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肴馔配酱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肴馔配酱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周王的肴馔都是淡味,进膳时要现吃现用不同的酱调味。在孔子的语录中,有一句“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各类肉食按传统配有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毋醯醢”,是说作客时千万不要直接端起主人的调味酱便喝,那是用于调味的。

周代天子饮食分饭、饮、膳、馐、珍、酱六大 类,《礼记·曲礼》说:“献孰(熟)食者操酱齐”,孰食即熟肉食,酱齐便是复合调料经学家的注解是:“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知献鱼脍之属也。”即吃什么肉,一定要配什么酱,有经验的吃客只要看到侍者端上来的是什么酱,便能得知会吃到什么美味了。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祭祀或宾客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周王的肴馔都是淡味,进膳时要现吃现用不同的酱调味。

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梅,取咸、酸主味,正如《尚书·说命》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赞美他的宰臣时说的话,说他治理国家就像烹调羹汤,没有高明的宰臣参与就像缺少调味品一样。到周代之时,调味固然也少不了用盐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醯醢之类。

孔子的语录中,有一句“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各类肉食按传统配有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孔子主张没有所需的酱就不吃鱼肉,要求很是严格。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毋醯醢”,是说作客时千万不要直接端起主人的调味酱便喝,那是用于调味的。客人如果直接喝调味的酱,主人便会觉得酱一定没做好,味太淡了。看到客人喝酱,主人可能会说自己太穷,穷得连盐都买不起。

大约到了汉代,酱已不作醯醢的指称,而成了面酱和豆酱的专称,作酱的方法见于许多史籍的记载,有时甚至看得相当神秘,弄不巧酱是做不成的。汉代人对酱仍是十分偏好,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张氏以卖酱而隃侈”,卖酱的人都能成为富翁。桓谭的《新论》说有个人得到一碗脠酱,十分高兴,到吃饭时生怕别人要他的酱吃,竟在酱碗中先吐了一口唾沫。众人看着心里气不过,于是都向酱碗中擤了一把鼻涕,结果弄得谁也没吃成。这虽不过是个寓言,但汉代人嗜酱由此是可以认定的。(www.daowen.com)

中国历代厨师和美食家们都十分看重酱的作用。五代陶谷的《清异录》说:“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这意思是 说,如 果没酱的话,饮食也就没什么体统了。到了宋代,酱也是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物。《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说的南宋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便是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酱的制作离不了盐,《风俗通义》说“酱成于盐而咸于盐”,这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同一哲理。汉代时盐被称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所以当时十分重视盐的生产。汉代盐业较先秦有很大发展,海盐、池盐和井盐产量都很高,临邛等地还发明了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炼出了高质量的井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