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民间隐语行话:语言民俗概要

民间隐语行话:语言民俗概要

时间:2024-0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民间隐语行话:别有洞天的语言民俗笼统地把民间隐语行话泛称为“黑话”是一种可笑的偏见和误解。由于宗教、禁忌乃至游艺的需要而使用隐语行话,自古就是许多民族所共有的民俗,只不过其语言及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罢了。但是,从科学的视点而论,隐语行话却不仅是黑社会所独有的“语言”形态,而是人类社会一种传承不息的民间文化或是说亚文化现象。

民间隐语行话:语言民俗概要

第五章 民间隐语行话:别有洞天的语言民俗

笼统地把民间隐语行话泛称为“黑话”是一种可笑的偏见和误解。

隐语行话,又称“秘密语”“隐语”“行话”“市语”“切口”“春点”“锦语”“市语”“杂话”或“黑话”等,是一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言语或非言语交际的,以遁词隐义或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性、半封闭性符号体系,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是古今中外许多社会群体习用的一种语言民俗。世界上各种语言几乎都无例外地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和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

每当涉及隐语行话时,人们往往首先把它同匪盗、娼、赌、贩毒、走私等犯罪活动联系起来,把这种民俗语言现象通称为“黑话”,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语言事实。事实上,除了黑社会群体,许多社会群体都存在使用隐语行话的习俗惯制。由于宗教、禁忌乃至游艺的需要而使用隐语行话,自古就是许多民族所共有的民俗,只不过其语言及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罢了。

古往今来,许多传统行业的技艺大都是口耳相传。由于这些技艺关系着世代的生计利害,甚至立下了“传男不传女”的不成文规矩。其“口耳相传”,大都是用当行隐语行话进行传承的。如粤剧行业、昆曲行业和相声等众多的传统戏曲、曲艺艺术群体的隐语行话,吉林采参业的隐语行话,湖北木瓦工的隐语行话,浙江龙泉、庆元等地的“菇民”中流行的“菇山话”,福建永安豆腐行业的隐语行话,山西理发行业的隐语行话,河北乐亭皮影艺人的隐语行话,澳门博彩业的隐语行话,乃至当今各地古董古玩业的隐语行话,可谓各有各的当行隐语行话,又各有各的特点。隐语行话是这些行业技艺乃至绝技传承的最重要的工具、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再如,宋代蹴鞠兴盛,至今留存一部辑录了130多条当时蹴鞠行当的隐语行话的《蹴鞠谱·圆社锦语》。至当代,宋代的这些蹴鞠隐语虽然已不在足球运动员和球迷中继续流行使用,但它成为中国是足球运动发源地的一项重要“语言化石”的佐证。

各种地域性的隐语行话更具乡土文化特征,载负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例如,山西夏县东浒的“延话”(隐语行话),潮汕的反切语,东莞的“三字顶”,福建建瓯的“鸟语”,福州的“切脚语”,广西灌阳的“二字语”,藤县的三种倒语,广东揭西棉湖的三种秘密语,广宁的山语与“黑话”,贵州榕江的反语,陕西西安的反语,湖北襄阳的襄阳捻语,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反切语等,无不载负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和许多历史文献所忽略了的、重要的、其他载体也难以载负的文化信息。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第二部分“专题篇”的研究报告《社会生活中的民间隐语》显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隐语行话在众多社会群体的语言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跃,而且是其生存或谋求生存所必需的、构成其日常生活的一种语言习俗。

1.神秘而多姿多彩的市井隐语行话

神秘而多姿多彩的隐语行话

赶时髦,几乎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民俗心理现象。不仅服饰、发型经常变幻时髦潮流,就连言谈话语也不时泛起时髦的涟漪。

时下,将演艺界、工商业的成功者或实力人物称作“大腕”,便是人们的一种时兴语言,并大有泛用于其他职业行当名流的趋向。说起“大腕”,令人钦羡;被称为“大腕”者,难免自得。孰知,这“大腕”之说竟本是被世俗称作“黑话”的旧时江湖隐语行话中的一个词语。

“大腕”,又写作“大万”,本字应是“大蔓”。“蔓”在江湖社会中用指姓氏,是把姓氏所标志的宗族隐喻为枝蔓。旧时江湖上有种规矩,相逢时要用隐语行话盘道和报蔓。例如,某甲说:“三天不问名,四天不问姓,头一天让兄弟甩甩迎头!”意思便是请对方“报蔓”。当某乙答称“迎风顶水蔓”时,某甲即知对方姓于,忙称“于相府”。其中,“迎风”“迎头”指来者,“相府”是江湖中人的相互尊称;“顶水蔓”即于姓,于由“鱼”谐音转出。诸“蔓”均如其隐称,如赵姓为“灯笼蔓”,钱姓为“现水蔓”,孙姓为“跟斗蔓”,李姓为“抄手蔓”,周姓为“匡吉蔓”,吴姓为“口天蔓”,郑姓为“四方蔓”,王姓为“虎头蔓”,胡姓为“古月蔓”,陈姓为“千斤蔓”,等等。当某人在江湖生意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于是便成为“响蔓”“大蔓”。因此,“有蔓没蔓”也就是有没有名气的隐称,是旧时江湖中人“立住蔓”与否,亦即是否成名的习惯标志。

事实上,像“大腕”这样从“黑话”变成“白话”并“时髦”一时,并非如今的偶然性孤例。现代汉语及北方方言中所谓“挂彩”“顶硬”“踩盘子”“绑票”“打食儿”“花舌子”“扯淡”等,原本即隐语行话。例如“扯淡”,远在明代南京风月场中流传的《金陵六院市语》中便说“扯淡则胡说之辞”,至今仍然沿用其语其义。

几年前,有人在谈纯洁语言与治理社会时认为:“在旧中国黑社会中通行的黑话,也因犯罪团伙的活动猖獗而泛滥起来……因此,要纯洁我们的语言,必须从治理社会入手。只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消除了,反映这些现象的词语才能清除。”(《光明日报》1990年8月16日)这种忧虑是现实的,有目共睹。但是,从科学的视点而论,隐语行话却不仅是黑社会所独有的“语言”形态,而是人类社会一种传承不息的民间文化或是说亚文化现象。即如20世纪60年代初语言学家高名凯在《语言论》中所说:“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隐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之所以这样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隐语总是不好的东西,它是‘偷儿的语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凡事无需偷偷摸摸地做。其实,正如我们所说的,‘隐语’这个术语的来源(jargon)尽管是‘偷儿的语言’,它的现实含义却只是带有秘密性的社团方言。隐语之是否存在,要看‘秘密行事’是否必要,不是看有没有偷儿存在。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偷儿,也可以有隐语。”

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的汉语隐语行话,有着悠久的历史、错综的源头和多姿多彩的形态。因而,富有神秘色彩的隐语行话,无疑会为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历史轨迹的、别有情趣和洞天的视野。

世上许多事物,人们都知道是很久以前就有了的,但仔细推究其来源,不免茫然难索。历来关于隐语行话的叫法很多,诸如市语、方语、切口、俏话、锦语、黑话、暗语之类,江湖社会另有“春典”或“唇典”之说。据说,称之为“唇典”,是因为使用隐语行话是嘴上的功夫。一般说,汉语的隐语行话,主要来源于隐约其辞的谜语式语言游戏和因禁忌避讳语俗而产生的市井隐语。多种文化形态错综孕育了隐语行话,因而很难说它直接滥觞于哪种单一源头。

具体说来,汉语的隐语行话有语词、话语、谣诀、反切和副语言习俗五种基本形态,每种又分别有其各自的源流轨迹。

左传·哀公十三年》中说,吴申叔曾乞粮于公孙有山,但碍于军粮不得出手的军规而不便明言,于是隐称求援“庚癸”。依传统说法,庚属西方,主谷,显然指粮;癸属北方,主水,当然也就指水了。这样随机性语词替代式的隐辞,已同后世由群体约定俗成的隐语行话十分相近。

唐明皇癖好戏曲音乐,不仅大兴梨园教坊,据传还亲自示范授艺、登台串演,因而被后世梨园奉祀为行业祖师。然而,皇帝毕竟是皇帝,伶人们整日生活在宫中,虽属殊宠,却时刻都存在伴君如伴虎之感,唯恐一言不慎触怒圣颜招来杀身灭族之祸。于是,当时伶人之间私下交谈便使用隐语行话,如称皇帝为“崖公”、欢喜为“蚬斗”,每天侍奉于至尊左右为“长入”等,以此作为相互关照和自卫的一种手段。《唐语林·政事》所记“今日崖公甚蚬斗,欲为弟奏请,沉吟未敢”,正是如此情形。“崖公”“蚬斗”“长入”,便是我们今天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隐语行话例证。

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出使齐国,不料遭到拘禁扣押。原来,齐国当时正加紧备战,准备攻袭鲁国。情况十万火急,怎么办呢?身不由己的臧文仲急中生智,暗地里差人火速送回一封信。鲁公展信读之,只见上面写道:“敛小器,投诸台。食猎犬,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鱼,冠缨不足带有余。”读而不解其意。臧母见信,即明其意,不禁大哭。原来,这是一封话语体的隐语信,大意是说:“我被押在牢中,发乱不得梳,饥饿不得食。齐国已将城外的百姓集结到城里,正在犒飨,装备军兵作出战准备。此时很思念妻子,请其好好赡养母亲。”如此一封隐语短信,传达了十万火急的战争情报。后世的隐语行话,在各类秘密社会群体中多用于见面盘问对答场合,主要在于验证对方身份。小说《林海雪原》以及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智取威虎山》中,侦察英雄杨子荣在匪巢威虎厅经受匪帮盘问的对答,便是人所熟知的一段典型隐语行话。

蘑菇,溜那路?什么价?(什么人?哪里去?)

想杀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来啦。(找同行来了。)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地上有的是米,唔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拜见过啊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

他房上没有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徒不言师讳。)

…………

汉魏时,“风人体”隐语民谣颇为流行。《后汉书·五行志》收录的一首以析字隐辞方式诅咒董卓的民谣,即属此类:“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以此类为源头的谣诀形态隐语行话,具有上口、易诵、便记等特点,如天地会通用问答辞》中的一段:“查我名来问我姓,家居住在木杨城。松柏林中同士子,金娘改我唤洪英。”有的,还由双方共对一个完整谣诀。如问:“你是谁?”答:“我是我。”再对:“压着腕子。”接答:“闭着火。”这是旧时土匪夜间相逢所用的盘道黑话。

利用汉字反切拼音原理创造而成的各种反切隐语,独具汉语文化特色,古今都十分流行。据调查,至今在辽东地区及江淮流域仍有一些人在说。1990年在辽宁千山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秘密语行话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一位身为“切口世家”传人的教授的经历及研究成果,曾引起学界的特别注意。把隐语行话泛称为“切口”,便是缘自反切秘密语。

反切秘密语流行面广,种类又因群体或地域而多有差异,因而,关于其来源也就说法不一了。很多地方都流传着有关“徽宗语”,亦即一种影响较广的反切隐语的民间传说。有的说,宋徽宗时,人们对朝政不满,用此来秘密组织起义;有的说,这是岳飞遇难之际,人们多方设法营救所使用的一种秘密语;有的说,北宋沦陷之后,人们为避金兵耳目则以此议论朝政;也有的传说,这是宋徽宗耽于酒色用以同宫女调情所用隐语;等等。

其实,远在汉魏时代的民间童谣里,就已经流行这种“切口”了。如《三国志·诸葛恪传》所记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的反语,是“石子冈”。可见,这种富有民族风格的反切形态隐语行话源远流长。

“切口”的流行,也使一些常见的切语固定下来,作为语料吸收到汉语常用语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语言。例如“窟窿”一词,便是“孔”的切语。

除上述以口耳相传为媒介的隐语行话外,再即副语言习俗形态的非言语的隐语行话。副语言习俗中的隐语行话,主要运用各种身势情态、标志和特殊音响来传达特定的语言信息。旧时走江湖的途中相遇,施礼后,一位先伸出手掌,卷起无名指和小指于掌心,其余三指伸开;对方一见即也伸出掌来,微卷拇指和食指,伸开其余三指;然后,双方便同时出掌,食指、拇指叉开,卷起余指;于是,双方便知彼此同为江湖客了。原来,三种手势分别代表“天、地、人”,是江湖上的一种表明信仰的暗号。旧时各种商贩习用一种“捏七叉八”之类“袖里吞金”指码隐语讨价还价,迄今仍未绝迹,足见其实用性很强。至今在沈阳这样大都市的旧货、文物市场的摊位上,只要留意,还不时可见买卖双方交易时用这种形式议价。不过,大都不是年轻人。

就语言学来说,隐语行话可谓对人类语言的一种反动。然而,这种反动却是人们出自社会生活切实需要而创造出的言语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类。通过透析古今多姿多彩的隐语行话,以其特别的视角认识与之相关的社会事物、文化现象,无论对历史或现实,均不失其独特的意义。

2.关于“隐语行话”

2.1隐语行话的名称、性质与类型

汉语隐语行话的源流,主要为三个方面,即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由回避人知而形成的秘密性隐语和语言游戏类隐语。依形态可分为五种类型,即语词形态、话语形态、谣诀形态、副语言习俗形态和以反切语为主体的利用语音变化创制的隐语行话。隐语行话不是独立的语言,而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是世界上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和言语习俗。

2.2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

一旦涉及隐语行话时,人们往往首先把它同匪盗、娼、赌、贩毒、走私等反社会的犯罪活动联系起来,未免失之武断,以偏概全。事实上,除黑社会群体外,许多社会群体都存在使用隐语行话的习俗惯制。由于宗教、禁忌乃至游艺的需要而使用隐语行话,自古就是许多民族所共有的民俗,只不过其语言及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罢了。“根据现有资料记载,人类语言中的主要大语种,都明显地存在着它们自己的隐语。如果从人类社会实际的言语交际着眼,可以这样说,任何民族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具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隐语,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传承、创造、使用隐语的文化现象。”[1]

单纯从语言学和犯罪学的观点来认识民间隐语行话现象,未免过于狭隘,难以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本质以及其生成、流变机制。

2.3隐语行话的研究状况

在《中国语文》关于“社会方言”的讨论50年之后,《文化学刊》2007年第1期“文化视点”,以“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隐语行话——接续半个世纪前的一场学术论争”为题,集中刊发了《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杂技行话与吴桥社会生活》和《论犯罪隐语常识在警务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三篇专题论文。同时,作为背景资料,还同时编发了1957年《中国语文》关于“社会方言”的讨论的有关论点,高名凯《语言论》关于“社会方言”的性质、种类及前途的论述,曲彦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关于隐语行话的“性质与正名”的论述等三篇参考文献。

以“行话、黑话、隐语、秘密语”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至2008年两年文献标题的检索得见,总计33篇。这个数字,比1987年至1992年6月间发表的同类专题论文20余篇多出10余篇。

这些专题研究,既反映了隐语行话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持续作用,也展现了学界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关注。

3.隐语行话与现实社会生活

3.1新闻媒体关注到隐语行话现象

有些隐语行话业已“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主流媒体,甚至出现于主流媒体的一级标题之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隐语行话现象,也进入了新闻媒体的视野。媒体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关注。

《成都晚报》2008年7月27日星期日第17版《成都周末》副刊发表了一篇署名孟隋、题为“暗语的复活”的文章。文章指出,近几年暗语(按:亦即隐语行话)有日趋复活的迹象,每个圈子都有这种暗语,甚至在新的圈子中被重新创造和推广。具体的生活在圈子化、术语化的同时,娱乐圈的题材也热衷于表现这种暗语、黑话。正统文学中有专门研究湖南地方语言的《马桥词典》(韩少功);当前流行的文艺作品中,电视剧《闯关东》就热衷于表现黑话的魅力,而《鬼吹灯》则有热衷于编造暗语的狂热。《闯关东》对土匪(黑话称胡子)的描写可谓逼真之极,对胡子的术语也表述得非常到位。《鬼吹灯》中黑话、套语非常多,进入《鬼吹灯》就是进入了一个黑话体系。《鬼吹灯》写得那么精彩,有那么广大的粉丝团,与其有一套鲜活的暗语体系有一定的关系。盗墓是一项神秘而隐蔽的活动,又十分重视语言的“吉利”,所以肯定少不了黑话、套语,作者的高明和博学之处表现在他对这套行话非常熟悉。当前社会流行暗语,当前的流行作品中对暗语的热衷也是颇有基础的。作者认为,暗语在多种因素的促成下,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种流行语言。文章发表后,得到迅速广泛流传。《经济晚报》、香港《文汇报》、中国国学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作了转载。

人民网2007年7月5日《〈罗马远征〉;玩家扮盗贼,惊现黑话切口》一文注意到,网游《丝路传说·罗马远征》中出现了专业级黑话。这些黑话很多可能是玩家自创,其内容无处可考。以封闭的方式沟通,根本无须掩人耳目。也许玩家发明这些切口,正是全情投入到“丝路”中的一种表现,而且已经成了习惯。由于玩家经常在《罗马远征》中从事虚拟的抢劫活动,为了避人耳目,演化出一套各个服务器通用的行话。据观察主要词语有:金线、银线:“线”这个字在切口中表示“路”。金线指的是长安、敦煌、和田之间的跑商线路,银线则指君士坦丁堡和萨马尔汗这条欧洲线路。黑字、白字:“黑”通“合”,指强盗、盗贼。在《罗马远征》部分服务器中,玩家用这些字眼分别代表大唐和罗马的盗贼。海青、铁蔓、银片、花挺、洋弦等:这些指的是武器名,依次为大刀、枪、小刀、匕首、弩等。武器的切口最为花样繁多,涵盖了大唐和罗马的所有武器。类似的黑话切口还有很多,而切口本身又名“唇典”,很有江湖气息。据了解,除了《罗马远征》,其他一些网游中也有类似的切口,但以《罗马远征》居多,因为其具有完整全面的跑商和抢劫机制。盗贼们称商人玩家为“羊羔”,商队为“羊群”,保镖为“独狼”;称准备动手抢劫的物品为“货”,而“货”又分红货、黑货、散货,以及“流、月、汪、则、中”五个等级。

3.2新闻媒体对“切口”(徽宗语)的关注

2007年以来,一些地方媒体都相继发表或转载了有关发现民间存在“切口”(徽宗语)类型的隐语行话的社会新闻,甚至进行一系列的跟踪报道,对这种隐语行话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2007年3月6日,林州新闻网转载了县报登载的《马军池流传神秘语言》,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关注。合涧镇东北部十余里处,有一个不大的村子——马军池。即使在土生土长的合涧人看来,马军池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平凡得毫无特色。然而,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语言,村民们称之为“跩(音)语”。据村上懂得该语言的靳才法老人介绍,这种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把每个汉字都分成两个音节来读,比如在跩(音)语中,中华,“中”被读作“zhuɑi gong”,“华”被读作“huɑi guɑ”;人民,“人”被读作“rɑi geng”,“民”被读作“mie jing”。再如林州,“林”被读作“lie ling”,“州”被读作“zhɑi gou”……

这种语言到底始于何时,又因何为马军池所“独有”?村上年纪较大的侯福新老人也只能回忆起一个残缺不全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马军池村里有一个村民叫小银,小银当时因吸大烟被官府抓到狱里,在狱里与一个盲人一同服刑。相处日久,从盲人处学会这种语言,后来就流传到了村子里。

□2007年4月10日《大河报》发表张志立题为“林州紧急抢救神秘‘襥语’”的报道,同时配发“老师正教学生学这种语言”的照片。报道说,在林州流传着一种神秘的语言——“襥语”。有人说是民间艺人之间的行话,有人说是宋徽宗在狱中使用的暗语。据当地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襥语”曾流行于当地,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说的人很少,会说这样话的人就显得很“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这种语言了。为保护先祖留下的语言文化,林州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该种语言的起源、形成、保护展开系统的抢救工作。

□2007年9月1日,《青岛晚报》继转载《老翁会说怪语言,70年无人能懂》消息之后,再次发表了题为“八旬老翁会讲‘怪语’ 专家称是稀有保护语言”的报道。报道说,该报接待了一位83岁的老人,老人说自己也会说这种话。记者就此事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咨询,专家表示,这是稀有语言,应受保护。

□2008年5月21日《北京晨报》报道说,密云古北口镇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露八分。这种语言据说源自明清时期,既可以在生活中使用,同时又是一种诙谐的文字游戏。然而现在,全镇只有十几位老人还在使用,这种深含文化韵味的语言已陷入即将失传的境地。“露八分”,就是把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隐去最后一个字,那隐去的字才是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所谓四个字说出三个,省略一个,露出了八分。

□2008年5月26日《北京晚报》刊载了《北京密云古镇发现独特语言“露八分”》,这种“露八分”堪与女书相媲美,全国独一无二。“露八分”到底是不是商贾语言的一种衍生物呢?是什么时期开始流传的?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2008年8月19日《北京晨报》报道说,今年75岁的陈老先生会说一种无人能懂的、念一个字发两个音的“怪语言”。可他自己却说不清这种语言的来历。

□2008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报道说,8月20日该报刊登《老汉说“天语” 70年没人懂》后,引起了热烈反响。有40多位全国各地的读者致电或致信,甚至有读者打来越洋电话,为“天语”的来源做出种种解释。这些解释分别为“童年游戏”说、“江湖行话”说、“徽宗语”说、“地下工作者暗语”说、“香港女中S语言”说。记者带着疑问求助专家,居然也得到了3种不同的答案:一是“属于一种江湖行话”,二是“解放前私塾学校的老师课余教孩子的拼音游戏”,三是从“反切”衍生出来的一种小范围语言。

上述情况其实是一种民俗语言现象,是汉语隐语的一种,也可以称为民间秘密语。至于读者所给出的5种说法,“主要用途还是游戏,有时也用作行话,但不是黑话。另外,徽宗语跟这些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另一种汉语隐语。说到作为地下工作者的语言,其实只是临时借用,地下工作也用过方言当交流语言。至于香港女中的S语言,其实是另外一种游戏语”。这种话曾如此大范围流传过,是需要保护留存的。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即使没有实际使用意义,也有民俗研究的价值,不能让它消逝。当然,也用不着扩大。

3.3市井生活中使用的隐语行话

3.3.1一些隐语行话进入了社会流行语

近年来,“大腕(蔓)儿”“走穴(踅)”“托儿”“腥”之类旧时的隐语行话陆续进入社会流行语。《北京现代流行语》《上海话流行语辞典》两部篇幅并不大的当代流行语专书和《北京土语词典》,分别都选录几十条这类语汇。《上海话流行语辞典》的前言指出,“80年代,流行语出现很多,原先的隐语、俚语,在各个社会阶层都使用得很普遍”,如旧时的乞丐切口“孵豆芽”(取暖)等。《北京现代流行语》前言指出,“黑话、行话”之类,“局外人不懂,乍一听到会有陌生感、新鲜感,求知欲促使人们去究其所以然,所以,黑话和行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为外部了解,进而流行开来,成为流行语”。例如,把人民币单位称作“分”“张儿”“棵”“吨”“方”等。徐世荣也谈到,《北京土语词典》之所以收录“黑话”,是因为社会土语“主要为行业语,其次是‘黑话’——江湖隐秘语”,所以“编入少量,聊备一格”。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踩点儿”“挂彩”“挂花”“反水”“绑票”“出血”“撕票”“上手”“顶风上”“跳槽”“眼线”“扯淡”“失风”“避风头”,等等,原本无不是隐语行话。

有研究者谈到,黑社会的成员之间说话常用黑话,开始是保密的,后来流传到社会上,成为风行一时的新鲜语汇,后来大多沉淀为一般的俗语。当这些暗语泄露到圈子以外,因有其神秘感而为好奇、喜欢刺激的人们所乐用,就成为流行语。新时期也有一些很流行的黑话。20世纪80年代,北京青少年使用的一些流里流气的词语,如“放血”“废了”“做了”“灭了”等就是来自黑社会里的流氓团伙使用的黑话。这些词都表示“打人、整治人”之类的意思:“放血”指用刀捅人,使之流血;“废了”指将人打成残废;“做了”开始指将人暗杀,后来也指暗中做手脚整垮别人;“灭了”指打服或整垮对方,灭掉对方的威风。表示出事后被抓进公安局,用“折(zhe,阴平)进去”“折(she,阳平)了”,或者用“进局子”。第二次被抓进公安局叫“二进宫”。还有“底儿潮”,指有犯罪前科。这些词语本是流氓团伙内部使用的黑话,后来爱打架斗殴或作风流气的一般青少年也使用,新奇性与这些词仍带有黑话色彩有关。类似的是来自切汇黑话的一些流行语:“雷子”指警察;“油子”指有换汇经验,不容易受骗的主顾;“面瓜”指缺乏警觉性、呆笨怯懦、容易被骗钱的主顾;“美子”是美元,“港纸”是港币,“老日”是日元;少给主顾钱叫把钱给“下了”,下的办法是“抽张”,抽张被发觉叫“醒了”,醒了之后急眼、发作起来(也指违法者一哄而散、炸窝)叫“炸了”。有些特殊行业也有暗语,其中某些词语也进入流行语,如个体户表示人民币数量的说法:1元叫“一分”,10元叫“一张”,100元叫“一棵”或“一个数”,1000元叫“一吨”或“一堆儿”,10000元叫“一方”。上述这种现象,至今依然,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3.3.2民间收藏隐语行话

民间收藏因对象不同而各有专门的具体行当行话用语,同时也存在许多收藏行当相通的隐语行话。例如:

拿分:指古玩商人收购的古玩商品,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也指“快货儿”。

输:指亏本。这正反映出古玩商人的经营具有很大的赌博性。买一件古玩,到手后卖不出去,或者要赔本亏损,都叫“输”。古玩商人怕输,还怕丢人现眼,输钱不落好手。

臭:顾名思义,指腐烂、人人讨厌的东西。不过,臭是有过程的,指本来是“香饽饽”的东西,却放陈了,或者日久卖不出去,偏偏让许多古玩商贩拿出去过手,变成任人皆知,谁也不想买的货色(因为从购买心理讲,凡是经过多人之手而无人购买的东西,都认为是有毛病或有问题,从而犹豫不决,不想购买),恰恰此时卖主绷不住了,越卖价格越低,也就越没人买了。这就是古玩商人把东西卖臭了。所以,古玩商人在做生意时都喜欢对“没见过天儿”的古玩伸手。

活拿:一名古玩商人从另一名古玩商人手里拿走一件商品,当时不付款,这叫“活拿”。活拿的规矩是价位讲好了,只能多卖钱,不能少卖,即必须保底。言必有信。价位比买断要高,一般说,不再给活拿的人付手续费或跑道费,但活拿的人可以在低价上加价,叫“戴帽儿”,多卖归活拿的人,原货主不问。

提:古玩商人对帮助自己卖货的人提出一成(百分之十)作为酬劳金,叫“提一点”,另有规定的不算。通常说提,就是一成。对导游、翻译,可另行规定。古玩商人对这一做法不能装傻。不然帮你卖货的人就没有积极性了。

跑道儿:购买或出售古玩行为的中间人,有的是与买卖相熟的亲友,有的是专门的经纪人,不出资不合伙,只从中奔走,说成一笔交易。实际为经纪人,拉纤的。

抄后路:生意本来是有人从中介绍的,但买主和卖主都抛开中间人,自行与对方直接交易(以便事后不提中介费),也防止“戴帽”。这是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

打眼:指判断有误,买了假货。古玩商人的经营全靠眼力,而眼力遭受打击,只有坏事。

漏儿:古玩商人购买古玩时,卖主不懂,好东西未被重视,行市也不明,因而古玩商人捡了便宜。买东西的人说叫“捡漏儿”,卖东西的人说是卖漏了。

身份:即古玩物件的品位。不是指人,而是指物。如瓶子与盘子比,古瓶当然比盘子身份高。有点像品相中的“品”。

皮壳:指古玩在历史长河中所受熏染呈现出外表上的历史痕迹。竹、木、漆、雕、青铜作品上,好像包上了一层油皮,这种油皮就叫“皮壳儿”。皮壳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卖相:指古玩不真或身份不高,但比较完整,显得古老或精致,在卖出时显得“爱人儿”,易受买主欢迎,叫“有卖相”。相反,古玩虽真,但有残污或看上去不精致,则不受买家欢迎,即无卖相。

掌眼:购买古玩时,请高明的人替自己掌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鉴定上有什么闪失。对于代替自己把握眼力的人,叫作“请某某先生来掌眼”。

绷:古玩商人真心想买或卖时,因某一方还要考虑,故意不买或不卖,准备放长线实现自己的交易计划,叫“绷着买”或“绷着卖”。

方:“万”字加一点为“方”,指人民币万元。

吊:古代制钱一千枚为一吊,现指千元。

一张:“张”不是货币数量,而是钞票载体的数量单位。此词甚妙,因可随货币的升值与贬值而浮动。20世纪80年代一张指十元;20世纪90年代已指百元。

美子:美金的代称。

再如陶瓷收藏:

失亮:是指器物釉面或彩绘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指因摩擦而致釉面出现的局部损伤。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而冒充其他年代器物。

磨底:通过把底部的原有釉面磨去来冒充其他年代的瓷器。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的作旧手段。

配腿:修补香炉、马、兽等瓷器腿、足的残缺。

配盖:配以不同朝代的器物盖。

炸纹:瓷器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的放射鸡爪纹。

水锈:瓷器因长期受土埋、水浸而黏附在表面的灰黄、铁红或铜绿等颜色物质。

中国是发明陶瓷的文明古国,生产陶瓷的窑火延烧至今。各个朝代的陶瓷遗存数量巨大、品种众多、质地精良,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收藏的重点对象。在长期的收藏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行话隐语。外行听起来莫名其妙,内行却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含义。陶瓷收藏行话隐语一旦形成,就能对陶瓷收藏活动起到推动和保护作用。只要有市场竞争存在,有避讳心态存在,陶瓷收藏隐语就不会消失。

3.4传统艺术行业使用的隐语行话

在古代,不仅战争中使用隐语行话,就连唐代皇帝身边的优伶、宋代蹴鞠行当的艺人,亦大量使用这种秘密语性质的“语言”。至今,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许多职业群体,仍然流行着使用隐语行话的言语习俗。在浙江龙泉、庆元等地的“菇民”中流行着特有的“菇山话”,其目的一方面是保守其谋生技艺秘密,同时也在于山魈迷信中的言语禁忌。各地山民、渔民因行业信仰、行业禁忌所产生的一系列隐语行话,仍在世代传承着。尤其是一些技艺,关系着世代的生计利害,大都用当行隐语行话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

3.4.1东北二人转术语行话

已经有大约3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东北二人转,至今仍有数百个当行隐语行话词语,活跃在这个艺人群体中,是其相互交流、传授技艺的习用言语形式和行业言语习俗。

(1)艺班与场地

包袱班:没有戏箱,一个包袱皮包几件戏装的艺班。

铺衬班:没有好戏装的艺班。

滚土仓:又叫滚地仓、滚地龙、滚土包,在平地上唱戏,泛指野班。没有舞台。

三大季的班:半农半艺的艺班。

窑:演出场地。

火窑:屋内。

场窑:场院。

寒窑:冬天在外边唱。

轮子窑:大车店。

唱木帮:在林区为伐木工人演出。

圈子:屯子,如王家屯叫王圈子。

海圈子:县城。

跳生圈:初到生地方演出。

地:演出场所,与说书艺人说法相同。

砸生地:到生地方演出,观众起哄。

撂地:进城市打圆场演出。

地皮暄:观众多、收入高的场子。

地皮硬:观众少、收入低的场子。

占馆子:进茶馆演出。

穴:演出场所,与相声艺人说法相同。

走穴:到外地演出。

火穴:挣钱多的地方。

水穴:挣钱少的地方。

空穴:没挣钱白唱的地方。

打小米浆:两个艺班混合演出。

(2)艺人与行当

相府:对二人转艺人的尊称。

开山徒:头一个弟子。

关门老兄弟:最后收的一个弟子。

老合:艺人的同行。

老斗:外行。

海青腿:没有师傅自学成才的艺人。

一副架:一旦一丑。

草条:专门给艺人与观众联系演出的人。

五大调:条:指双调(二人转)、单调(数来宝)、照调(皮影)、明条(戏法)、喷调(吹鼓手)。

八大怪:指三个祥字、五个云字的数来宝艺人,合称“三祥五云”,分别为打竹板、沙拉机、牛哈拉巴、小碗、小碟、高粱秆、烟袋杆、水瓢。

(3)曲目与唱词

单出头:一个人演唱,黑龙江叫“独角戏”,俗称“一人转”。

双玩意儿:二人转。

条:二人转曲目统称。

块:一个节目叫一块戏。

活儿:指节目。

边曲子:有男没女的曲目,如三国段《华容道》等。

海篇:正词外后加的大量唱词。

对篇:二人转一问一答的唱词,也叫问答篇。

翻天印:指戏单。

开山码:头一出戏。

二码:第二出戏。

(4)学艺与表演

开光:学会表演技巧。

开戏门:学会戏理。

开脸:表情好。

海青腿:没师傅的艺人,自学成才者。

撸叶子:偷艺。学谁的节目,叫撸谁的叶子。

端:开导。师傅、师兄对其表演加以指点。

降:唱。

缓:好。如“降缓了”,即唱好了。

卡:坏。如“卡词”,是没唱好。

夯头:嗓子。

口:说口。

相:表情。丑角要口相俱佳。

五官挪位:挤眉弄眼出怪态。

铺地红:上场就受欢迎。

小零碎口:演唱时穿插的三言两语小说口。

锁住:唱完一段停住。

摘挂:把别的曲目中的唱词摘过来唱。

外挎虎:在正词中加的新词。

打边墙:忘记原词,用其他曲目的唱词补上。

大扒皮:把许多其他曲目的唱词搬过来唱。

外掰鸡:在场上加一些“大道沿”没有的唱词,让对方接不上来而当场难堪。

摔了:忘词了。

不担活计:嗓子不好,唱不了大段子。

归道:南北艺人碰到一起,不用对词就能上台合演。

眼彩:表演苦的技巧。

叨起来唱:不用伴奏,干板演唱。

喷斗:笑场。

搅条:影响演出效果。

盘亮:长相好看。

念桌:长相难看。

(5)人称与姓氏

阳丁:男人。

阴丁:女人。

仓丁:老头儿。

仓果:老太太。

果式儿:媳妇。

空心果:寡妇。

环子丁:姑娘。

铃铛丁:小孩。

火丁:知近人。

轮子丁:车老板。

浪翅子:当官的。因古代当官的乌纱帽有两个帽翅而得名。

翅字丁:当兵的。

堵头子:业主。

富贵丁:财主。

个乙丁:不是正经人。

念语子:哑巴。

天伦子:父亲。

生身子:母亲。

蔓:姓氏。

弓长蔓:张。(以下是拆字型)

古月蔓:胡。

口天蔓:吴。

耳火蔓:耿。

丘山蔓:岳。

千里草:董。(www.daowen.com)

双口蔓:吕。

有红似:白。(以下是藏字型)

一脚门:李(里)。

一刀切:段(断)。

高头大:马。

婚丧嫁:曲(娶)。

阴天反:曹(潮)。

寸草皆:吴(无)。

铁生蔓:郭(锅)。(以下是谐音型)喇叭蔓:崔(吹)。

笼屉蔓:曾(蒸)。

灯笼蔓:赵(照)。

漂花蔓:尤(油)。

流水蔓:何(河)。

扎心蔓:滕(疼)。

狠毒蔓:丁(疔)。

圣人蔓:孔(孔圣人)。(以下是古人型)

行者蔓:孙(孙行者)。

茂公蔓:徐(徐茂公)。

咬金蔓:程(程咬金)。

叔宝蔓:秦(秦叔宝)。

铁面蔓:包(铁面包公)。

红脸蔓:关(关公)。

太公蔓:姜(姜太公)。

神医蔓:华(华佗)。

叉子蔓:牛。(以下是借用型)

山头蔓:杨(羊)。

打牙子蔓:蔡(菜)。

亮子蔓:孟(梦)。

虎头蔓:王。

孔方蔓:钱(孔方兄)。

轮子蔓:车。

(6)衣食住行等

顶子:帽子。

纱帐:衣裳。

宝仓:裤子。

捻叉子:鞋。

安根:吃饭。

搬三(山):喝酒。

搬高了:喝多了。

桃花散:高粱米饭。稀溜子:粥。

班兵:豆子。

翻张子:烙饼。

撒龙子:面条。

漂洋子:水饺。

气雷:馒头。

滚子错:鸡蛋。

折查子:桌子。

上堆:上炕。

困龙:睡觉。

蹬轮子:坐车。

八大家:指狐狸、黄鼠狼、豆鼠子、艾虎、兔子、老鼠、蛤蟆、蛇八种动物。迷信说法,直接呼其名不吉利。

柳:一。

月:二。

汪:三。

宅:四。

中:五。

申:六。

行:七。

张:八。

艾:九。

居:十。

合:是好。

卡:是坏。

捻:是没有,也是不好。

蓝头:钱。

挡杵:拿钱。

3.4.2吴桥杂技的隐语行话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促使了杂技行话的形成。吴桥杂技业内的隐语行话跟吴桥杂技艺术一样,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丰富的系统。杂技行话反映了吴桥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吴桥杂技行话不仅对社会生活反映得相当深入,而且反映的面也相当广泛。吴桥社会生活对吴桥杂技行话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杂技行话也对吴桥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

海青腿儿:原指没有师傅的杂技艺人,现在在吴桥的一些地方有时称一些未经正规训练的、没有师傅的手艺人为“海青腿儿”。

半开眼:原指对艺人一知半解,现在一些地方,人们称对事情一知半解,如:他对木匠活是“半开眼”。

撂地:原指艺人在空地上露天演出,现在进入百姓语汇,常指到某地占用场地做某事。

打地:联系演出地点,一些地方指联系地方做某事。

硬生意:指能挣得钱的玩意儿,在一些地方人们用以指硬功夫、真本事。

撬杠:被夺地、不让演出。现在一些地方用来指事情被搅黄了。如:她包的活让人“撬”了。

扯呼:溜走或逃跑,现在很多地方指某人离开或不辞而别。如:张三“扯呼”了。

温:演得不火,效果不好。现在一些地方指一些事情或人不太好。如:这人真“温”。

水穴:演出赔了。现在人们常用“水”表示不好、糟糕等。如:这事“水”了。

门里:自己人。

门外:外人。在一些地方常用,如:“门里”要互相担待(指关照)。

这些主要在吴桥本地杂技群体流传、使用的隐语行话,流传面也不一样,有的广一些,有的窄一些。一般来讲,越是杂技艺人聚堆的地方,隐语行话进入当地百姓词汇的越多。吴桥杂技行话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随社会生活“与时俱进”,随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所发展。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艺人们外出演出要开证明信,就发展出“把杂”这一新的行话词语;去外地演出有时需要县里批准,就出现了“圈上把杂”(县里开信)这一词语。此外新的行话词语还有“转心子”(手表)、“夯子”(公章)、“叶子”(证明信)、“土冷子”(民兵)等,近一二十年来随生活的变化又产生了“掰铃子”(打电话)、“驾灵子”(开车)等语汇,说明吴桥杂技行话至今仍活跃,在艺人交际中还发挥作用。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桥杂技事业的传承发展。

3.5互联网语言生活中的隐语行话

“网络语言现象”是人类文化史“遭遇”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文明”问题,是一个具有文化史意义的社会新问题。“数字化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用以表现、表达人类自然语言信息的下一层次的工具,一种“网民”们网络生活层面特定的言语时尚。从世纪之交至今,“网络语言现象”一直是学界和公众共同的关注热点。甚至有人不切实际地频频疾呼:网络黑话何其多!事实上,还是应予理性面对。

于是,网络流传出不无揶揄色彩的顺口溜:

见面不叫见面,叫——聚会

有钱佬不叫有钱佬,叫——VIP

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

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吃不叫吃,叫——撮

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

跳舞不叫跳舞,叫——蹦的

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

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

兴奋不叫兴奋,叫——high

特兴奋不叫特兴奋,叫——至high

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有料

倒霉不叫倒霉,叫——衰

单身女人不叫单身女人,叫——小资

单身男人不叫单身男人,叫——钻石王老五

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

被无数蚊子咬了不叫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

好看不叫好看,叫——养眼

网上丑女不叫丑女,叫——恐龙

网上丑男不叫丑男,叫——青蛙

网上高手不叫高手,叫——大虾

网上新手不叫新手,叫——菜鸟

看帖不叫看帖,叫——瞧瞧去

“我”不叫“我”,叫——偶

不错不叫不错,叫——8错

去死不叫去死,叫——74

亲亲你,叫——771

抱抱你,叫——881

气死我了,叫——7456

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

祝你快乐不叫祝你快乐,叫——猪你快乐

就是不叫就是,叫——94

是啊不叫是啊,叫——42

不要不叫不要,叫——表

统一:刷墙、扫楼的同义词。也就是整个版面都是你的回复,一种被谴责的行为。

××××ing:××××进行中,正在××××。比如“上网ing”。

PP:照片,但如果是说打PP,那就是kickyourass(打屁股)的意思了。

kickyourass:打你屁股。

BT:变态。和浮云的其他版块相比,水版是个BT出没的地方,扁他(她、它)。

SL:色狼。浮云的特点是,狼多MM也多。

JJWW:叽叽歪歪,指人说话的样子。

SJB:神经病。

PMP:拍马屁。

MPJ:马屁精。

kick:扁。

slap:打耳光。

KH:葵花,就是练葵花宝典的高手。浮云某高手已练至化境,人皆不呼其名,而直呼KH。

社会生活是创制网络语言的“基座”,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业已真切、生动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在不断地为时尚增添着新的活力。两者之间的互动,也是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社会语言生活不能拒绝网络的一个根本要素。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应当接受,诸如“伊妹儿”“MM”“美眉(妹妹、美女)”之类,业已在多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运用自如。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计算机网络上的流行语和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流行语现象,就是当今中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照。反之,“网络语言”和有关计算机的社会流行语,作为一种当今强劲的语言时尚,其本身无疑也在有力地推动着数字化社会的进程。现实语言生活存在隐语行话现象,网络语言自不例外。网络符号中确实存在像“@%&$%&”(有关性的詈语、脏话)这般不雅的符号,那是现实社会“国骂”在网络生活中的翻版,绝非网络首创。这类符号只能偶尔在网络中运用,日常言语交流中派不上用场。在现实生活中,“踩点儿”“挂彩”“反水”“绑票”“出血”“撕票”“上手”“大腕儿”“走穴”“顶风上”“跳槽”“眼线”“扯淡”“失风”“避风头”这些原本“出身”于“江湖黑话”者,早已堂而皇之地登入“大雅之堂”,被吸纳为现代汉语语汇的正式成员。不仅所谓“网语”中还未见这类语言,即或与时下流入“市井”的诸如“菜鸟”“飞鸟”“大侠”“灌水”“伊妹儿”“网虫”“黑客”“美眉”等相比,恐怕出自“数字文明”的这些语汇要比那些业已进入现代汉语而“出身”于“江湖黑话”者,“档次”高得多、“清白”得多,更比“疲软”“坚挺”之类少些“荤猜”联想效应。

人们一时把网络用语视为隐语行话乃至“黑话”,显然是因对其缺少了解。即如保险业行话、股市行话,对业内人士而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汇系统,一种言语习俗;但在业外人士听来,如堕云雾之中莫名其妙。对于不同的群体和话语环境来讲,是否“隐语行话”则是相对而言。即如有学者研究认为的,网络用语和隐语都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语言基础之上的人工语言,严格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固定的使用场合,有适用的使用群体。应该给予网络用语和隐语以更多的宽容,只要其能够满足群体内部的使用需求,不必过分苛求规范化,因为它们毕竟不属于共同语。

3.6经济生活中使用的隐语行话

市场经济生活涉及具体领域繁多,这里仅以在中国并非古老的传统行业,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活跃于中国经济舞台的保险业、股市和彩票业流行的隐语行话为例。

3.6.1保险业行话

保险业是改革开放后复苏、发展迅速的行业。当前业界流通着一些“圈内人”常用、具有特定含义而非“术语”性质的词语,即保险业行话。当代保险业行话汇释,词条涉及营销、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出我国保险业复兴时期既活跃而又在某些方面规范不足的状况。保险界自称的行话有三种含义:一是保险术语;二是业界常说的格言式语句;三是口语化的,具有特定含义,圈内人心领神会,圈外人不明其义或不甚了了的业内词语。具体语例如:

陌拜:“陌生拜访”的简称,不预约,直接上门拜访陌生人推销保险,专业名称为“直冲式拜访”。

陌拷:打电话向陌生客户推销保险,“拷”是call的音译。

卡拜:用富有创意的公关、营销卡片与客户沟通,推销保险产品。

扫楼、洗楼、扫街:保险推销员到居民楼或街道挨家挨户推销保险。

展业:拓展业务,指推销保险。

拉保:拉保险生意。我国面向私人的保险业务近20年才普遍兴起,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推销保险业务颇费口舌,而一些保险推销员为做成生意,想方设法,颇有生拉硬拽的味道,故推销保险业内称“拉保”。

抢单:抢夺保险业务。客户买保险以签保单标志业务成交,争夺客户,瓜分保险市场为“抢单”,以“单”代生意,属借代造词。

促单:保险推销环节之一,在客户动了购买保险念头又尚未最后决定前实施相关策略,促使客户做出购买决定。

返点:保险公司给保险代理人的提成或回扣。“点”指提成的百分点,按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给保险代理的“返点”不能超过8%。

孤儿保单、孤儿单:没有业务员跟踪服务的保单。客户购买保险后,通常保险公司有一位业务员跟踪提供服务,由于各种原因,原业务员不再受理该业务,而保险公司又没有及时做出变更,致使保户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种处于无人服务状态中的保单,叫“孤儿保单”或“孤儿单”。属比喻造词。

做缘故:保险推销术之一。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同学同事等具有一定亲近关系的人为业务拓展对象,依靠各种人际关系推销保险。“缘故”为“有关系的人”的代称。

转介绍:推销保险的方法之一,即通过现有的客户介绍发展新的客户。

拧毛巾:原用于企业经营,比喻像拧毛巾一样降低成本消耗。保险业行话“拧毛巾”指业务员在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熟悉的人中推销保险,直到所有的社会关系一网打尽。属比喻造词。

放鸽子:有三义:其一,指约会双方一方未能践约,履约方称被“放鸽子”,被“放鸽子”的多是保险业务员。其二,指业务员与保户串通,虚报损失费,从中吃取超出实际的赔付额,损害保险公司利益。其三,指一种管理方式,业务员独立开拓业务,保险公司以销售提成的方式实行宽松的管理。

3.6.2股市行话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行话随着股市行业的繁荣发展,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推动,已经日益为社会其他领域的人们所接受,有部分股市行话已经超出了专业领域,而用于日常交际中或为社会其他行业转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用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股市行话这一部分特殊词汇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对它们的规范和使用,并能从更深层次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意义。如有“套牢”“反弹”“低吸”“高抛”“收购”“个股”“迫涨”“年线”“短多”“骗钱”“滞胀”“摘牌”“墓金”“竞价”“打底”等股市行话。在构词上,采用一般构词法与特殊构词法相结合。例如,主谓式:盘整、仓重、绩优、走势疲软、买力薄弱等;联合式:吸纳、涨升、抬拉、大涨小回、上扬下挫等;动宾式:解套、建仓、拉底、抢跑道、坐轿子等;偏正式:仓位、旺市、新高、市场面、潜力股等;动补式:套牢、走稳、踏空、摸高、追涨等。

特殊构词法核心字和系族的构成,即利用已有的语素和构词法进行类推,可以大量地创造股市新词。这些股市词语以一个字为核心,与不同的字组合,周边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形成同样的辐射性网络,从而构成一个系族。如以“股”为中心的股本、股票、股份、股评、股金、强势股、亏损股、潜力股、绩优股等,以“盘”为中心的开盘、收盘、整盘、停盘、崩盘、抛盘、盘挡、盘坚、盘跌、盘整等,以“仓”为中心的建仓、持仓、转仓、斩仓、满仓、补仓、空仓、轻仓、重仓等,以“手”为中心的买手、卖手、现手、总手、空手、做手等,以“面”为核心的盘面、股面、个股面、宏观面、资金面、消息面、政策面等。每一个系族中都含有共同的核心语素,而且所组成的词不管是语义关系还是语法结构都相同或基本相同。如果用“模标”来指该核心语素,用“模槽”来指可变语素,那么模标加模槽就构成了一个能产词的“词语模”。在这个词语模的基础上,以核心语素为中心,可以有前空型,例如“股”“面”等;后空型,例如“股”“盘”等。一个语素如果能以模标的地位得到确认,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构词能力。

再如股市行话的语义特征。首先,股市词语往往短促有力,充满力度。例如表示动作性的词语有炒、抬、冲、追、杀、抛、崩、斩等,这些单个出现的动词一般以元音发音,饱满有力,语义上具有短暂、快速、有力量的特征,在股市行话中频频出现,可以说明股市交易的快、猛、狠,凸现炒股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其次,股市词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例如双音节的动词套牢、踏空、摸高等,可以通过动补式结构将动作形象化、拟人化。还有表示情状、类型特征的词语,如暴跌、疲软、消化、撤退、抢跑道、坐轿子、垃圾股、绩优股等,也具有拟人化的效果,与生活用语紧密联系。这充分说明了股市经济已经与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生联系,股票的涨升起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3.6.3彩票业行话

自1987年发行第一张“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到目前,全国发行的彩票主要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两种。20多年来,在“彩民”之中已经形成并流传使用着一个直接与两种彩票博彩相关的隐语行话系统,有的媒体还做了辑录。例如:

重叠码:也叫重复号,与上期开出的中奖号码相同的号码。

边码:也叫邻号,与上期开出的中奖号码加减余1的号码。

斜连码:与历期中奖号码构成斜连形状的号码,斜连码必须由三期以上的各一个号码构成。

对望码:上下数期直观上呈现一定的规律(等量、递减、递增、倍增、倍减)出现的号码。

三角码:3个号码呈现三角形的号码。

弧形码:呈现有序的几何图形出现的号码。

空门码:与历期尤其近5期中奖号码没有任何联系的号码。

关系码:指与历期尤其是最近5期的中奖号码有联系的号码,一般重叠码、边码、斜连码、三角码、对望码、弧形码均归入关系码行列。

连号:即相连号,中奖号码按顺序相连。

同位码:也叫同尾球,是指一组中奖号码中尾数相同的号码,如11、21、31是同位码,5、15、25也是同位码,一般每组中奖号码里都有1—2对同位码出现。

个位数:按不重复计算中奖号码中个位数出现的次数。如中奖号码为1、15、21、36、37、21、22,则个位数为5个。

总值:各个中奖号码数值之和。

均数:指各个中奖号码的平均值。

极差:也称全距,指基本中奖号码中最大的号码和最小的号码之间的差。

遗漏:指开奖号码中没有出现的号码。

热号:指近期尤其在近10期内出现频繁、表现活跃的号码。

冷号:刚好与热号表现相反,出现频率比较低甚至没有出现的号码。

区间:指把所有备选号码分成若干个小组。如15选5可分为1—5、6—10、11—15三个区间。

跳号:隔期出现的号码。

3.7涉嫌犯罪群体中使用的隐语行话

金玉学教授等撰写的《论犯罪隐语常识在警务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所谓犯罪隐语,是隐语行话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犯罪分子以隐蔽为目的,在犯罪群体领域内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特殊的具有隐讳性的语言,是违法犯罪人员预谋犯罪、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其中蕴含着犯罪的性质、内容、罪犯身份等诸方面的信息。如果人民警察能够破译、识别隐语的内容,对于打击犯罪、迅速破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王卉的《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现状浅析》及其与冯冠强合撰的《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特点分析》,通过对以个别访谈法、问卷法在广州市公安局十多个相关部门和番禺监狱等单位搜集的738例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的分析,发现广州地区犯罪隐语伴随治安形势的变化呈现个别类型的案件隐语发展很快,已成体系,有些案件的隐语已大幅萎缩的现象,现有隐语则存在一词多义、异名同指现象较多、方言色彩浓郁、量词表达不一、隐语指代划分细致等特点。

吴东升在《当代中国邪教秘密语探析》中提出,邪教秘密语是邪教活动中值得密切关注的现象,也是解读邪教内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该文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当代中国邪教秘密语的生成、类型、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邪教群体亚文化的内涵,以及邪教滋长蔓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3.8其他方面使用的隐语行话

当前娱乐场所、娱乐业的隐语行话,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边缘,但因其语汇更新较快而又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叶建明在《当前娱乐场所隐语的特点》中提出,娱乐场所已成为当代隐语传播的重要场合。娱乐场所隐语,具有隐语语源的综合化、隐语形态的复杂化、隐语功能的多样化、隐语传播的半封闭化等特点。

当今社会,娱乐业发展迅猛,娱乐场所(包括娱乐城、酒店、酒吧、歌舞厅、夜总会等)成为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也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聚集活动的重要场合,诸如卖淫嫖娼、赌博、毒品交易、走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均具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俗,他们往往选择在娱乐场所公开活动,但又要用独特的隐语来隐藏身份、识别同类,进行秘密交易。各色人等在娱乐场所的交流中逐渐形成娱乐场所独特的隐语文化现象。娱乐场所成为各种隐语滋生、蔓延、使用最为充分广泛的重要场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隐语在娱乐场所表现得更具复杂化、多样化,呈现出与传统隐语、与更为严密封闭的黑社会隐语、与其他行业领域隐语不同的特点。以下从隐语的语源、隐语的形态、隐语的功能、隐语的传播四个方面考察娱乐场所所出现的隐语共性、娱乐场所隐语与其他隐语的区别,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娱乐场所隐语既具有一般隐语的共性,具有诡异性、歪曲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又因其特殊的媒介、特殊的人群,而具有其相对特殊性。表现为语源综合化、形态复杂化、功能上戏谑游戏性、传播上半封闭性。隐语问题是公安机关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进行语言识别和言语鉴定所应关注的领域,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娱乐场所是各色人等娱乐消费的场所,也往往是各种违法犯罪群体进行秘密交易的场所,广泛收集娱乐场所的隐语,深入研究其特征,及时掌握最新的隐语动态,顺藤摸瓜,研究其活动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预测违法犯罪新动向,深入了解违法犯罪新特点,并可为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如在一些色情交易的娱乐场所,“点台”指要“小姐”,“盘子”指被骗的顾客,“秀舞”指小姐在包厢内跳艳舞给客人看,“代支”指服务费,“砌”指性行为,“街钟”指出场费,“台钟”指坐台费,“出街”指带出场。通过隐语对话,嫖客可以判断某一个娱乐场所是否提供性服务、提供哪些项目的性服务、价格多少、安全度如何等,而性服务提供者也可以据此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性取向是什么、是否是常客等,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4.问题与思考

4.1隐语行话是一种应予积极抢救和保护的语言文化遗产

古今中外使用隐语行话的社会群体,主要是生存条件比较恶劣或很困难的群体,是社会的非主流群体、“弱势群体”和所谓的“边缘群体”。正因如此,这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弱势语言现象”。弱势群体的弱势语言,一旦处于濒危的临界点,也就非常容易消亡。

有田野访谈调查报告指出,山西省雁北地区民间音乐遗留丰富,在其俗门鼓乐班社中,流传着两种“黑话”:一为过去盲艺人所使用的“黑瞽语”,一为古代“乐户”所留下的“乐户家话”。两种行业“秘密语”都有着各自的创造方式。其中,“黑瞽语”是从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动作特征做出名称变更,取事物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以及通过“拆字”取义;“乐户家话”则使用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反切法构字构词,即过去江湖中流行的所谓“切口”。并且,就雁北的方言来说,也有许多语词本身是以反切法构词。作者提出,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地区民间音乐遗留的注意,上述与之相伴生的俗门鼓乐班社的两种行业“秘密语”,得到程度不同的发掘与研究,但就总体情况来看,仍显不足,甚至与整个文化遗留不成比例,希望学者能对此做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研究。

“菇民”群体的独特“语言”——“山寮白”亟待抢救和保护。据前往采访的记者报道:菇民们在菇山讲的又是“山寮白”,我几乎听不懂。终于熬到午饭后,老人才和我讲起“山寮白”的由来。也不知从何时起,龙、庆、景三地菇民为了保护传统技艺不外传,约定俗成在菇民中间使用一种独特的菇山话,叫“山寮白”,它没有文字,只有读音——是龙、庆、景三地交界处的地方土语,而且是用隐语来表述,比如:弯形的柴刀叫“弯”;斧头因平正而称“板”;老虎叫“白额”;鹿麂类动物称“四足”;野猪为“乌背”;老鼠对菇业生产危害最大,故被视为“狼”;做饭叫“烧寮”;烧火叫“饶”;等等。因为“山寮白”在老家平常是不许用的,因此有时连菇民区的妇女也听不懂这种语言。又据报道,早在几百年前,丽水龙泉等地便有了大批依靠种菇生活的人们。“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流传在当地的这句俗语,便生动反映了菇民们这种候鸟般的生活。近日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龙泉龙南乡杨山头村一座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便是菇民生活的见证。龙泉青瓷博物馆书记钟琦说,这是典型的依据浙南菇民传统生活习惯演化出来的民居结构。踏进这座老房子,就等于跨进了古老菇民鲜为人知的世界。直到现在,这座老房子仍然发挥着作用,居住在那儿的菇民们,男劳力远赴外省深山老林种香菇,留下看家守园的则是老弱妇幼。丽水的龙泉、庆元、景宁一带是中国香菇栽培的发源地。杨山头村正位于三地交界处,村子里几乎所有人都世代以外出种香菇为生。杨山头村有幢老屋叫余家大屋,房主都姓余。房子最初建造时间已无人清楚,最后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年间。余家大屋面积不大,却被均匀地分成了42户,大屋里有28条弄、2个天井、1个中堂。屋里的弄特别小,一个稍胖的成年人都很难顺利通过。这里每户人家的面积很小,户型一样,一楼除了厨房、卧室,还有一间用于会客和吃饭。楼上一间卧室,一间储物间,每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大部分房间光线都很暗。之所以将这么多户人家聚在一起,而且房子里的布局像迷宫,弄堂还很狭窄,主要是为了防盗。因为,菇民们世代都过着半年在家干农活、半年深山居菇寮的生活。菇民们外出种香菇后,只有老弱妇幼留在家里看家守园,相互间方便联系照应。今年77岁的余马生就出生在余家大屋里,他儿子、孙子也曾生活在这里。老余说,除了屋顶的瓦片和部分板壁换过,这么多年来,老屋没变过。在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将种香菇视为谋生特技,规定不准将技术外传,在家庭内亦规定“传媳不传女”。一旦有谁将技术外泄,必将遭到菇民们的严厉惩处。为了防止技术外泄,菇民们一上菇场就用另外一种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叫“山寮白”,是一种纯行业语言,除菇民外,其他人包括亲戚朋友也听不懂。如今,大屋里的人纷纷外出经商、打工谋生,如今住在这里的只有十几户。菇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正渐渐消失,而“山寮白”也几乎没什么人会说了。

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民俗语言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语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抢救研究濒危民俗语言现象、抢救研究濒危民族语言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在对吴桥杂技和陶瓷收藏等方面隐语行话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的同时,也指出还有许多群体民间隐语行话处于濒危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于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其次,随着一些使用隐语行话群体的消失,其所使用的隐语行话也随之消亡;再就是,隐语行话也会随着某些其所依附的“濒危语言”的消亡而消亡。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因而,在呼吁全社会注意保护、抢救濒危语言的同时,亦当不要忽略关注另一种十分细微的、一向为世人所误解难以正视的“另类濒危语言”品类——民间隐语行话。而且,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

中国民间隐语行话资源每时每刻都在消亡和流失。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因而汉语民间秘密语非但历史悠久,也是世界上诸类语言现象中最大的一系。对于已经处于“高濒危状态”的各类民间隐语行话,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

4.2区别良莠,辨风正俗,科学认识隐语行话

区别良莠,辨风正俗,首先从学术视野和知识层面破除主流文化层面对民间隐语行话的误解,科学认识隐语行话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这是抢救、保护民间隐语行话以及规范使用的基本前提。

多学科视点的研究,显示了学术界和社会有关方面对这一微观科学领域的关注与需要。正如有的专家所言,隐语行话既很有专门性,又颇有外部联系的广泛性,是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考据学、文化学以及公安司法的预审学、语言识别、言语鉴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科研教学和实际应用部门所共同关注的领域,并且也是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关注而不易解决的课题。应认识到,民间秘密语是相对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语言社会变体,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

各民族语言的隐语行话更具民族文化特征。例如,据近年来已经开始初步进入学者们视野的蒙古族传统医学典籍《甘露八支秘诀窍》的隐语,布依语的反语,僜人使用的隐语,佤语的反语,湘西苗语中的隐婉话,以及燕子口苗语中的反切语,等等。可以说,隐语行话是考察、保存和利用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文本,也是透视其民族思想意识的重要窗口。少数民族语言的民俗语汇和隐语行话,由于其“母语”本身就往往是使用人口比较少的“弱势语言”,一向更少受关注,因而,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处于“高濒危”的状态。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更何况其中一向不为人所注重的隐语行话呢!所以,在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民俗语汇和隐语行话时,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包括一些往往涉嫌社会犯罪群体在内的亚文化边缘性群体,大都使用着隐语行话。对他们而言,隐语行话往往是一种涉嫌犯罪行为以及自我保护的内部言语交际工具。据了解,在全国二百多所大中专公安司法院校中,迄今只有为数甚少的隐语行话专家。至于为刑事侦查和言语识别、鉴定所需的隐语行话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在澳门,博彩业隐语行话不仅是其行业技艺传承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揭示、印证业内犯罪乃至当地黑社会犯罪的重要手段。

4.3正确引导与规范,维护祖国的语言健康发展

有媒体报道,在“炒股热潮”中,许多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对沉迷股市的父母、老师的炒股言行和举动耳濡目染,不经意间在校园里掀起一股热学“股言股语”的热潮,比如,要零花钱叫“补仓”,成绩差称“探底”,买东西是“投资”,家长控制零花钱叫“割肉”,“股言股语”出口成章。因而,提醒所有参与炒股的家长和老师:在股市“热闹”的情况下,切莫赢了股票而输了孩子。与此同时,学界也注意到,股市行话的发展与流行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多样性与人们生活丰富性的一种折射。股市行话的迅速流行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股市词语的意义被泛化和扩大,在整个社会语言中得到反映,不仅是经济领域,还逐渐渗透到其他语言现象中。体育报道套用股市行话,楼盘分析使用了股市行话。婚姻恋爱、日常生活也与股市行话扯上了关系。比如:年轻人择偶要有个“心理价位”;刚谈朋友叫作“探行情”;订婚叫“入市”;结婚叫“成交”;两人世界由热转冷叫“盘整”;结婚后双方感情不好叫“踏空”;有了孩子叫“扩容”;婚后感情平淡,无可奈何地凑合叫“套牢”;终于离了,叫“解套”;两口子婚姻彻底散伙不可挽回叫“崩盘”。如此等等,诙谐幽默且生动形象。

应注意正确引导,以语言文字法为依据,规范隐语行话的使用。尽量减少一些隐语行话进入公众交际活动,尤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与社会犯罪相关的具有“黑话”色彩的隐语行话的“泛化”,维护祖国的语言纯洁、健康发展。

思考题:

1.隐语行话的特征有哪些?

2.隐语行话的五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举例说明隐语行话和社会共同语的关系。

4.试论隐语行话研究的现实意义。如何科学对待和规范这种语言民俗?

【注释】

[1]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第2页,巴蜀书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