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社会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年轻人要学会交48岁的朋友,也要会交8岁的朋友。
平常大家很少有机会跟一个公司的老板接触,如果你做过“一日助理”,哪怕只是一天,你也能知道,职场的老板是怎么做的。等你跟了三个老板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同的行业还不一样。尽管这种体会不是全面的,但那是真实的,它会给你一种刺激和感知。人是需要从行为上作出改变的,但改变需要诱因,需要受刺激。
翻看那些做过“一日助理”的同学们写的感受,会看出他们有很多反思:“我以前以为是这样的,结果发现是另外一个样子”;“原来我以为这个是可行的,结果发现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以前我以为这样是可以的,结果最后发现这样的话会得罪人”。
所以,你要想开始收获见识,就要有社会上的良师益友。
实际上,不管你今天学的是哪一个专业,任何一个你以为对口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的关联最多不超过10%,不管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相关。学习的第一个方法是要有社会上的良师益友。因为知识和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法是依靠人际关系来传播,当你有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你就拥有了社会知识。
我认为同学们在选择良师益友时的最大误区是爱以名人和大忙人作为对象,其实这类人都没空教导你。想想看,有这么多人想找他们交朋友、说事,就算他很愿意跟你指点一下,那也就只有两分钟吧。像那些公司的大老板,他们所考虑的事情或考虑问题的层次可能不会让同学们直接得到帮助,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务跟你们是不同的。事实上,你们偶尔听他们说一点儿东西就够了。
其实,在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比如单位的业务骨干、老会计,或者资深员工。他们往往是按照职业层面的要求,掌握了某些专属于职业的行动型知识,他们不一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是在社会上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创造机会去接触这些具备行动型知识的人。他可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保险推销员,可能是一个公司的中层经理,也可能是一个很会搞活动的组织者。
如果在你的生活里有若干个这样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生活的改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告诉你职场中的经验。我觉得,那样的人才是同学们真正要交往的人,才是比较现实的帮助者。在现实世界中你要学习的规则是现实的操作性规则,所以这些业务骨干告诉你的东西才能助你成功,帮助你从一张白纸,一步步成长到高水平。至于那些名人,拍一张照片,寒暄一下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认识人呢?就算认识了以后也很麻烦,还得维系。怎么维系一段关系呢?你不能跟人家说,我们上次认识了,现在维持维持吧。告诉大家两个非常积极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准备一张名片,就是印好名片。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碰到别人以后如果直接跟人说:“给我留一个电话吧!”听起来总不太好。特别是对女生,如果你说:“给我留一个电话号码吧!”女生可能会说:“干吗的?干吗的?”但是如果你拿一个名片出来,询问她:“可不可以认识一下,我们可以换一张名片。”这样就好很多。这个叫做生存技能。说实话,就是我们必须要练的。
你给自己准备一些名片,一个学期至少发出100张。如果你是大一的学生,一个学期发出去100张,两个学期发出去200张,四年发出去800张,稍微超出一些的话就是1000张。每发出去100张,你就有100个机会。
当然你也不能随时随地都发名片。名片是在什么地方发的?名片应该是在某一个人们专门聚集的场所来发,特别适合论坛、讲座、交易会等集中的场合。比如亚运会期间,有去做志愿者的,就可以在这种场合当中发;或者有些志愿者活动,你可以尝试一下在那个时候发。(www.daowen.com)
发名片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规则,你在公众场合每发100张名片,至少要收回来40张。在收回来别人的名片之后,24小时内要跟人家发邮件。比如我给你们讲课的时候,一位同学收到了我的名片,24小时之内给我发邮件,说:“袁老师这堂课讲得挺好的,尤其是那点让我特兴奋、特激动,到底是老师,讲得就是有水平……”起码对人家表扬一下。
一般受到表扬的人,正常情况下,40个人里有15个人会给你回信。回信后的24小时内,你要给人家再回一封,找另外一个理由。比如,“袁老师你的微博挺有意思的”,“袁老师你讲得特别好”,“我想天天见您”……总而言之就是找一堆新的话题来写。坚持写400天,你们就可以成朋友了。
正常情况下,有5个人可以坚持到最后与你成为朋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每年发出100张名片,你就可以多出5个社会上的朋友。如果你勤快一点儿,多参加几次论坛,一个活动发100张名片都是正常的,因为一般参加活动的人都在150~200人之间。一个学期假如可以发出500张名片的话,你就有25个朋友。这个回馈是很大的,因为你一年就有50个朋友。
有一天你读研究生了,跟这位老师认识后,想写某方面的论文,你就问他:“你认识这方面的朋友吗?”人家说:“我有啊,我让那个朋友和你联系一下。”可能这个问题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很简单。这些就是让同学们知道,诉求相似的人,要成为我们的朋友并没有多大的困难,重点是要采取行动。
假如你现在有5个朋友,你怎么维持呢?你不能找人家说我们维持吧,这样说不合适。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让你们的每一次认识都来自于价值创造。也许你会说:“我是一个学生,我能创造什么价值呢?”我觉得你可以做一件事,比如在图书馆里看书,或者你经常上网,就会有一些事情、一些信息可以分享。
我有一位大学生朋友,他老向我推荐图书:“这个星期我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很有意思。袁老师,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有的书我真的没看过,他后来说送我一本书。这个学生自己没有书,还送我一本,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送给他五本书。这个同学真的很有心。他会做什么呢?他老把他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给我发过来:“袁老师,这个你知道吗?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年轻同学跟我的关注点不太一样,我知道了这些消息以后,再跟一些年轻同事接触、交流,他们有时会说:“袁总,这个你都知道!”他们认为这个事情只有年轻人才知道,而我也知道,他们就会认为我还很年轻,或者认为我知道很多东西。很明显,这个学生就创造价值了。
再比如有的同学经常在学校里搞所谓的名人讲座,有一次请来了李开复,马上给我发短信:“袁老师你想跟李开复交谈吗?”我说:“我们本来就认识。”然后他说:“我们下个月要请谁谁谁。”我说:“没听说过。”他说:“这个人是做重型机械的,据说是重型机械这块做得最大的,你想认识他吗?我介绍给你认识。”我一想,多认识一个人也好,就同意了。
其实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给个面子,保持好关系,和谐相处。这样的话,我们之间就有一个交叉关系,我们把它称为中间人。这个也叫维持,这个维持其实就是陪两个老板见面,每次我们见面,他都在旁,但是我们知道他很有分量,所以我们双方在维持关系的同时跟他也在维持关系。如果你跟一个人的关系建立了第三者的关系,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其实对于普通的年轻人来讲,你们拥有很多东西。像有些同学老给我推荐最新的歌,都是从网络下载、试听,然后给我发歌名,说这个歌挺好的,它有什么特点,这也是一种维持。
有一天我碰到一个老板,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也不懂事,要我给他推荐一个人才,我推荐的那些就是经常与我维持关系的人。所以我希望今天在学校的同学们,一定要将发展人脉作为你获得知识、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其实知识也是通过人脉传递的,有一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说书是很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给你讲很多社会上的经验、很多行业的要素,可能他两个小时内讲的东西比你读一堆书都有用。如果我们能把系统的书本学习,跟社会上动态的人脉相结合,你就超越了只有人脉没有读书的人,又超越了只读书没有人脉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