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医学理论解析:心与面部肤色、眼神紧密相关

中医学理论解析:心与面部肤色、眼神紧密相关

时间:2024-0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的功能归于心。总之,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正常与皮肤,特别是面部的肤色以及人的眼神、神情有密切关系。这一吐故纳新不但与肺的张合有关,中医学认为肺的呼吸与附于皮肤的汗孔开合相关,而汗孔的开合又与排泄和气体交换有关。

中医学理论解析:心与面部肤色、眼神紧密相关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不但影响人体的生理状况,也同样影响人体外表容貌、皮肤、形态。

  1)心: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对美容作用是通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环运行而完成的。心与脉相连,形成一密闭的循环系统,依靠心气的推动作用,使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周流不息地运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头面五官、肌肉皮毛以及整个人体得以血液的灌溉,对美容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面部。中医学认为,“心其华在面”,就是说心血的正常运行对面部滋润,就可使容面焕彩。现代医学认为人的面部血管尤为丰富,心的正常运行,在面部尤能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血脉就充盈,节律均匀,面部血管供血丰富,则面色红润光泽;反之,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影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就可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出现面部血管供血不足,或面部血行不畅,其必影响面貌,而出现面部皮肤营养供应不足,而出现面色憔悴;面部血管供血不足,而出现面色淡白;面部血管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面色暗紫。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与面容关系甚密,除了针对病因采用药物治疗外,对心主血脉功能不正常的人,我们可在饮食中配合益气、活血的食物以助心气,活心血。

  心主神志,是指心能够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的功能归于心。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反应灵敏,给人一个神采飞扬、精神振奋、目光炯炯的健美形象。反之,若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轻则出现失眠多梦,精神委靡、目光无神、反应迟钝;重则神昏、谵语、昏狂、痴呆。中医将心主神志功能正常称为得神;功能轻度异常的外在神、色、形、态的表现称之为神气不足;重度异常的外在神、色、形、态表现称之为“失神”。其中神的外在表现可体现在眼神、神色、神情、神态。具体得神的表现为目光炯炯,眼活动灵活;面色红润有光泽;表情自然,体态自如,对答切题,思维敏捷。得神是健康的标志,也是健美的体现。

  总之,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正常与皮肤,特别是面部的肤色以及人的眼神、神情有密切关系。饮食中具有养心安神的食物对调整心的功能、养颜润色、注神增彩有意义。

  (2)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

  肺主气司呼吸。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是通过肺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人体的浊气。这一吐故纳新不但与肺的张合有关,中医学认为肺的呼吸与附于皮肤的汗孔开合相关,而汗孔的开合又与排泄和气体交换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不仅可使呼吸均匀、吐故纳新,而且可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肺呼吸功能的减弱,出现动则气喘,音怯声低,精神颓丧,虚羸疲惫等症状,也可使卫表不固,不但可致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而且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肺主宣发、肃降,是指肺能降水谷精微及卫气等物质上输于心肺,皮毛和下降于肾与膀胱。皮毛位于人体肌表,具有保护肌表,抵御外邪入侵,维持机体完整的功能,皮毛需要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卫气与津液布散到位,以维持皮毛的充养,润泽与温煦,以达皮毛腠理的卫外功能。肺宣散功能正常的人,不但可减少外感病的发病率,而且可使皮肤光洁润滑。反之,肺的宣散功能下降者,不但卫外功能减退,而易出现感冒,而且皮肤易干枯发皱,易出现皮损性疾病,如肺气不宣,皮肤郁热可出现皮肤红疹;长期肺气不宣,而致肺热壅盛,可致痤疮、湿疹、酒糟鼻等皮肤病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是指肺可将水谷精微、水液等下输膀胱,而致水液代谢正常,使小便通利。肺主肃降功能减退,除可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液不正常积聚,酿痰生成水肿,出现咳喘诸症外,也可导致嗅觉失敏,鼻颊肿大,有碍容颜。

 (3)肝: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疏泄调摄情志,促进消化、调畅气机的作用。情志对美容影响事关重大。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过昭关,就有“一夜须发皆白”的记载。情志的刺激可致人体的气机失调,气血逆乱。《内经》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的记载。气机失调不仅可致百病丛生。长期的肝气郁结,郁思不解,愁眉不展,性情乖戾,也会影响面部容貌,易出现乳房肿大、瘿瘤等,影响形体之美。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肝脏本身藏一部分血,以濡养本脏,防止肝阳过亢,而血液的运行主要靠心的推动,但血液量根据人体需要调节则取决于肝脏。王冰在注释中提出:“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卧则血归于肝脏。”说明肝藏血主要包括了上述具有贮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含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不仅可保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而且可保证血的濡养功能正常。如血能养心,则心血充盈,脉率均匀;血能养目,则目澈清明;血能养筋,则肢体伸屈活动自如;血养冲任,则月经正常。反之,除了会出现失眠、心悸、目糊、月经不调、肢体伸屈不利外,也可因失眠心悸而致面色不华;肢体屈伸不利而影响形体、姿态的挺拔;月经不调而影响面色、发质等损容性变化。

 (4)脾: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四肢,其华在唇。

  脾主运化,是指脾对饮食物有消化吸收功能,人体后天摄入的食物中,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转化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可使全身的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得到充分的营养,特别是脏腑器官得以营养则脏腑功能正常,表现为精力充沛;肌肉皮毛得以滋润营养,可表现为肌肉满壮,皮肤红润细腻;毛发得以濡养则毛发稠密,乌黑而有光泽。反之,脾失健运除了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外,还可出现损容现象,脾失健运发育不良,则身材短小,体质单薄,中老年则表现皮肤松弛,容易起皱;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则面、唇淡白;脾失健运,津液不足则皮肤、毛发干枯而萎;脾失健运,水湿不运则水肿,影响外在形体美。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血液能够在脉中正常运行,除了有心气的推动和肝的调节外,脾的统血作用也非常重要。脾如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月经量多,皮下出血,甚至便血、尿血等。长期出血,必然导致气血不足,面色失容,而出现唇、舌、面色的淡白,或面色萎黄,头发分叉干枯,爪甲变脆等损容的外在表现。

 (5)肾: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纳气,主水,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藏精 主生长发育,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这精气又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的原始物质。肾藏精,藏的是肾中精气,肾中精气是由先天之精(禀于父母)与后天之精(来源于后天水谷),两者聚满汇于肾中,成为胚胎发育,人体生命的基础。它不仅对脏腑、器官等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体健美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中精气是胚胎形成的原始物质,又有促进第二性征的功能。由父母双方而决定的肾中精气,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体型、头面五官、肌肤毛发的健美。如来自不同的肾精就决定了这个人的高瘦、面容分布;来自不同的民族可有肤色与发色的不同。肾中精气的逐渐充足,使人自幼而成人,并逐步具备了“天癸”这一促进性功能成熟的物质。天癸可使女性月经来潮,乳房丰满,臀部圆满变宽,腋毛阴毛生长,形成女性特有的线条美。天癸可使男性产生精液,具备性能力;使男性的体格健壮,体型上宽下窄,肌肉满壮,产生胡须、腋毛、阴毛,形成男性的特征和男性的线条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肾中精气逐渐减退,人体的外形也出现一些变化,如出现“面焦”、“额白”、“齿发脱”以及面皱、皮肤弛等一系列衰老的外貌特征。可见肾中精气在主宰着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体的外貌体表健美,因此,及时注意补养肾中精气,选用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是延缓衰老,美容健体的重要方法。②肾中精气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坚齿固,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齿、骨的坚固是人体体型健美的重要因素。如肾精充足,幼年则表现为齿更发长,身体长高;青壮年则骨骼隆壮,肌肉满盛,筋骨强健;老年则齿发不落,身板坚挺。反之肾精不足,不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在幼年则表现为身材矮小,齿发迟长,筋骨痿软;青壮年则表现须发早脱早白,身体单薄,体型瘦矮;老年期则表现为齿摇发落,背驼佝偻,骨质疏松脆弱易断,易产生骨折

  肾主水 是指肾能通过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来调节水液。肾中阳气充足,具有温化水液作用,使肾的开合正常,对多余的水液通过尿液的形成排出体外。水液的排泄正常则体内水液保持亦正常,可使人体脏腑组织得以濡养,关节滑利,肌肤润泽,肌肤弹性好。反之,水液代谢不正常,水液积聚过多则肌肤水肿,形体臃肿,影响形体美,如水液丧失太多,则形体脱水而出现皮肤干燥无光泽,皮肤易起皱纹而影响面容。

  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维持呼吸深度的功能。肾主纳气功能减退,中医称之为“肾不纳气”,除了表现为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的症状外,在体态上还表现出张口抬肩,胸廓桶状,锁骨凹陷,面唇青紫或面色淡白,从而影响形体面容的外在美。

  气血津液,不仅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美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充足特别对人体的皮肤、毛发,以及形体肌肉有重要的健美作用。中医学认为气是无形的,属阳,血和津液是有形的,属阴。对人体健美起作用固然离不开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防御作用,但气主要对人体的生理起主要作用,相对而言,对美容、美体、美发起主要作用的是血与津液。

  (1)气: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上述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脏腑功能,对人体血的运行、生长发育的推动、温煦、固摄以及饮食物与气血津液的转化作用。气的生成充足,各项功能正常,才能维持生理活动,为人体的健美提供保障。人体表现出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双目炯炯、语清洪亮、生机勃勃的面貌。反之,气的生成不足,功能低下,中医称之为“气虚”。表现为神疲、神倦、四肢懒怠、少气音低、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皮肉松弛等。其次,气的功能正常与否还可影响血、津液的功能。气行不畅可致血行不利,出现气滞血瘀而出现颜面斑点、节结、鼻赘等皮损性疾病而影响容貌;气行不畅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水谷精微失于布散,而致痰饮,水湿不得运化,水湿停留,膏脂积聚而致体形肥胖、赘肉再生。

  (2)血:血的主要功能是滋润营养全身,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滋润营养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指出:“血主濡之。”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器官,只有在得到血液的濡养和滋润下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同样,血在滋养脏腑的同时,也灌溉了人体的肢体、筋骨以及官窍。《景岳全书 ——血证》中提出:“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血液充沛,流行全身则濡养有权,不仅可表现为神思敏捷,筋骨柔和,肌肉丰盛,而且可表现为面色红润,皮肤柔软而有弹性,毛发润而有光泽。反之,血的生成不足,中医称之为“血虚”,除了表现为月经不调,夜寐不安,心悸外,还可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爪甲不荣,毛发干枯。如血的运行不畅则表现为肌肤甲错,面色黑暗,唇色暗,或颜面斑点等。因此,中医经常用补血或化瘀方法来治疗由血虚、血瘀引起的皮损性疾病,或损容性面色,食物中如经常添加补血食物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如出现瘀血型的损容,治疗一般需用活血的药物。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脉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循行路线,位于人体的体表部,呈网络状分布。经脉的主要功能为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络脉的主要功能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由于经络之间表里相连,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因此脏腑内外的联系,气血表里之沟通,人体的形体、头面五官、肌肉、皮肤、毛发等外部组织无不依赖于经络气血的流通。按摩腧穴、食物、药物的运用均应依经脉流行贯流为原则。近来,运用针刺穴位,或按摩穴位治疗皮损性疾病,以及针刺、按摩穴位等来养生、保健、驻颜。其机理仍然为促进局部经络气血流畅,使局部皮肤营养加强而达到养颜作用。配合合理饮食,美容效果更佳。如有较明显的损容性疾病则应配合药物治疗。食物美容、药物治疗都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输转、传导作用使食物、药物达到相应的部位而发挥作用。外用面膜的有效成分也是通过皮肤、毛孔的吸入,聚于络脉,作用于经脉而达到美容护肤效果。

  中医的以内养外的美容方法,是中医美容,特别是饮食美容、中药美容的一大特点,其以内养外的机制就是通过脾胃生化、经络传导、络脉吸收,滋养肌肤、润泽毛发的。

  另外,耳穴、足穴等自然方法,也是根据全息胚以及经络传导理论来达到美容效果。这些方法可与食物美容配合运用。可加强脏腑功能,促使人体的健美,而且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性,是养生健美常用的方法。

  与美容有关的人体部位不外乎皮肤、毛发、爪甲。现代医学认为这些部位发生异常或发生疾病与体质、营养、细菌病毒的感染有关。中医学是根据外在表现来审其病因,这种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现简述中医病因说在美容上的表现及特征。

  中医在外感病辨证中,提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其中与美容、美肤关系较大的是“风”、“湿”、“燥”、“火”。

  (1)风邪致损容的表现与特点

  1)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动则痒”。可以因风邪外袭,皮肤干燥而发痒;也可由气血不足,血虚生风皮肤失养而发痒。常见过敏性皮炎,皮疹而痒,中医辨证多属外感风邪,食物中应祛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而致的痒,中医辨证多属血虚生风,应以养血祛风为主,食物应注意添加养血食物。

  2)干燥脱屑。外感风邪或体内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而使皮肤干燥脱屑。中医认为头屑、体屑过多与血虚生风、外感风邪亦有关。

  皮疹变化快是由于风邪具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一般认为,侵犯头面部、上肢部的皮损与风邪上袭有关。

  (2)寒邪致皮损的表现与特点 (www.daowen.com)

  1)痛。寒性凝滞,血液不通,不通则痛。寒邪导致的皮损性疾病以痛为甚,如冻疮、脉管炎、雷诺综合征。这类疾病除了有皮损变化外,往往有自觉症状———痛。食物中偏温通的食物有减轻此症状的作用。

  2)皮色紫暗,皮温冷。寒邪侵入人体可导致脉管紧缩,可出现面色及局部皮肤的紫暗或苍白,局部皮温降低,治疗以温通为主。

  3)肢体拘挛。感受寒邪可导致筋脉的拘挛,而影响形体之美。

  (3)暑邪致皮损的表现与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出现的皮损性疾病多为阳疮类病变,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夏季日照可出现雀斑

  2)暑多挟湿。拂郁皮肤,易造成汗窍不畅,而出现痱子、夏季皮炎、湿疹而影响面容。

  (4)湿邪致皮损性疾病表现与特点

  1)渗液、糜烂、水疱。湿性黏滞,凡皮损性疾病表现流脂水,流脓水,经久不愈,一般辨证属湿,治疗应用燥湿之品。

  2)湿性趋下。凡人体下部,下焦的反复发作性皮疹,辨证属湿,如阴囊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等。

  3)复杂性、广泛性。湿性致病弥漫而黏滞,弥漫性可致湿邪皮疹分布于全身。各季节均可发生,复杂性是因湿可与寒、热、暑胶结蕴结而致皮损病变复杂。

  (5)燥邪致皮损性疾病的表现与特点燥,有内燥和外燥。外燥与气候的干燥有关,内燥与人体的津液匮乏有关。

  1)皮肤粗糙而干燥脱皮。特别是中老年人因津液亏乏,加之秋燥伤津,易导致皮肤干燥,秋冬季尤其要注意润肤,使皮肤有充足的津液。

  2)痒。痒是风的常见症状,血燥或阴虚燥热内生都可表现为生风而痒的症状。

  (6)火邪致皮损性疾病的表现与特点

  1)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导致的皮损多出现于头面部,表现出实热症状,如发热、目赤、面红、舌疮等,对于这种皮损,食物中应注意多添加苦味泻火的食物。

  2)火可灼伤脉络。火邪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凡见目出血、鼻衄、齿血衄、吐血、咯血都可由火而致。

  3)皮疹红、肿、热、痛。由火邪而致的皮疹一般具红、肿、热、痛的特点,反之不属火邪而致。常见红斑、红色水疱、红色血疱等高出皮面而痛甚。

  中医学认为中医疗病用的中药根据性质可分为温、热、寒、凉四性。食物具备三性,即温热、寒凉、平性三性。由于食物中属平性居多,这就是一般情况下,只要稍有平衡饮食意识,由食物而致的阴阳失衡较少,只有在长期服用温热食物情况下才导致人的体质偏热,而出现热象;长期服用寒凉食物情况下才可使人的体质偏寒,而出现寒象。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食疗方法。一般而言,温热的食物对迟冷体质、倦体质以及寒证、阳虚证较适合;寒凉食物对燥红质、热证、阴虚火旺证适合;化痰燥湿等苦温食物较适合腻滞质;活血化瘀食物较适合晦涩质。由于食物中化痰、化瘀的食物效果不显著,所以这类体质的人,应适当用些药膳来纠正体质。

  对于各类食物的性质了解,不但是养生保健康的需要,对美容养颜也具同样意义。《饮膳正要》中说:“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养老奉亲书》中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食物不可不知。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中医食物的四性是指这一种食物主要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的总概括。如中医食疗中一般将一些蔬菜类、海蛤类食品以及蟹类食物归为寒凉类,从营养学中营养成分的分析来看,这些食物中大多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甲壳素。这类物质一般可促进肠蠕动而导致泄泻。中医一般将可使热象减轻,导致泄泻成分含量较高的食物称为寒凉的食物。寒凉食物主要适应燥热质,以及热象偏重,阴虚火旺的人群,通过泄泻的方法可做到通腑泄热。寒凉性质的食物,对迟冷质、倦质、虚寒证、寒证人群都不适合,因为这类人群往往具有肢冷、畏寒、泄泻等寒象,多服长食此类食物反而加重症状。就美容而言,凡见面有斑点、痤疮、酒糟鼻等皮肤疾病,中医辨证多属燥红质、热盛、阴虚火旺体质和病证,饮食应偏寒凉,遵循“热者寒之”的原则。

  食物中狗肉羊肉、韭菜、大蒜生姜、芥末、桂皮、辣椒等食物从性质而言多属温热性质。从其成分而言,多数是热能较高,或有辛辣素、挥发油等,均能刺激皮肤,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中医将可使身体增热、减轻寒凉之象的食物称为温热类食物。温热性质食物主要适合迟冷质、倦质、寒证、虚寒证的体质与病证。通过增加热能、加速血液循环来减轻寒象。温热性质的食物对燥红质、热证、阴虚火旺证就不适合,因为这类人群中往往有口干、大便干、咽燥等热象,多服长食此类食物可使症状加重。就美容养颜而言,凡本属燥热体质,一般需减少温热食物的摄入,可减少面部斑点。

  温热食物与寒凉食物,有时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减轻性质,通过合理搭配来达到平衡,使人们在广泛地享受美味的同时,又达到人体阴阳的平衡。如民间经常在吃蟹的同时,蘸些生姜末,这样既可解腥调味,又可以生姜之温,估制蟹之寒凉。民间也有“蟹柿不可同食”之说,是因为蟹柿同属寒凉,对体质偏寒、虚寒者来说,可致寒凉症状加重,故不主张两种寒凉食物同食。

  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食物也具备上述五味,但必须说明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食物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食物营养作用,治疗机制以及指导疗病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是指食物的滋味,口感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的味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食物中的五味的具体治疗作用是:

  ●辛味:具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通常可用来治疗改善气血阻滞、外邪束表证。其代表食物:辣椒、胡椒、葱、姜、薄荷、芥末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这类食物多食含有辣椒碱、辛辣素,可刺激皮肤的血液循环,引起皮肤黏膜的烧灼感,美容学上经常运用这类物质刺激局部血液循环来治疗斑秃、白癜风,达到促进毛发生长、色素的沉着效果。

  ●甘味:具和中、缓急、补益的作用。通常可用以治疗虚证,如拘急疼痛、脾胃虚寒等。其代表的食物有:蜂蜜、饴糖、鸡肉、鸭肉、牛乳、鸡蛋等。现代营养学与药理研究表明这类食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对金属类毒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美容学中主要用于改善营养不足的面色黄、头发枯。

  ●酸味:具收敛、固涩、开胃的作用。通常可用以治疗汗症、泄泻、遗精。其代表食物有:乌梅、山楂、石榴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类食物可增加胃液酸度,抑制病原体繁殖,有利于促进食欲,消化食物和防止消化道感染。美容学主要运用这类食物来降低脂肪的摄入,降脂减肥保持体态的轻盈健美。

   ●苦味:具宣泄、清热燥湿的作用。通常可用以治疗热证湿证,咳喘等。其代表食物有:苦瓜、马兰、苜蓿、莴苣等。现代营养学和药理研究认为此类食物具有消炎、抗菌作用,其矿物质钙、镁以及纤维素含量较高。美容学主要运用这类食物来消除皮肤毛囊的炎症,改善肤质,凡有皮疹痤疮、口舌生疮者应多食此类食物。

   ●咸味:具散结、软坚的作用。通常可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瘿瘤。其代表的食物有:海带、海蜇、海藻等。现代营养学和药理研究认为此类食物含糖、脂肪量少,但各类矿物质如钾、钠、溴化物、碘、钙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也高,属低脂、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纤维素食物。美容学上认为经常服用这类食物不仅能治疗表皮上的肿块,而且能降低脂肪的摄入,增加矿物质的摄入,对保持皮肤光滑,保持形体的健美有意义。

    以上是食物中五味在食疗中的治疗作用。这五味各具治疗作用,在人体发生体质的偏盛时可适当运用增加某性味的食物量来纠正偏差。如发现有神疲乏力等虚证,可适量增加甘味的食物来补充纠正,如出现咽痛,皮肤、口角溃疡可适量增加苦味的食物来泻火。但一般情况要求正常人应做到饮食均衡,反对五味偏嗜。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脏腑气血的调畅,而且可影响皮肤、毛发、爪甲的质地,有损于外表形色之美。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血流不畅)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皮肤不润泽)而毛拔(毛发脱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指趾甲干枯);多食酸,则肉胝皱(变硬皱缩)而唇揭(口唇掀起);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确实,这些观点从现代营养学、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论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于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甘甜之食物具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供能作用,但过多摄入,则可出现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酸性食物可增加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加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性食物可损伤胃黏膜而致溃疡病的发生,且可影响牙齿的坚固,使消化功能紊乱;苦性的食物可除湿利尿,清热解毒,且对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浓可抑制味觉神经,导致恶心呕吐,可出现皮肤不润泽的表现;辛辣性质的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循环,促进机体代谢,但过食辛味食物可引口角炎,咽喉不利,眼易充血,痔疮易出血,皮肤上易出痤疮、皮疹等;咸味食物可调味,增加食欲,促进水盐代谢,但食咸过量可致血液高渗,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现代医学证明:减少盐的摄入可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过食咸味的人,患食管癌的比例比正常人高123倍。因此,五味调和相得益彰,一味偏嗜,有损健康,不利养颜美容。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进行恰如其分的择食,注意不一味偏嗜,这是中医食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食疗学的特点之一。中医学认为,饮食平衡不但要注意热能出入量的平衡、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同时也要注意四性五味的平衡,注意了食物的平衡,美丽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饮食美容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美。

  食物与药物一样,都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根据四性确定的食治原则仍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性体质和病证应用热性食物温之而忌用热性食物使之更热。根据前所论及的体质治之,凡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倦质都应忌过于寒凉的食物,这点与现代营养学过分强调多吃蔬菜与水果的观点是有所差异的,中医强调过食生冷瓜果特别对迟冷质是不利的;燥热质者应食温热性的食物。

  另根据中医理论,食物中五味各入五脏,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脏各病均可根据各自相适应的食物进行选择。饮食五味调节适当,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则五脏健旺,有利容貌的美与形体的健美,反之,肝病忌服辛味,肾病忌服甘味,肺病忌服苦味,脾病忌服酸味,心病忌服咸味。这些禁忌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而制定的。

  除了根据上述四性五味制定的禁忌外,中医食疗学认为饮食还需不违背四季相宜,疾病相忌,食物与食物增效的各项原则。具体还有以下相忌:

  1)食物与季节的禁忌。中医学有“天人相应”,“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理论。食疗学尤其需遵循。“用寒远寒”即是在寒冷的季节中避免运用寒凉的食物;所谓“用热远热”即是在炎热的季节中避免运用温热的食物。具体地说,在春夏季节,属阳气升发之季,不可服食辛辣、温热的食物,以免助发内热;夏季除了不过食温热以外,还不可过食油腻,或过食生冷,以免脾胃功能失调,内湿中生;秋季不可过食温热食品,以免致燥热内生;冬季为封藏之季,过食寒冷可致阳气克伐,温养失司,寒象更显。因此,温补之法多在冬季进行,一则可御寒,二则可养精。这不但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内容,也为四季美容提供了依据,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出现损容现象,如夏季服用温热性食物过多,就可导致面发疮疡、皮肤干燥等症。

  2)食物禁忌与体质。中医学认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气旺盛的体质易产生面红,目赤,大便干,皮肤燥,易生疮疡等症状;阴寒内盛的体质易产生四肢不温,皮肤收缩,易生冻疮等症状。因此,阳盛体质应避免温热性食物,阴盛体质应避免寒冷性食物。其次,有些食物,对某些人群称之谓“发物”,中医认为需“忌口”。中医的“发物”包括了:①被激素污染的食物;②具有致敏作用的食物;③对局部具有促进出血,促红肿热痛的作用。对这类特殊人群,这类食物不仅可导致疾病,也可导致皮损而影响美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