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天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只是需要去发现和挖掘。天分里有的东西,是我们在周围不变的情况下不容易被自己或者他人发现的。我之前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一直到哈佛大学留学的时候,居然第一次被我们班上的老师称为“数学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三四十岁的同学,相当于未来企业领袖(EMP)班,其他同学做数学作业的水平与我的差得很远,我都能辅导很多人。老师说:“你太有才了!”以我那么差的数学成绩,居然还能辅导其他人,在他们看来我就是很有才。
我小时候家在农村,大家知道农村有一个活叫烧灶,我哥哥和我爸爸烧厨,我就是烧灶的。烧灶的时候也看他们做菜,看的时间长了就会做菜了。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能做三十个人的宴席;十五岁的时候,七八桌宴席我都能搞定了。那个时候我不能充分理解什么叫才华,后来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才发现,这真的是才华。
为什么呢?我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周末经常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就是到我们老师家帮老师做饭。我发现这一招很好用,因为在这个学校里会做饭而且菜做得很好吃,老师就会特别喜欢你。这样,有什么书都会借给你,有什么话都会告诉你,有什么活动也告诉你。那个时候,我可以参加很多研讨会,可以讨论一些问题。
很多同学都会说你一个学生参加什么研讨会啊?但我那时候就参加了很多研讨会,而且认识了很多朋友。你借着某个东西被其他人欣赏,因此人们给了你更多的信息渠道。在你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后,你在同学中就会显得很有天分:你怎么认识这么多人呢?你怎么这么会社交呢?所以你就开始有了交叉交际的机会。
“天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在英语中是一个被动的分词。按照马克思·韦伯分析新教的观点,每个人来到世界上,“you are always given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就是说当你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时候,一定会被给予一种能力,允许你能做一些事情。所以天分或者才华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天分和才华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有?
比如,你觉得你下棋下得不错,但你要是没有下过你知道吗?有的人杀猪杀得不错,我小时候就看到过杀猪很帅的人,动作是很连贯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屠户,干这个活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人是没办法只好干这个活,一种人是天生就适合干这种活。要知道,任何东西只要熟练掌握后就是一种艺术,以前讲“庖丁解牛”,达到那种程度就是一种艺术。
而对于我们来说,青春是用来干什么的?青春就是用来探索和发现你本来的天分是什么的。你一旦找到自己的天分的话,你跟勉强干活的人就有了最大区别,你干这个活会觉得特别得心应手,因为那是天赐的。我们所说的天才,不过就是在大家同样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干得既快又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条件下就是比别人强很多。
以前少林寺棍僧的功夫传给谁?大师的意思就是:不一定谁第一个来的就传给他。明白吗?就像日本人曾经有一种长子继承制,不一定是出生顺序排第一的大儿子就是长子。长子是在所有的孩子里,那个无论从意志、气质、能力、反应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最优秀的,综合社会实践、财富管理和理性管理最好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将被选为长子。
所以一个人要自我选择,而这个自我选择是要去亲身经历的。你要不去下棋,你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下棋;你要不去杀猪,你都不知道自己适合杀猪;你要不去开车,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开车。比如开车,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师傅给你讲一些基本道理,然后让你尝试,第一次上车的时候你可能哪里都找不到,哪里都找得不对,找了几次以后就找到了。正常情况下15~25次,平均21次你就会开车了,而且一次学会终生都会。
但即使是学会开车以后,一个开车的人跟另一个开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开车的时候,油门永远踩不匀,要么大要么小,开了十几年车还是这样,显然我没有开车的天分。我聘过两个是赛车手的司机,而赛车手开车的时候跟正常司机也是不一样的,他怎么开得那么快呢?看着快撞人家车屁股了,他一拐就过去了,还回头跟我说:“出一身汗吧!”为什么?他跟我的天分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1997年第一次到台北去的时候,街上有很多车,那时候很堵。但是台北人车开得特别快,比我们开得都快,即使堵的时候也特别快,只要红灯灭了,一下子就冲出去了。我说:“你们都不怕撞到吗?”可人家司机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说河里面鱼那么多,你看哪条鱼撞到了!”意思是什么?就是说训练有素,人家就是行家里手,你说的那个都是外行才会讲的话。
那些会做生意的人,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天分。你生意里面的很多天分都是需要发现的,比如很多女孩子适合做生意的,因为她们知道买一件衣服最合适的价格是怎么得来的?是发现的。怎么发现的?是用生意的方法发现的。
比如你要去买一件衣服,你看这件衣服多少钱?人家说:“500元。”你说:“50元。”人家说:“你有诚意的话给300元吧。”但你要有诚意的话,就是55元。“200元要不要?”“60元吧。”“100元。”“67元。”“最后一个价,90元买吗?”“我也很有诚意,70元好了。”“我们谁也别吵了,80元。”好吧,80元买了一件衣服。所以这个价格是被发现的,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发现的。生意有一个很重要的谈判过程,生意天分也是在交易行为中被发现的。
股票的价格是怎么发现的?有时候高了,有时候低了,有时候短期用投机的方法,一下子股价被炒得非常高。真的值那样的价钱吗?不是的,而是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有很多人想购买股票,但股市中首批上市股太少(到现在为止大概有107只股票,太少了)。而在其他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比如在纳斯达克,差不多有3000~4000只股票在上面,有好多早就成垃圾股了。
从长时间来看,有的股一开始人家不了解它的时候,卖得很高;到后来总量增大的时候,有了比较的时候,有基本面、有年报的时候,慢慢价格就又回落变稳固了。但如果只从一小段时期来看的话,某些股就维持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某些股就维持在另外一个价格水平上。所以说,股价也是在动态中被发现的。
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的?你怎么知道价值在什么地方?比如之前在欧洲,有一样东西特别值钱,甚至超过了黄金,那就是香料。那个时候,中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是第一等的国家,也不是最神秘的国家,最神秘的国家是印度。
为什么呢?中国那时候最重要的出口是丝绸和茶叶,后来被人们带去欧洲以后,欧洲人觉得不错,丝绸贸易才慢慢发展起来。但是丝绸这个东西的吸引力不如香料大。原因在于什么呢?欧洲人都有狐臭,而且非常严重,尤其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贵族是不洗澡的,不洗澡再加上狐臭,体味很重。为什么印度有这个东西呢?因为印度人的狐臭比欧洲人还厉害!很多印度人也不洗澡,这两个地方有这种共性。
所以那时丝绸之路上最贵的东西就是香料。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这段路途上主要流通茶叶、丝绸这类东西。出了我国国境,拐个弯以后,到印度那边最主要的是香料贸易。那个时候,欧洲水手找到了加勒比海,找到了东印度群岛,就以为找到了印度,直到后来才真正找到了印度。
这些欧洲水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航行之前都会祷告。他们的天分中,第一项是有一种信念。比如他们作为一个水手,要去寻找印度,他们相信有上帝在保佑、在祝福他们找到这样的地方,而且他们心中相信这是一件纯粹的事情、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干成。
除了这点以外,第二项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的天分观。中国的天才有一个特点,就是先怀才不遇,然后居才自傲。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人才身上,这两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我们要显示自己的才华,要表现自己的才华,但真正有机会展露才华的时候,就把自己想得不可一世,居才自傲。
那么,“you are always given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中的“given”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的才华不是你自己的,这是新教伦理超越天主教伦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些做生意发了财的人,把天分看成是上帝给自己的。你今天生意做得非常成功,不要骄傲,因为这只是上帝托付给你管理的,所以你要管理好。
《圣经》上说这是神托付给你的,如果没有管好的话,神会把你手上的东西全部夺去的。因为“it is given”,上帝可以给你,上帝也可以拿走。过去天主教很多人把钱藏在家里面,我们中国人,比如很多徽商也是把钱藏在家里面,造一个很大的院子,把它看做是家族和自己的成功,而在新教对圣经的阐释里面,这些就是神托付给你管理的。
《圣经》里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人,上帝给他们各自3000元钱,其中一个人把3000元钱埋在地下:“我主人给我钱,我要埋好,他回来的时候我得把钱还给他。”另外一个人把3000元钱拿去经营,经营以后挣了很多的钱。最后耶稣表扬那个挣了很多钱的人,说:“很好,你是一个忠心的、勤奋的人,所以我把另外一个人的3000元钱也委托给你管理好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信仰新教的资本家,钱财虽然是在他手上赚的,但他认为这些财富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上帝给他的责任就是为上帝不断地挣钱,而这个钱挣多少都不是我们家族的,而是上帝的。所以新教资本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跟我们中国资本家不一样,新教第一代资本家很艰苦、很朴素,到第二代、第三代资本家还是很艰苦朴素。
比如洛克菲勒,他是第一代发财的,他要求他的孩子每个月生活费为200美元,然后到孙子辈的时候涨了一点儿,400美元,不像我们现在给子孙买两辆凯迪拉克、买四辆宾利。为什么?这不是你的财富,你没有权力把这些资产统统用掉。所以新教资本家一直都有那种勤俭、勤奋的精神在。这是天分,所以才能持续下来。
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国人里信奉上帝的基督徒大概只占4%。所以,我们现在跳出基督徒和《圣经》的逻辑,也跳出马克思·韦伯的逻辑来说,如果现在让你想一个挣钱的工作,你立马想干什么?
我们讲的是一个远景,远景就不是当下的,而是有一定生命长度的。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只要是伟大的事情就都不是在眼下能完成的。就像当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给其他人许诺,当我们打了江山,然后坐江山,大家共同做主,这就是一个远景。你们的心目中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远景呢?
这个远景,抛开信仰本身,其实跟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勇气、才华和偏好。
勇气是什么?就是敢于尝试,尤其是你知所未知的东西。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一路考试过来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考试,知道得最多的就是课本,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考试,最不知道的就是社会,最没有感觉的就是职业,最不能把握的就是将来到底干什么。
勇气意味着你要去看外面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上到底都有些什么东西。之前,我们在“创想2015”的活动中,鼓励大学生们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寻找或者想象什么样的生意、什么样的服务将会发生在五年、十年以后。这些东西其他人可能还没有想到,但让你先思考一下,查一下关于技术、文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然后从这个趋势中聚焦一个点,研究其中很可能发生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比如有一组同学,他们设想了一个东西叫做“社区自动诊疗仪”。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进行快速的全身透视的仪器。无论是社区中的老人还是小孩,到了诊疗仪里面,面对它坐着,很快就可以完成所有基本检查,然后得知,自己血压偏高,可能需要用药,那么可以考虑这三种药,你点“确定”键以后页面就立马转到电子商务网站,药一会儿就会给你送来。然后诊疗仪会告诉你,平时生活饮食要注意什么;如果吃保健品的话,可以吃哪种保健品;如果你是脂肪肝,就告诉你不需要用药,需要住院治疗……
这个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实际上,这个作品正是通用电气和另外几家大公司正在研发的一个新产品。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如果过了5~10年真的问世的话,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品。
当时的评委,上海著名设计家绍隆图先生在评价这些同学的设想的时候说,这些同学最重要的是看见了我们一般人没有看见的东西。什么叫看见了一般人没有看见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些需要我们都知道,但是并不是我们都知道的事。
苹果在每个人面前都会落下,只有牛顿想到了万有引力。智慧都藏在墙角瓦缝里吗?其实到处都有智慧,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一个农民种地、播种、收获了以后再卖出去,挣了一些钱,存一些给家里人买东西,这是我们都能看见的。但是只有费孝通先生把农民这些家长里短的东西写成了一本书——《乡村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在我们周围,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就我们。但是大家的眼睛睁着,却看不见。《中国达人秀》的冠军刘伟,你看他的脚用得多么灵巧,能够刷牙、能够写东西、能够弹钢琴,我们有很多人,两只手生生地长在这里,却不知道钢琴是什么样的呢!甭说弹钢琴了,还不如说是钢琴弹你。我们都拥有这些恩典,但是你会发现我们都不用!
那些残疾人,失去了两只手,可他的脚用得更好;我们有两手两脚却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成了废物。所以大家都有恩典,真的都是有福气的,只是我们很多人身在恩典当中,却看不见,不会用。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在行动中发现自己。尽管你不熟悉这个东西,因为你从小到大没怎么在社会上走过,但是你知道你是有命运的、有恩典的,所以你要走出去、要去尝试,这坏不到哪里去。你成了废物了都不怕,你还怕到社会上挣扎两下而变成有用的人吗?我以前碰到一个女士,去向另外一个将要成为基督徒的人传福音,她就跟人家说:“下地狱都不怕,还怕上天堂吗?”
大家都是比刘伟身体条件更好的,都是比那些困苦中出来的人好的,但是却成了废物。你们的勇气是什么呢?把你们的优势条件运用在行动中,你的能力将比人家强很多的。所以理论上来说,那些一无所有的人都能干的事,我们更能干,但是我们唯独缺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对这个东西的认知。所以勇气是从心理上来说的,是敢于打破、敢于尝试。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女企业家,也是一个大学生。16岁的时候,遇到一件极其悲哀、悲惨的事情,她被一个黑社会老大给强暴了。那个时候她是一位很传统的女大学生,所以她就跟黑社会老大说:“你干了这个事,我就必须得嫁给你。”那个黑社会老大说:“那我就娶你吧。”但是黑社会毕竟是高危险的,注定活不长,过了两年这个黑社会老大就被枪毙了。所以这位大姐就继承了黑社会老大的资产。在她接手之后,她就不干黑社会了,她开始开矿,光煤矿就有12处。她现在是某省最大的企业家之一。
当从校园里出去的时候,我们都怕碰到坏人,她就是碰到坏人了,可人家即使碰到坏人,最后也奋斗出来了。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确保社会上是真空的,好像统统都像在医院里一样,消过毒,什么事都没有,然后说大家现在可以出去了。没这个事儿。社会上那些不好的东西,就是来考验我们各位的。
以前有一个小段子讲,有一个强盗对他的儿子说:“儿子,你知道吗?老爸干的生意是无本生意,钱挣得很多,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将来很有可能……”他指着断头台给他的儿子说,“很有可能会被这个干掉,你准备怎么办呢?”儿子说:“爸,我知道,我把世界上所有的断头台统统烧掉,然后你就没事啦。”他爸说:“不对,你要是把断头台统统烧掉的话,全世界人民就全都做强盗了,我们就没生意啦。”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世界和社会不可能完全变成纯白的,完全变得没有风险,完全没有那些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不好的东西的话,世界就没有意义了,也不需要你去干什么了。那些东西的存留,才证明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它本身就有着不同的颜色,就是由黑白两色或者七彩的颜色构成的。
所谓勇气,就是勇于通过你的探索,找到属于你的方式和道路。鱼有鱼道,虾有虾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你不探索,一辈子都没道。你不能靠父母过一辈子,也不能靠老师过一辈子,也不能靠学校过一辈子,所以你必须得有“your own way”(自己的路)。
第二个就是才华。才华也是需要通过锤炼才会发现的。所以说在一个大学里面通过实习也好,通过其他途径也好,总之你得练练。我也不是学做生意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法律,研究生学民事诉讼法,后来学社会学,再后来学管理……我在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怎么知道做今天这个事最合适呢?我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
我发现自己最合适做的就是给人家出点子、出对策、做顾问,我的性格和特点不适合做一个No.1的老大,因为我不够狠。比如做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大,我首先觉得房地产这玩意太复杂,水太浑,我干不了那个;同时单一做房地产的话太枯燥了,我也不愿意干。通过看了很多东西之后,我发现干咨询最适合我,就这样,我在行动中发现了我的事业。同时,我发现我干咨询的时候很有天分。
我接触这么多的人,看了这么多的书,给任何一个企业家、一个老总出主意的时候,他一定会觉得:“这个事靠谱。”这就是人们感到的“it is given”(是上帝给的)。大家想想看,诸葛亮出茅庐之前领兵打过仗吗?他没打过仗,但他一打仗就比打过仗的人还厉害,这就是天分。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顾问,就想帮人家领兵打仗,不想当老大,所以他找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
第三个是偏好。你看一个男孩子挺有钱的,但是人品太差,你会喜欢吗?也许你经常会遇到这种矛盾,关键是你的选择点是什么?你自己的偏好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你老妈的偏好,也不是他老妈的偏好,更不是你老师的偏好,甚至也不是你自己对一个事物表面的偏好。在你内心里总有某种喜好,比如你在喜欢钱和喜欢那个人之间选择,在喜欢钱和喜欢那个工作之间选择,这个时候两个选项的排位是有先后顺序的。
通常情况下,只要出现这个矛盾,钱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钱是你从众的因素,是由社会流行、社会风气导致的,令你去跟随。你可以选择跟随,但最可能的是迷失自己。
其实每个人看起来就是一个“自己”,如果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说法来看,我们的“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相当于上天所做的网络空间的一个节点,我们是连接其他人的、这个网络中间的组成部分。
站在这样的角度放眼一看的话,我们都是在一个网络里面,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条件,各有不同的天分,各有不同的偏好。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将来可能去做一个创业者,有的人可能去做一个医院的管理者,有的人可能去做主持人,有的人将来可能是一个娱乐明星……
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发现你原来的那个自我,因为在这个原来的自我中,包含了你被上天所赋予的特性。
最后,把我们的生命拉开一个长度,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行动中、在社会中,你会意识到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感觉比较喜欢一点儿;做什么样的事情感觉会舒服一点儿;有些事情虽然有挑战,但是做这样的事情你会幸福一点儿,你更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发现原来你是可以把这个东西搞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从事的这件事情和你构想的那件事情,同时有这三个元素的话,做事的时候就会很兴奋。即使碰到了一些难题,你也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而做成了以后你会很有成就感。因为具有这三个元素的话,那个东西跟你的关联就很近了。而且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拉开一定的长度,把它作为未来的一个目标,再把这个目标跟现在之间建立一条线。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在这条线上。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会有所突破,而且在突破的过程中,即使未见得会做成那件事情,但是你在这个中间会有新的发现。
17岁时,我的理想是当国家总理。因为想当国家总理,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博览群书。大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书,从事了很多社会调查,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民情。毛主席早先就做过湖南农村运动考察报告,做了很多社会调查。一直到后来我确定做顾问的时候,回头再看,我曾经努力过的所有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虽然我没有当上国家总理,但是今天零点公司所关注的方面,跟国家关注的方面差不多;也正是因为读了这么多书,所以我对客户提到的所有问题都有所了解;也因为跟政府打了很多交道,所以我们今天在做政策咨询时,尤其是解决政治和商业关系、解决政府和老百姓关系的时候,就比那些没跟政府打过交道的人、没考虑过政府的人、没跟政府做过事的人,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源来处理这件事情。
所以你要有一种投入感,认认真真把一件事当回事干。只要是认认真真当回事干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而这种印记都是有益的。虽然它不会完全向你预想的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它会用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发挥出很多超出你想象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其他人眼里很神奇——这个人怎么做这么多事情?但是在你看来,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你自己就是有这个水平和这个认识。当然,如果你心目中有神存在的话,你会觉得这也没有什么,这不是说自己能做到的,而是上天赐给我的祝福。
到社会上去找感觉
大家知道,安徽和四川是劳动力输出最多的两个省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这两个省是人才走出去最多的省份。我希望大学的同学也能更多地走向社会。一个打工者走出去能找到东西,大学生出去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东西;一个打工者如果待在家里,就什么也没有,大家待在校园里也会什么都没有。我不是鼓励大家不去大学里面学习,而是告诉大家,你只有在社会上才能找到感觉,因为大学是一个典型的让所有人都失去感觉的地方。
为什么?因为教课的大部分老师都是没有感觉的老师。没有感觉的学生,加上没有感觉的老师,你会更加没有感觉。所以只有在参加更多的社会行动、社会实践、社会参与、社会公益、社会实习……所有的这些东西,以及尝试一些创意等东西的时候,你才会找到一些感觉,回头再来看学校里面的东西,就会用得更好。
一个在公司里面做过会计的同学,回头再来会计系读书,他的读法就不一样了。学习营销的同学,如果坚持在外面兼着营销的工作,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很高。如果你在学校里是学习领导学的,都没有在外面跟这些领导打过交道,甚至也没有跟领导接触过,不认识什么领导,而整天在学校里面听老师讲领导学,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老师也从来没做过领导,也不认识领导,也不知道该怎么领导,他就是拿一本书过来给你讲讲领导,这整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领导。
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在行动中发现自己,然后回来就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在行动中设立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偏好。这时候,校园就成为你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很好的、有帮助的基地。
校园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提供一些营养、肥料和氛围。学校一般都有大型的图书馆,有那么多知道各方面知识的老师,还有那么多专家,所以这些都可以对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前提在于你是一个灵敏的人。
所以我们要怀着希望的勇气,到社会中去尝试,找到自己的偏好,确定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够让我们在最宝贵的青春时间里的每一个时刻都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青春时代头脑清醒,一刻抵万金;青春时代犯糊涂,到了中老年会更糊涂。所以我觉得抢救自己的方向感、抢救自己的远景、抢救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是刻不容缓的。
前面我们提到做概念设计工作的蒋友柏。今天大部分中国设计学院的学生的设计拿到公司里是没法用的。为什么?因为老师只告诉你怎样艺术地表现你头脑中的某一个创意。但我们的同学都不去社会上经历,你的创意从哪儿来?你怎么能够对准消费者呢?对不准的,你连起码的社会经验都没有,对准谁去啊!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呢?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做营销的去接触不同概念的工作任务,真正去做了你才能感觉什么理念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因为我参加了设计工作,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概念工作。所以,当一个人遇到了真实的对象的时候,才能产生感觉。
也就是说,你到底有什么样的潜力,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只有你到了真实的场景中的时候,才会发现对这个东西特别有感觉。
我们的“黑苹果”项目中有一个同事,在公司里工作了两年多一点儿,在这之前他已经工作了三年。他是学计算机的,毕业以后就到了IT公司工作。但在那里工作的时候他觉得挺没意思的,人活着也挺没劲的,后来有一天跑到我们的节目现场参加了一期节目,觉得我们这个节目很有意思,就加入了我们节目的粉丝团。
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我们公司组建的大学动员活动,觉得太有意思了。在动员现场,我们看到他非常兴奋,看得出来他很有感觉,所以就把他请到了我们“黑苹果”。他在我们“黑苹果”项目中跟同学们沟通的时候很有感觉。
而且我们发现,他在台上的表现是在台下很少看到的,在生活中感觉他逻辑不是很清晰,说话也不是很完整,但是在台上他却表现得非常完整、非常流利、非常敏锐、非常有才气。这叫什么?他找到他的地方了,那就是他的地盘,所以他发挥得很好。
他在做IT的时候去看大夫,大夫说请你注意一点儿,我们在你的肝里面发现了一个东西,很有可能是肝癌,那个时候他觉得他的人生非常悲哀,关键是他觉得自己会死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里。加入“黑苹果”之后,有一次他在华东政法大学做演讲的时候说:“如果我今天死了,跟两年前最大的不一样是,今天我死在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上。”人总有一死,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但是你是想在世界上留下自己乐于从事的事情的轨迹,还是活在别别扭扭里面?
认识清楚我们自己和认识清楚我们想做的事情,就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不可能在校园达成的,因为过去的家教方式和校园教育方式是死板的。比如大多数父母会勉强让你做什么事情,很少有家长会重视孩子比较想做什么事情,也不从小培养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学校的老师大概大部分时候会对你进行调配,在调配之前也没有充分征询你的意见,甚至有时征询你的意见也是白征询。为什么?因为你也搞不清楚,你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
所以我们要由一个糊涂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清醒的大学生,这高度取决于我们的社会行动,在这个社会行动之后,才能更加凸显校园学习的价值。(www.daowen.com)
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是非常爱吃鱼的,我还有一个特点——对鱼的了解程度非常深,深到什么程度呢?吃到一条鱼,我都能告诉厨师,这条鱼死了多长时间。有一次我到一个餐厅里吃饭,老板娘一向知道我很能吃鱼,她说:“今天这条鱼你能猜出来是什么状况,一桌子的菜我就免费送给你!”我说:“你那条鱼杀之前应该还在喘气,但是肚子向上了。”老板娘说:“是的。”所以那一桌子的菜就免单了。
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一向喜欢吃鱼。喜欢也有不同的喜欢,有的人是一般的喜欢,比如到春天的时候我们喜欢花,这也叫做“喜欢”。但是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只是抽象地、一般性地、就像是喜欢春天的花一样喜欢吗?不会的,你会琢磨。
就像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可是那个女孩不太喜欢我,我就整天琢磨,她喜欢吃什么东西。我发现她挺爱吃冰激凌,我就到处找冰激凌买给她、讨好她。我又琢磨她喜欢用哪一种香水,就到处去淘香水。喜欢她,就会去琢磨她、讨好她。
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我会琢磨这个鱼,琢磨时间长了,就有一系列的发现。为什么我能发现一条鱼刚刚仰肚子,还在喘气?因为鱼的死亡是从尾巴开始的。鱼在活着的时候,它的肌肉是呈弓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的活鱼会很嫩的原因。当鱼死的时候,它的肌肉是呈扁平形的;等到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凹下去了。所以,你只要在尾巴上和脖子底下吃一块肉,辨别这两块肉有什么不一样,就可以判断鱼要被烹煮时的状态了。
当然,这也需要你能辨别出来鱼肉味道的不同,这不是用显微镜而是用舌头。你用舌头去感受肌肉弓起来、扁平起来和凹下去的区别,再加上一点点味觉就可以了。鱼活的时候、刚死的时候和放了一段时间后的做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我们辨别的时候把所有其他的干扰都排开,只集中在触觉和味觉上的时候,对鱼的认识就会达到空前的水平。目前为止,关于吃鱼,我还没有发现有其他人能达到我这个水平,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是很著名的美食家,一条鱼端上来的时候,他看一眼就能告诉我,这条鱼是江西鄱阳湖的鱼;又上了一条鱼,他说是江苏南通的鱼。他根本就没有尝,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地方的。接着上了一盘红烧肉,他用鼻子一闻,就告诉我这是浙江金华的猪;过了一会儿又上了一盘炒肉丝,他告诉我这是江苏南通的猪。他不用眼睛,闻也能闻出来这个猪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法国有很多酒庄,里面的品酒师90%能够用舌头品出来当天的酒是用什么地方的葡萄生产的、什么颜色的、酿了多长时间、用什么桶酿的。
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为了什么呢?今天社会上所有人哪怕只拥有一种感觉能力,如果能把这个感觉能力发挥到比较高水平的时候,就会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辨别能力,就会成为让这个社会惊异的拥有特异能力的人。
可惜大部分没有障碍的人,几乎浪费了所有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的普通人,既是平常人,也是平庸人,他们的鼻子分辨不出好香水和坏香水的味道,眼睛看不出这条鱼和那条鱼的区别,耳朵也听不出音乐是由很高水平的小提琴手弹的,还是由刚刚学会的人弹的。也就是说,他的五官都非常整齐,什么都有,看起来没有障碍,但是统统都有障碍。他所谓的障碍就是他的感官都没有应用到应该具有的水平。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同学,她的视觉和我们相比有很大的不足,比如她看不到老师的板书和春游时的景色。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她能够拍照,而且拍得很好,有的时候和我们的视线角度稍微不太一样,但我觉得也很棒,重要的是我不会用她那样的角度去拍照。所以她在我们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同学,我们能够感觉到她是很用功的同学。我们班上的同学中最用功的就是她和我,我们俩一般都是晚上两三点才睡觉。
我其实也是有障碍的。认识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没有头发,这应该也算是一种障碍吧。一开始是掉头发,后来我索性就斩草除根,把剩下的统统剃掉,就光头得了。很有意思的是,听说很多著名的企业家都剃光头了,据说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有超过三十位。前一阵史玉柱说服联想的老总也剃了光头。
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去面对这个问题,光头又怎么样呢?有一个人头发很有型,但是一天到晚好吃懒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整天靠父母养着,又怎么样呢?我不就是掉一点儿头发吗?但是我能作贡献,而且比那个人积极,我就算是一个秃子又怎么样呢?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秃子和一个整天啃老的帅哥相比,我觉得还是秃子有用一点儿。
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把长处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你就会拥有独特的东西了。即使我们在某个方面有障碍,但是还有足够多的能力可以发挥。在我们的五官中,你只要发挥一种感官能力,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里很棒的人。
没有压力使人平庸
我们以前做过联合国的一个项目叫做“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发现有的父母觉得家里有一个残疾儿童很没面子。比如,社区里的很多家长不愿意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孩子耳朵听不见,害怕承担压力。直到有一天带孩子出去,邻居喊半天,发现这个孩子没有反应,才终于得知实情了。这个时候家长才不得不承认孩子的缺陷。
其实压力谁都有,但是形式不一样。比如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比较穷,我记得那时候父母经常和我说:“出门的时候要穿一件出门衣服。”就是说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出门的时候,不要让别人看出家里太穷,这样才体面。这就是在特殊环境里成长的时候所生成的压力。
我们的感官和能力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可以说,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人说教育是让我们发挥能力的途径,其实不是的。今天中国的大学生比以前多,但是傻孩子比任何时候都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有教育,没有压力。
什么是压力呢?一个气球放在桌子上,你怎么才能知道这个气球有很大的承受能力?你测量不同气球承受压力的能力的时候,要往上面加不同的重量,你会发现,有的承压力好,有的承压力差。
条件非常好的时候,如果优秀的人会变成平庸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压力。等到压力大的时候,他慢慢就会脱颖而出。
小时候我家比较穷,我七岁的时候要把家里种的韭菜拿出去卖。但是我想,我卖韭菜恐怕不行,首先我没有卖过,再说我们家也不是卖韭菜出身的,所以在卖韭菜的时候我觉得很没面子。小学同学的父母都是来买韭菜的,那地位是不一样的。而关键就在于我卖韭菜时,只是悄悄地把韭菜放在那里,就很不好卖。
卖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吆喝,可我又不好意思吆喝,本来没人注意,我一吆喝,人家就会发现:小学同学怎么在这里卖韭菜呢?这就很没面子。所以我尽量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待着。最后发现,因为太靠边了,韭菜没卖出去。而且卖韭菜有一个讲究,太阳出来之前和出来之后是两个价钱,太阳一出来,韭菜就会不新鲜;太阳没有出来之前,韭菜特别好看,价钱也就高一些。
那个时候,我就总结出来一个道理:人要面子,韭菜就没有“面子”;韭菜要有“面子”,人就得不要面子。所以,我发现第一是要叫卖,第二要叫卖得声情并茂,第三要趁早。比如五点半、六点半的时候,天挺静挺冷的时候,我去叫卖的话,很多老太太看到了就说:“这孩子是谁家的,罪过啊,这么小的孩子就出来卖韭菜。得了,大妈全买了。”三个大妈一来就包了,而且大妈买小孩子卖的韭菜还有一个特点,大妈不太计较钱,价钱也就卖得很高。
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商业能力”,时间长了以后,就会知道生意可以这么做。所以我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广告——吆喝就是广告。为什么小孩子喊的声音凄惨一点儿价钱就高?这就是情感诉求。同样好的韭菜价钱是一样的,但是加上情感诉求就有了附加值,所以韭菜就卖得好了。
这些虽然是我之后总结出来的,但是我以前就会这么做。怎么会的?因为有生活上的压力,后来就觉得卖点儿东西算什么,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出业绩来。
我们公司现在专门帮很多公司做咨询,也让我越发觉得只要是一个东西就一定能够卖出去。
经常听说很多人大学毕业还找不到工作,其实找工作就像把人力“卖”出去一样,别说正常人了,就是半个人也能够“卖”出去。我发现在某个特殊情况下,压力会让我们某一个方面的能力突出地迸发出来。
那些有视力障碍的同学,听觉就特别敏锐,比我们普通人耳朵的水平要高得多。武侠小说里的那些大侠,用耳朵一辨风声就知道什么兵器来了,是以什么速度来的,等到兵器快靠近的时候手一抓就抓到了。这个能力正常人是练不出来的,但是视障的同学就可以练出来。如果我们把遇到的某个障碍看做压力源,恰恰会使得我们的某些能力达到超越常人的水平。
我还学习了一门课——“催眠术”,因为我以前就觉得催眠术很神奇,而我的特点是对一个东西一旦产生好奇就想学。我学习了催眠术之后,现在也会催眠了,但水平不是很高,基本上还可以吧。我在学催眠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是,过去我们知道的关于人的东西太少了。我们所有知道的东西只是在人的意识里面的样子。
比如,让男同学说出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你会发现他并不能完全说出来,而且他说出来的人和碰到的人感觉是不同的。举个例子,不同的女同学身上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如果问他想找什么味道的女同学,这个事情太抽象了,他会说不明白。但是刚好这个女同学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他会说“就是这个”。
当然,大部分普通人的方法是用眼睛看,其实就算用眼睛看,如果问他喜欢什么样的美女,他最多比喻一下,“长得像张曼玉那样的”,真的给他一个张曼玉他能受得了吗?他大概就这么一说,但是等到真正出现一个女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同学喜欢她,因为他的眼睛突然不转了,我们就知道他找到喜欢的人了,关键是这个女孩子是一个他事先没有想到的人。
为什么我们会在感觉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特别有感觉,而这个东西事先说不出来呢?就是因为过去我们只用意识。除了意识之外,我们其实还有非常好的下意识。下意识中有些东西是只能感觉到,或者有的时候不完全能感觉到,但在某个时候你会觉得真的有。比如做梦,有时等到别人说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对;但是别人不说的话,你一下子很难感觉到。
所以催眠术并不是真正的催眠,而是用一种方法让我们感受和探索下意识的过程,感受一下下意识里面的你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帮麦当劳做过咨询,有一个咨询很有意思,是专门研究小孩子做什么梦的。小孩子的梦和我们成人的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能够记住的小时候的梦不多了。六七岁以前和六七岁以后最大的不同是,六七岁以前我们的意识和下意识是基本相通的,就是说梦里和生活里的你是一致的。但大人经过长期在社会上的熏陶以后,慢慢就把这两个部分分开了。
所以很多人不太理解梦是什么,梦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做梦更神奇。只要我梦到的人三天之内必会联系我。更神奇的是都不用做梦,比如在美国好多年没有联系的老朋友,我突然想起这个人来,三天之内他必会联系我。以前我只有60%~70%的准确率,现在可能已经超过了90%,就像人家说的“心灵感应”,这个东西很有意思。
其实下意识给了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东西的解释和解读。人是有很多潜力的,这些潜力能量的大小超越了你的想象。如果你只保留一种感知能力,很有可能你的水平会比其他人高很多,因为你把所有获得的资源、压力都倾注于这一个方向。
比如我们在一个橡皮球里装上水做一个实验,如果在球表面扎5个洞,你会发现形成的水柱不够高;如果表面扎50个洞,水基本上是流淌出来的;如果球上只扎一个洞的话,你会发现水柱是最高的。
所以仅仅从人的感官能力的发展来说,我们都是平庸能力的人。我比其他人稍微强一点儿,也是因为我的头发障碍。在我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则报道,对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它说一个男人一旦掉了头发,魅力就下降了50%。我想我本来魅力就不是很大,再掉50%,将来不就成剩男了吗?所以那个时候我就经常琢磨怎样能够脱颖而出。这种心理压力很强。如果一个同学什么方面都不错,尤其是长得挺好看,就会很骄傲。
其实,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是穷的地方,比如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但非常贫穷;日本什么东西都没有,反而经济很发达。中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都在西部地区,比较穷;上海那个地方什么资源都没有,所以就发达……没有资源的地方的人压力感会更强,他们不是靠资源本身解决问题的,而是因为压力,所以在某个方面更加发愤。
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我不是衣食无忧的人家出来的孩子,我有一些成长的动力,所以我对某一个问题就会有那么深的认识。小时候,我为什么吃那么多鱼,是因为饭吃不饱,所以抓鱼是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抓鱼我就学会了游泳,因为抓鱼所以学会了品鱼,因为抓鱼所以学会了养鱼,所以现在我出版了个人的菜谱。我一共发明了288个菜,在我发明的菜里面最拿手的就是做鱼。我看任何人做鱼,只要他做完,我马上就能用这个方法做出另一种鱼来。这就是小时候的经验变成的财富。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我没事整天做菜呢?因为小时候我们家里兄弟姐妹12个,我是第12个。孩子越少,父母越爱,但孩子太多,父母是爱不过来的。我们家吃肉都是规定一人吃两块,在切肉的时候都是按块切的,你要多吃就要挨打,因为别人会吃不到。我小时候就琢磨怎样才能多吃一块肉。
我想,直接在桌子上是不可能多吃肉的,因为那是公共场合,吃多了大家会有意见的,所以多吃肉的可能性是在灶台上,于是我就要求去烧灶。因为我们家里人多,每次做菜的时候一般都要做很多的饭菜,灶台上经常“兵荒马乱”,那个时候下手最为方便。所以说,生活的压力会促使你动脑筋思考问题。因为长期烧灶,一方面我变得勤劳,另一方面我经常看菜怎么做,“没有杀过猪,但看见过猪跑”,所以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做三十个人的宴席。生活的压力可以培养出一个厨师。同样,人的潜力是可以开发的,但是首先心态要很乐观。
先行投入真的很重要
我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书面化,然后把它写出规条来、写出规矩来、写出要求来,这就是我学法律的后遗症。什么东西都要留下字据,这叫证据。如果留下的东西,能够反映出每个人的普遍要求,就将它制定成一个规定,这叫立法。
学法律不是说背几个条文,那个没有用,因为你记不得的。律师职业对你的要求是什么都能以白纸黑字留下来,任何时候有人不认账,你都能拿出来,就这一条是很管用的。所以遇到有人跟我不认账,我就拿出证据来,你看当初你说的,这是当时你给我签的。这很有用的,学法律就是要有这个证据意识。
除了这个之外,学法律的人都知道签合同永远都是自己给对方的合同稿。为什么?平时没有法律意识、没有学过法律的人,总是说:“行啊,今天我们谈完了以后你给我们写份合同稿,然后我们再合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利的。在谈判中,永远要坚持合同稿由我们自己来拟,这样在同等条件下,语言表述和立场表述总能对自己多少有利一些。
这些东西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老师会给你讲,因为它不在规范的法学教育范畴内。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在一个谈判场合,就会有很多行家里手告诉你这个事情应该怎样来办。
而且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书面的规定,但在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看不见的社会潜规则、社会潜知识。当然,有一点你应该知道,那就是潜规则不完全是贬义的,甚至它的主流意义并不是贬义的,只是说社会里面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并没有专门的条文规定。比如见到老人说话要客气,没有哪个地方专门定了这么一条规定,但是你就得这么做。吃饭的时候,尊贵的客人应该上座,这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人立一条规定写在那里。
这种问题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原因在于他们从小没有那么宝贝,从小就在社会上混事,从小就会打酱油,到稍微大一些就干活,再大一些就做点儿买卖,给家里面帮点儿忙……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社会自动赋予的。
比如你去做一件事情,哪怕只是去买肉,碰到一位老大爷负责切肉,这时候你跟他说:“嘿,给我来一刀。”很多人都知道老大爷刀一偏能给你一刀肥肉,再一偏也能给你一刀瘦肉,就看这刀怎么偏了,这跟你的态度很有关系。你是那刀肥的,还是那刀瘦的,其中最切实的教育就是你对人要有礼貌。没礼貌就是肥肉,有礼貌就是瘦肉,这是很现实的。
现在谁还自己去给家里打酱油,谁还给家里买肉呢?父母都把这些事情给包办了,所以大大减少了我们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与获得社会经验的渠道。
结果等到你去工作的时候,社会还是会这么要求你,而这种知识在学校里是不会教的。到了一个单位,同事和同事之间怎么相处;同事不在,同事的电话响了,你在旁边要不要帮他接;带了好吃的东西,要不要当着同事的面吃;吃的时候要不要出声……这些都是很有关系的。
在职场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当你真的带了好吃的东西,最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变成你的人缘或者变成将来同事们对你的表扬的方法,就是分给大家。慢慢你会发现,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干的活差一点儿,其他人会说:“其实吧,我们小王还是干得不错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你给他吃过好吃的,但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最可恶的就是你带了好吃的东西,然后还捂在那里,不给别人吃,自己拿着吃,吃完之后还说真好吃,这个行为是相当恶劣的。你会发现,其实你和原来表现得差不多,结果本月评价的时候,别人就会说:“小王这个人工作上倒没什么,就是觉得做人方面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这是社会知识,就是你要知道先行投入的规则。什么叫先行投入?就是现在你有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吃一吃,将来你就有机会吃其他人的好吃的,也很有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好评,这就叫先行投入。因为你先给其他人施予了一些东西之后,其他人总觉得心里欠你一点儿什么,这就是一种社会债务心理。
一个人的品德和威望,不完全是由你本质的人品决定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由你的先行投入决定的。
比如在一次活动中,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有人说:“咱们一人买一个冰激凌吧。”有位同学自己出来主动说:“今天这个冰激凌我请客。”当然,这个同学可能是做了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有点儿钱,但他请客完了以后大家会觉得这个人不错,下回再选什么他就比较容易得票。
在美国选举中,奥巴马说:“上次在入侵伊拉克的时候,只有我投了反对票。我知道你们都反对战争,我站在你们的立场投了反对票,所以你们应该支持我当总统。”那个时候我站在你们的立场,所以今天你们要回报我,这就叫潜规则。你虽然看不见,但它发挥着作用。
现在可能有很多人办事都要请客吃饭。只要有人请你吃饭,通常都不是为了让你回请他吃饭的。来了以后说:“你看我今天有一件事情,想请你帮帮忙,就是我那个表弟吧,最近被公安局抓了,我听说你以前是学法律的,公安局长是你的同学,对吧?所以能不能帮忙通融一下。”人家请你吃饭,你今天吃了这个饭,就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个道理。因为人家请你了,你就不好意思说这个事真的不能帮忙。
如果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在彼此相处的时候,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先干,能帮忙的都愿意先帮忙,投入的时候都愿意先投入,那多好啊。遇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埋单,这个文化就上去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事
对大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课要认真学习呢?就是你特别喜欢的、有感觉的课。其他不喜欢的课马马虎虎能过就行了,不要花那么多精力。为什么?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把你的精力花在你特别愿意干的事情上。
你平时只是分出了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课,这种目标性还不是很明确。如果你有较多的社会行动之后,回头再看你要学的课,你的明确性会大大提高。我以前是学法律的,后来是学社会学的,越到后来学的课就越清晰了。等我学社会学的时候,虽然还是那些老师在讲,但是我觉得有用度已经大大提高了。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想这个知识可以运用在什么项目里。
我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一共做了5个作业,其中直接把3个作业变成了计划书,向基金会申请投资,一共拿到了将近30万美元。做5个作业拿30万美元,交的学费还不到5万美元,我净赚了25万美元。这是因为:第一,我选了课,我知道这个课管什么用;第二,管用之后还管钱,管完用、管完钱之后,我还可以回头再跟我们其他的同事说,“你看,读书不只是读书,读书也是赚钱。”
所以一门课程,对普通的本科同学来说,光读这个书是没有用的,必须得有社会行动。但是同样上这个课,我也告诉他们是很有用的。为什么呢?差在什么地方?因为多了一个行动变量。就是同样配盘菜放在你前面,你要知道为什么配这个菜、它管什么用。
行动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发现自我。我们在社会行动中发现真实的自我,回头再来梳理校园的资源,那么我们现在就跟以往有所不同了。
最重要的是,以前中学时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整天被困在考试机制里面,而考试本身是迷失自我的。这个行动让我们以为事业是由标准题构成的。但社会行动不一样,它让我们找到自己真实的自我,然后才知道怎么来做。
很多同学说:“袁老师,不见得,我也到社会上打过工,还到餐厅实习过,当过服务员,端过盘子;还到单位去实习,人家让我去复印,复印了一个月,当了一个月‘印帝’。”这时,我用一位同学的例子来说明,即使端盘子也可以很有水平。
有一位武汉大学的同学跟我说:“老师,你看我也没什么本事,最多到餐馆里面做一个端盘子的活。”我说很好,你每天在端盘子的时候,找那些感觉特别满意或者特别不满意的顾客,每天访问4个顾客,就问一个问题:“今天在我们的服务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特别不满意或者特别满意的地方吗?”每天访问4个,一个星期28个,访问28个人以后,做5页PPT:第一,我们这个餐馆的主要优点是什么?第二,我们的餐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三,如果这些问题中要优先解决一个的话,首先解决哪一个?第四,为什么?第五,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一个星期之后,做出这么一个东西给你们老板看,老板会问:“这是什么东西?”你说:“这个叫PPT。”那老板从来没有想到,他开个小餐馆能用上PPT,这个档次也太高了。等你把这个播放完之后,老板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啊,你说的这个我也感觉到了,怎么从来没有想到把它整理出来呢,到底是大学生,和我们小学生不一样啊!”他能感到你跟他的不一样。“你说下星期我们改这个东西的话,改得了吗?”“没关系,我负责帮你改。”所以一下子你就由餐馆服务员变成总经理级别了。
其实,这些问题中先解决哪个是有技术的,通常选那个相对好解决的,这样比较容易有政绩。下个星期果然有所改进了,老板说:“太厉害了!”下个星期同时你又给他看了三个PPT,因为你在这三周里继续在做那个访问,你又解决了一个问题。连续解决了三个星期的问题之后,老板说:“太强了,咱们考虑合伙吧。”所以你看,端盘子也可以端得有管理含量。
我们不要轻看了手头的活,其实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的,我们能够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你说有谁能够把一个公司给你来玩?你刚大学毕业,我就请你来当总经理,让你负全部的责任?那我负不起这个责任!被你玩完了,我还不知道怎么玩回来呢!所以你要想得到机会,就要在实践中,在你干这个活的时候,显示出一种能力。当然,你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干这个活是不是很有乐趣、是不是适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