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杨士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因此,结合民族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应成为民族高等院校今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全体人民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和谐社会具体到某一社会领域,有不同的科学内涵,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规范协调、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严格有序,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种教育要素协调发展的校园。高校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是学校的中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心。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三)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作为兼具育人、教化、思想启蒙等多重社会功能的“人才库”、“思想库”和“动力源”,是社会有机体中最具生机活力的细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地。
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个和谐社会的一角,高校以其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交汇处和发源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示范社会,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社会和谐推动校园和谐,校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问题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促和谐,以质量促和谐,以德育促和谐,以创新促和谐,以管理促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文化促和谐,以制度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以服务促和谐,学会运用和谐社会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校园和谐。
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和谐,并非就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而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公正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诚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认同,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和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元素。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是对人性不断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共性,“不同”是个性,“和而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领导与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生活,包括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忠诚、负责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www.daowen.com)
(四)构建和谐校园的导向。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战略上,改革是第一位的,以改革求发展是积极的发展,以改革求稳定是积极的稳定。在战术上,稳定是第一位的,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要取决于稳定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但不改革不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事业就没有前途。
(五)构建和谐校园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背景下,面对时代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改革要把握好“四个坚持”。一要坚持改革方向的坚定性。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发展空间,使发展获得更大的推力。二要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在一些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要抓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三要坚持改革举措的协调性。要针对市场条件下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的情况,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协调、有效调控、综合配套,使改革兼顾到多方面利益,真正得到广大教师的拥护和支持。四要坚持改革利益的普惠性。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着力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广大教师的活力,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师生。
三、民族高等院校应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
(一)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政治基础。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校内问题与校外问题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尤其要清醒地看到民族高等院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世界范围内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跃,对民族地区的渗透和破坏越来越严重,诱发暴力恐怖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因素越来越明显。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从民族高等院校情况来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概括讲,有“五个不容忽视”: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民族高等院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民族高等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全面认识维护民族高等院校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努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公平、学历文凭、学生管理等问题。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发放、就业咨询安置、困难学生救助、民族团结等工作,切实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在2007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友好团结,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加强民族团结,一直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多民族并生共存、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高等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民族高等院校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根本,而且还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和社会主义观教育,努力形成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态势。尤其要注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新时期民族高等院校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新型和谐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依法治校、以德治教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民族高等院校作为一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园地,其发展特点也反映了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内在需求。与依法治校相关联的以德治教,是新时期道德规范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统一的具体实践。作为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师,如何了解民族性的思想特点,并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和生存需求,首先需要从“德”出发,以德的感召力创造一个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精神融合环境,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以德为先,宽严相济,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也有利于形成多有成效的民族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目标,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主宰者和创造者,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社会的发展是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作为民族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的发展和利益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积极性,在全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对待教师,要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努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真正给教师以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创业的空间。要坚定不移地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对待学生,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优良的师资、完善的教育设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其成长成才服务。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注重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使他们能以崇高的理想、饱满的热情、刻苦的态度、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习和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族高等院校所特有的多元文化环境,对构建和谐校园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教育者和管理者而言,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学生就是一切”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利益和正当需求。总之,学校的主要工作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学生满意与否不仅是衡量有关工作质量的基本指标,也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校园任务的成败。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关键。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在民族高等院校更是如此。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证。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依法治校的自觉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班子要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尊重多元文化,使多种文化和谐相处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要围绕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高等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快建设校园设施,有效整合校园的资源,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社会氛围,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民族高等院校是多民族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多民族文化同时并存。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我们要正视民族高校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和谐背后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要承认和尊重文化多元化。在民族高等院校校园里,无论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客观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简单地用主流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其次,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文化失去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变成一个面孔、一种声音、一类颜色,必然是一种死气沉沉而非生动活泼的局面;缺少新元素的融入,文化发展也必然成为空话。多元文化的共处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再次,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中会存在某些共同和普遍的原则,如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对公正的推崇,对幸福和平的向往等等。正因为文化之间具有共同性,使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互为补充和吸收,融合为一体才成为可能。所以尊重和承认文化多元化的态度,是我们对待校园多元文化必须有的基本态度。
多元文化融合以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在不断的文化融合中寻找契合点。费孝通先生多次强调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文化多元融合的最好表述。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文化融合的原则,那么校园多元文化的契合点不难寻找,和谐校园的构建也不难实现。
(作者系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