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西汉后期货币稳定的原因及分析

西汉后期货币稳定的原因及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后期,从武帝元鼎年间到平帝初年的100多年中,出现了中华货币文化史上第一次全局性货币稳定。到文帝时,已经出现初步稳定局面,所铸四铢半两,平稳流通了近40年。武帝以后的昭、宣等帝也这样做,竭力保持政局稳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货币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西汉货币稳定的经验,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西汉后期,从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到平帝初年的100多年中,出现了中华货币文化史上第一次全局性货币稳定。表现为政清人和,社会安宁,文化发达,经济逐步上升,物资比较丰富,财政年年有余,人民安居乐业,物价相对平稳。怎样会出现这种美好景象?究其原因:

  第一,政局稳定。汉初,从高祖到武帝六代,中央政权与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之争,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几经反复,变化曲折,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乱后,朝廷采取多种办法巩固与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汉王朝一再强调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抑制豪强,力求政清人和,国泰民安。到文帝时,已经出现初步稳定局面,所铸四铢半两,平稳流通了近40年。当时形势迫使文帝不得不实行一些让步政策,如允许民间和诸侯铸钱等等。经过景帝和武帝的努力,加强中央权力,推行种种利国利民政策措施,收到实效,从而稳定了政局。武帝以后的昭、宣等帝也这样做,竭力保持政局稳定。

  第二,经济稳定发展。汉初经过百年实践,深知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如何稳定政局?关键在于国泰民安。而国泰的关键又在于力求民安,民众安居乐业,便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为此,政府力求稳定发展经济。农业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粮食布帛日丰,政府取之有度,藏富于民。手工业生产发展更快,其中冶铁、煮盐、铸钱三项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大行业,并成为诸侯、豪绅和富商等地方封建势力据以同中央对抗的经济手段。朝廷采用贾谊桑弘羊等制订的策略,推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一整套强有力措施,经过多次的激烈斗争,终于把三大项的权益收归中央,使国库充裕而又不增加民众负担。《盐铁论》中桑弘羊与文学贤良的争论,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昭帝以后,继续推行节用爱民政策,保持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大力扶植农业,使民众丰衣足食,社会安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货币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第三,对匈奴战争胜利结束,形成“漠南无王庭”,也就是把匈奴的主力赶跑了,再无力南犯,从而大量减轻朝廷军费负担。财政负担轻了,而数十万身强力壮的兵卒投入生产,又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对稳定货币大有好处。

  第四,在货币发行流通方面也推行了许多有效措施,完成了货币铸造发行权的中央集中统一,货币政策以坚持稳定为中心,不断完善按此要求实施的货币制度措施,特别是始终保持五铢钱的货币质量和币值稳定,使民众信任五铢钱。终西汉之世,五铢钱的形制和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很少削弱。西汉货币稳定的经验,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