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礼制的周代,与饮食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构成内容,正所谓“礼始诸饮食”。孔子遵礼行事,他有一句我们现在都还常常念叨的话: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讲的就是一条贵族们必须遵循的食礼,是说进食时落座的席子要铺平正,享用的肉菜要切割得有模有样,不然这饭就没有必要吃了。
这里要说的“大羹”与“玄酒”,就是周代食礼中的必备之物,是两样很特别的食饮。玄酒在贵族们的饮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礼记·礼运》说进食时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其他好酒更受重视。又说“玄酒以祭”,是说举行祭祀时一定少不了玄酒。在《礼记》的其他食礼条文中也提到玄酒,说玄酒要用漂亮的酒器盛装,并说“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何谓“玄酒”,清水而已,以酒为名,古以水色黑,谓之“玄”。太古无酒,以水为饮,酒酿成功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周礼用清水作为祭品,表现了当时对无酒时代以水作饮料的一种追忆,并且以此作为不忘饮食本源的一种经常性措施。这祭法的施行,可能在周以前就有了很久远的历史,应当是产生于更早的史前时代。
再说大羹。羹是中国古代很流行的馔品,它是将肉物菜料一锅煮的食法,尤其是在油炒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享用的美味多半是由羹法得到的。《仪礼·士昏礼》说,大羹要放在食器中温食,又说大羹温而不调和五味。《周礼·天官·亨人》说,祭祀和招待宾客都要用大羹和铏羹。何谓“大羹”?注家以为是煮肉汁,而且是不加调味料的肉汁。用大羹作祭品,同用玄酒一样,也是为了让人能回忆饮食的本始,同时也是为了以质朴之物交于神明,以讨得神明的欢心。招待宾客亦用大羹,则是很尊贵的馔品,而且还要放在火炉上,以便在用餐时能趁热食之。由于大羹不调五味,热食味道略好一些,所以须放在炉火上。考古发现过不少周代的炉形鼎器,器中可燃炭,可能就是用作温热大羹的,考古学家们称它们为“温鼎”。(www.daowen.com)
我们不知道史前人类只限于享用大羹玄酒的时代延续了多久,恐怕要以百万年计。换句话说,人类历程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无滋无味中度过的。当以甜、酸、苦、辣、咸这五味为代表的滋味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追求目标时,烹饪才又具有了烹调的内涵,一个新的饮食时代也就开始了。这个时代的开端并没有导致大羹玄酒完全从饮食生活中退出,但它确实是个重要的开端。
五味调和的饮食时代,可能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谷物食用时更需要佐餐食物,多变的滋味能使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相反,狩猎游牧时代的肉食,本身可以提供稍为丰富的滋味,不大容易使人产生变味的动机。五味中,至少酸、苦、辣、咸本来是不能列为美味的,可在适度使用后,却都能变为受欢迎的滋味,人类味感的多重性、多变性与兼容性,在五味使用的初期就一定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