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哐——”
朝着我们迎面走来的是空军院校方队。你听,这动人心魄的脚步声;你看,那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真能把你的整个身心都给震撼。
难怪有位诗人形容说:他们的每一脚都踏在地球的脉搏上,他们的每一步都与跨世纪的节拍共鸣。
这个方队的队员,最小的17岁,最大的24岁,平均身高178cm,他们出生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9个民族之中,既有中学、中专毕业生,又有大专、本科毕业生。他们是当代中国空军的一个缩影。他们是空军院校的杰出代表。他们象征着21世纪中国空军的形象。
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航空兵,还是默默无闻的后勤兵,无论是火眼金睛的雷达兵,还是扼守天门的导弹兵……一位位指挥员都将在这些院校中淬火,都将在这些院校的摇篮里诞生。
使命重如泰山,用在受阅队员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自从去年11月25日集中以来,通过军旗下宣誓和“大讲阅兵的意义,大讲党和人民的希望,大讲院校方队在阅兵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个队员热血沸腾。“军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火线立功”、“火线入党”、“评比训练明星”等活动,又把“为祖国争光,为解放军争光,为空军争光,为空军院校争光,为父老乡亲争光”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队员的脑海里。在那些严训苦练的日子里,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全方队每一个人的心头。40多名官兵生病,11名官兵的亲人病危病故,没有一个人请假。他们知道:这次阅兵,是在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之际举行的一次世纪性检阅;是全军将士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的政治昭示;是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成就的展现;是扬我国威军威的具体体现。于是,他们喊出了“不辱使命,勇争第一”、“国威军威高于一切”的口号。
有人算过一笔帐,截至5月20日,正课训练1056小时,加班训练412小时,实际训练1468小时,平均每人每天要走30多公里。当走到国庆阅兵那天时,平均每人要走10900多小时,近1万公里,而真正受阅时,才仅仅需要走1分多钟,不足100米。然而,为了这1多分钟,为了这不足100米,他们付出的血汗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表述的。(www.daowen.com)
为了提高训练成绩,他们甚至提出了向生理极限挑战的口号。有的练单、双杠磨破了皮;有的对着墙壁练摆臂定位打破了手;有的对着铁杠练踢腿定位踢肿了脚;有的由于训练强度大,出现了运动性血尿;有的为了矫正歪头的毛病,领子上插着针尖朝上的别针,一歪头就挨扎。有一名叫苏广平的队员,先天不足,两腿并拢后,中间相隔七八公分。在方队,人们称这种腿为“O”型腿。小苏为了矫正“O”型腿,每天晚上将双腿缠绑背包带睡觉,常常在半夜里痛醒,分队长每次给他缠背包带时,见他痛苦的样子,不忍心缠得太紧,可他总是咬着牙,让缠绑得更紧一点。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缠绑,他的“O”型腿终于矫正过来了。在方队像小苏这样的“O”型腿,共有18人,全被矫正了过来。
方队长孟宪辉和政委韩龙彬深知,搞好阅兵训练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四个字:苦练、巧练。他们在教育队员吃大苦,耐大劳的同时,还积极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他们把全方队400多名队员的身高全部输入微机,按照高低顺序,排出三种队型:前后排列、左右排列,斜线排列,最后优选出最佳方案。他们认真研究队员的生理、心理特点,逐渐摸索出大部分队员一天的体能及情绪波动特点,并根据党员和骨干分布情况,及时调节情绪,把握节奏,有针对性地交换方法,提高训练效率。
他们还大搞训练技术革新。定期召开“诸葛亮会”,先后对14个训练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题会诊”。进入“正步”训练时,许多队员前摆臂定位不稳。来自北空混成某师的高炮测手赵靖宇,苦思冥想好几天,最后,用一根铁丝打了个弯,挂在衣扣上,使大家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人们送它一个雅称“前摆臂定位器”。紧接着,来自沈空某飞院的警卫战士潘国辉和来自“三军仪仗队”的安海滨,又发明了“后摆臂定位器”;分队长田军发明了“头颈矫正圈”;于楠发明了“阅兵式敬礼转头45度定位尺”。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方队的干部战士共计革新训练器具1000多件,使训练效率成倍提高。
寒往暑来。经过4个半月的艰苦训练,队员们的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在空中梯队分指挥部组织的检查验收中,6项队列动作,他们获得4个第一名;6项体能考核,他们获得5个第一名和优秀等级的6个第一名。4月17日进驻阅兵村后,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攀登。
(本文原载于1999年5月29日《空军报》(阅兵专刊)第一版,与郭敏如、王彩虹同志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