,特致谢忱。

2001年3月12日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