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趁年轻,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趁年轻,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前欧洲人在非洲、澳洲进行殖民统治时,认为当地土著不是文明人,彼此完全没有共识。代表柔性的文化。所以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跨文化的程度。一个人没有自己切身感受的时候,对人的看法通常是原来文化中残留下来的。我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真的是很封闭的。

趁年轻,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读路:通过旅行,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旅行,是让我们借由地理的改变,改变我们的心理和认识。你会发现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了解知识的方式跟自己过去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在这当中,我们才会有新的伦理上的认识。

比如,路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过去我们看书本上的知识,不比看电影一样,能看到很具体的场景。而读路时,你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而不同社区的生活规则是不同的,资源也不同;人们之间确定事物的标准也不同;关键的是,人们的思维模式、合作方式也有很大的不一样。你就会认识到,原来人际关系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根本不是仅仅由家人和老师组成的。

穿越这个世界,我们能增加理解人的方式。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但是当你换一个角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人家也有认识事物的独特角度。”大家知道,有一个学科叫做人类学。以前欧洲人在非洲、澳洲进行殖民统治时,认为当地土著不是文明人,彼此完全没有共识。对原始部落的巫术等,他们也完全不能理解。

但是后来,随着博物学、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学的萌芽产生,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家也有自己的文明,只是内容和方式不同,你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语言体系、信仰方式,把他们当成另外一种文明形态去研究。之后得到的这些认识,慢慢发展成我们今天的人类学。因此,我们要去了解一个原始部落时,不能拿原来的那一套方式去作对比。正如人类学中的参与观察法所讲的,我们必须跟他们生活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做到理解。

另外,我们国家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像“金砖五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学生在留学时是不去这些国家的。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货币资本流向这些国家,但我们的人力资本又不流向这些国家,这样就变成了“裸投”,就是说我们很少有人懂这些国家。最近中央说应该加强国别研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要寻找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也需要一个很宏观的对世界的认识。因此,读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读路其实讲的就是旅行。我是非常热爱旅行的,本人一辈子的目标是完成两次环球旅行。我还希望神舟的技术最好发展得快一点儿,让我在有生之年能去一次月球,这是我个人的人生梦想。我崇拜月亮,也崇拜凤凰。这也是中原文化重要的特点。崇拜凤凰代表什么?代表柔性的文化。它在长江流域是主要的文化,所以长江流域的男人怕老婆。这就是文化构造,仿佛我们是被雕刻的一样,出生以后就被这个文化雕成那样了。

但就在你以为世界都是这样的时候,你到了山西以后,发现山西的女人说:“你是不是大老爷们,怎么跑我们家来做菜,你还是一个爷们吗?”人家从本质上就质疑你。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面,男人是不做这些家务事的,于是他们就会质疑你的这种模式是不是有问题。

然而,如果是一个温州人到山西做了煤老板,他看到你做饭之后会说“这个没问题”,因为他见多识广,什么地方的生意都做过。他就会知道,山西人会是这样,我们浙江人会是那样,上海人会是另一个样……当他跨文化的时候,能够发展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会驾驭那个文化。

在很强的文化冲突中反而产生了很强的跟其他文化沟通的能力,因此通常跨文化的人都具备驾驭沟通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温州人不一定受过很高的教育,但是他们到什么地方都能吃得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那种柔软性和跟其他文化的融合性,让他们具备了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可能性和能力。

很多温州人跑到西班牙去做生意,因为他们的内在已经被文化塑造成那样的基因。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人不是那样的?因为我们其他地方的单一文化程度太高。像上海这个地方,在浦东开发之前,单一文化程度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当高的,所以上海周边反而在文化上很弱。但是今天的上海在世博会之后被世界接受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跨文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了。

所以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跨文化的程度。为什么是在旅行中呢?一个人没有自己切身感受的时候,对人的看法通常是原来文化中残留下来的。普通小孩的人格,就是在7~8岁之间形成的,这段时期我们主要只接触了父母和亲友形成的环境。

当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自主反应能力,即使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形成的人格也可能会有些不一样。但是很重要的是,构成家庭文化这些人的作用方式导致孩子产生了那样的人格。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去见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他们的人格就不像自己过去在小小的范围内形成的社会人格了。在跨文化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是不一样的,因为社会人格具有相当的可调整性。

我本人是一个统筹主义者。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把女儿嫁到非洲,你觉得怎么样?上海是全国愿意把女儿嫁到非洲的程度最高的地方,只要对方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即使是美国华人,愿意自己的子女与黑种人谈对象的也只有3%。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把别人妖魔化了。我在上学期间甚至在一个黑人同学的宿舍里面住了三个月,我发现他们原来是跟我们中国人最像的一种人。为什么?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比较接近,基本上以咸、辣口味的鸡和鱼为主,再加上一些烧烤,我觉得这挺好的,挺能下饭的。因为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有饭,但西餐又下不了饭。

当你与不同文化的人有一种亲近的机会时,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看美国人跟我们中国人看美国人也差不多,他们的家庭观念也跟我们差不多。你突然发现,除了肤色之外,他们和我们差不多。为什么?当你靠近了之后,你在文化上有了认同,而这个文化就是一些行为、思维和反应模式,你感觉就不一样了。

我到目前为止去了105个国家,还计划在未来五年左右完成我的第一次环球旅行。我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真的是很封闭的。哈佛大学有一个英国教授,长期在中国工作,还曾在1971年到中国来当留学生。他刚刚回到哈佛当教授的时候,第一年被美国学生给的评语是他“too much Chinese”,就是他的风格太像中国老师讲课了。什么意思?他就是讲概念、意义这些东西。

在旅行中发展自己的另外一种感觉时,差异会特别明显,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减少这种差异呢,或者增加你认识的机会呢?很重要的就是要渗透和融入,并且让这种融入达到一定的水平。

我去过离奥巴马老家不远的地方,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墙底下坐着一排女人,都是一些主妇,领着一大帮孩子。非洲人不太有国家观念,基本上还是部落观念。跟中国以前一样,整个非洲大概有81%的年轻人结婚都是奉父母之命,还没有媒妁之言一说,婚前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父母之命对所有其他人都管用。

中国一家专门做抗疟疾药的公司,他们的员工全都是非洲人。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个规律:关键是要搞好跟员工父母的关系。一旦搞好和他们的关系,就能搞好和员工的关系。而搞好和员工的父母的关系其实不难,就是找时间去家访。公司只要带一个东西去就够了,带一盒清凉油。给完清凉油,人家高兴得请你又吃牛肉,又吃羊肉

我去埃及的时候是2005年。在去金字塔之前,我去了埃及红海边上最美丽的地方。这里的海边既没有什么农业,也没有什么工业,水非常干净。埃及人也不吃鱼,所以海里面全是鱼。我们到了海中间的时候,准备下海里游泳。下海之前,当地人为我们一人拴一条保险绳。我说:“我在海里游过泳。”人家问我:“你在什么样的海里游过泳?”我说:“我在什么样的海里都游过泳。”但到了这里我才知道,我真的没在大海里面游过泳。

我以前去过的都只是海滩,海滩和海不是一个概念。我被拴一个绳,扔到海里,海水一涌就飞出去了,我才知道在海里会不会游泳没有任何意义,人的力量一点儿作用都没有。我就想起遇到海啸的时候,大概能体会到那个意味,你认为自己会游泳、跑得快,没用的。

2007年我去古巴的时候,我就有了这个概念,我说:“我要拴一个保险绳下海里去。”当地人说:“神经病,我们这儿没保险绳。”原因是什么?原来各地的海浪不一样,加勒比海跟红海的海风吹法不一样。古巴这里的海很有意思,广阔的海面看起来很汹涌,但是跳到里面发现没有多大浪。看着很深的海,潜下去就可以抓到龙虾,很容易一抓一个,抓完还能吃,这个感觉不一样。

喜欢看韩剧的同学可能对韩国菜有印象,我去韩国的时候吃到一种正宗的韩国菜,叫百碗集。百碗,就是吃100种菜。吃不了那么多。没关系,因为韩国人吃饭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会吃一个晚上,比如6点钟开始吃,吃到半夜12点钟,甚至凌晨一两点钟,而且一直喝酒,这些基本上灌到醉醺醺的样子。如果跟着导游去旅游,基本上是看不到这些的。韩国很多地方都是包装过的,让全世界各地的人看到都会觉得很舒服,以至于没有太多本地特色了。

导游常常会一再告诉你,我们这个地方再走一百里就有小偷,所以你自己就不会自己出来旅游了。但事实上你的旅行基本上达不到目的,旅行如果不能和真正的本地人说话,不能够住在真正的本地人家里,不能吃上真正的本地菜,不能到真正本地人活动的地方去,实际上这种旅行在人文层面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但如果你跟本地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要吃点儿地道的当地菜,那就很容易了,这就是本地人的好处。我自己去了那么多国家,除了七八个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至少都有一个本地的好朋友,你会发现有一个本地的朋友给你做向导、导游的时候,即使时间很有限,可能只有四五天或者一个星期,但你对当地地方文化的印象一定会很深。

再说印度,那边迎客的话会给客人一个吉祥的东西。印度很多地方的农村,特别是在南部的农村,夏天热到50~56℃,非常热。印度农村是以大农业(地主加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就是说印度的土地大部分是属于地主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自耕农,所以在印度的农村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机械化耕作。

但是印度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比我国还要低。其实那次我去印度,主要是研究拖拉机市场的。印度拖拉机的技术水平跟我们的相比,大概落后10~15年,但是机械的价钱比我们贵两倍。印度农业机械市场的保护程度也很高,如果真的进入市场的话,必须在印度本地设厂。印度农村很多赤贫的、无地的人,一般不在农村,而是在小镇和大城市里面,这就是为什么占印度总人口65%的被当地称为不可接触的种族——达利特人,主要分布在城市里面,尤其在孟买这种大城市里。

孟加拉国在很多方面跟印度很像,但是有些方面又像巴基斯坦,它也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表面上被禁止,但实际上却什么都可以。比如男女走在一起,在街上谈恋爱,或者在街上拉着手走,都是不行的。但是他们想到一个什么方法呢?在河上面有好多条小船,像乌篷船那样的。人们不能在岸上拉着手,但是可以到小棚子里去。

还有巴西的烤肉也很有意思,其中跟印度有一个很特殊的关系。巴西烤肉必须用巴西的牛,而巴西的牛是印度产的白色神牛。在印度,出了飞机场之后车几乎没法开动,因为路上什么东西都有:大车、小车、自行车、三轮车、牛。那个牛还不能赶,因为是神牛,所以你经常能看见神牛在印度的街上很悠闲地走动着。(www.daowen.com)

但是神牛很好吃,所以巴西人把它进口到本国,然后成批量饲养。只有那种牛烤的肉才超好吃。如果把中国本土的黄牛用巴西的方法烤出来,就不好吃。据说我们国家的巴西烤肉只有四分之一是用的真正巴西进口的牛肉,大部分都绝对没有这个味儿。你只有在那个地方吃烤牛肉才有那个味儿。

老挝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你很难发现老挝的特点,老挝基本上被四个国家同化掉了:比如越南,越南文化在老挝的渗透性很强;另外泰国对老挝的影响也非常大;还有法国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老挝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当地高档会所、餐厅都是法国菜,甚至都讲法语,欧洲人非常多;第四个是我们中国人,当地的供电站好多都写着“云南电力”,移动通信也有中国人的基站。基本上,当地新的基础建设方面的工程都是我们中国人在那边做的。

但是我发现老挝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找到老挝的本地食品来吃。对我来说一个地方的食品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吃一个地方当地人吃的东西,就不明白这个地方住着什么人。经过我“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终于通过万象大学的一位教授找到了一家餐馆,实现了我们桌上的菜都是老挝菜。其实老挝菜没有什么大菜,或许是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的菜肴以农家菜为主,不过做的东西还挺新巧的。

俄罗斯的海参崴也是一个好地方,那里到处都是海参,但是没人吃。还有扇贝,在海里面直接捞出来就能吃,而且非常好吃。他们产的鲜贝很肥大、很嫩,而且又是在冷水里面养殖,一定好吃。但和中国人不一样,俄罗斯人不怎么爱吃大个儿的东西,个儿大的在他们那儿就像咸菜一样便宜。

最有意思的是在俄罗斯的路上,如果交警拦住你,你不能问:“What’s wrong?”你要问:“How much?”因为你说:“What’s wrong?”他就加钱,你再问一句,他又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问:“How much?”人家就开价1万元,你说没有,只有1000元;他说5000元,你说2000元;他说4000元,最后3000元成交。

他们这种腐败叫手续性腐败,我去的这个朋友家门口有一条路,他告诉我这条路从来没修好过。为什么?因为这条路最大的利益就在于修路,它有几个坑,来一个公司把它修成几个包,再来一个公司挖包的时候,顺便再挖两个坑,所以那条路总在修,总有人通过这条路挣钱。这个也挺有意思的。

那次去俄罗斯的时候,我还赶上一个地方在规划,楼建完之后,税务局的人来了,帮他们算一下要补交的税,竟然超过了这个楼的投资总价,双方官司打了三年,交了诉讼费、律师费,到现在结束了,但人家项目不要了,剩下一个巨大的烂尾楼立在那里。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是有安全感或者次序感比较好。

在法国的凡尔赛宫里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照相,这是文物保护条例。但是我去那里是参加一个著名洋酒公司主持的庆祝中国销售大捷的晚会,这个晚会可以拍照,可以大声喧哗。这个老总还说:“谁说喝酒要像法国人一样,酒只能倒八分之一杯,分八回喝下去才有品位?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要用中国的习惯,酒要倒满,然后一口喝下去。”你想想多么壮观,差不多有1000人,把所有的酒杯都倒满洋酒,然后统一用广东话喊着干杯:“饮胜!”由法国人带头喊广东话,声震九霄。1000个人同时喊出来,然后喝下去,连喝三杯。

我想,在凡尔赛宫这个地方可不能违法,就问服务员:“以前我来这个地方不能大声喧哗,为什么现在什么都可以?”讲到规矩的改变,有一个法国人跟我讲:“标准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主要的进口市场。你们中国人不能变成时尚的领导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们专门搞出口的,只有进口市场才能代表标准。”

后来我想,我们之所以要拉动内需,把我们国内的产能消化掉,还要大量进口,是因为这时候我们就要用一个世界标准,这时候全球品牌也就出现了。这很重要的,一个喝酒标准可以因为中国人喝酒多变得更加多元,说明这个标准就可能向你挪移。

英国的城区很多古建筑前面的路都是很古老的路,有200~300年的历史。还有,意大利最古老的路是1200多年前的,这一条路上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写了编号,说明都是受保护的。当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地下管道有问题,必须得挖动一块石头的时候,这块搬开的石头要按照规定回到原位。

这让我觉得在欧洲的城市建设中,保留历史感的意识是非常强的。很多城市发展都有一个方式,就是把新城市和旧城市分开,这点在印度是一样的。大家有机会去德里的话,德里的老城和新城完全不一样,孟买的新区和老区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老区也分改造的和不改造的,改造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很多都是私人资本,不是公家想改造就能实现的。

还有美国。美国是我去得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要去3~4次。我想,它也是对今天的中国人影响最多的一个国家。中国的管理课程,80%以上是直接翻译、拷贝过来的,或者变相地拼接和转移过来的。现在,我们所谓的管理专业,既不像20世纪80年代的以松下幸之助为核心的日本管理,也不是以欧洲人为核心的管理。今天中国人的管理核心,在企业管理层面中就是美式管理,这是一个基本的核心。我们中国每出100本外国图书,就有85本是关于美国人或者从美国翻译过来的,只有10本左右是欧洲的,只有2~3本是日韩的,剩下是其他国家的,所以中国人对其他国家基本不了解。

我记得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我看了十几本书,记下了100个关于印度的要点,回来之后我分别用勾和叉表示这个要点对不对,发现有80个要点是错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高度美国化的国家。

我们每年也会和日本人有两次沟通,其中一次叫做中日论坛,是两国之间多层面综合的沟通,还有一次是中日媒体对话会。每次日本人都会很较真地跟我们说:“为什么我们跟你们中国人不一样?”其实关键是我们的体制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对外派遣受训练的干部时,80%是派到美国去训练的。我们用的教材、学的东西,特别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玩意儿。

但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都很有原则性,有旗帜。比如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等。美国人也有自己的旗帜,但是共同点是我们两国都是扛旗的。我们都向外国学习很多东西,这个方法是通用的。这跟日本人真不一样。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就是这样。

新西兰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移民程度非常高,而且新西兰的移民在当地的融合程度非常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新西兰是世界上唯一当初曾作为欧洲殖民地,最后通过本地人和殖民者共治的方法来确定国家管理机构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土著没有被消灭掉的国家。新西兰的土著派出代表来跟殖民地代表共同通过了一个宪章性的文件,按照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的确,到了新西兰任何一个地方之后,都能感受到毛利人的自豪,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两大主体之一。但是现在他们也不用“两大主体”这种说法,因为华人也在慢慢增多。毛利人说自己是多民族之一,但他们人口稍微多一点儿,所以是代表。

我还是2008年新西兰的旅游大使呢。因为我旅行多了以后,很多国家知道我是爱旅行的商界人士,我就有机会当这些国家的旅行大使。我去了新西兰以后,的确觉得它像一个天堂,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

如果说你钓到一条16公斤的鱼,一定非常高兴,很想把它吃了。但是按照新西兰的法律,能吃的鱼的最小重量大概是24公斤,所以这只还没达标,还要再扔下去。好几个国家都有这种意识,加拿大也有法律规定,能吃的螃蟹要有多大。新西兰自然环境给人感觉很好,这也是很多电影都在新西兰选景的原因。

我还进行过一次加勒比之旅,最有意思的事是乘坐游轮,这个游轮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轮——海洋自由号,排水吨位是16万吨,什么概念呢?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排水是12万吨,它比航空母舰还大。坐在这个船上是什么感觉呢?你不觉得自己是住在船上,就跟住在金茂大厦一样,它不会有海浪的浮动感,因为所有的海浪对它来说都是小浪,在大海里航行的时候乘客是没有动态感的。这个船里面最典型的设施是像拉斯维加斯大型赌场的酒店,同样设有赌场。有意思的是,里面的住客70%是老人家,以我的观察,年龄大概在60~90岁之间。

有一个老人家八十七八岁了,他说他的生活主要是游轮生活,基本上一年40%~50%的时间是在游轮上,北方冷一点儿的时候就到南方,南方冷了就到北方。由此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中国的老人家虽然经济条件还不错,但越老越在家里面;而日本人,还有韩国人,他们的老年人出行都非常多。

我自己是学民事诉讼法的,觉得老人家出外旅行非常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远离家庭矛盾,同时不让老年人困于给年轻人带小孩,这样对小孩的成长也有帮助。如果一个老人家又被电视所控制,那么他教孩子的方法一定会很有问题。其实老年人旅行对中国的家庭结构非常有帮助。

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旅行中的感受,有三点:第一点,旅行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很多不旅行的人,比如你从北京到上海去一趟,就会觉得这是几年才发生一次重大的事。其实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和从浦东到浦西的时间差不多,但因为旅行对你来说不是一个经常的状态,所以你在进入旅游状态的时候会有巨大改变,你跨越着去接触一样东西的愿望会让你心里的一种障碍感大大降低,你的时空观会得到很大的改变。

西方社会很早就有殖民文化,不仅有殖民文化,还有迁移、移民的文化,可以说是殖民带动了移民,然后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动态性。这个过程中,人们把长途旅行当做一个相对常规的活动,从而改变了一个国家活动所扩展的半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它所有的问题都会有很好的方法加以解决,仅仅是分布的地方不一样、出现的时机不一样。当你时空观改变以后,你获得解决方法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第二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很多人旅行的时候不能够进入本地的文化中。我们所说的工业化的旅游区,对我们思想上真正的刺激,或者改变我们的认识,包括产生灵感的作用都非常少,所以我建议大家要进入本地的社会。我去任何一个国家时,通常都会考虑去以下四个地方:第一个是菜市场;第二个是本地老餐厅;第三个是居民家庭;第四个是贫民窟。我觉得当你有了这样的积累之后,你认识世界的方式就能够改变自己,因为当这些东西经过我们脑子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会影响到自己。

第三点,旅行是一个高度面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过程。你之所以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具备把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