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企业家赞政府:社会之悲与勇

企业家赞政府:社会之悲与勇

时间:2024-0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的场面应该是如下:李克强总理近日赴天津考察工作,与滨海新区的企业家座谈,企业家纷纷对当地政府予以高度赞扬。即使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民企市场同等地位待遇,即使新一届领导集体矢志不渝地推动改革,但长期的生存惯性和现实政商关系留下的阴霾浓重,尤其在变革初期,企业家们仍在观望中等待,对长期左右自己命运的政府充满敬畏,口头上予以赞扬却不是欺骗总理,而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真情流露。

企业家赞政府:社会之悲与勇

企业家为何对着总理赞政府?

几天前一个雾霾重重的下午,我在河南郑州主持一个论坛,当地一个相当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上台演讲,总结说:一些政府部门简直就是地痞流氓。我注意到身旁一些官员的脸瞬间变得很长,相当难看。

我很佩服该老板的勇气,但也从内心深处为他担心——即使有意见,哪有大庭广众下骂的,私下抱怨两句得了。咋忘了低调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呢?

事后一打听,原来他中午喝多了。

正常的场面应该是如下:李克强总理近日赴天津考察工作,与滨海新区的企业家座谈,企业家纷纷对当地政府予以高度赞扬。结果总理听不下去了,连着追问“有哪些政策可以调整?”并说,“不要光表扬政府,要承认,我们的行政审批和发达国家比做得不够好。这些问题一定要改进,要适应企业的发展。”

李总理说的是真心话。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力推简政放权、回归市场,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市场决定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随之隆重启程。按说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喜大普奔”,面对总理多提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才对,怎么演出了一出官企一家亲的大戏?

如此反差首先说明,即使中央做出顺应经济规律的正确决策,但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各项配套细化政策出台,并有赖于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彻底扭转传统的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将三中全会的精神不折不扣地变成自己日常施政的不二法则,而这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李总理将这场权力自我革命比作“壮士断腕”。一个例证是,即使中央政府一再废止各项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行政审批权,目前仍剩下1500项之多,而地方往往按1:10左右的比例细化,目前则有13000多项。这也变相道出当下公务员及编外队伍臃肿,各类税费高企的原因。(www.daowen.com)

更重要的是,由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变革的滞后,无论是成功的国企还是民企,都深谙政治经济学的精髓,与权力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共生关系,好点的将经营业绩与对方政绩挂钩,否则就直接变成权力寻租的帮凶,成为腐败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当下反腐浪潮中,君不见:每倒下一个贪官,就会倒下一片企业家吗?其中三昧令人百感交集。

这些年关于国进民退的说法热度不减,在政企不分的状态下,国企和民企的区别就在于谁能更多地占有权力配置的资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管最后它们包装成怎样的市场经济弄潮儿,这些成就都首先与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技术管理这些要素无关。其终极命运大体一样:顺权力者倡,逆权力者危。当然,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关系就越受市场主导,也会出现一些类似马云那样的政府管制没跟上的电商奇葩,但他的成功无法复制。

一个突出例证是:在2013年中国内地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89个企业只有7个民企——且多数与政府和上游资源有着密切关系,前10名无一例外是垄断央企。年底闹钱荒的九大商业银行利润占据全部89家公司的55%以上,而60%的入选者总部在党政资源集散地北京。

即使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民企市场同等地位待遇,即使新一届领导集体矢志不渝地推动改革,但长期的生存惯性和现实政商关系留下的阴霾浓重,尤其在变革初期,企业家们仍在观望中等待,对长期左右自己命运的政府充满敬畏,口头上予以赞扬却不是欺骗总理,而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真情流露。

这样的场景提醒总理改革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更重要的是,总理不可能常年与企业家面对面,帮他们分忧解难,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赖于体制的完善、法制的健全。

一句话——将权力装到法治的笼子,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中国的企业家们才会有底气成为市场的主人,活得体面而有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