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特征:流派与风格

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特征:流派与风格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音乐精神上他始终与普通人保持紧密联系,以谦虚淳朴的个性、纯熟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简朴、宁静生活的满足,创立了典型的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样式与古典乐派理想的艺术境界。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作曲家,他被莫扎特、海顿所崇拜,也对莫扎特、贝多芬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莫扎特生活在古典音乐时期,与海顿并肩而立。

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特征:流派与风格

海顿一生直率、乐观、谦和,处事得体自律。海顿不是宗教徒,也不是贝多芬式的巨人,他的作品是普通人的语言,表达了有血有肉的凡人的内心与激情,充满了对于现实的肯定。海顿曾经就音乐创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快乐而满足的人真是寥寥无几,人们到处为痛苦和忧虑所逼迫,也许我的作品有时可能成为一股源泉,使那些满怀忧虑或疲劳的人从中得到一时的安定和休息。”音乐是生活的写照。在社会繁荣稳定的奥地利时期,他 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音乐仆人,但是酷爱音乐的雇主为他提供了优越的音乐创作条件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生活的顺利使海顿的音乐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与民间气息,以表现光明为主,较少反映强烈的矛盾。他曾说:“我与世隔绝,无人搅扰,不得不成为‘独创者’。”

海顿独创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曲发展原则,强调并完善了奏鸣曲各乐章以及段落之间的对比原则,在主题、曲式、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的对比与呼应上力求完美均衡,体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海顿的音乐中充满了活跃的节奏、生动的对比、富有感染力的喜悦。如果说贝多芬的作品总是反映出人的精神与意志无比坚定的力量,海顿则体现出健康的乐观主义精神。

1780年以后古典时期的两颗巨星——海顿与莫扎特——在相互学习中影响了各自的创作。莫扎特从海顿那里学习到了室内乐丰富的对位织体,而海顿从莫扎特那里学习到了抒情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海顿比莫扎特年长23岁,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生活在国际化的音乐环境中,没有受过太多意大利风格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根植于德奥的传统中。他小时候接受教会与巴洛克风格的熏陶,又长期任宫廷乐长,他的创作融合了前古典时期洛可可风格、明快风格、情感风格的优点,没有过分的装饰与华丽的技巧,明快简朴、自然清新、易近人。

海顿的创作既面向保护人,也面向广大业余爱好者。在音乐精神上他始终与普通人保持紧密联系,以谦虚淳朴的个性、纯熟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简朴、宁静生活的满足,创立了典型的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样式与古典乐派理想的艺术境界。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作曲家,他被莫扎特、海顿所崇拜,也对莫扎特、贝多芬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海顿音乐反映着他的本质——朴实、乐观、巧智、幽默,带给人们的是健康、自然、勃勃生机。晚年因为脱离了宫廷,生活颠沛,作品反映出了一些深刻并具有戏剧性的内容。但他总体是一个开朗者,一生勤奋,以不断探索的独创精神,成为贝多芬音乐的先驱,成为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奠基者

第二节 沃尔夫冈 阿马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二人。他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丰富的音乐遗产

莫扎特生活在古典音乐时期,与海顿并肩而立。但他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却与海顿不同。海顿从贵族的赞助中获得了安定生活,与外界接触较少,扎根于奥地利的土壤中,有适宜的环境进行创作探索与实验;而莫扎特因不能适应宫廷生活而成为自由音乐家,一生拮据,不得不为生活而奔忙,他从小旅行演出,以不可思议的才能吸收各国的音乐营养并融合创造出完美的、世界性的音乐语言。他天才早熟,创作得心应手,五岁开始作曲,不仅乐思如泉而且形式感、对称感与生俱来,音乐充满典雅欢乐的情趣,明亮通透的音质,敏感的艺术直觉与灵感浑然一体,他以音乐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却难以找到个人生活磨难的迹象。他的音乐总是充满纯洁善良的童心,博大温暖的爱心,留给人间的是一抹永恒的阳光。

一、生平概述及创作

莫扎特出生于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手的家庭,父亲小提琴家。6岁开始,莫扎特就以神童身份活跃在欧洲各大宫廷中,曾任家乡宫廷乐长。16岁之前一直在欧洲巡演。旅行演出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对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成为创作风格十分广泛的音乐家。成年以后的莫扎特,对于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终于在1781年与大主教决裂成为自由音乐人,永远离开了萨尔斯堡。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与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这也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贫困与颠簸。

他一生共创作19首 钢琴奏鸣曲,27首 协奏曲,16首变奏曲。不像海顿的创作那样划分为早中晚几个逐步进化的时期,莫扎特的音乐变化不大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成熟,因此,人们习惯于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划分为四组[7]

第一组为6首在家乡创作的奏鸣曲,写于1775年,作品从K[8] .279至K.284。这些作品是莫扎特对童年的游历演出感受的总结。

3首曼海姆与巴黎奏鸣曲写于1777年至1778年,作品从K.309至K.311。这一时期莫扎特由母亲陪同,乘坐马 途经曼海姆去巴黎演出。而曼海姆正是交响曲的诞生地,受器乐创作的影响,乐器化的构思与对比的因素体现在他此时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9]。谱例5-4选自莫扎特奏鸣曲 K.309第一乐章开头部分。曲中鲜明的力度对比不仅表现了乐曲本身的强弱变化,更体现了乐队中不同乐器组合的音色对比。

谱例5-4

第三组创作为5首巴黎奏鸣曲,写于1783年至1789年,作品从K.330至K.333,加上K.457。莫扎特历尽长途颠簸的艰辛,终于到达了巴黎,但是却遭到了冷遇,人们认为神童已长大,就不再是神童了。尽管莫扎特的才华随着年龄一同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加上母亲又不幸去世,此时的生活可谓雪上加霜。但生活中的苦涩并没有体现在他此时的创作中,这几首作品大多数明朗欢快,优雅华丽,说明莫扎特的音乐反映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灵魂的升华。尽管历经磨难,但莫扎特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他多次说:“人生多美好啊。”这是形成他不朽音乐的精神支。

谱例5-5 选自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开头部分。音乐典雅 丽,剔透,热情温暖,充满活力。

谱例5-5

莫扎特32岁以后进人晚期,此时创作了K.545、K.570、K.576、K.533四首奏鸣曲,写于维也纳时期,风格依然纯朴明快,但呈现出歌剧式的对话,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一样加强了复调性,音乐结构紧凑,内容深刻,艺术上进人更加成熟完美的境地。

例如K.545 第一乐章,主题采用和弦分解构成简单的旋律(见谱例5-6),左手采用“阿尔贝蒂”低音伴奏,音乐语言简单,但散发出清澈纯真、高贵典雅的气质。莫扎特擅长于用简单的音符构建最完美的境界,可谓“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超凡脱俗。

谱例5-6

(莫扎特奏鸣曲的详细目录参见附表三。)

莫扎特16首钢琴变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这些变奏曲基本上是通俗与简单的,集中反映了莫扎特的即兴创作天才与卓越的演奏才华,这些变奏曲的主题全部采用当时流行的其他作曲家,如萨列埃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年)、格雷特里(Andre-Ernest-Modeste Gretry,1741~1813年)、萨蒂(SArti)、格鲁克(Gluck)等的歌曲、舞曲、歌剧咏叹调作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速度、奏、调性上的变奏成全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莫扎特对于各种流行风格的吸收融合,直到现在,这些变奏曲常被作为教材广泛采用。

莫扎特生活在几种键盘乐器并存的年代,他的键盘音乐是为几种键盘乐器而写的,体现了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转变过程。其中,奏鸣曲都是为钢琴而作,有些变奏曲如《C大调变奏曲》(Op.179)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早期的几首协奏曲如K.175、K.238、K.242、K.246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维也纳时期创作的协奏曲都是为钢琴而作的,其中K.466、K.467是为带踏板的钢琴而作的[10]

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的写作上比海顿更为纯熟。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运用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通过连接部的准备再导人主题再现,从而有效地将看似松散的材料紧密联系起来。在乐章的安排上,海顿喜欢用小步舞曲作为第二乐章,而莫扎特则喜欢用咏叹调般的慢板来表达优美的旋律。

在莫扎特的钢琴创作中,比较而言,协奏曲[11]艺术价值更高,甚至可以与他的歌剧媲美。他的协奏曲使乐器的表现力与艺术直觉融为一体,音乐如阳光般灿烂明朗,透射出自然真诚温暖之感。他的协奏曲除了D小调(K.446)与 c小调 (K.491)两部以外,全部都采用大调写成,而这两首小调协奏曲则显示了较强的戏剧性因素。他的协奏曲将音乐内容表达与乐器技术发挥统一,将作曲家主观情感表达与听众的客观审美需求统一,将激情辉煌的戏剧性与悦耳绚丽的歌唱性统一。音乐中虽有戏剧性对比,却没有矛盾冲突,钢琴与协奏平衡和谐,水乳交融,带给人们的总是一片祥和、天籁般的完美。莫扎特的音乐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完美精神,既优雅又充满真挚、朴实的青春活力。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详细目录,参见附表四。)

二、莫扎特钢琴演奏的风格

莫扎特的演奏风格与创作风格是一致的。他从6岁开始就以神童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旅行演出,不仅是键盘高手,还拉得一手好的小提琴。他经常公开视谱演奏协奏曲、即兴变奏,即兴演奏赋格曲幻想曲,总是博得极大的赞赏。莫扎特精湛的钢琴演奏在当时是举世闻名的。他从自己的审美要求出发,天才地将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因素融为一体,他的演奏轻松活泼、纤巧细腻、趣味高雅、对比适度。他很重视音值的长短与音质的变化。莫扎特有非常考究的断连法(Articulation[12],或称为奏法),他的音乐中的连线,常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为Legato,指“连奏、分句”,另一种表示为Articulation,指“弓法[13]、断连法”。他的旋律中常有很多小的音型,两个音符间的小连线是他很有特色的语汇。莫扎特的演奏以极其丰富的奏法,体现出他音乐的细腻与精彩。他不主张夸张与炫技,也不采用极端的力度对比,据说他演奏时动作平稳自然,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高举手臂的动作,手指动作基本是贴键的,尽管表情细腻生动,而面部却不动声色。

莫扎特的钢琴演奏具有流畅无比、完善的表达方式。莫扎特在给姐姐的信中揭示了他完美演奏的秘诀:就是要“将表达、格调、热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14]。同时“均衡”、“祥和”、“适宜的”、“表现”、“趣味”等词汇在莫扎特的书信中常常出现。

莫扎特认为 奏是音乐中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他演奏时 奏均匀准确,完美无瑕,漏掉音符之类的事情绝不会发生。他演奏慢板旋律时,常能刻画出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感受,他要求在“演奏 奏自由的慢板乐章(Adagio)时,左手应该坚持用严格的奏弹奏,不能自由”[15],而右手可以用一些变通的奏,这显然对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的Rubato奏 法有一定的影响。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所有的音符都是自然流露的旋律,他不断地揣摩、细腻地刻画出心灵中最微妙的变化,在塑造完美的同时表达出感情与精神的深度,在感性的气氛中加人理性的调控

莫扎特的钢琴演奏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典雅精致、柔顺自然、中庸 制。倾心如溪水流泻的畅快淋漓,即使是快速的乐段也不是技巧性的,而是歌唱性的,保持声音明亮清透、富有光泽。因此,“演奏莫扎特的音乐要求每一个重音都是圆的,弹奏时不能直接打下去,要有所约束,莫扎特的旋律常常由音阶与琶音成,但莫扎特的音阶和琶音中充满了虚和实的变化”[16]

三、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

莫扎特有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风暴的、柔顺的、充满大爱的心。莫扎特的作品情感 制,织体明晰,乐句规范,终止明确,旋律建立在动机上,奏富有变化,和声 奏舒缓。

莫扎特以神一般的力量明察人的内心与性格的细微变化并用音乐表现出来,音乐中热烈与伤感并存,客观与主观交融。音乐既表现了平衡与美感又具有深刻的内容,符合中国艺术倡导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美学观点。他善于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思想,作品完美和谐、纯真灵活、浑然天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把欢乐注人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快乐。”

莫扎特的音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生机盎然。他传达给人们的是来自世外桃源的美妙声音,是洗涤心灵污垢的美的甘泉。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 马可利斯(J.Machlis)这样说:“在音乐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 个灿烂的时刻。[17]

第三节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人,也是最伟大的一位。他用崇高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与命运顽强搏斗中成就了一代音乐圣人,将古典风格发展到顶峰,同时又开启了浪漫风格之先河。

一、生平概述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酗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年仅4岁的贝多芬就被迫长时间练琴。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凌乱的学习经历与恶劣的家庭环境锤炼了他不屈的性格与独立的精神。19岁 时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贝多芬深受感染,确立了为自由而奋斗人生观。1792年定居维也纳以后,开始了他的主要创作时期。他年轻时就出现耳聋征兆,以后日益加剧直至失聪,耳疾成为了他一生的磨难与痛苦症结。在爱情上他付出一次次向往与钟情,却一次次被爱情欺骗与抛弃,他将情感倾注在爱侄身上却得到无情的回报。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与磨难做斗争,但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而是在与命运抗争中练就顽强的意志和巨人般的伟大精神,在作品中写下了他不屈的灵魂,完成了他伟大的事业,留给世人永恒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生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波恩时期(1770~1792年)、维也纳时期(1792~1802年)、创作成熟时期(1803~1815年)和晚期(1815~1827年)。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受到各个历史阶段思想情感变化的直接影响。他一生处于欧洲政治大动荡的时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深人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的兴亡,德国民族运动的兴起等。他在无数腥风血雨中目睹了革命、流血、斗争、失败、反抗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同时,他也处于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伟大人物有哲学家康德、约翰 戈特利布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fichte,1762~1814年)、黑格尔;诗人歌德席勒等。在 个时代,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艺术家作为时代精神的敏感者,自然成为了时代的晴雨表。贝多芬与歌德、席勒一样,作品中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反映出社会的政治动向。处在大革命时期中的贝多芬,他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思想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直接影响了他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一)贝多芬的青少年时期(19岁以前)。当时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18]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社会变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贝多芬对开明君主有一种热忱的向往,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由成为贝多芬追求的人生理想。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世界观的核心。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贝多芬早期音乐蓬勃向上的精神特征。

(二)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胜利,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铲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贝多芬感受到时代的召唤,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 奏鲜明,具有英雄性、人民性的宏大特点,题材多出自于重大的社会和伦理方面。表现浑厚、壮阔、深刻、博大等精神,成为贝多芬1800年前后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

(三)1798年起贝多芬拥护共和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对拿破仑[19]充满崇敬,但1804年拿破仑称帝使他大失所望,拿破仑的战争逐渐从民族解放性质转变为侵略扩张性质,拿破仑在他心目中变成了法国革命的叛徒,践踏人权、充满野心的暴君。他当时写的《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为《拿破仑 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贝多芬愤然撕去标题页,说:“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革命精神,激情奔放,和声 奏自由新颖,篇幅巨大,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但贝多芬1814年后的创作风格转向了对自然的呼唤。

(四)拿破仑1814年被迫退位,维也纳会议[20]上重新瓜分了欧洲,组成了神圣同盟,而人民却蒙在鼓里,贝多芬也一样,以为自己的理想可以实现了,后来才逐步看清统治者的本质。但贝多芬没有消沉,其晚期的创作思想更深刻了,技术更成熟了,似乎他的精神已脱离现实社会的纷争,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

二、贝多芬的钢琴创作与创作时期划分

贝多芬的钢琴创作一般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将这三个时期概括为“年轻人、大丈夫、神”。法国作曲家丹第称这三个时期为“模仿时期、体现时期、思考时期”。

早期(1792~1802年),起初他的创作有模仿海顿、莫扎特的,1795年以后逐渐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早年的他作为演奏家比作曲家的名气更大。其早期作品体现了年轻人往直前的精神与蓬勃的朝气。

中期(1802~1815年),这段他经历的人生磨难比较多,历经 痛、失恋、自杀等挫折,但他都用意志战胜了命运。音乐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之伟大与对自由理想的渴求。中期作品具有英雄般的气概,其中鲜明的力度对比、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同音反复、强有力的渐强、棱角分明的旋律等,都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标志性特征。

晚期(1815~1827年),48岁之后的贝多芬陷人了全聋困境,他只能用心聆听音乐,用音乐思索未来,使幻想超越现实。此时他的音乐语言抽象,富有哲理性,追求独特的音响效果,喜欢用长颤音,仿佛进人出神人化般的境界。

他一生写了32首 钢琴奏鸣曲,21首 变奏曲,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部分钢琴小品。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有重要意义,是他进行其他创作的基础。许多新的技法、新美学思想都是首先在钢琴作品中出现,然后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的。贝多芬独特的交响性思维和英雄般的气概,大大扩展了钢琴的表现力,因此,人们将巴赫创作的48首平均律称为旧约圣经,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则被称为新约圣经。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至11首 奏鸣曲,写于1792~1800年间,包括Op.2、Op.7、Op.10、Op.13、Op.14、Op.22等,为继承古典传统风格时期,此时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与严谨,同时鲜明的音乐个性也崭露头角。

第八首“悲怆”Op.13写 于1798年至1799年,是早期奏鸣曲创作中的杰作,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见谱例5-7)浓厚的低音区和声与稠密的附点 奏营造出内心无比震撼、悲怆的情绪,此时不到30岁的贝多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耳疾,此段 述了心灵的挣扎、痛苦、期盼、失落等情绪的交织。奏鸣曲的主题性格对比鲜明,旋律力度浓厚,音乐表现的深度广度都大大超过前人。

谱例5-7

第二阶段创作为第12至27首,写于1800年至1814年间,从Op.26至Op.90,是贝多芬古典风格钢琴创作的成熟期。其中包括了教学中常用的第14首“月光”,第17首“暴风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热情”等著名的奏鸣曲。“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对各种钢琴技巧的集中体现与拓展,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八度和弦、八度分解、多声部、长颤音、双手交叉等。“热情”则是对各种情感的概括与总结,如抒情性、英雄性、悲剧性、沉思、民间因素等。

谱例5-8选自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头部分:

谱例5-8

贝多芬第三阶段创作为第28至32首,写于1816年至1822年,从Op.101至Op.111,此时贝多芬几乎全聋,内心走向了平静,进人了内省与理性创作阶段。这时他不再用耳朵听,而是用心灵听,所有的声音都来自灵魂深处,这使他的创作出现了更高境界。这些作品音乐语言抽象,富有哲理性,表现出独特的音响。其中Op.106,无论是技术还是音乐都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21]

谱例5-9选自贝多芬第29首《降 B大调“槌子键琴”奏鸣曲》的开头部分:

谱例5-9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详细目录见附表五。)

三、贝多芬钢琴演奏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创作与演奏风格是一致的,我们研究他的风格不仅可以从创作中了解到,还可以从他本人的钢琴演奏中直接感受到他的独创性、英雄性,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力量。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继往开来者。他的学生车尔尼[22]忆说:“没有人能够弹奏出像他那样快的音阶、双颤音和跳音,甚至连著名的约翰 内波姆克 胡梅尔(JOhannNepomnk Hummel,1778~1837年)也不能同他相比,他的手指并不十分长,但很有力量,指尖因为练习过多而变得宽了,弹奏时面部没有表情,但弹奏出的音乐却是极吸引人的。”

如果仅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在贝多芬的早期,他的钢琴音乐作品远不如他的钢琴演奏那样更具有革命性与影响力。他在钢琴演奏上一反过去典雅明快的宫廷风格,也不同于为歌颂上帝荣耀而奏的巴洛克风格,完全使用了打破传统的弹奏法。贝多芬的演奏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使钢琴发出犹如乐队般的音响效果。贝多芬的钢琴演奏具有以下特征:

(一)鲜明的力度变化

贝多芬钢琴演奏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长于他人之处,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极强(ff)到极弱(pp)以及渐强(cresc)到渐弱(dimin)的力度变化。他将钢琴演奏的强弱变化运用到了极限,甚至超过了当时钢琴所能达到的范围,产生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如贝多芬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第49至  52小节反复运用强弱对比,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贝多芬的大幅度渐强不是采用原速度的一贯进行,而是使用放慢速度的渐强,将音乐推向高潮,巨大的气势与起伏给人情感宣泄上极大的满足感。如《“悲怆”奏鸣曲》中的第89至112小节,在演奏中就是运用的这种渐强方式,造成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也是他经常教授学生的方法,这种略带弹性速度的表情方法,是贝多芬的一个独创。这种表情方式区别于肖邦的自由节奏,贝多芬的弹性速度营造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魄,而肖邦的自由节奏表现的则是钢琴诗人的情怀。

(二)强大的精神力量

贝多芬认为音乐艺术的全部任务就是“致力于一个伟大的目标”。音乐的本质是精神的,他用音乐向人们展示了人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不可软弱地跪着,音乐的精神本质就在于自由、挺立。他用壮美的、庄严的旋律表现人的不屈精神、丰富情感,陈述人类深邃的思想和时代精神。

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有着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和排山倒海般的激情,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好友——音乐爱好者匿恩伯爵夫人,在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时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贝多芬的演奏对自身的主体性有强烈的要求,他内心的表现欲望是他进行音乐创造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他在音乐创作中体现了自我的力量,他不甘心受乐器的制约,而是将乐器当作表现自我意志的工具,因此他的演奏总是给人精神振奋、热情如火的感觉,给人无穷的动力与 气。

(三)大、粗线条的风格

贝多芬刚到维也纳的时候,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钢琴演奏比赛,其中最有名的是与奥尔夫和舒达伊伯特的比赛。从当时的手指跑动速度与声音的颗粒性来看,好象贝多芬不如他们,这实际上是贝多芬有意而为,因为他不喜欢拘束的、宫廷式的演奏。1797年秋天,在以优美细腻著称的钢琴家阿贝斯蒂克精彩的演奏后,贝多芬对他的演奏进行了模仿,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贝多芬模仿名家演奏是那么轻而易举、活灵活现。这说明贝多芬并不是没有能力演奏得细致优雅,而是更喜欢大的、个性鲜明的、粗线条的演奏风格。贝多芬的演奏永远是热忱大气、精力充沛、猛大与充满自信的。(www.daowen.com)

(四)激情、幽默与戏剧性因素

贝多芬首先是一位作曲家,然后才是一位演奏家。他钢琴演奏中的激情、幽默与戏剧性首先来自于他的创作,他用钢琴表达自己的音乐思维和激情。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与以前的作曲家相比,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他运用的和声更丰满了,音响效果更加浓厚了,他大量地运用最强音与最弱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越情感。他更宽广地运用钢琴上所有音区的声音,表现他丰富的音乐思维。他的音乐使演奏者的手指在键盘上伸展得更远了,赋予了作品更丰富的调性色彩。为了增加声音的浓度与厚度,他采用成块的和声作为旋律,配合运用宽广的音型使音乐产生力量的积聚。他在演奏中还创造性地运用正在全力渐强中的突弱所产生的阻碍来获得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五)重视低声部的声音

贝多芬演奏时强调左手和右手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练习。他认为左手和右手一样重要,左手也要担任音乐动机以及技巧性乐句的演奏,使用左手担任内声部以及低声部还能够起到增加音乐厚度与加强和声功能的作用,而在低音区演奏主题能获得更加雄浑有力的效果。与莫扎特的音乐相比,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厚重和感人的力量,这与他重视左手低声部的声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重视了低音效果,使音乐产生如同管弦乐队一般宏大的气势,具有浓重的色彩,使音乐更具有坚毅的性格。

(六)强调优美的连奏

贝多芬出于对表现个人情感意志的追求,创造了富有旋律感与歌唱性的Legato 奏法。这是他少年时期学习巴赫的音乐所起的作用,也与他学习和演奏管风琴有关。他喜欢管风琴超过羽管键琴。羽管键琴的声音特点是颗粒性太强,声音轻快但不连贯,适宜于断奏和非连奏,擅长于演奏华丽的、舞蹈性的乐段,而不适宜表现歌唱性的旋律,莫扎特便是这一演奏法的代表。贝多芬在诞生不久的现代钢琴上,使用了让当时的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的Legato的奏法,要求演奏旋律时有圆滑的连线与丰富的表情,表现出声音的内在质感与厚度。贝多芬钢琴演奏中优美的连奏效果,对于处在追求华丽、优雅、明快的键盘音乐风格的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

(七)灵活运用踏板

许多人认为用踏板会破坏音乐的纯净性,莫扎特的音乐一般不使用踏板。而贝多芬希望通过运用踏板使每个声音延续并产生泛音,获得更丰满的声音效果。贝多芬认为踏板可以增强钢琴的低音效果,可以在弱奏的时候使声音更柔和滋润。另外使用踏板还可以对音响进行再创造,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声音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和声效果。他从小就喜欢管风琴和管弦乐的音响效果,运用踏板可创造性地将管弦乐的效果移植到钢琴上来。贝多芬在演奏时大量使用右踏板,他常常将右踏板运用在拍点、和弦、琶音等需要声音支持的地方,也运用在需要为声音增加一层面纱的地方。他还对钢琴的左踏板进行研究并成功地运用,这被后来的浪漫派音乐家们进行了推广与发展。

(八)表情记号的独特涵义

在贝多芬钢琴演奏中运用的特殊表情方式,通过独创性的记谱给予了表达,其中sf(Sforzando)记号有两种用法:第一,用在旋律性的句子中,表示增强旋律力度,演奏时需强调旋律的进行,如《“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第29至  32小节连续出现了四个 sf 记号,表示旋律具有坚定的语气。第二,用在要求音响强烈的地方,表示对比,如这首曲子的主题出现时,在2、4、6等小节处出现的sf记号,表示要演奏出铿锵有力的声音。而记号只是表示在音乐进行中的重音,而不强调其音乐的紧张度。sfz(Sforzando)的记号,表示要给这个段落中所有音增强力度。fp(Forte piano)记号表示突强后马上弱奏,要求弹奏出具有弹性且饱满的声音效果。rfz(Rinforzando)表示在弱环境下奏出重音。pp(Pianissimo)非常轻,表示着消失,也用在分段的地方,如《“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第102小节就运用pp的 记号,表示发展部的结束。《“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结尾用了 pp甚至ppp的记号,表示乐章结束,声音逐渐消失。音乐中用dolce表 现抒情而内在的情感,而espressivo则 表现激烈而外在的情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记谱是非常仔细的,他采用的表情记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于贝多芬的钢琴演奏,当时有位评论家这样描述:“他的演奏撼动了整个大厅,乐声犹如瀑布倾泻而下,出神人化的触键竟能奏出那么强有力的音响,就连最坚固的钢琴仿佛也都承受不住似的。随后,乐声变得如泣如诉,听者恍若将融人忧郁的旋律中。接着,乐声重又昂扬起来,象征着战胜人间苦难的凯旋。”当时的人们发出这样的惊叹:“啊!钢琴原来可以这样弹奏。”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是用声音传达充满个性、独创性的音乐语言,他为后来浪漫派激情演奏风格的形成 立了 样。

四、贝多芬钢琴音乐的风格

与前人的音乐相比,贝多芬的音乐是时代与个性的产。他采用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动力性的乐思,灵活运用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力度对比,令音乐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力量。他的音乐冲破了形式和贵族趣味的重重束缚,从痛苦的绝望到令人振奋的情绪,从内心的忧郁到胜利的欢呼,从暴风雨般的热情到田园诗般的安宁,把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第一个大幅度扩展了钢琴键盘使用的范围,运用了涵盖大部分钢琴音域的经过音,在各个音区采用多种颤音和震音,使钢琴发出乐队般的声音效果。

贝多芬的音乐不是供人娱乐的,更多是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索。他高扬人格的独立性,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基调与对人性的肯定。沉思、豪迈、热情、自尊、自信是贝多芬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音乐气质。虽然表面上看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但是他的音乐情感的表现不是从个人出发的,不是个人“小我”的表现,而是对全人类“大我”的唤醒。

他是音乐发展历史上伟大的革新家。他的音乐以鲜明的个性将人类心灵的一切感受表达出来,并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在完善古典音乐形式的同时,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进行了大大拓展,将人类主观情感表现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贝多芬的笔下,奏鸣曲刻板的程式变成了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对比的原则成为了贝多芬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前人作品中的“趣味”被他用“表现”替代,音乐形式不再是内容的约束而是内容展开的依据。钢琴作品中体现了交响乐般的气势,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幅丰满的精神画卷,让人们解读到了精神的解放。

古典时期三位伟大音乐家的音乐无不体现着形式的严谨统一,均衡和谐,体现着古典精神的完美与规范。历史证明,古典音乐因为完美规范而成为永恒,但三位音乐家性格不同,手法各异,虽然他们共同遵守古典和声与结构的原则,但海顿与贝多芬的旋律是动机式的、器乐式的,而莫扎特的旋律是歌唱式的、歌剧式的。如果说海顿与贝多芬之间是承接式的关系,那海顿与莫扎特之间则是并列式的关系。他们三人的风格互相补充,共同完善,铸就了古典音乐的金三角,形成了稳固、完善、永恒的古典音乐风格。同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演绎着音乐家从仆人走向自由人的变化过程。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完善,从追求形式的完美走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使钢琴音乐从娱乐装饰走向精神心灵的表达,使钢琴音乐从对一般美、普遍美的描述,逐渐转人心灵美、境界美的构建,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音乐表现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从以纯美的和声愉悦人的感官到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的转变。钢琴作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对键盘音域音区的使用越来越宽广,作品结构越来越大,音乐内容越来越深刻。贝多芬的动力性演奏风格通过他的学生车尔尼一直传到浪漫派大师李斯特的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海顿的音乐着重表现了自然,莫扎特的音乐着重表现了完美,那么贝多芬则着重表现了个性,而对个性的表现正是浪漫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完善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引路人,他的音乐通过对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表现,展现了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向往,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第四节 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乐派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包括巴赫、亨德尔以及前古典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内,狭义的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主义音乐强调清晰均衡和自然,强调音乐的客观性与继承性。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一、政治风云导致音乐风格的变革

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受18世纪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直接影响,也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界的引导。这是一个旧世界走向新世界的时期,欧洲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思想政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启蒙运动[23]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运动,它强调人类通过理性思考理解并改善现状,相信理性的力量能实现自我的完善。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是一部启蒙宣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开始衰落。启蒙思想家追求科学知识,科学知识被当做破除迷信的一个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自我启蒙的一把钥匙,当时整理编辑了许多词典,成为人们进行理论武装的工具书。从1751年至1777年期间共编撰出版了33卷《百科全书》(副标题为《各门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系统词典》)。卢梭不仅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几乎编写了《百科全书》中有关音乐的所有条目,并于1768年出版了影响巨大的《音乐术语词典》。在英国,一部小型的《英国百科全书》出版于1768年至1771年间。用德语编写的《布罗克豪斯大百科全书》则在1796年出版。

德国的狂飙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创作,对古典时期音乐的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古典主义对于音乐有明确的规范化要求:如“它的语言应该是全球性的,不受民族的限制;它应该既高雅又有娱乐性;它应该在规范的范围内富于表现力;它应该是‘自然的’(指没有不必要的复杂技巧),它应该能够立即使任何感受正常的听众感到愉快”。[24]古典音乐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内心的和谐,使明朗优美、淳朴自然的主调音乐与理性逻辑构成的庞大乐思、严谨结构完美结合,使丰富的情感在克制中涌动,在均衡中自由地表达,娴熟地运用各种结构(奏鸣曲、协奏曲、组曲等),使思想与音响完美结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早中期作品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的变化促使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产生

古典主义时期是欧洲历史上剧烈动荡变化的时期。自由思想有力地冲击了既有的秩序,欧洲各大政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争夺,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财政金融,减弱了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并最终推翻了君主统治,科学技术进步引导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展开。

古典时期的制造业领域各种新技术的发明,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使原来家庭小作坊生产逐步由大工厂里的机器取代,大量工厂的修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许多农民纷纷离开耕种的土地,搬迁到城市成为了雇佣工人,这就形成了一股新型的市民阶层。

18世纪后半期,音乐逐渐成为了一项国际贸易。由于制造业的发展钢琴越来越便宜,逐渐走进了上中层阶级的家庭。学习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对举办音乐会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版商们纷纷出版音乐刊,音乐市场出现了繁荣景象。18世 纪70年代德国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约翰 尼古拉 福克尔(JohannNicolausforkel,1749~1818年)举办了一系列公开的演讲,这是对大众进行音乐教育的最早尝试。当时亨德尔、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传记比较畅销,这说明当时的作曲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作曲家越来越独立于贵族赞助人;他们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广大听众的要求,创作了一些顺应时代与市民需求的作品。

但当时大部分音乐仍旧是针对宫廷和皇家贵族创作的,大多数作曲家仍然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于贵族和教会。当时某个宫廷中音乐的种类完全依赖于 权赞助人的品位和财力。海顿的雇主是一位才大气粗的成,可以从经济与生活方面支持他创作出上乘的音乐作品,但海顿晚年的独立创作依赖于他的国际名声。莫扎特不得不为了谋生不停地创作,举办音乐会,并将各种作品的著作权卖给音乐出版商。1792年当年轻的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时候,贵族赞助者为了得到贝多芬而争抢,一半是因为喜欢他的音乐,另一半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鉴赏力,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三、理性主义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古典精神开始于罗马文化鼎盛时期,即公元1世纪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帝国在文化上继承古希腊的传统,将古希腊的成就视为不可逾越的高峰。为了从思想上统一被征服的各个民族,它高举崇尚古典的旗帜,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社会风气。古典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很流行,文艺复兴即是复兴古典精神的意思。

17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从意大利转向法国,这时古典主义在法国盛行开来。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笛卡尔最为著名的思想是“我思故我在”,主张理性是衡量一切事 的唯一尺度。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采用规范的语言,追求艺术的完美。美源于一系列法则,依照美的法则创作是古典主义艺术至高无上的权威。

理性主义哲学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理性指的是人们判断真伪的能力,它起源于毕达哥拉斯以数理原理为依据的和谐论,指导着以自律论为美学观念的音乐创作。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要本能地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有了基本法则,原则上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推理得到。理性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是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

古典主义音乐给生活以美化,给生活以永恒,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摈弃所有不安与渴望,以便能够生活在无始无终的现在。古典主义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心健康,举止端庄,风度优雅,使人意识到自身内心的和谐[25]

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最典型的标志是主调和声织体取得了统治地位,主调音乐取代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与巴洛克时期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复调织体不同的是,在古典风格的主调音乐作品中,旋律个性鲜明,往往由一些易于记住并便于发展的短小动机组成。因此,我们很容易清晰地听到乐曲中旋律内部相互依存的一个个乐句,常用的是4小节或者8小节一句,结构方整,平衡对称,井然有序,常以呈现、变化、再现的模式结构全曲。与巴洛克音乐相比,古典音乐作品,语言精练,朴素亲切,形式均衡清晰,不追求戏剧性效果,体现出庄严而无架子,激情而无火气的风貌。古典主义钢琴音乐具有如下特点:

(一)追求音乐语言的理性化、明晰化

古典主义音乐追求音乐语言的理性化。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理性是真理,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古典时期的音乐家在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时,表现为用理性控制感情表达的分寸。他们认为思想明确才可能表现为语言的清晰,于是将内容与情感相联系,技术与理智相联系,将理性原则上升为创作的准则。追求清晰的功能和声与句法,用清晰的主调织体代替复杂的复调织体,奏鸣曲在他们手中趋于规范化、成熟化,作品建立在严格规范的调式功能体系基础上,强调终止式,和声语言简洁明晰,成为古典音乐的理想。

(二)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方面,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重于内容,巴赫的复调音乐体现出建筑般的结构力量,宏大的结构在张力中蕴含情感上的袒露。在表现人类情感的深度上,古典音乐比巴洛克时期进了一步,但为了形式的完美,仍然会节制情感的宣泄,以求获得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平衡,所以此时的情感表现是被控制的,不像浪漫时期那样无拘束地宣泄,宁要情感的自由而不要形式的完美。

(三)追求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

古典主义音乐家创作表现了个性意识的觉醒。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都是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海顿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音乐风格风趣、诙谐、快活。作品中大量地运用民间歌舞的音乐,使民间音乐宫廷化,又使宫廷音乐充满了活泼愉悦的气氛。莫扎特的音乐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与崇尚道德规范为特点,风格纯真坦诚,平易近人,在他的手中即使是宫廷音乐也平民化、通俗化了,音乐中听不到愤怒与抗争,总是用美来安抚人的心灵。贝多芬的音乐以英雄性与戏剧性见长,表现了人的反抗精神,以天才的创作力将崇高与平易、豪放与优美、粗犷与细致、热情与理智、英雄与诗人、悲剧性格与乐观精神、深刻的心理体验与哲理的思考溶为一体,达到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高峰。

(四)追求思想的明确、形式的完美

在理性主义尺度与原则的要求下,形式规范成为了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要求。丰富与明确的思想必须通过完美、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首先 握逻辑化的语言。因此,各种曲式的完善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家探索的重要领域。作曲家理想中的曲式是用严密而灵活的结构,表达理性和逻辑式的构想,同时蕴含丰富的人类情感。

古典主义音乐以形式美为特征。黑格尔《美学》关于形式美的论述对古典音乐创作有指导意义。黑格尔将形式美分为两类感性材料:质量之美与结构质量之美。感性材料的美包括音色、音质的美感追求。黑格尔将结构质量的美评论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协调。

美的原则在于平衡对称、井井有条。进行有规律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返璞归真,归自然

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朴实自然的,此时的音乐用简单明快代替富丽臃肿。巴赫作品的过分繁复就连他的亲生儿子也认为太华丽、太复杂。“大道至简”,简洁就是自然,就是真理。古典主义音乐中蕴含的自然、简单其实是非常精心的艺术,将天赋、技巧、自然、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内容,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这使古典音乐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注释】

[1]参阅:《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202页。

[2]具体原因没有找到依据,也许为遗失,也许只写了主题部分。

[3]1785年莫扎特、海顿与迪特斯多夫常一起拉弦乐四重奏,莫扎特担任中提琴手。海顿认为莫扎特是他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则于1785年将自己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题献给海顿。两位音乐家相互学习,莫扎特曾得益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海顿承认莫扎特在歌剧方面超过自己。参阅:《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1 月版,651页。《作曲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10页。

[4]海顿生活在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执政(1765~1790年)时期,他是一个颇有民主思想的君主,开辟公园供人游玩,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对皇帝与皇族的屈膝礼与吻手礼。他喜爱音乐,是一些艺术家的赞助人,被视为开明君主。

[5]狂飙运动发生于1765~1795年的德国,代表人物有歌德、席勒等,代表作是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表达了人内心情感的冲突和奋进精神,历时20年,是浪漫主义的雏形,试匿创造非理性的崇高感。

[6]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法国音乐历史进人一个新的阶段。大革命的三大口号是自由、等、博爱。他们将音乐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手段,主要战斗歌曲有:《会是这样》《马赛曲》(1792),《马赛曲》在1795年革命胜利六周年之时被定为法国国歌。

[7]西方音乐史中将莫扎特生活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56~1771年),萨尔斯堡时期(1772~1781年),维也纳时期(1782~1791年)。参考:沈旋、梁晴、王丹丹编著,《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8月版,229页。

[8]K: 专用于莫扎特作品的编号,是19世 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克舍尔(L. V.Kochel)名字的缩写,他是莫扎特作品目录的编订者。

[9]在莫扎特钢琴曲中还常运用小提琴的弓法原则与特点,特别是在快板乐章中,音乐轻松活泼。

[10]参:[英]戴 维德 罗兰编'马 英□译,《钢琴》[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6页。

[11]在1782年12月28日给父亲的家书中,莫扎特这样说:“这些协奏曲介乎太容易和太难之间,它们十分辉煌,让人听起来挺舒服、自然,没有枯燥的音符,一些技巧性的经过句令行家称赞,不懂行的人也爱听,虽然弄不清楚好在什么地方。”这段表白,说明了莫扎特的协奏曲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参:廖叔同著,《西方钢琴一千年》[M],三联书店,2004年第10版,第234页。

[12]Articulation如同文字中词汇的组合法,在音乐上指表达各种细小含义所必需的演奏法,包含旋律组合中需要运用的连奏legato、断奏  staccato、非连奏 non legato、保持音 tenuto等 表情上的要素。

[13]莫扎特的旋律是歌唱性的,但他作品中的小连线,受小提琴影响,常是弓法式的语言,如 K.331的主题。

[14]引自:[英]杰 里米西普曼著,《乐器之王钢琴》[M],希望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08页。

[15]引自:萨姆 摩根斯坦编,茅于润等译,《作曲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8页,出自1777年10月23日,莫扎特于奥格斯堡致父亲的信。他的这一观点最早源于父亲的教导,后经过 C.P.E.巴赫在著作中的详细论证,经过莫扎特影响到肖邦以及更多的浪漫派音乐家。

[16]引自:傅雷著,《傅雷与傅聪谈音乐》[M],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8-39页。

[17]引自:[美]约 瑟夫 马克利斯著,刘可希译,《西方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237页。

[18]约瑟夫二世(1741~1790年):奥地利哈布斯堡-洛 林皇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65年至1790年在位,以开明著称,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废除农奴制,建立统一的国家机关,剥夺帝国境内天主教世俗权力,阻止教皇干预帝国事物,但因对于帝国内部矛盾复杂性估计不足,改革遭到反对,饮恨而终。

[19]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曾被称为战争之神,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09~1804年),意大利国王,菜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总裁者,曾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

[20]维也纳会议是1814年 9月18日 至1815年6月 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菜门斯文策尔 冯 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的秩序,战胜国重新分配欧洲的领土和领地,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21]贝多芬说:“我创作这首奏鸣曲一定会令钢琴家们大感苦恼,他们也许要50岁之后才能弹得流利。”作品无论写作手法还是弹奏技术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音乐气势宏伟壮丽,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是独树一帜的。参:《钢琴艺术》,2005年第7期,第12页。陈兆勋文,《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演奏艺术》。

[22]车尔尼(Karl Czerny,1791~1857年)是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他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总结了古典学派指力弹奏理论,又指出浪漫派重量弹奏法的重要性,他的著作《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建立了完整的演奏体系,车尔尼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钢琴演奏的桥梁。他一生写过大量钢琴练习曲,编号共有78本,至今仍是钢琴教学非常有用的教材,当今中国的学琴人中,车尔尼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练习曲的代名词。

[23]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 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间,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反封建的意识,给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愚昧专制与宗教迷信,主要内容包括理性主义、自然主义、进步主义、大同主义。

[24]引自:[美]唐 纳德 杰 格劳特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499页。

[25]引自:[美]唐 纳德 杰 格劳特著,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4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